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银行行长不轻易说的理财经》(畅销书《30之后靠钱赚钱》作者最新力作。“国家十佳理财师”,金牌理财师大赛冠军。既是银行行长,又是理财师,是国内唯一双重身份资深理财专业人士。)

書城自編碼: 198780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金融/投資/理財理财技巧
作者: 宗学哲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008621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0/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6
《 《金钱逻辑》(专为中国家庭个人定制的理财宝典,MBA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投资理财课,一看就懂,一学就会。100个观点50条定律36个方法,让你少走10年弯路多赚100万元!投资理财,读这本就够了!) 》
+

NT$ 353
《 理财产品全攻略 (首本全方位介绍市场最新最全理财产品 ,首本介绍目前市场最火热理财p2p,首本实用性最强的理财书籍!随书附赠市场价值4800元的金牌理财规划师1年期的金卡服务!) 》
+

NT$ 277
《 白领的投资理财日记——拿工薪,白领也能成为千万富翁 (全新理论畅销珍藏版)(高薪水比不上会理财!一本把钱怎么赚、怎么攒、怎么花、怎么投彻底讲清楚的实战宝典!开年最好读、最有效的白领族财富人生规划课!) 》
+

NT$ 725
《 理财规划师基础知识(第五版) 》
+

NT$ 298
《 看懂经济数据,学会投资理财(别在为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而发愁,也不要为哪一本是你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而纠结,现在开始行动,从经济数据中发掘属于自己的真金白银,学会投资理财,享受自己的富足人生!) 》
+

NT$ 283
《 从零开始学理财大全集(超值黄金版,最新修订。史上最经典版本。提供理财必备的最实用工具,揭秘最权威的理财投资方法!) 》
編輯推薦:
(畅销书《30之后靠钱赚钱》作者最新力作。“国家十佳理财师”,金牌理财师大赛冠军。既是银行行长,又是理财师,是国内唯一双重身份资深理财专业人士。)
16年理财经历,为客户打理数亿资产
政策背景加上资深经验,保证资产又稳又快增长
內容簡介:
他不是富豪,却是距离富豪最近的人;他不是金融市场的弄潮儿,却是最了解中国富人阶层财富管理需求的人。既是一家支行的行长,又是分行首席理财师——国内惟一双重身份资深理财专业人士。从事理财行业16年,帮助客户打理资产3.6亿元,均实现了稳妥增值。
一个真正工作在理财前沿的专业人士教您理财,让您也享受行长理财师的一对一服务。
一百个家庭会有一百种理财办法。国企职工,销售经理,外企文员,事业单位员工,私企老板,新婚白领,商务精英……本书的方案一应俱全,全是真人真事,您可以对号入座,享受顶级专家为您设计的理财方案。
书中的一些理财技巧和方案对于很多银行来说,都是秘而不宣的,现在行长理财师把理财秘诀首次毫不保留地呈现在您的面前,相信读过本书后您对理财会更加豁然开朗,理财收益会大有提高!
關於作者:
宗学哲
首届“国家十佳理财师”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光大银行第二届金牌理财师大赛冠军
浙江省十佳理财师
青岛市理财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具有CFP证书
出版有《家庭理财枕边书》、《30之后靠钱赚钱》、《通胀时代巧理财—必读全书》等六部畅销理财书
曾在股份制银行总行、分行、支行三级从事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工作,目前为某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个人服务财富客户、私人银行客户90多户,协助客户打理资产3.6亿元,均实现了保值增值
目錄
第01章 观念一变天地宽:怎样迈出理财的第一步
钱不够花怎么办?教你做理财的“四有”新人
中国人需要理财师
理财收益要多高才正常
理财“技术知识”速成——一生不可不知的理财数字
家庭财务状况“亚健康”的测试方法
追求收益,也要追求稳妥
预期收益越高越幸福吗
人生的三个钱包
富人如何理财
钱与快乐
举例说说区域理财特色各不同
寓言中的理财哲理
小故事中的大哲理
乔布斯的理财得失
第02章 选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小儿科:不是随意一买便稳赚不赔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诀窍
高收益要比高礼遇更重要
选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小儿科——不是随意一买便稳赚不赔
信托不是“坏孩子”
投资信托产品的四大误区
信托、打新股、挂钩境外——银行理财产品该选哪种
如何辨别银行理财与银保产品
买理财产品莫入“预期收益”误区
QDII并非灵丹妙药,选择还应因人而异
银行理财PK信托产品
破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四个不等式
理财“秒杀”,你准备好了吗
这四种理财最好别碰
第03章 家庭理财的好帮手:怎样用好银行的现代工具
打理好您的存、贷款——加息预期下如何理财
贷款压力增加,“房奴”一族应学会减负
六招巧避银行收费
用好新渠道,贷款并不难
银行的现代工具——家庭理财的好帮手
“卡奴”走出使用信用卡的误区
网上银行的功能你会用多少
信用卡增加额度有窍门
“萌”理财,今天你用了吗
减少银行收费有窍门
第04章 与时俱进,踏准节拍:如何把握中国理财大势
把握中国的理财趋势——发展自我,保护自我
理财冷热两重天,透过数据看变化
另辟蹊径投资法,应对不断上涨的CPI
“正利率”时代,理财的春天来了吗
长期投资:买理财或不如存定期
掌握流行语念好投资经,稳妥型产品并非人人都适合
投信托别轻易“托付终身”
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不能过于迷信“年末行情”
超短理财风光不再,活期资金另辟蹊径
预测风险、掌握技巧——股票并非人人都合适
第05章 明明白白买基金:如何从众多基金中挑选
明明白白买基金——基金入门
基金购买渠道各有千秋
挑一只下“金蛋”的货币“鸡”
6个被误传的基金投资观念
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变成百万富翁并不难
买固定收益理财又添新途径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因人而异巧选择
定期定额投资要因人因时而异
投资开放式基金的“三项原则”
货币基金并非人人都赚钱
第06章 理财个案集锦:把握生命周期,构建理财组合
把握生命周期,构建理财组合
现代中国人的新课题:富裕家庭养老就万事无忧吗
商务精英如何做好综合理财规划
新婚白领家庭的理财之道
三口之家的理财疑问
“负翁”家庭如何打理家财
中等收入家庭如何规划车房
年薪百万更要巧理家财
月薪万元月光族如何理财
裸婚族如何积累家财
二次创业“退休族”如何更好规划晚年生活
中年经商人士的理财规划
內容試閱
第02章
选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小儿科:
不是随意一买便稳赚不赔
本章观点精华
1.理财不是看谁短期赚得多、赚得快,而是比谁能活得更长。
2. 金钱从来不是真正的资产,真正的资产是我们掌握的各种理财知识。
3. 财富,就是支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生活多久。
4. 学习理财先从基础数据学起,知道基本的财务技术知识可使家庭理财更“专业”。
5.“唯礼是存”要吃亏,理财要的是收益,不是礼遇。
6.想要将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一决高下是很难的,就像西瓜和猕猴桃,有人爱吃西瓜有人爱吃猕猴桃,不能说西瓜好猕猴桃就不好,还是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7. 购买理财时,时间越长,高收益的特性会体现得越明显。也就是说,单纯从实际收益的角度来说,购买中长期理财更合算一些。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诀窍
近年以来,理财市场发展最快的除了开放式基金,应当非银行理财产品莫属。从过去运作简单、收益较低的单一产品,发展为债券、信托、基金宝、QDII等多类型、高中低收益任意选择的多样化本外币理财产品线。但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银行理财产品,百姓难免有点眼花缭乱,银行理财产品怎样买才更科学?有哪些窍门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财收益呢?
网上买理财产品省时又增收
提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多数人会认为只能到银行去排队购买,因为购买理财产品需要进行风险属性测评和签订理财协议,但目前很多银行为了方便客户,在进行必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开通了网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只要开通网上银行,就可以通过网银的“投资理财”界面,直接购买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初次购买理财产品,一般要先在网上进行风险属性测评,测评通过后,便可以直接购买产品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网上购买理财产品不能打印理财协议,只能查询自己的申请和成交委托,如果不放心可到银行柜台打印相关委托和购买证明。
看收益高低更要看是否稳妥
同样的理财产品,各家银行的预期收益会出现差异,中小股份制银行由于网点等硬件因素不如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所以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要比国有股份制银行高一些。但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由于运作经验、产品渠道的不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略有差距,因此,大家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综合衡量,优中选优。不过,预期收益并不是越高越好,还要看产品的结构情况、是否有保本、保收益的承诺。比如同样是“打新股”的理财产品,有的是由银行委托专业投资机构用客户募集资金进行新股申购,预期年收益最高可达20%;有的则是在客户的募集资金之外,投资机构自己再拿出一定自有资金共同进行新股申购,并且客户享受优先受益权,即优先保证客户的最低收益。这种产品的预期收益一般低于前者,不过,由于这种产品具备了保收益的机制,所以追求稳妥的投资者可购买这种产品。
“理财”在起息日之前
与银行储蓄何时存入何时便开始计息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时一般要公布发行日和起息日,理财产品的发行日短则7天左右,长则30天左右,也就是说,这支产品月初开始发行,次月初才开始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开始计息,期间即使签订了理财协议,但因为资金一直存在自己的银行卡上,所以只能按照活期计息。而购买产品的金额一般大于5万元,如果签订理财协议时距离起息日大于7天,可以先到银行转成通知存款,这样这几天便可取得比活期高数倍的利息收益。同时,如果银行开通了网上存储通知存款,或者周计划、理财通等自动理财业务,客户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或自动理财协议对自己的资金进行打理,既不耽误理财产品的正常起息,又省去了到银行转存和支取的劳顿之苦。
高收益要比高礼遇更重要
一位大叔到某银行咨询业务:“你们这里买理财送什么东西?”
理财经理:“请问您买多大金额?”
大叔:“50多万吧。”
理财经理:“对不起,我们买理财不送礼品。”
大叔:“我在你旁边的某某行买了50万理财,人家就送了我一张500元的购物卡。”
理财经理:“他们行的年收益率是多少?”
大叔:“9个月4.5%。”
理财经理拿来计算器:“我们行9个月的理财是5.5%,到期后会比他们多收益3?750元,您说这些钱能买多少购物卡呀!”
大叔恍然大悟:“我只算小账,反而因小失大了。”
“唯礼是存”要吃亏
当前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家银行纷纷在客户维护上下本钱。逢年过节,经常在银行里看到贵宾客户提着大包小包礼品满面春风地走出来,有的大客户竟然要开着厢式小货车去银行拉。送礼物可以拉近距离,增进关系,但更多人是“拿人的手短”,钱不好意思往外转了。这样往往会和上面这位大叔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到银行理财的目的是在稳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因此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千万不要“唯礼是存”,一定要多衡量一下理财的收益率,同样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一定要选择收益率高的银行。
硬件高不如收益高
现在私人银行如雨后春笋,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多数私人银行汇聚了本行的精英,理财水平比一般的网点要高出很多。但也有个别私人银行不是和国外私人银行那样拼理财规划和增值服务,而是一味地拼硬件,装修得富丽堂皇,“一进门就会闻到浓浓的咖啡香味”,但是唯一有一点没做好,就是A银行私人银行的收益还不如B银行小储蓄所收益高。客户到银行是理财的,享受奢华服务还不如干脆去五星级酒店。所以在选择银行的时候,不一定非豪华不存,毕竟硬件是无法带来任何收益的。
礼遇高不如效率高
在银行经常听到有人问,你们银行多少钱可以办理贵宾卡,客户都知道,有了贵宾卡可以直接进贵宾室,不用排队。但是现在银行贵宾卡发得越来越多,而且贵宾室一般在二楼或者三楼的隐蔽处,这样算下来,有时候办简单业务去贵宾室还不如去普通柜台办得快。有些人非贵宾卡不要,非贵宾室不办业务,这也是错误的,其实到银行的目的毕竟只有两点——高收益,高效率,其他的都不重要!
选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小儿科——不是随意一买便稳赚不赔
说到银行理财产品,很多人认为这是小儿科的东东,不就是哪家收益高买哪家的吗?有的人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变相的高息揽存,收益比存银行高,风险与存银行差不多。另外有的人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风险性很高,不如存储蓄稳当。其实这几种观点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客户李先生,见邻居们都在将银行储蓄变成银行理财产品,当时他正好有一笔存款到期,便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他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都差不多,就按照哪家银行的收益高就买哪家的原则,拿着收集的银行产品广告,把预期收益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最终选择了一家银行的预期最高收益为27%的理财产品。可是买上一年后,他到银行去查询理财收益,结果被告知收益为零,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了一年竟连活期利息都没有拿到,他非常生气,要把银行告上法庭。可银行工作人员拿出产品的协议书给他一看,他就傻眼了,因为条款中白纸黑字写着:本产品属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可能收益为0,甚至会有本金损失。结果他只好自认倒霉,看来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是随便一买就赚钱的。
这个客户的教训说明,银行理财产品是否有风险,关键还要看其投资方向,李先生买的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是本金和收益与投资标的挂钩的理财产品,多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这种产品的收益一般高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但风险也相对较大,适合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追求较高收益的投资者。目前银行推出的有挂钩A股市场、港股市场,以及境外期货市场,甚至与汇率、石油、粮食、水资源、黄金等标的挂钩。选择这种产品,要求投资者对所挂钩的市场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目前粮食、石油、黄金上涨,则多选挂钩这些上涨标的的产品。
信托不是“坏孩子”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6月CPI同比上涨6.4%,创2008年7月以来35个月的新高。面对节节攀高的物价,很多投资者有点慌了,手中的钱存在银行里,3.5%的年利率肯定无法抵御通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略高一些,但战胜通胀也有一定的难度。
专家说股票和基金可以战胜通胀,但目前股票有2000多只,基金也有近千只,它们的业绩可以说良莠不齐。楼市可以战胜通胀,但想买房的要么因为限购而不能买,要么纠结于不断出台的调控政策而不敢轻易出手。黄金虽然也可以战胜通胀,但毕竟技术含量较高,离普通老百姓有点远。那么目前正规渠道可以买的高收益产品就属信托了。
信托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一个“坏孩子”,其实经过行业的整顿和规范之后,目前国内的信托公司只有50多家,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每款信托产品的发行都要经银监会等部门的严格审批。另外现在信托产品非常多,大家选择的余地也更大。相对来说,信托公司规模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质押和担保措施强了产品风险就低。流通股质押的信托产品风险最低,一旦跌破警戒线可以随时变现,该类产品年收益一般在8%~9%。其次是工商企业贷款类,这类产品一般有抵押和较强担保,比如某银行发行的一款信托产品,融资方资产实力较大,且由一家上市公司和一家供电企业提供双担保,这种产品风险也不太大。从理论上说,房地产类信托风险相对大一些,但一般也有土地和在建项目质押以及担保,并且质押率一般在50%左右。目前,房地产信托的收益,300万元起的一般在10%以上,有的高达14%。
许多人认为信托是富人的游戏,但事情并非如此。一般情况下,信托的起点为300万元,信托行业人士称之为“大额”,但一个信托项目一般配有不超过50份100万元至290万元的“小额”。有的信托公司甚至有起点更低的产品。百万资金的投资者在向发行机构预约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买到“小额”产品。只是资金起点越低收益率越低,“小额”的收益一般比“大额”低0.5至1个百分点。
另外,时下比较流行一种“集合”买信托的理财模式,有些非常熟悉的亲朋好友把钱集中起来,以一个人的名义去买产品,比如,每人50万元,两人就可以买一份100万元起的“小额”产品,但这种理财模式的前提必须是彼此诚信可靠。
投资信托产品的四大误区
信托类银信理财一度叫停,让许多投资者慌了神,宋太太便是其中一位。在探寻了多家银行后,宋太太发现银行在售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数量明显减少,且收益与原先相比也已调低。她向理财师咨询后得知,银监会已对信托类银信理财做了严格的控制,短期内这类产品可能在市场上都见不到了。宋太太一听很着急,自己本身投资经验就不多,对于其他理财产品也不熟悉,只想通过投资稳健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难道以后都没有机会再购买此类理财产品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信托公司购买此类产品,虽然银信理财的发行受到了限制,但信托类理财仍是一片欣欣向荣。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关于2010年2季度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上月新增信托项目个数达897个,募集资金30?643?120万元,本年累计新增信托项目4?529个,募集资金142?953?400万元。在其他投资市场暗淡时,信托理财逆势而上,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更将发展成为继银行、保险、证券之后的金融服务业“第四大支柱”。因此,我们仍可以选择向信托公司直接购买信托类理财产品,很多人之所以不放心、不敢买,主要还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信托是富人的专属产品
很多投资者认为信托公司的产品是专门为富人设计的,这些产品的起点通常为300万以上,是普通的中小投资者难以承受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从目前发行的信托产品来看,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多数是以100万为起点,以300万为起点的信托产品还是少数,信托门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其次,信托公司产品的购买起点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信托公司筹资是受份数的限制,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而信托产品的起点是与信托计划的募集额度有关,假如一个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只有2?500万,那此产品可能只需50万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另外,若一个人在一个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那剩下的投资者可能用很少的资金就可以参与这个项目的投资。所以,投资者在选中合适的项目后,不要因自己的资金不足就轻易放弃,要积极地与信托公司的理财经理进行联系,时刻关注此项目资金的募集情况。最后,银监会对于银信合作颁布的新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信托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的形象,资金大、收益高将是信托产品的发展方向,中小投资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集合身边熟悉的、有相同投资意愿的投资者集合投资,分享信托产品带来的收益。
误区二:从银行买更安全
居民对银行信任度还是很高的,但对信托公司就没那么大的信任,很多人不放心把自己的钱交给信托公司管理,这也是为什么银行销售信托产品要比信托公司自己销售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过去的信托类银信理财产品中,确实有很多是以银行为主体发行的,信托公司只是作为一个通道将银行信贷转为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不参与管理,不承担或者只承担很小的风险。但银监会颁布的新规停止了信托通道类业务,以后发行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将以信托公司为主,银行只起到代销的作用,不再承担风险。同其他第三方信托产品发行机构一样,银行将只作为信托发行的一个渠道。其优势只是投资者在银行购买信托类产品可选择多家信托公司的产品,比不是从银行购买的信托类理财产品更安全、更有保障。所以,选择信托类产品的关键不在于是银行销售的还是信托公司销售的,而是要对项目进行综合衡量,一方面要挑选信誉好的信托公司,考察公司的资金实力、过往业绩、综合排名等;另一方面,要明确资金投向、分析产品的发展前景;另外,要察看产品的担保机构以及此担保机构是以什么方式进行担保的。
误区三:信托公司是皮包公司
在信托公司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发生了一些以信托公司名义诈骗居民财产的案例,但是随着信托行业的发展,对于信托公司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信托产品的发行也越来越规范。一是强化了信托业的机构管理。要求所有的信托业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以期建立起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防范或降低公司运作风险。二是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不仅对信托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全过程的任职资格管理制度,而且特别要求对信托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制度,提升从业人员从业素质,防范和降低企业运作中的道德风险。三是建立了全新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风险较大的信托业务实行业务总量控制,央行可以根据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对信托资金运用方式和比例作出限制性规定,要求信托投资公司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取5%作为赔偿准备金,并且该项准备金只能放于国有商业银行或购买国债。
同时,信托公司的产品同银行理财产品一样都是要经过银监局的严格审批,而信托计划存续期间,信托公司应当选择经营稳健的商业银行担任保管人。信托公司依信托计划文件约定需要运用信托资金时,应当向保管人书面提供信托合同复印件及资金用途说明,保证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误区四:房地产信托风险更大
许多投资者认为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风险要高于其他投资项目,特别是在当下房地产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项目常常无人问津。事实上,这样的认识有些偏颇,选择信托产品更重要的是选项目,而不是选产业。在投资时,更应关注项目本身的质量,如项目是否有好的盈利预期、项目是否有能有效地管理、项目公司股东的实力如何、是否有实力雄厚的第三方为其提供担保等。
目前,房地产股权信托很受投资者的追捧,它是集合资金股权信托在房地产行业的运用,属于管理型股权信托。投资此类项目的信托公司拥有项目公司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股权,可以控制项目经营管理,对重大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同时,在融资方无法偿还资金的情况下,可以拍卖项目资产,弥补损失。
另外,一些投资者认为短期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风险要比长期的小很多。但是,房地产从开发到销售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产品可能在房子开发时就需要房地产商履约,而这时,房子还未销售,房地产商没有收益,违约风就很大;而当房子开始销售后,房地产商有了资金来源,违约风险反而较低。所以,房地产信托产品不能单纯以时间长短来评定风险大小。
如果说前几年是“基金热”,那“信托热”已经成为近两年理财的一个新趋势!
信托、打新股、挂钩境外——银行理财产品该选哪种
近年来各种理财产品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三两年”,随着沪深股市的盘整震荡,以及开放式基金净值的变化起伏,人们把目光又转向了风险相对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但是面对目前琳琅满目的银行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感到非常困惑: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原理是什么?个人投资者该如何正确地选择银行类理财产品呢?
信托项目类理财:替代储蓄没商量
信托项目类理财产品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委托在银行,并指定银行为代理人代其与信托公司签署《资金信托合同》进行资金信托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的投向一般为国家或省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投资者可根据信托计划投资对象的信用状况获得理财收益。
特点:
1.门槛比直接购买信托产品低。普通信托计划投资起点较高,当前个人直接购买信托产品的起点多数在10万以上,而银行发行的信托项目类理财产品的起点只有5万元,有的银行规定,只要在该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总额超过5万元,也可以以1万元作为起点购买信托类理财产品。
2.收益相对稳妥。此类产品投资的信托计划由政策性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并且信托公司资金账户由银行进行账户严密监控,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信托代理人,为投资者选择优质的信托计划项目和信托公司,并代理投资者与信托公司间的签约和追偿事宜。
参考年收益率:半年期3.5%,一年期4.0%。
新股申购类理财:风险、收益均适中
多数投资者个人都申购过新股,但个人申购由于资金量小等原因,中签率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银行与信托公司联合推出了新股申购理财产品,也就是众多投资者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把资金汇集起来,集中去进行新股申购,从而确保了每个投资者能够均衡中签,实现稳妥收益。
特点:
1.省时省力。个人申购新股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新股申购信息并进行申购委托,有时因为工作忙会耽误申购。而购买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只需和银行签订一份协议,此后的新股申购全部由银行或合作方来完成。
2.收益相对稳妥。目前中国股市的一二级市场存在较大的差价,比如中石油发行上市后的开盘价为48.6元,是发行价的三倍左右,即使未来一个时期新股上市的溢价率降低,一般也不会跌破发行价。也就是说,申购新股理财产品的本金会相对安全。另外,有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是由信托方拿出一定自有资金与投资者的资金一起参与新股申购,信托方以自有资金担保投资者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这就为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另外又加了一把保险锁。
参考收益率:6%。
挂钩境外市场理财:适当博弈也无妨
挂钩境外市场的理财产品曾被称为是“坏孩子”,但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对于能够承担一定风险,对境外市场比较了解的投资者来说,此种产品还是值得配置的。
特点:
1.具有一定的保本条款。购买这类理财产品不会像个人直接投资境外市场那样受到各种限制,而且目前银行发行的此类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保本承诺,比如保本率100%或90%等,从而为投资者锁定了最大亏损。当然保本率越高,预期收益往往越低,这就要求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2.灵活性高于普通理财产品。多数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不能办理质押贷款,而这种产品可以根据保本率的多少获得相应的质押贷款。有一些偏好投机的投资者抓住这一特点往往进行一些博弈投资。比如,可以先购买该产品,再以此产品办理质押贷款,然后用贷款资金再进行其他投资,当然这有个前提,是挂钩境外产品的收益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这种博弈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参考收益率:0~10%。
如何辨别银行理财与银保产品
市民张女士在报纸上看好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挺高,因为工作比较忙,拖了几天才赶到银行购买,结果工作人员告诉她,那款产品已经卖完了,不过现在还有一款理财产品也挺好的,年收益率5%以上,5年累计收益率在20%以上,而且该款产品不收管理费,保证收益,同时还有保障功能。张女士一听感觉还不错,自己的钱目前也不着急用,也没有仔细询问,便购买了这款产品。回到家张女士把购买理财产品的事跟老公一说,老公也感觉不错,可拿过合同书一看却盖着某某保险公司的章,仔细看了一下合同细则,她买的根本不是什么银行理财产品,明明就是一份保险。张女士有些纳闷,明明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产品,怎么就成保险了呢?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日趋多元化,各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星罗棋布的网点进行保险销售,一方面扩大了保险的销售范围,增加了销售额,另一方面银行为了盈利,也积极地吸纳保险公司加盟,形成了一家银行多家保险公司驻点的局面。各保险公司驻点人员为了提升业绩,纷纷打着“银行理财”招牌,那么客户该怎样辨别银行理财产品和银保产品呢?
1.产品期限不同。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比较短,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而银保产品的期限较长,少则3年,多则几十年。而且银行理财产品起点较高,一般为5万,银保产品起点较低,几千或一两万元即可购买。投资者一旦遇到期限较长、且起点低于5万的产品,一般可以认定是保险产品。
2.缴费期限不同。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交清;而银保产品有的需要趸交(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需分期缴费。
3.购买年龄不同。银保产品有投保人年龄的限制,一般不超过60周岁;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没有投资人的年龄限制。
4.收益性不同。银保产品的投资收益受市场影响较大,如有些投连险是不承诺最低保证利率的,分红险也可能无红可分,收益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受市场波动较小,多数理财产品都能得到较稳妥的收益。
5.销售人员不同。银保工作人员是属于保险公司的,不是银行员工,客户可以在对方主动介绍产品时首先询问清楚。一般情况下,银行的理财经理一般佩戴有理财上岗证书或工作牌。
6.犹豫期不同。银保产品一般都会有10天的犹豫期,如果发现自己买错产品的话,可以在犹豫期内退保,除了要支付10元的工本费外,本金不会受到任何损失。而银行理财产品如果不是滚动预约型的话一般会很快起息。
大家可以根据以上几点来区分银行理财产品和银保产品,避免出现因买错产品而造成不必要麻烦的情况。当然这样说并非是银保产品不好,而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适合的群体不同,保险产品多数兼具理财功能和保障功能,并且必须长期持有,流动性较差,短期内退保将会蒙受较大损失。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投资期限、投资目的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避免因选择产品不当带来投资失误。
买理财产品莫入“预期收益”误区
目前银行产品的预期收益不断上涨,有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竟然高达8%,那么预期收益是不是越高越好呢?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理财专家分析,张先生是走入了“预期收益”的误区,首先他当初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缺乏了解,结果收益较低,其次是后来再也不相信“预期收益”了,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股市震荡,银行理财产品又开始受宠,因此各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水涨船高,其中不少银行出现了“最高预期年收益15%”之类的理财产品。结果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张报纸的版面上同时出现了各家银行的广告,有的预期收益为3.5%,有的则为5%~15%,那么,是不是预期收益越高的产品越好呢?该怎样避免对预期收益认识的误区呢?
误区一:凡是“预期收益”都有风险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他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但有些产品主要投资于稳妥型产品,所以实际实现的收益基本等于预期收益。投资国债、金融债等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有时还会大于预期收益。另外,许多银行推出的投资政府重点项目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此类产品的投资项目一般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所以本金和收益一般都有很好的保障。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有限,年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
误区二:“预期收益”越高越好
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等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一般有一个收益区间,比如4%~15%,某些银行在进行产品营销宣传时便直接说“最高收益15%”,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其实这种高收益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要真正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并不容易,如果产品的运作水平得不到保证,任何“最高收益”都是空话。比如,在新股发行数量减少、中签率较低的情况下,“打新股”理财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最高收益”,还应对投资的方向进行分析,并且遇到只标明“最高收益”的产品时,一定要问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
误区三:不注明“预期收益”的产品不能买
目前国内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因此走势相对稳定、市盈率相对较低的境外股市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许多银行推出了与国外股票或基金挂钩的理财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产品没有公布预期收益率,或者只是笼统地说是零至无限大,许多客户便认为这样的产品不能买。其实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从法律的条款上来说,预期收益均不是承诺收益,仅仅是一种参考,真正能够拿到多少收益还要看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而与国外股票、基金挂钩的产品一般经过层层优选,有保本机制,并且国外的股市或基金走势相对平稳,其实际收益往往超过许多所谓“高预期收益”的产品。
QDII并非灵丹妙药,选择还应因人而异
在理财上中国人跟潮流的意识很强,比如说QDII产品一出现,很快便风靡一时,只要是QDII产品,大家就会争相抢购,好像谁不买QDII产品谁就落伍。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认购金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此前发行的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基金和嘉实海外中国股票等三只QDII基金也分别达到500亿、600亿和700亿,认购资金最终确认比例则越走越低,从61.97%到47.65%,到40.7%,直到上投大约30%的水平,以致有人说买QDII基金成“打新股”了。其实,在这动辄千亿资金的庞大投资者中,很多人只是盲目跟风,有的连究竟什么是QDII都不清楚,就把家里的养老钱全部买成了QDII。
目前国内QDII产品一般有基金系和银行系两种,在银监会放开投资范围之前,银行QDII冷冷清清,批下的额度都用不完。但允许银行QDII投资境外股票后,银行产品以高预期收益逐渐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光大、民生等国内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均相继推出了高预期收益的QDII产品。据了解,虽然单个银行的销量不如单一的基金公司,但因为银行点多面广,实际QDII的销量并不亚于基金公司。那么面对银行QDII和基金QDII的热销,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
各有优势,综合选择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说,银行系的QDII产品一般都有保本的条款,比如,保本率100%或90%,不过,保本率越高,预期收益往往越低。另外,银行系QDII的收益并不是和基金一样按照当日净值来计算,而是按每月或每季观察期的收益率的平均数来计算,相对基金QDII来说,收益的锁定机制会使整体收益率更平稳一些。而基金QDII通常是不保本的,收益也以即时的净值来计算。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说,银行系QDII一般不能提前赎回,虽说有的可以质押贷款,但灵活性还是受到一定限制。而基金QDII可以在封闭三个月之后,随时在交易日正常申购和赎回。
从收益性的角度来说,由于银行QDII推出比较早,所以很多投资港股的QDII由于赶上了港股上涨的快车,目前收益较为可观,有的三个月达到了20%左右。而基金QDII的收益目前暂时还没有可参照的数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另外,基金QDII的认购费较高,比如上投基金为1.8%,而银行的手续费较低,或者没有手续费。
从购买的方便性来说,基金QDII目前一般需要配售,比如嘉实基金只能买到不到一半的份额,而银行QDII一般可以敞开购买。另外基金QDII一般受发行时间限制,银行QDII可以随时到多家银行购买,方便性更强一些。
注意风险,谨慎投资
QDII产品目前让人趋之若鹜,但因为这种产品的风险性和收益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所以不要把所有的资金全部买成QDII,可以作为家庭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投资比率应控制在20%以下。并且,尽量选择长期化的产品,避免市场短期波动给自己带来的投资损失。QDII毕竟是新生事物,国内投资者对国际资本市场了解较少,所以应尽量选择投资港股以及亚太地区股票的QDII产品,“不做自己不熟悉的市场”是投资界的一句至理名言。
买QDII基金不要期望高回报。QDII是把募集资金兑换成外汇投资于海外市场,取得外汇盈利后需要重新兑换成人民币,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QDII产品面临着潜在汇率损失。并且境外市场不同境内,特别是海外资本市场尽管市场估值水平低于A股市场,但波动相对较小,不要指望QDII能像国内基金一样在行情好时带来翻倍的收益。投资大师巴菲特给投资者带来的平均年收益也不过20%。
银行理财PK信托产品
银行理财和信托是去年以来最受投资者欢迎的两大理财产品,相对稳定的收益让它们在股市低迷、楼市受控这样的环境下格外抢眼。两种理财产品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地方,那么哪种理财产品略胜一筹呢?
收益性,信托遥遥领先
单从收益方面来看,信托产品收益率要远胜于银行理财产品。最近岛城某银行正在发售一款工商企业信托产品,18个月,年收益为9.4%,虽说两个月后才起息,但现在额度已经几乎告罄。与信托相比,目前银行理财的收益相对低一些,市场多以4~6个月的产品为主,年收益多数在5%以下,与信托产品的收益相差甚多。但是信托产品门槛较高,虽说起点为100万,但一个信托产品只能配50个100万的小额,多数还是300万起。而银行理财的起点仅为5万元,适合多数普通投资者。
安全性,银行略胜一筹
虽说银行理财与信托产品都被称做“稳妥的固定收益”产品,但相对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更为稳妥一些。近年银行发行的年收益率在6%以下的理财产品一般投资债券或者铁路、电力等国家建设项目,安全性有较高的保障。而信托产品多数投资工商企业等信用度略低的项目。从理论上来说,信托产品的风险高于银行理财。不过,按照行业惯例,目前信托公司对所发产品的本息都会给客户“兜底”,这也就是说信托公司的实力非常关键,买信托产品除了看产品投向之外,还要看信托公司的股东背景、注册资本金、管理资产总额等实力。
流动性,信托稍有逊色
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不能提前赎回,流动性大体相当。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多数为半年以下的短期产品,比如购买三个月的滚动型理财产品一年有四次赎回机会,流动性占一定优势。信托产品存续期一般为一到三年,若要急用,不能赎回,只能选择转让,而目前,国内信托产品转让的各项规章还不健全,操作繁琐,变现能力较弱。另外,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抵押贷款,信托产品则无法抵押。所以,对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更适合银行理财产品。
其实,想要将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一决高下是很难的,就像西瓜和猕猴桃,有人爱吃西瓜有人爱吃猕猴桃,不能说西瓜好猕猴桃就不好,还是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破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四个不等式
一两年前,银行理财产品只有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售,曾经一度成为紧俏货,可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理财产品遍地开花,特别是短期理财的收益让人咋舌。例如王先生看到某银行7天理财的年收益为4.1%,于是便将平常存在其他银行的5万元,在支付了50元的转账手续费后,转到了这家银行。十多天后,他到银行取款,一算账,他买这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不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收益,反而亏了,因为这款产品并非当天买上当天就开始按照4.1%计息,而是有7天的募集期,而募集期只能按照活期0.5%计息。这样,王先生的实际理财收益为4.1%360×7×50?000=39.86,活期理财收益为0.5%360×7×50?000=4.86,共计44.72元,也就是说,王先生买这款理财产品不但没有赚钱,而且还赔上了5.27元。所以,面对银行推出的新理财产品,大家一定要好好算算,避免走进理财的误区。
高收益≠高利息
王先生买的高收益理财,表面上高收益,实际上因为期限太短,所以高收益的特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如果资金不是太大、资金存储时间比较短的话,没有必要和王先生一样再花费时间和手续费到其他行买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超过一个月的存储期限,购买高收益理财的优势能够略有体现,时间越长,高收益的特性会体现得越明显。也就是说,单纯从实际收益的角度来说,购买中长期理财更合算一些。
购买日≠起息日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时一般要公布发行日和起息日,发行日一般为7~15天,也就是说,如果募集期为15天的话,1日购买,1~15日是按照活期计算利息。而不是像王先生认为的那样,购买当日就开始按照理财收益计息。不过客户可以采用签订理财通的方式来减少损失,如果签订理财协议时距离起息日大于7天,签订理财通协议后,客户起息前的资金就会按照7天通知的利率(1.39%)计息,这样这几天便可取得比活期高数倍的利息收益。起息时,资金会自动转成高收益理财,同样,理财资金到期后,也会自动转入成7天通知存款,享受相对较高的活期利息。
到期日≠到账日
关于理财产品到期后资金到账问题,各家银行规定不一样,有的银行是到期日当日零时将理财本金和理财收益打入客户的银行卡中;有的是延后3~5个工作日打入客户卡中,有点类似赎回基金后的资金到账。有的银行规定到期日如果遇到节假日,资金到账日相对顺延。因此,客户在购买理财的时候不但要问明白起息日,还要问明白到账日。相同情况下,客户应选择到账及时的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以免耽误资金使用或影响理财收益。
预期收益≠保证收益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他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来表示。但有些产品主要投资于稳妥型产品,所以实际实现的收益基本等于预期收益。投资国债、金融债等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有时还会大于预期收益。但是从合同来看,银行多数产品都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所以,银行不承诺客户一定拿到预期的收益,这就要求客户看清产品的投向,如果投资国家电网、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家大型项目,并且收益在5%以下,可以把预期收益理解为保证收益,但如果投资股票、基金等,甚至挂钩境外投资品种,并且收益较高,那这种产品的预期收益就只能仅作参考了。
理财“秒杀”,你准备好了吗
张女士收到一条银行发的短信:“明天我行推出高收益理财,60天年化收益5.3%,数量有限,先到先得。”第二天一大早,王女士就赶到这家银行去买理财,可是刚抽上号,就被告知这款理财只用了几分钟就卖光了。张女士不解:购物有“秒杀”,银行理财怎么也有“秒杀”了?如今,居民的投资偏好越来越倾向固定收益,因此,各种收益较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受到追捧,比如今年以来每次发行国债几乎全部上演秒杀,信托、高收益银行理财以及个别固定收益型基金也都出现一抢而空的现象。那么,老百姓该怎样应对理财“秒杀”呢?
掌握消息,做好准备
首先要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关注银行发售和即将发售理财产品的信息,经常与银行理财经理沟通,对自己想要的产品进行预约,并留下手机号码,让他们在第一时间通知自己。也可以主动记下理财经理或者银行理财部门的电话,及时咨询理财信息。另外,要做好购买理财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事先开好银行理财账户、基金账户和网上银行,并提前把资金存到购买理财的银行卡上,避免由于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而耽误购买。
网银购买,方便快捷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用网上银行购买各类理财产品,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方便快捷。到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一般要经历两道手续,一是到理财区签订理财协议,然后再到柜台区办理购买手续,一笔业务办下来最快也要半个小时,这样如果遇到高收益的“秒杀”产品,肯定要耽误事。而用网银购买不但不用去银行排队,而且手续更简单化,买一笔理财只需几十秒钟就可以办完,这样在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的时候,自己在家里便可以抢占先机了。
找好替代,减少等待
若是心仪的理财产品没有购买上,最好不要无限期地等待,因为资金躺在账户上只能取得活期利息,会拉低整体的理财收益。如果抢不到想买的产品,可以让理财经理推荐其他替代产品,即使这款理财产品收益率略低一些,如果能及早起息的话,有可能会比等上一段时间再购买高收益理财要强,因为如果资金不是太大、时间不是太长的话,理财收益高零点几个点最终的实际收益差距不会太大,所以,减少等待时间、尽快买上替代产品也是应对秒杀的策略之一。
这四种理财最好别碰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当前房价下跌,股市震荡,国债抢不上,信托够不着,可以投资的渠道只有银行理财产品了,可是银行理财也不是随便一买就稳赚不赔,有些理财产品最好别碰。
保本保息,但收益太低的
买理财和储蓄存款相比,要牺牲流动性,赚的就是一个高收益,但是目前部分银行发行的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却和定期储蓄差不多,这就失去了买理财产品的意义了。其实银行产品是否实现保本保息,除了看协议是否标明保本保息之外,还要看投资方向和预期收益率,如果投资渠道是高等级债券、国家电网、铁路等稳妥渠道,且收益率在5%以下,那这样的产品实际上也是能保证本金和收益的。所以,同样情况下,两款半年的理财产品,如果保本保息的产品年收益率是3.7%,而投资方向为铁路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年收益率为4.8%,那肯定要抛弃前者选后者。
保证本金,但收益太高的
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属于保本浮动收益型,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20%,那么这款产品的收益率可能是0~20%,而个别银行在宣传的时候只把最高收益率20%打在广告上,最低收益却没有写明。这样容易使客户认为这款产品的年收益率是20%,而忽视零收益这一条款。从目前此类产品的历史运作情况来看,实现20%收益率的概率几乎为零,而实现零收益的概率却很大。如果自己的辛苦钱在银行放了一年,收益一分也拿不到,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收益较高,但期限太短的
“我行正在发售20天短期理财,年收益率高达5%”,很多人便认为,买半年的才4.8%,还是买20天的合算!于是大家纷纷抢购短期高收益理财。实际上,如果资金确实是20天之后要用,那么买这种短期理财会略微合算,但如果资金短期没有明确用途,那20天到期后,资金就会回到活期账户上,一般要再等10天左右才会选到下一个短期理财产品,即使短期理财收益一直维持5%的高位,那几个月下来,你实际拿到的收益率仅仅为3.4%左右——随便买个时间稍长点的理财产品都会比这高!
产品不错,但衔接不好的
有些理财产品无论从稳妥性和收益性都挑不出毛病,但唯一有一点不好,就是理财到期后,这家银行没有衔接的产品,最少等上一两个月才会推出一期,这样到期资金会在活期账户上“躺”好长一段时间——买理财比买国债还难,这样的产品也不能买。选理财不要看单一理财期的收益,如果银行产品线丰富,到期后接着就会有接续产品,有的甚至到期当天就能买上当天起息的新产品,能够无缝衔接和滚动理财,这样才能实现理财收益的最大化。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