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NT$
230.0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NT$
500.0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NT$
254.0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NT$
653.0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NT$
2540.0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NT$
387.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古籍善本
》
售價:NT$
2448.0
|
編輯推薦: |
如果说雅的是精英的,俗是普通的,雅俗共赏不成了精英混迹于普通了吗?如果说俗人都能欣赏的东西,雅人也随大溜儿地说好,这不是文化的倒退么?如果一幅画的作者说自己的作品是雅俗共赏,一定是谦虚。如果有人说他的画是雅俗共赏,他一定不以为是表扬。
|
內容簡介: |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马健培的文与画
刘 墨
健培兄的文与画结集,叫《清风徐来》,是因为画在扇子上,而文是由于画生发而出的,所以就先说说扇子吧。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器具》专门记扇子的制作道:“川中蜀府,制以进御,有金铰藤骨,面薄如轻绢者,最为贵重。”又曰:“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圆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供玩,相沿既久,习以成风,至称为姑苏人事,然实俗制,不如川扇适用耳。”这里所讲的“川扇”与“吴扇”,大抵是属于文震亨的时代,一重实用,一重书画。身为艺术家的文氏,反倒更注重于实用的蜀扇,一定有重远轻近的心理作怪吧。
以扇面的形式作书作画,不必搜寻史料,记忆中就会涌上书圣王羲之曾经为老媪书扇这一故事,据说一位老大娘的扇子不好卖,王羲之在上面写了一些字,老太太一开始还抱怨王羲之无缘无故地弄脏了她的扇子,但令她意想不到的却是扇子卖出了好价钱,老太太又拿了许多空白扇子让王羲之题字,王只是厚道地笑了笑而已。无独有偶,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有《为桓温书并画乌驳牛扇》的文献记载,足以证明扇面书画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间各种轶事佳话,不绝如缕。
还有小时候背的很熟的一首杜牧的诗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短短十四个字,就呈现了一幅有着许多故事的画面,有如电影的生展流动。那扇面上,也应该是画了亭台楼阁,或者花鸟虫鱼。唐诗人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更是充满了浪漫的情味:“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向罗衫起,明月看从玉手生。犹赖早时君不弃,每怜初作合欢名。”可能就是从此之后,扇子不仅可以用来拂暑,同时也更多了一层象征意味。比如唐伯虎《秋风纨扇图》画了一美女在秋暮天凉时还拿着一柄扇子,以比喻“世人谁不逐炎凉”的人间冷暖;我还记得《清诗别裁集》的第一篇就录了钱谦益的一首长诗,诗中借团扇诉说了一生无以言表的际遇。
这些不必翻检文献就可以记得的扇面故事,已经很有趣了,而如果再稍费一些翻检的工夫,比如清人王廷鼎《杖扇新录》一书所记录的扇子之历史与传说(收入邓实、黄宾虹编《美术丛书》之中),失落于诗中的扇面世界,一定会让我们更加流连低徊。同时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从空调中找到这么多的故事,不管它是什么牌子的以及有多大马力!
|
目錄:
|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马健培的文与画 / 刘 墨
明月清风我
始知真放本精微
不顾俗眼
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
有我则失真
以学之力济其质之偏
云阵皆山 月光皆水
迢递嵩高下
触目会心
畅神而已
直待凌云始道高
鸟倦飞而知还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叶张翠盖,枝盘赤龙
松之坚贞
松之姿无有不奇
山水有情
泉流峭壁虹挂
东风何时至
医者意也
树头果与树下饭
暑热不出门
岭上多白云
反常合道
世外桃源
兼善天下
塘里无鱼虾也奇
信手拈来自有神
郁郁涧底松
在水另一方
不畏浮云遮望眼
无事小神仙
新淦制笔
孤帆远影
松芝献寿
不许时人
如听万壑松
迎祥纳福
洪福齐天
勤而行之
鹊巢和尚
平沙落雁
文质彬彬
春风得意
登山有道
天国的钥匙
惊世工程
东华门的和谐
后记
|
內容試閱:
|
明月清风我
扇子凉快,画扇子也凉快。入夏以来,行有余画了些团扇。青山绿水,云壑松风,飞瀑闲云,危崖草甸,择木之良禽,齐天之红蝠,什么舒心画什么。心静自然凉,画着画着仿佛真的身临其境了,窗外的喧嚣,以至于工地的嘈杂,似乎都不存在了。画完了,自我欣赏一番,自我陶醉一会儿。一下,山风徐徐;再一下,流水潺潺;苍松翠竹上的露水,和着谷底丝丝的凉气扑面而来,怎么会热呢?
再闲下来,看点闲书,逮着什么看什么。清世宗胤前居藩邸时,集录了《悦心集》,在御制序文中说:“昔朗禅师以书招永嘉禅师山居,师答曰:‘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不见其道。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见道志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旨哉斯言,知此义者,始可与读《悦心集》。”悦不悦,闲不闲,都是自个的追求。求一分,就有一分;享用一分,就得到一分。苏轼说:“闲倚交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先生闲来瞥了一眼窗外的月亮,写出一句好诗,道出一段闲情,也唤起了人们对闲情的向往。
始知真放本精微
苏东坡看到吴道子给汝州龙兴寺画的壁画后,联想到当时颓废的画坛,由衷地感慨:“始知真放本精微。”七个字,道出了绘画艺术的真谛。齐白石曾说:“昔觉写真古画颇多失实。山野草虫,余每每熟视细观之,深不以古人之轻描淡写为然。”看齐白石老人画,不论工笔或写意,都感觉出老人细腻的情感。每一虫、每一叶、每一山、每一树,每一石、每一水、每一鸟、每一鱼都透出生命的鲜活。不多情哪来的感?没有感哪能写出意?大画家、大诗人,哪个不是多情善感?情感丰富,悲天悯人,有同情心,所见即有所感,咏物抒怀,俯拾即是。平庸之辈则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无心无情,不为所动,亦不能动人。苏东坡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艺术家就应当是个多情种子。齐白石最佩服的画家徐青藤,不只是个大画家,更是大诗人、大作家。徐渭才华横溢,能写剧,能写诗词,还能写赋;能作序文、表、启、疏、论、寿文、跋、辨、说、赞、记、碑文、墓表、传、榜联,甚至灯谜、酒牌引子。徐渭的诗可谓题材、体裁丰富,所见即有所感,即有所咏,甚至鸡声、蛙声、蝇声、蚊声,不止一而再,还要再而三地慨叹。在《七律?蛙声》序中说:“塪井之蛙,盛谈其井中之乐,以矜东海之鳖,出庄子。公冶长被缧,再得鸟言而始雪。晋书佛图澄问塔铃,自言国有大丧亡,而石勒果死。此诗谓鸟能言则蛙鸣必是言矣。且铃无情,与虫鸟异,尚能言,今蛙有言,可忽之而若聋若瞶耶?但无佛图澄之聪听耳,戏咏也。”若见徐渭画蛙,能不感动吗?徐渭在《肖甫诗序》中说:“古人之诗本乎情。”有情即有心,有心即有所得,有心才能致精微。徐渭能看出水瓶中的扶桑“嫣然有笑语意,岂亦怜老人之衰眊耶?”精微一词,不应只解作描摹细致、笔墨讲究,重要的是心细而情切啊。
不顾俗眼
沈德潜在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后,写道:“惊风雨泣鬼神意,写来怪怪奇奇,不顾俗眼。”
不顾俗眼,听起来似乎有点要脱离群众,跟时下提倡的“雅俗共赏”要背道而驰了。一时期以来,总不愿承认雅俗之分,总把雅俗拉到一块儿,用“雅俗共赏”来弥合,其结果是把高雅的拉下来就和低俗的。过去说“文人雅士”,或饱读诗书,或通古今之变,其擅长爱好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并以穷究文理、画理为职为荣。苏轼曾说:“余尝攻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矣。以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苏东坡虽然有些自夸,说自己是高人逸才,但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从事的研究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一般大众所关注和能懂的,就连一般画画的,都有所不知。东坡所说“世之工人”,虽不在“高人逸才”之列,但也没有贬低劳动人民的意思。
雅俗怎能共赏呢?雅的能看上俗的吗?俗的能看懂雅的吗?“雅俗共赏”之雅俗,是把欣赏的人分为二部分,一为雅人,一为俗人。一般来说,雅人是小众的,俗人是大众的。俗,原本没有贬义,就是指大众的。这样的提法,不但没有消除分歧,反而混淆了各自的位置,也扼杀了进步繁荣的因素。想让雅俗齐聚一堂,共同赞美一样东西,似乎是“拉郎配”吧?如果说雅的是精英的,俗的是普通的,雅俗共赏不成了精英混迹于普通了吗?如果说俗人都能欣赏的东西,雅人也随大溜儿地说好,这不是文化的倒退吗?如果一幅画的作者说自己的作品是雅俗共赏,一定是谦虚。如果有人说他的画是雅俗共赏,他一定不以为是表扬。
雅俗也是可以共赏的。雅俗,不要指人,现如今说谁是俗人谁都不高兴。雅俗是指事、指物,雅的就是文化含量高的;俗的就是民间实用的。雅的就是经典的;俗的就是时下流行的。赏,是人赏,人什么都可以赏。这样,雅俗共赏的意思就成了一个人雅的能赏,俗的也能赏。例如老舍先生,公认的大作家,同时还是大鉴赏家,曾出题“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老人作画,由此产生了不朽的名作。白石老人的画是大写意的又一个高峰。老人曾冒着饿死京华的极大风险,衰年变法,一定不是为了随大溜儿的吧。能得到文化精英如陈师曾、如老舍、如徐悲鸿的赞赏,老人一定非常高兴。白石老人自视极高,曾说“恨古人不见我,不恨时人不知我耳。”老舍先生与“时贤”往还的同时,还喜欢去天桥听戏,结识了天桥的名角新凤霞。据舒乙讲,腊月二十三老舍先生生日,他曾到后台请新凤霞吃糖瓜,为原本不知道生辰的新凤霞过生日。老舍先生还曾为天桥的相声演员改编相声段子,像《菜单子》、《地理图》、《文章汇》等。老舍与侯宝林的关系也是相当地好啊。
京戏,被称之为国萃,现如今被称之为高雅艺术,其实早年间就是“大众艺术”。京戏的发展,一直有文人的介入帮忙。听戏的文化层次高,提的要求就高。戏迷的口味高,演戏的水平就高。戏迷是什么人都有,也有普通百姓。迷上京戏的,称之为有“雅好”,社会风气还是“尚雅”的!有雅好的普通人上戏园子听戏不是容易事儿,攒钱就为了雅赏,绝不是为了流俗。戏迷是有极高的鉴赏水平的,在品戏这件事上,也已经不俗了吧?也许有些赏雅的人把京戏当成俗的,而以昆曲为更雅观呢。相对京戏的场面热闹、节奏紧凑,昆曲更婉转,更细腻,唱词也更典雅。
明式家具也是国萃,据说其中有比例的美、空间分割的美,连外国人都佩服的不得了。王世襄先生是鉴赏研究明式家具的大专家。王老先生不但喜爱明式家具,也喜欢老百姓的玩意,养鸽子,熬鹰,喜欢养鸣虫,喜欢遛狗捉獾。这不是雅的、俗的共赏了吗?当然,也有赏俗的而不赏雅的,这也好,亲近生活,质朴。也有赏雅的而不赏俗的,这也好,阳春白雪,清高。能雅俗共赏,最好,虚怀若谷啊。
沈德潜说的“俗眼”似是指不懂诗的,不能理解老杜的。“不顾俗眼”是艺术的追求,“不顾俗眼”艺术才能进步。艺术进步,才能带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又: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白居易下注:“外问妪解之说,不可为据。”可见白香山的诗也不是征求老太太们的意见之后才定稿的。
明代的徐渭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
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一派自然而然的景象。云无心,可能,鸟倦飞还,也是天性。但飞回来落哪棵树上,一定不是无心。古语说“鸟则择木”、“良禽择木而栖”,意思是鸟落在哪棵树上是要选择的,不好的树是不屑栖止的。清朝乾隆时人龚炜在《巢林笔谈》中就记载了“燕翼之祥”的故事。龚炜说,燕子筑巢,是吉祥的象征。有徐交河到周之延家拜访,快到周家门口时,燕子飞来飞去,似是在迎接徐某的到来。到了周家,只见燕子筑巢在周家的门框上,几乎占了一半。周某对此非常厌恶,而徐某倒觉得这很有意思,暗自希望燕子们也在自家筑巢居住。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周家的燕子就迁到了徐家,在徐某的屋里开始筑巢了。不过三、四天的功夫,燕巢筑成了。过了六、七年,燕子巢将近三尺大,在窗户上方,形状象一只三足的蟾蜍,每年孵出十几只小燕子。自从燕子搬到徐家之后,徐家就相继出了翰林南太史和北太史。后来更是有三人做到了宰相,考取进士的有十余人,到了乾隆朝的一次科考,更是有徐家两人同登进士的佳事。这真是燕子带来的吉祥吗?禽之懂事,还有鸦之反哺之义;兽之懂事,也有羊知跪乳之恩。如若不明是非善恶,不讲慈悲孝顺,岂不是禽兽不如了吗?当然这话说得言重了。《晋书?阮籍传》是这样说的:“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到了甘南的藏区,看到的大山与中原或东南的大不一样。壮阔,不只是灵秀。荒寒,没有一点儿讨好的表情。想起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妩媚一词当然不能概其全貌,但其并不缺少。只是老马特喜欢藏区的山水,也希望藏区的山水能领老马这份儿心情。辛弃疾的这首词最后还有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记得近世有位诗人,别人要为他的诗集作注,以便更多人欣赏,诗人说不必注,也不必让很多人都懂,有二、三知音足矣。看来,古今皆不乏如此之人啊。在迭部县城喝茶休息,窗外就是虎头雪山,一杯普洱,满目美景。山,重重叠叠,横看峰峦起伏,连绵不断,变化无穷;竖看危石峭壁、青松丹崖、雪山蓝天,美不胜收。
松之坚贞
松之不屈,也依赖其皮,其厚其实,抗风霜雨雪,抗打击磕碰,小打小闹,不在话下,不能伤其筋骨。文人雅士,往往以松喻之坚贞。而现如今之文人,处境之艰辛,不光要学松之精神,亦当学松之筋骨皮肉,以抗无端之辱。某医院之干部病房,给干部们测体温,要收一百元押金。说是干部,其实都是教授享受司局级干部待遇。真干部收不收不知道,但享受干部待遇的教授们要被怀疑将体温表窃去,先收百元以防之。以前常听说“中国的脊梁”一词,其实,中国的脊梁古代就是文人,现代就是知识分子。如果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忧患意识没有泯灭,这个民族就还有脊梁。如果知识分子的尊严、良知与忧患意识都被羞辱殆尽了,不要说民族文明的进步,就是“站直了别趴下”也不容易吧?松树没有了精神内涵,也就只剩下木材与柴火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