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叁)》

書城自編碼: 198001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
作者: 马未都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3493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16/14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5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2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陆) 》
+

NT$ 446
《 醉文明 伍:收藏马未都 》
+

NT$ 446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肆) 》
+

NT$ 428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文化和人生智慧) 》
+

NT$ 428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壹)(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和人生智慧) 》
內容簡介:
马未都先生的文化学堂继续开讲。《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进一步突破收藏类图书以器物分类的惯有框架,而是以多个文化系列为主题,包括古代的衣食住行系列、晋唐宋等朝代系列、瓷之色系列等等,可谓真正是由收藏来看历史、说文化,品情怀、思如今。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以史为镜的反思;在这里,文物不再单纯是我们欣赏品鉴的对象,更是我们体悟共情的载体。
關於作者: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2010年,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了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2011年,观复博物馆隆重推出“瓷之色——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并出版《瓷之色》一书。
目錄
1.民风民俗话端午
2.宜遮宜赏话插屏
3.碗中真味说饮食
4.伦理纲常话五伦
5.亦正亦邪说毒物
6.海外传奇外销瓷
7.循源解字说汉字
8.五谷杂粮话农耕
9.千丝万缕话织物
10.古往今来说通讯
11.引风便面说扇子
12.气韵之美话书法
13.翩翩竹影论君子
14.风流虚无说晋代
15.盛世风韵说大唐
16.含蓄隽永说宋代
17.黑白变奏瓷之色
18.自古瓷色重青釉
19.温暖变调瓷之色
20.绚丽夺目红绿釉
21.活水源头出官釉
22.借得自然三分色
23.丝丝缕缕总关情
24.民生大计说饮食
25.庭院深深说居住
26.千里迢迢话出行
內容試閱
千里迢迢话出行
在当今社会,现代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空间,可以骑自行车、搭公交车,或者是开汽车等。今天的交通是高速交通,能想见的速度差不多都达到了。人自己的位移,比如从甲地到乙地,如果在这个星球上,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当天达到。12个小时内基本上都能从地球的这一端到另一端,理论上半天之内可以达到这个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我们今天生活得比古人更快捷,但是不如古人那么悠闲。古人的行进速度很慢,从北京到广西,如果靠走的话差不多要走一年。走一年很辛苦,但是能够看到沿途的风土人情,这是今天做不到的。今天飞机腾空而起,然后降落,路途上的所有风景几乎都看不到了。过去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多读书、多走走看看,开阔眼界。
这是一个盘口瓶,是清代非常流行的造型。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古人行进的方式,画面上有骑马的、行走的、坐车的,这反映了“行”的基本形态。到今天为止,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像草原上的蒙古族都是出门就骑马,生下来就学会了骑马,是马背上的民族。元代的时候,蒙古大军的摧枯拉朽是跟蒙古民族的骑马能力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可以星夜兼程,换马不换人。我们今天做不到,我在美国落基山脉骑过一次马,骑的时候比较兴奋,骑了几个小时觉得还可以,马非常听话,而且非常容易驾驭。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乃至第七天时,浑身的疼痛超乎我的想象。我们没训练过的人正常地很悠闲地骑马,极限时间是三个小时,超过了就痛苦。
这个玉件是个船的造型,底下用紫檀木雕的是浪花。船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通工具,舒适度远远高于骑马和坐车。古人经常在船上发思古之幽情,写点诗歌,船就成了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船有一个局限性,必须得有河流,所以古代南方的交通主要依靠船。我们古代的船是无动力、不污染的,主要靠人工摇橹、撑篙,但它的行进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现在所有的大江大河上面都有桥,开着车很快就过去了。过去是不可以的,过去都是小河上才建桥,大河建不了桥,在这种情况下都靠渡口摆渡。不管是徒步,还是有车、有马,都要通过渡口来摆渡。这样行进速度就受到了一些限制,而且万一要是涨水,或者风浪大,就很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行进速度虽然快,但更加危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国家每年在交通安全上投入的经费是非常大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清代雍正年间的人头罐,盖子原来是瓷的,不知哪年就被粗心人打掉了。文物一定要小心,这个盖子在300多年中,只是人的一次失手它就不能存于世,所以后配了一个木头的盖子。这件瓷器画得很有意思,画了五个人,是个出行图。有人挑着担子,有人走着。这儿有一个车,是人力车,不是通过马、牛这样的畜力来拉,是一个很闲散的画面。有一个贵妇,旁边还有侍女端着酒,有酒壶、酒杯,还有一个书生紧着巴结,整体表现得非常形象、优美。这样一个民窑的罐子,在雍正时期其实就是民间使用的非常普通的罐子。经过300年的时间,流传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信息看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总体形象。它是一个民间的出行图,没有豪华的马车,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力车,反映了衣食住行的状态。今天生活的便捷能使人们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会费太多的力量,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这是人类在行进方式上的一个进步,但无论怎样进步,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跟人的行进一样,所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观复学堂·
1.在古代,“行”与“走”哪个速度快?
马未都评:我们生活中总说“行走”,现在也有“行走一族”,是专门要求尽可能地多走,包括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关注的“驴友”,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去翻山越岭,加强行走能力。“行走”在今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管走得快慢,都叫行走。但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区别开来的。如果看一下古文字,大概就能想象出哪个的速度快。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速度很快。比如成语“走马观花”是指自己骑在马上跑着去看花,一闪就过,只是草草地一看。再比如过去说“走狗”,就是跑起来的狗,不是在悠闲地散步,所以现在贵妇牵着的悠闲的狗都不算“走狗”。按照今天的概念来说,“行”是走,“走”是跑。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这里的“走”就是迅速跑掉的意思,不是说晃着羽毛扇悠闲地走。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当中,“走”的意思逐渐转变,但往往在词组中保留了它基本的含义。
2.我们古人在交通上曾经依赖过什么动物?
马未都评:古人行进时主要靠自己的两条腿迈开步走,但人还是很聪明的,不仅要自己能走,还要依靠别的力量。在历史上,古人依赖过很多动物行走,比如马、骡、驴、牛、骆驼、鹿和象,此外还依赖过人。比如《骆驼祥子》中,人可以抬轿子、拉洋车。古籍上的记载非常明确,人的社会等级决定了可以享受乘几匹马的待遇,比如“天子驾六”,就是天子出行的时候是有六匹马在前的;“诸侯驾五”,就是五匹马;“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是按等级顺序递减的。车的马力就是根据马的力量而来的,有点儿像今天的汽车排量。
3.“舟”与“船”的区别有哪些?
马未都评: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是舟,后来才是船。最早的舟是独木舟,就是一块木头抠出来一块就完了,后来才发展成今天这样万吨级的乃至几十万吨级的轮船。在中国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里发现过独木舟,表明那时候的人就开始驾驭漂在水上的交通工具。船最早是指军事方面的战船。人类的科技最早很愿意应用在军事上,是不文明推动了文明的进程。船在古代的运输过程中占了极重要的一席,因为它平稳,很多易碎物,比如说陶瓷,从景德镇发出来都是从船上走。过去的车没有减震功能,走旱路颠颠地到家门口就全碎了。水路运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便宜,它没有动力,顶多就是慢。过去人的时间不值什么钱,多待几天慢慢顺着水漂也能漂到家门口,所以古代非常注重水路。隋唐时期开凿的人工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将近1
800公里。从北京算起,经过天津、河北、江苏、浙江,贯穿中国几条大河,包括长江、钱塘江等。这些水系的沟通打通了中国的一条动脉,所以从隋唐以后,中国内陆的水上运输非常发达。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那一条大河上面的船都非常豪华。中国在海上称霸的时候,就是明初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当时船队的庞大、船的体量之大,都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随便举个例子,当时的船上是养着牛的。人在远洋当中,因为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吃,为了补充维生素,就养了牛这种大型的动物,可见船的体量是非常大的。今天说的舟与船之间的比较,最重要的一点是船大于舟,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
今天利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真的是越来越少,因为其他交通工具发展得越来越快。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坐到山东半岛的烟台,就是直接渡海。今天这个交通应该还是有的,坐一宿就到了。但是坐远洋轮,我们都没这个经验。现在远行一定就是坐飞机,很快就到。今天坐邮轮的人,很多就是为了旅游。有大邮轮,走十天半个月的,世界各地走一走,已经变成了一种游览工具。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块砚台,总体仿一个大竹竿,又在细部雕刻了一竿竹子,利用了石头的颜色差,把绿叶都雕出来了,非常生动。盒子也是个竹形,也是一个竹竿形雕上一个竹叶。底下这部分是完整的,是一起挖的,牛毛纹能看得很清楚,底座是紫檀的,表明了对这个砚台的重视。理论上讲,好砚台的盒往往都很好。再看上面,做工明显很粗糙,但是细部又雕刻得很好,竹叶的残缺都雕得很清楚。两边是打烂的,有两块木头是后来配上去的,手艺不太好。可以看出是配完了又刷的漆,因为里外不一样。上面写了十个字:“山骨浊寒玉,落花沁琅轩。”这种凸起的字是阳文,一般都是往下刻,很快就刻完了,阳文非常少,要费很大功夫去做。
盒的木头配得不好,但是材质很好,和形态是吻合的。这块石头也还不错,但上面的字有点儿问题,像现代的。“貌古神静,君子所敬。癸卯仲春御题,乾隆古稀天子”,这有点儿画蛇添足。可能本来就是块素砚台,字是后人添上去的。这个字的风格跟砚没法比,从工艺角度来讲,刻字的水平和砚台的差距非常大。
这是一块不错的清代端砚,配了一个紫檀盒,结果盒因为长年没有保护而坏了,又新配了一个,砚台上的字应该是100年前有人后雕的。清末民初的时候收藏热兴起,那时候文物不像现在这么少,很多人愿意改刻一些来提高它的身价。东西刻上那些字,写上“乾隆御题”,再加上紫檀盒,弄得还挺能唬人,很多人就认为它是乾隆年间的。
古玩二
这是一个典型的香炉,炉形是最常见的三足。从物理上讲,三点固定一个平面,三足炉不管高低都能够很平稳地站住。这个三足炉在高低上有一点略微的差,它用青花三处开光,画得非常一致,都是一个老者守着个大瓶子,在一棵树下侧着头看围栏中的一组花卉。这老头很特别,他看着菊花,是陶渊明?他脑袋上还有梅花,是孟浩然?他又看着菊花,还有酒坛子,是李白?反正也说不清楚。这是一位老者,画得非常随意,但并不笨,意思都做到了,比如画花就那么一点儿。青花的颜色有点偏黑,有点晕散,里头不施釉,底部有点儿不平整,显得胎不够坚实。一般来说这种青花器都是景德镇烧的,但这件东西不是,这件东西是德化窑烧的,所以它跟景德镇的青花有很多区别。这是清初福建德化地区烧的、山寨了景德镇的青花瓷,距今有300年了。
古玩三
这个盘子上有一个延展的梅花,但是画法有点儿现代,烧釉好像把釉凸出来了。“一善堂制”是清中期的,但它不是清中期的盘子。梅花画得很疏淡,它是用一种过枝的画法,就是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从背面看,它是一个树干,翻过立墙直接过来,一气呵成。这种画法是雍正年间创造的一种画法,在雍正、乾隆时期非常流行,到清末逐渐衰退。雍正年间的瓷器最为精美,所以在清代晚期的时候,非常愿意照着雍正年间的东西去画。这个大约就是清代晚期光绪年间照着雍正年间的瓷器去画的,它跟那个时期有一些不同,比如底下的堂款,又比如它的画片分布过于均衡,树干在中间,所有的梅花分布非常均匀,而雍正年间往往是一枝,其余留白。在艺术上雍正时期明显高于光绪年间,光绪年间作伪的人心虚,觉得不多画几笔就不买账,所以就画得很满,导致画片从艺术上远不如雍正年间的梅花那么漂亮、那么有艺术价值。
关于后面的“一善堂”款,虽然宋元时期的文人也起过堂号,但是明清两朝文人都愿意给自己起堂号。很多堂号都知道对应的人是谁,比如我们熟知的纪晓岚,“阅微草堂”就是他的堂号。乾隆晚期到嘉庆早期有个“一善堂”,不排除后人同样叫这个堂号。历史上有很多堂号,曾经几十个人都用过同一堂号,这是很正常的。这件东西从瓷器本身看,釉面的旋痕都看得很清楚,就是晚清非常典型的一块私家堂款的盘子。东西还不错,是民窑仿的。“一善堂”不是皇上的堂号,乾隆皇帝的堂号叫“乐善堂”。乐善好施,标榜自己。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