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核生化威胁是核生化武器和有毒有害核生化物质对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形成的威胁,它采用的方式有核生化扩散、核生化恐怖、次生核生化灾害、核生化工业事故、疫病等。叶常青等编著的《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其应对精》分两部分十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生物突发事件、化学突发事件、风险沟通与危机沟通等。本书可以作为培训参与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救助人员的专业参考用书。
|
內容簡介: |
《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其应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情景篇”,包括“绪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生物突发事件”和“化学突发事件”4章。“绪论”介绍了核生化事件的历史回顾、发展趋势和相关法规;其他各章介绍了各类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危机管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防诊治措施要点和重大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实例。第二部分为“应对篇”,共6章。第5章“风险沟通与危机沟通”介绍了向公众沟通突发事件风险的方法和步骤,以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减轻社会心理效应的后果。第6和第7章介绍了对这类事件社会心理效应干预的全过程。第8章“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心理救助”介绍了对这类人员心理救助的基本要求、工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第9章重点介绍了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患病率、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以及其处理与预后。第10章“关注特殊人群”中,特殊人群是指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患者、应急救援人员和政府责任人员等。附录给出了供心理测试用的5种量表。
《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其应对》可以作为培训参与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救助人员的专业参考用书。
|
目錄:
|
序
前言
情景篇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回顾
1.1.1 核生化事故性质的突发事件
1.1.2 核生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1.2 核生化突发事件及防护的发展趋势
1.2.1 传统核生化威胁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
1.2.2 核生化突发事件发生形式的新变化
1.3 应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管理及相关法规
1.3.1 国外几个主要国家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管理概况
1.3.2 我国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法规
1.4 核生化突发事件的等级划分
参考文献
第2章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
2.1 类型和特点
2.1.1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2.1.2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特点
2.2 危机管理
2.2.1 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主要方式
2.2.2 致伤范围
2.2.3 危害后果
2.2.4 察觉与识别
2.3 核与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3.1 核辐射的种类及其特性
2.3.2 辐射效应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2.3.3 辐射的确定性效应
2.3.4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
2.3.5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生物效应
2.4 核与辐射危害的防护措施
2.4.1 隐蔽
2.4.2 服用稳定性碘
2.4.3 撤离
2.4.4 个人防护
2.4.5 控制进出口通路
2.4.6 临时避迁
2.4.7 永久性重新定居
2.4.8 消除放射性污染
2.4.9 对食品的干预
2.4.10 对人员的医学处理
2.4.11 减轻核与辐射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
2.5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实例
2.5.1 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2.5.2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2.5.3 日本福岛核事故
2.5.4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2.5.5 巴西137Cs失控源辐射事故
2.5.6 河南杞县放射源“卡源”事件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物突发事件
3.1 生物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3.1.1 相关名词与概念
3.1.2 威胁人和动物生命与健康的生物突发事件类型
3.1.3 生物武器的特点
3.1.4 生物战剂的分类
3.1.5 生物武器危害及致伤范围
3.2 危机管理
3.2.1 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3.2.2 危机应对体制
3.2.3 应对准备
3.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3.1 生物剂的种类
3.3.2 生物战剂的危害
3.4 生物武器危害的防范与防护
3.4.1 生物武器防护和生物突发事件的应对是系统工程
3.4.2 生物袭击的应对处置
3.4.3 人员防护
3.5 生物突发事件实例
3.5.1 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攻击——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的细菌战
3.5.2 只用生物剂的袭击——2001年炭疽邮件事件
3.5.3 威胁施用生物剂的袭击——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针刺事件
3.5.4 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暴发流行
3.5.5 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O104:H4型大肠杆菌引发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暴发事件
参考文献
第4章 化学突发事件
4.1 类型
4.1.1 化学意外事故的类型与特点
4.1.2 化学恐怖袭击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4.2 危机管理
4.2.1 化学恐怖袭击的致伤范围
4.2.2 社会后果
4.2.3 察觉与识别
4.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3.1 概述
4.3.2 神经性毒剂
4.3.3 全身中毒性毒剂
4.3.4 糜烂性毒剂
4.3.5 窒息性毒剂
4.3.6 刺激性毒剂
4.3.7 失能性毒剂
4.3.8 剧毒鼠药
4.3.9 有毒工业物质
4.4 化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实例
4.4.1 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案
4.4.2 俄罗斯剧院人质解救事件
4.4.3 重庆开县井喷硫化氢中毒
4.4.4 常德市第一中学特大投毒案
4.4.5 印度博帕尔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
4.4.6 新安江苯酚事件
4.4.7 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
参考文献
应对篇
第5章 风险沟通与危机沟通
5.1 风险沟通
5.1.1 概述
5.1.2 开展风险沟通的步骤
5.2 危机沟通
5.2.1 危机沟通的概念
5.2.2 危机沟通的特点
5.2.3 危机沟通应遵循的原则
5.3 风险沟通案例分析
5.3.1 美国三哩岛事故
5.3.2 英国疯牛病事件
5.3.3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参考文献
第6章 社会心理效应干预的模式与程序
6.1 核生化突发事件社会心理效应及干预
6.1.1 事件心理效应的形成
6.1.2 社会心理效应的干预
6.2 核生化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的干预
6.2.1 相关知识
6.2.2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章 公众社会心理影响的对策
7.1 公众社会心理影响的预防
7.1.1 做好专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人力资源
7.1.2 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搞好信息服务
7.1.3 做好各类救援人员心理影响的救助工作,保持高昂的士气
7.2 应对灾难性事件的一般心理学方法
7.2.1 主动、向外、释放和进取的方法
7.2.2 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方法
7.3 以社区为基础的心理干预
7.4 灾难性突发事件后心理障碍的普查
7.4.1 心理诊断
7.4.2 心理测验
7.4.3 社会心理后果
7.5 灾难性突发事件后短期心理障碍的治疗
7.6 灾难性突发事件后心理障碍的专业性治疗
7.6.1 基本原则
7.6.2 一般步骤
7.6.3 治疗机理
7.6.4 常用的心理疗法
7.7 灾难初期精神卫生保健等级
7.8 灾后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第8章 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心理救助
8.1 心理救助的基本要求
8.1.1 心理救助的定义
8.1.2 心理救助的救助者和受助者
8.1.3 实施心理救助的时间和地点
8.1.4 心理救助的基本目标
8.2 实施心理救助的准备工作
8.2.1 实施心理救助的准备工作
8.2.2 识别求助者
8.2.3 注意文化、民族、信仰和语言的差异性
8.2.4 关注高危人群
8.3 心理救助者本身的注意事项
8.3.1 救助工作前
8.3.2 救助工作期间
8.3.3 救助工作以后
8.4 救助工作的要点
8.4.1 与受助者接触
8.4.2 建立安全与舒适的环境
8.4.3 稳定受助者的情绪
8.4.4 收集受助者需求的信息
8.4.5 给予受助者实际的帮助
8.4.6 联系社会支持系统
8.4.7 向受助者提供应对的信息
8.4.8 为受助者联系协助性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第9章 突发灾难性事件相关的精神障碍
9.1 概述
9.2 个体和群体的创伤性应激反应与转归
9.3 急性应激障碍
9.3.1 临床表现
9.3.2 患病率
9.3.3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9.3.4 处理和预后
9.4 创伤后应激障碍
9.4.1 临床表现
9.4.2 患病率
9.4.3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9.4.4 处理和预后
9.5 其他常见精神障碍
9.5.1 焦虑障碍
9.5.2 抑郁障碍
9.5.3 谵妄
9.5.4 酒精和物质滥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关注特殊人群
10.1 老年人
10.1.1 心理特点
10.1.2 面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10.1.3 干预策略
10.2 妇女
10.2.1 在妊娠期、更年期的心理特点
10.2.2 面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10.2.3 干预策略
10.3 儿童
10.3.1 面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10.3.2 干预策略
10.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10.4.1 心理特点
10.4.2 面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10.4.3 干预策略
10.5 心境障碍患者
10.5.1 心理特点
10.5.2 面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10.5.3 干预策略
10.6 神经症患者
10.6.1 心理特点
10.6.2 面对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10.6.3 干预策略
10.7 应急救援人员
10.7.1 心理压力的来源
10.7.2 心理压力的表现
10.7.3 干预策略
10.8 政府责任人员
10.8.1 心理压力的来源
10.8.2 心理压力的表现
10.8.3 核生化突发事件的影响
10.8.4 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量表
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量表2: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量表3: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量表4:生活事件量表LES
量表5:资源留存调查表COR
参考文献
编后记
图版
|
內容試閱:
|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回顾
核生化突发事件是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生物突发事件和化学突发事件的统
称。此类事件是人为失误、技术局限、设备故障或自然灾害等原因,直接或间接
引起核或辐射、生物战剂或生物制剂、化学毒物或化学危险品突然脱离监管和控
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
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核生化突发事件大致可分为核生化事故性质的突
发事件和核生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两大类。
1.1.1 核生化事故性质的突发事件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上由各种原因而造成的核生化事故,可以
说是屡屡发生、数不胜数,尤其是发生重大、特大核生化事故,其后果危害极其
严重。例如,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其造成31人现场
死亡,受伤而被送入医院治疗者有237人,另确诊为不同程度急性放射病患者
134人。事故所致最严重的健康效应是儿童中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根据联合
国有关组织从1990~1997年统计,受照的18岁以下的人员中诊断了甲状腺癌患
者1420例。2011年,由于地震和海啸的破坏作用,本来就超期服役及不堪此一
击的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到极度的毁损,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该事故一度引
起全球核恐慌,至今难忘。1984年,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
泄漏事故,由技术、设备、人员素质、安全管理等综合因素所致,事故造成
12.5万人中毒,6500人死亡,20万人受伤,5万多人终身受害,是世界上最大
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2003年,中国四川省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
事故,导致大量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从井内喷出,造成243人中毒身亡,2142
人中毒住院治疗,65000人被紧急疏散,后果相当严重(CAEA,2006;赵建和
杜先林,2011)。
生物安全突发事件也有发生,如西尼罗河病毒闹得美国人心惶惶。西尼罗河
病毒自1999年起进入美国,经过4年的扩散,引起4100多人受感染,284人死
亡。2003年夏天,美国共有35个州发现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病例,感染者已超过
2000人,53人死亡。《257实验室》一书的作者卡罗尔披露了美军绝密生化实验
室制造病毒的事实,并认为造成这起突发事件的原因与纽约普拉姆岛的美国陆军
生化战绝密实验室有关(李时雨,2004)。2001年以来,美国境内屡屡制造恐慌
的炭疽病毒经美国权威机构鉴定,被认为是来自美国军队的生化实验室。这一可
怕的病毒已经造成数人死亡,数十人染病,美国白宫和国会先后成为被袭击的
目标。
生物突发事件除了恐怖袭击和意外事故两种类型以外,与核、化突发事件相
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有些生物突发事件会“自然发生”,如瘟疫流行等。人
类历史上曾暴发过无数次瘟疫,仅近100年以来,袭击人类的重大和特大瘟疫就
发生过多次。例如,20世纪初,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1918年,西班牙流感
袭击全球,夺去了2500万条生命;1957~1958年,全球暴发亚洲流感,死亡
100万人;1968~1969年,全球突发香港流感,死亡75万人(维基百科,
2011);2003年,全球暴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非典),死亡919人(新
华网,2003)。此类重大突发事件危害极大,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核生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核生化工业迅速发展,核生化产品的种类和数
量及其需求急剧的增加,各种类型及不同程度的核生化事故也随之不断发生。严
重和特大类型的核生化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国内核设施运行、核与辐射的技术及医学应用中都发生过一些辐射事故。
1964~1980年在核设施内发生的主要事故有16起,涉及核燃料元件系统的铀屑
着火、铀液外溢;在铀同位素分离系统中发生过容器泄漏,造成了铀的释放;在
反应堆或后处理系统发生的元件烧结、废液喷出造成惰性气体和裂变产物的意外
排放;核工程系统研究堆事故也发生过上述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在1954~1987
年和1988~1998年两个时期我国核技术应用发生的各种类别辐射事故分别达
1014起和332起。1963~1999年发生的多起放射源和放射性物质失控事件已造
成200多人受照,17人发生急性放射病,6人死亡。1975~1986年发生13起运
行中的γ辐射装置事故,11人受照,4人发生放射病,1人截肢。1982~2000年
发生的4起工业探伤事故,6人受照,1人发生急性放射病。1969~1995年发生
皮肤辐射损伤事故10起,16人受照,损伤程度为Ⅱ~Ⅳ度。1963~1986年19
起医疗用辐射装置运行中发生14起事故,近60人受到影响,最严重的1起导致
13名患者死亡(范深根和张海霞,2010)。
据报道,我国近年来的化学工业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而危险化学品事
故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全年发生事故514起、死亡785人,到2003年
上升为621起、死亡960人。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仅黑龙江、吉林、北
京等地就连续发生13起比较严重的危险化学品泄露和爆炸事故,造成23人死
亡、300多人受伤或中毒,疏散公众15万多人。
化学事故多见于化工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废置过程中由操作不
当、设备老化及自然灾害等原因所致。例如,2005年江苏淮安高速公路液氯运
输罐车翻车引发的化学事故;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品仓库大爆炸事故;2001
年广东湛江氯磺酸中毒事故等。台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核生化
设施的破坏,从而造成次生核生化危害,这同样增加了核生化突发事件威胁的可
能性,如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发生山体滑坡,造成现场煤气泄漏事故
(熊飞等,2008)。
此外,除了和平时期由各种原因导致核生化事故外,战争也是引发核生化危
害的重要因素。核生化工业设施历来是战争中敌人打击的重点目标。据报道,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等国为了系统摧毁德国的化学工业,曾一度将德国的石
油化工设施作为最优先的目标进行大规模轰炸,战争期间总共对德国石油化学工
业的135个目标,进行了500多次轰炸,投弹量约为22万吨,占其战略投弹量
的9.3%。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空袭科索沃市的潘切尔化工厂,投放了300枚各
类导弹和炸弹,造成大量化学品燃烧,其有毒烟云扩散持续了15天,致使20多
万民众因此而转移。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密度的增大,城市及周边的
核生化工业一旦遭袭,其危害的程度、造成的局面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无论平
时或战时,城市密集的核生化工业设施遭袭后,其危害和后果将十分严峻(熊飞
等,2008)。
1.1.2 核生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1.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前,超级恐怖主义主要是国家、政府所能实施的。例如,
日本、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生化武器杀害无辜的行径,美国用两枚原子弹
袭击日本长崎和广岛,都是超级恐怖行为。在冷战结束后,随着核生化武器材料
及技术的失窃和扩散的加剧,非国家行为的恐怖主义运用这类武器实施恐怖攻击
的可能性越来越突显,由此所致的超级恐怖威胁已越来越严重。现今国际恐怖组
织掌握核、生物、化学武器的条件和能力的日益增强;并且,这些恐怖组织,特
别是极端型恐怖组织的“神圣使命感”动力增强,恐怖份子将会越来越容易克服
使用核生化武器实施恐怖攻击的心理障碍。因而,以此类武器为手段的“核生化
恐怖”威胁将越来越严重。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国际核生化武器裁军取得成果,达成了《不扩
散核武器条约》(NPT),《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第一、二阶段削减
战略核武器条约》(分别为START1、START2),《禁止生物武器国际公约》
(BWC),《禁止化学武器国际公约》(CWC)等一系列国际协议。但是,全面彻
底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愿望远未实现。现实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
在,军事大国依靠核威慑的基本战略并未改变,核生化武器库存依然庞大,核生
化威慑与风险不容低估。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当时,美
国拥有30000个核弹头,苏联拥有40000个核弹头,截止到2009年美俄两国仍
拥有20000多枚核武器,占世界核武器总量的90%以上。至今,主要核大国仍
拒不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美国拒绝批准核禁试条约,并坚持推行国家
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军事大国核武器小型化、次临界实验等核武器改型和
改进研究仍在进行;世界上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已达9个(美、俄、英、法、
中、印、巴、以、朝)之多。目前全球核材料和技术黑市猖獗,某些国家或恐怖
分子继续寻求敏感技术推进其核野心。一系列事实警示人们,全球性的核威慑或
核恐怖阴影在加重。
化学和生物武器也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使用的风险高于核武器。在禁止
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国际公约已进入实施阶段的“后公约”时期,相关的国际
核查及监督措施将使化学、生物武器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是,美、俄两国现
存的庞大化学武器库的彻底销毁尚待时日,军事大国潜存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仍持
续保持优势,不稳定地区化学、生物武器扩散态势也相当严重。因此,当今的化
学、生物武器威慑仍然不容忽视,威慑形式将逐步由“常态装备威慑”转变为
“隐性战略威慑”。
国外有军事分析家认为,未来化学、生物武器威慑及风险有可能以多种形式
发生:第一,未来如发生军事大国对抗冲突的极端情况,使用化学、生物武器的
风险将在比过去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出现;第二,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
争及其他武力冲突的历史情况表明,目前频发的局部战争和国家内部冲突中,化
学、生物武器威慑及使用风险确实存在,武装冲突中诱发的次生性核、化学灾害
事故及生态破坏亦极为严重;第三,国际及集团性恐怖活动中利用化学、生物武
器及其材料的情况日趋严重。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极端主义集团或恐怖分子获取化学、生物武器材料及技
术并不存在特殊困难,恐怖活动正日益成为化学、生物武器风险源。军事与科学
技术发展也是影响未来化学、生物武器威慑特性的重要因素。例如,精确制导化
学、生物武器可更有效地发挥化学生物战剂的威力,化学、生物战剂也能提高高
技术兵器的打击范围和威力效果。西方有专家认为,当化学、生物战剂与导弹联
姻之时,将会产生在实际和心理两方面都有大规模破坏性的武器。现代生物高科
技可能为新型化学、生物战剂的研制打下基础,有关毒素武器、基因武器的研究
已经见诸报道。这些极有可能改变现有化学、生物战剂谱系的概念和范围,对化
学、生物武器的防护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社会、经济等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不断加剧,
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明显改变,非传统威胁凸显,核生化恐怖威胁成为影响国家
安全、危害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恐怖形式。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事
件揭开了恐怖分子使用化学武器实施恐怖袭击的序幕;2001年美国“9?11”事
件及其随后的炭疽事件改变了世界安全战略走向,引发了反恐与防恐浪潮,世界
各主要国家都将防范、应对核生化恐怖袭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逐步建立了比
较成熟的防范与应对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大国和世界反恐的主要力量,中国亦
面临着防范核生化恐怖袭击的严峻挑战。因此,对世界核生化恐怖事件的历史发
展轨迹进行研究,分析和掌握核生化恐怖事件的可能性、特点及后果,是防范和
应对核生化恐怖事件的重要内容。
之后的20多年间,核生化恐怖事件的发生日趋频繁,伤亡人数逐渐增多。
例如,1984年,美国海军一潜艇基地订购的感恩节食品被恐怖分子投放了肉毒
毒素,导致63人中毒,其中50人死亡。同年9月,在美国俄勒冈州西北部的一
个小城拉杰尼什,邪教组织用沙门氏菌污染了数个餐馆的食品,致使751人被感
染。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京地铁制造了沙林毒气恐怖事件,
开创了恐怖组织使用化学武器实施恐怖袭击的先例,造成12人死亡,5500多人
中毒,14人终生残疾。同年4月19日,日本横滨车站发生毒气事件,造成645
人中毒。同年8月,俄罗斯车臣恐怖分子在沙利地区制造化学恐怖事件,共有
192名平民中毒。同年11月,俄罗斯车臣恐怖分子又在莫斯科伊斯马伊洛夫公
园制造了核恐怖事件,恐怖分子把铯.137和一些爆炸物装入一个小瓶,投入垃
圾桶,虽未引爆,但对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开启了用“放射性武器”进
行恐怖活动的先例。1997年,澳大利亚一些百货商店遭到氯化氢气体攻击。
1999年12月10日,车臣恐怖分子引爆了格罗兹尼城内的一个60吨的氯气罐,
平民受到了毒气伤害。2000年1月2日,车臣恐怖分子在格罗兹尼市引爆了化
学地雷。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向美国宣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
事件及其后的一系列炭疽袭击事件。在炭疽袭击事件中,先后有18人感染炭疽,
其中5人死亡(李铁虎等,2008;陈冀胜,2009;夏治强和于柏林,2011)。
2.类型及分布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资料,美国境内涉嫌使用生化武器的恐怖案件逐年
增多。1995年不到10起,1996年增加到20多起,1997年达40多起。据2006
年7月美国国土安全部资助出版的《1950~2005年全球化生放核袭击事件大事
记》统计,在1950~2005年的55年里,全球共发生423起化学、生物、放射性
和核(CBRN)袭击事件,共造成318人死亡。可见,核生化恐怖事件数量呈不
断上升的趋势,死亡人数也不断增长(图1.1)。
图1.1 核生化恐怖事件数量及人员死亡状况(郑健,2010)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北美、东欧和西欧3个地区是核生化恐怖事件发生的热
点地区,分别占核生化恐怖事件发生总量的31%、14%和14%。同时,世界上
几乎所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核生化恐怖袭击,这个事实也表明核生化恐怖
手段已成为恐怖分子实施恐怖袭击的常用手段之一(图1.2)。
图1.2 核生化恐怖事件的地区分布状况(郑健,2010)
从事件类型上来看,化学恐怖事件发生次数最多,为239起,约占56%;
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也最多,为263人,约占83%,是核生化恐怖活动的主要
形式。核恐怖活动主要是放射性恐怖及脏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以俄罗斯为
主的东欧地区。生物恐怖与核恐怖事件的发生数量大致相同,但生物恐怖事件的
死亡人数明显高于放射性恐怖,大约是核恐怖事件死亡的4.3倍,说明生物恐怖
事件的死亡率较高,但也不排除放射性物质危害潜伏期较长、直接死亡人数较少
的因素(图1.3)(李铁虎等,2008;郑健,2010)。
发生核生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的原因,与民族、社会、经济及意识形态等矛
盾有关。由图1.1~图1.3可看出,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此类突发事件仍可能是
困扰西方某些国家的头疼大事。
此外,人们更不会忘记历史上最大的2起核恐怖的事件―――美国用2枚原子
?8?核生化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其应对
图1.3 核生化恐怖事件类型分布状况(郑健,2010)
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瞬间夷为废墟,20余万人死亡。其伤亡后
果持续至今,甚至偶提此事仍让人不寒而栗。中国也深受化学、生物武器的伤
害。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境内累计使用化学、生物武器达2000余次,造成
了中国军民重大伤亡。至今,日军在华遗留的数百万发化学弹药依然是其所在地
区的环境和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亟待销毁(陈冀胜,2009)。
1.2 核生化突发事件及防护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核生化武器向多重威胁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核生化环境将
更加复杂化,不确定性更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传统核生化威胁与非传统核
生化威胁相互交织;核武器威胁依然存在,核扩散越演越烈且呈不可遏制趋势;
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威胁不仅难以消除,且日益增长;核生化恐怖活动呈加剧趋
势;精确制导武器的战场使用,导致次生核化威胁更加突出;自然灾害与生态灾
难衍生的核生化事件日趋增加。
1.2.1 传统核生化威胁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
1)传统核生化威胁依然存在
有资料表明,美国为保持其全球战略优势,一方面在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技术及其防护方面“求精、求优、求新”,用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占领
军事制高点;另一方面在微型、可控、单项效应增强的第三代核武器趋于成熟的
情况下,加速推进第四代核武器研究。美国宣称其化学武器销毁计划延期到
2017年。俄罗斯明确表示靠自身力量难以销毁现有化学武器。
现有限制核生化武器的相关条约(公约)不仅没有起到遏制核生化武器发展
的作用,反而成为美、俄等大国销毁过时、落后核化武器,限制这些技术在第三
世界国家扩散的手段。而且,发达国家借助其技术优势,正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新
一轮的化学武器技术竞赛,重点发展高效能、公约附表化学品清单外的第三代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