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NT$
254.0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NT$
509.0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NT$
418.0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NT$
332.0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NT$
403.0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NT$
398.0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NT$
602.0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1911年发生的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述往事,思来者”,梁由之先生编选了这一部《百年文萃》。除了正文,《百年文萃》还包括作者简介、简要述评及原始出处三部分。从原始出处不难看出,一百年来的主要报刊,几乎被搜罗殆尽。梁由之想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同时个人色彩与倾向性又极其鲜明。他的苦心和善意,他的剽悍和无奈,历历可见。至于作者简介和简要述评,更是由之和他的助手们最为经心着力之处,臧否月旦,审慎精当,很见功力,与正文交映生辉。它能够竣工和面世,使我很觉欣慰。
——朱正
百年文萃,做的正是这样一项保持记忆,又不断温习先贤所思的工作。它犹如一条思考的长河,从1911年的源头,流淌到2011年的河段。百年之流变,波澜起伏,历历可寻。收罗的文献,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尤其最近30年的文章,脉络分明,记忆犹新,既可作为回望历史的参考,更可为未来的路径选择提供宝贵的借鉴。
——刘苏里
|
內容簡介: |
温故知新 全景呈现百年中国的丰富与曲折
继往开来 为未来走向提供清晰切实的参照
《梦想与路径》全书约175万字,得作者近200人,文章256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军事、外交、伦理、宗教、新闻、出版……等诸多层面,几乎无远弗届,靡所不包。遴选时文质并重,注意展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务必言之有物,一掴一掌血,兼具文本意义。同时确保局部与整体的丰富、驳杂、饱满和平衡。选文时间界限是1911—2011年间,次序按年份先后排列——如是又有了些许编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万别,百无禁忌。每位作者入选文章少则一篇,至多五篇,尽量在充分覆盖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大抵一编入手,百年烟云过眼,精粹在握。
|
關於作者: |
温故知新 全景呈现百年中国的丰富与曲折
继往开来 为未来走向提供清晰切实的参照
《梦想与路径》全书约175万字,得作者近200人,文章256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军事、外交、伦理、宗教、新闻、出版……等诸多层面,几乎无远弗届,靡所不包。遴选时文质并重,注意展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务必言之有物,一掴一掌血,兼具文本意义。同时确保局部与整体的丰富、驳杂、饱满和平衡。选文时间界限是1911—2011年间,次序按年份先后排列——如是又有了些许编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万别,百无禁忌。每位作者入选文章少则一篇,至多五篇,尽量在充分覆盖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大抵一编入手,百年烟云过眼,精粹在握。
|
目錄:
|
序一(朱正)
序二(刘苏里)
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林觉民:与妻诀别书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梁启超:收回干线铁路问题
梁启超:学与术(存目)
黄远生:借款内脉之解剖(节选)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
康有为:共和政体论(存目)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严复:说党
康有为:孔教会序
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
严复:《民约》平议
杜亚泉:个人之改革
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
王国维:《流沙坠简》序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杨度:君宪救国论(存目)
邵飘萍:北京特别通信(九)
——呜呼议员之怪状,呜呼民国之前途如何
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
蔡锷:口授遗嘱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存目)
鲁迅:随感录四十八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叶圣陶:女子人格问题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
(附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存目)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存目)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存目)
杨铨:托尔斯泰与科学(存目)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周作人:思想界的倾向(附胡适《读仲密君思想界的倾向》)
李璜:社会主义与社会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
(附张君劢《人生观》, 演讲)(存目)
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存目)
释太虚:东洋文化与西洋文化
鲁迅:过客
鲁迅:灯下漫笔
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
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存目)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存目)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张季鸾:本社同人之志趣
王世杰:中国妾制与法律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存目)
陈布雷:告黄埔同学书
张季鸾:蒋介石之人生观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陶希圣: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罗隆基:论人权
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
梁实秋:论思想统一
王云五:印行《万有文库》缘起
张季鸾:对于言论自由之初步认识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存目)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存目)
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
胡适:追悼志摩
王造时:由“真命天子”到“流氓皇帝”
——中西接触以后的政治变化
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存目)
潘光旦:优生的出路(存目)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林语堂:论谈言论自由
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晏阳初:在第一次乡村工作讨论会上的报告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
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
蒋廷黻:革命与专制
汪精卫:自述
丁文江:评论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员(存目)
李剑农: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存目)
丁文江:公共信仰与统一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
丁文江:我的信仰
钱端升:民主政治乎?极权国家乎?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纲要
张季鸾:归乡记
鲁迅:忆韦素园君
萨孟武:梁山泊的社会基础
陈序经:全盘西化的理由(存目)
瞿秋白:多余的话
周作人:岳飞与秦桧
林语堂:今文八弊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节选)
卢作孚:和谐运动的具体意见
陈之迈:民主与独裁的讨论
张佛泉: 民治“气质”之养成
王新命:全盘西化的错误(存目)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赵一曼:遗书
张季鸾: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
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附《国史大纲前言》)
雷海宗:历史警觉性的时限
陈寅恪:《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陈独秀:我的根本意见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存目)
王实味:野百合花
丁玲:“三八节”有感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存目)
汤用彤: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陈铨:“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
龙季子:实行工业化的条件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周作人:甲申怀古
聂绀弩:明末遗恨
冯友兰:别共殊
赵超构:延安一月(存目)
《新华日报》社论: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
成舍我: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
闻一多:八年的回忆与感想
郭沫若:论郁达夫
萧公权:圣教与异端
——从政治思想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储安平: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徐铸成:记者节上的讲话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
傅斯年: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
萧乾:自由主义者的信念——辟妥协骑墙中间路线
胡适:自由主义
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人民日报》社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存目)
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存目)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存目)
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存目)
殷海光:民主底试金石
《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钟叔河:一九五七年的四十八条(附《错就错在要思想》)
马寅初:新人口论(存目)
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存目)
《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存目)
张春桥: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存目)
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 (存目)
胡适:容忍与自由
谭其驤:论曹操
沈云龙:黄克强与陈英士(存目)
殷海光:给雷震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邓拓:王道和霸道
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存目)
殷海光:自由的伦理基础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存目)
《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毛泽东:给江青的一封信(存目)
遇罗克:出身论(存目)
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执笔)、李伟信:571 工程纪要(存目)
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存目)
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存目)
陈敏之:送别——在顾准身边的最后一个月(存目)
白先勇:《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存目)
李洪林:读书无禁区
王春瑜:“万岁”考
余光中: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聂绀弩:七十年前的开笔
余光中:缪斯的左右手——诗和散文的比较(存目)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存目)
金观涛、 刘青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存目)
黄裳:海滨消夏记
叶圣陶:我呼吁
何兆武、何高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唐凤楼:我和“阿诗玛”的悲欢(存目)
徐梵澄: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存目)
孙犁:病期经历
黎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存目)
柯灵:遥寄张爱玲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李纯青: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
朱大可:谢晋模式:当代电影的图腾和衰变信号
沈玉成: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存目)
李泽厚:胡适、陈独秀、鲁迅——“五四”回想之三
李侠文:我所认识的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香港中文大学廿五周年纪念讲座第四讲
张广照:社会进步需要言论自由
苏晓康:世纪末回眸(存目)
周涛:黄河漂流探险目击记(存目)
何平:侠义英雄的荣与衰——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解述
叶兆言:纪念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存目)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
王蒙:躲避崇高
王彬彬: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
萧功秦: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朱维铮: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流沙河:回望流年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化问题(存目)
葛剑雄:我们应有的反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刘再复、李泽厚:告别革命(存目)
何清涟:经济学理论和“屠龙术”
王晓明:“人文精神”讨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困境
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存目)
冯克利: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王汎森:“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金克木:十字街头象牙塔(存目)
朱学勤: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存目)
金雁:真假亨廷顿与东西亨廷顿
——从“新保守”到“文明冲突”的彼岸回应
罗岗:谁之公共性?
虞云国: 史坛南北二陈论
刘小枫: 牛虻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
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单世联:“尽在烟云变幻奇”——读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存目)
骆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引言
秦晖: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
卢周来: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另一种看法
程晓农:是谁导致了苏联解体?
易中天:盘点李泽厚
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
胡舒立、李巧宁、李箐:庄家吕梁(存目)
程青松:新小城,旧小城
——看两版《小城之春》怎么说话
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
肖雪慧: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
——反思九十年代的教育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从清末新政到邓小平新政(存目)
崔卫平:谁是亚当米奇尼克
俞晓群:《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
韩纲: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
邓野: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存目)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杨奎松: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存目)
朱正:一九五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消失
谭伯牛:邵飘萍因何而死
余世存:中国劫(存目)
刘统: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野夫:余震延绵的大地(存目)
沈志华:朝鲜战争期间中朝高层的矛盾、分歧及其解决
——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内国家关系研究案例之一(存目)
龙子仲:理想令生活宽阔而又绵长
马英九:纪念自由主义巨擘殷海光与雷震(存目)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陈丹青:鲁迅与美术
贺卫方: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致重庆法律界的一封公开信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后记(梁由之)
|
內容試閱:
|
1911
《辛丑条约》签订以来,国民对清政府的信心丧失殆尽,改良退潮,革命成为优先选项。至1911年,同盟会等革命团体所组织的武装起义进入巅峰?一边是摇摇欲坠的政府,一边是此起彼伏的暴动,普通民众难免人心惶惶。当此之际,黄侃一针见血地为读者指出现阶段的动荡正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并以“好自为之”四字,呼吁有志男儿投身革命为国出力。其文摧枯拉朽,极具煽动力。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黄侃1886一l935,湖北蕲春人,字季刚。自幼颖悟过人,好大言欺俗,绰号“黄疯”。留学日本期间师事章太炎,为章门大弟子。早年倡言革命,辛亥革命后潜心国故,尤于”小学”造诣精深。曾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范文澜、金毓黻、杨伯峻、龙榆生、陆宗达、殷孟伦、程千帆、潘重规、徐复等著名学者都是黄氏的弟子。撰有《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论学杂著》等。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盲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之将至。长曰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为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痛巨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亡国之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可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