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场可怕的饥荒横扫孟加拉国。那年,毁灭性的独立战争刚刚结束,孟加拉正苦苦挣扎在战后余殃中。为了觅食,几百万饥民开始从北方的偏远村庄向遥远的南方城市迁徙。
时年34岁的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住在南方一个叫吉大港的城市。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他在美国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刚刚回国。当尤努斯看到越来越多的饥民,他开始感到在吉大港校园里所教的经济学理论与街道上上演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云泥之别:成千上万的人们,骨瘦如柴,双目空洞,眼看着就要饿死。他十分悲痛,下决心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们。他决定先从临近的乔布拉村开始。
在调查中,尤努斯发现最贫穷的人群是寡妇、弃妇和离异的女性,她们拼命供养自己的孩子。因为没钱购买生活必需品,她们被迫从贸易商那里借钱,买来原材料,手工加工,然后再将产品卖回给他们以获得微薄的报酬。例如,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会借5塔卡(约22美分)来购买竹子,废寝忘食地工作,将竹子编成板凳,再将板凳卖回给贸易商,其中5.5个塔卡(约24美分)来偿还债务。这样,一天的劳动就能剩2美分,仅够养活她自己和孩子。
和孟加拉国的众多农村妇女一样,这位母亲将陷入一个死循环:她和孩子们世世代代都注定贫穷下去。作为经济学家,尤努斯意识到,这个女人挣脱出这个怪圈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某种方法得到5塔卡来买竹子,这样她就能在自由市场上卖掉凳子获得全部零售价,但是没有人会用合理的方式借给她这笔钱。当他调查完了整个乔布拉村,他发现共有42个人完全依赖于贸易商,他们中有做板凳的,有织垫子的,有拉人力车的。他们借的钱总共只有856塔卡,即不足27美元。“所有这些家庭的不幸,”他惊叫道,“都只因为缺了这27美元!”
由于没有人借钱给这42个人,最后,尤努斯无息借给了他们,还钱的条件也很简单:在他们有能力偿还的时候再还。然后,他去当地银行跟经理谈,要银行按照同样的方法将钱借给其他人。“他大吃一惊!”尤努斯说,“经理说:‘你疯了!这不可能。我们怎么能把钱借给穷人?他们没有信誉,我们的规矩不允许这么做!’经理继续说道:‘75%的孟加拉人看不懂贷款表,或不会填表,并且他们也没有抵押。这些人根本不可能还钱,这个主意风险太大。’”没办法,尤努斯只好越级去找银行的地区经理,来来回回地解释情况,来来回回地书面沟通,整整六个月之后,还是他自己出面做担保人,这才勉强从银行管理部门贷了300美元来借给穷人。
于是,一个崭新的纪元在悄悄拉开帷幕,在尤努斯的生活中,在孟加拉国穷人的生活中,最终,也在全世界穷人的生活中。尽管尤努斯无意经营银行,更有业界诸多人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干起了这一行。在研究了其他银行如何贷款之后,尤努斯开办了自己的银行:格莱珉银行(即孟加拉乡村银行,
The Grameen
Bank)。格莱珉银行的规矩与其他银行大相径庭:其他银行为增加贷款额,尽量拖延借款人的还款(让借款人难以还款),而尤努斯却设立了微额的日还款项目;他成立救助小组,确定了激励措施,鼓励借款人相互帮助以获得成功;在孟加拉国的银行都禁止妇女借款时,尤努斯却设定了一个目标:让格莱珉银行的借款人一半都是女人。
在其专著《穷人的银行家》(Banker To the
Poor)中,尤努斯描述了格莱珉银行早期借款人的典型形象:她,从银行走出来,手里拿着贷款,一般是25美元。
“在她的一生中,人们不断地告诉她:她一无是处——她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她连自己的嫁妆都付不起。多少次,她听到父母抱怨,真该在她刚落地时就掐死她,或者一开始就该流产的,之后也该把她饿死。对家庭而言,她就是一张吃饭的嘴,一笔要付款的嫁妆,其他的价值就草芥不如了。但是今天,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一个组织信任她,借给了她一大笔钱。她许诺,绝不会让这个组织失望,也绝不会让自己失望。她将努力奋斗,保证还上每一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