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編輯推薦: |
天涯顶级头条,千万网友疯狂追帖!
感动无数国人的核武老人26年亲历记网上用名! “解密的超级机密,悲情的绝世恋情”!
“国内第一部讲述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青春励志故事,真实得让你惊讶”……
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禁地青春》,写的是发生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真实故事。作品内容纯属作者青年时代在核基地的生活经历,不涉及任何保密内容。
|
內容簡介: |
故事发生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厂,通过叙述近百个人物的生活、爱情和人生际遇,生动展现了核武研制那一段艰苦卓绝、惊心动魄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
作品中的三个中心人物魏、江和林,通过农村社教结识并成为挚友,三人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成为贯穿作品的一条纵向主线。十年浩劫期间,221厂受到了空前的摧残和破坏,科技人员在逆境中受难、挣扎,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魏、林之间的坚贞爱情,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磨难,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
作者魏世杰曾在221厂工作和生活了10年后又在四川核基地工作16年
,作品内容是其亲身经历,其中的背景、人物、故事细节均还原于历史。
作者写作的意图,不是全面记述核基地的创业发展历史,只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核基地生活:它不是一部史诗作品,它是为核基地的大小人物画像的“清明上河图”。
|
關於作者: |
魏世杰,1941年生,山东即墨人。从事国防科研26年,亲身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的科研攻关工作,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国防科委奖励。
曾撰写《原子小演义》等科普著作共计200多万字;长篇纪实小说《东方蘑菇云》,荣获1993年全国优秀图书奖。
|
目錄:
|
第一部
1.不眠之夜
2.进退维谷
3.厕所受惊
4.革命虱子
5.不准恋爱
6害羞的事
7.海晏传说
8.学习“整人”
9.批斗死人
10.初识221
11.隐藏工号
12.总厂印象
13.心照不宣
14.初见炸药
15.茅台酒醉
16.恋爱遇阻
17.严重警告
18.“破鞋”轶事
19.东伯利亚
20.意外重逢
21.“灯泡”外调
22.车厢“卧谈”
23.包厢遇险
24.“零二”权威
25.公车色狼
26.唐山黑孩
27.不欢而散
28.我的恋爱
29.初尝烤鸭
30.“文革”之波
31.秘密答疑
32.王老故事
33.番茄礼物
34.三种感情
35.偷拍风暴
36.“挟持”领导
37.立项失败
38.小谭出事
39.爱的回忆上
40.爱的回忆下
41.峰回路转
42.釜底抽薪
43.宿舍讲座
44.一道划痕
45.“敖包相会”
46.挑选炸药
47.两个太阳
第二部
48.神秘来客
49.小报惹祸
50.最后叮嘱
51.两派分化
52.批韩行为
53.小道消息
54.政治回忆
55.雨夜探视
56.少年闯将
57.朋友反目
58.涵洞遭劫
59.母亲心事
60.我的师妹
61.为官也难
62.追“鸭”碰壁
63.原始战争上
64.原始战争下
65.风中接站
66.接风晚宴
67.草原远足
68.王老掏钱
69.再回北京
70.“黑帮”师徒
71.上海来信
72.拜见林母
73.林母失踪
74.小将反思
75.临别夜访
76.朋友谈心
77.互相揭发
78.两位工人
79.林的来信
80.批邹大会
81.通风报信
82.刚烈的人
83.冰糖葫芦
84.苹果情深
85.《艾青诗选》
86.外科主任
87.火车事故
88.湖边的事
89.痛心的事
90.雷管爆炸
91.技安会议
92.半夜寻人
93.准备坐牢
94.特殊翻译
95.从零到零
96.新房话别
97.苏被隔离
98.老邓来了
99.老于挨批
100.试验成功
第三部
101.江谢婚礼
102.工号爆炸
103.四座坟墓
104.两位老人
105.分析原因
106.吃臭饺子
107.晴天霹雳
108.我的辞职
109.告别草原
110.多巴营房
111.下洞救人
112.事情原由
113.鉴定风波
114.首开杀戒
115.两个秘书
116.钱的坦白
117.保密检查
118.秘密会面
119.“鸭子”回家
120.钱的死因
121.陈的观点
122.揭发能手
123.班内的事
124.林还活着
125.再开杀戒
126.确切消息
127.我被隔审
128.首次挨斗
129.生存环境
130.首次受审
131.政治立场
132.囚室望月
133.不准乱看
134.张的自尽
135.张的往事
136.炉灶的事
137.最后“挽救”
138.“谋杀”故事
139.田的消失
140.千里寻兄
141.文盲购书
142.赖渣的事
143.林已病危
144.货场拉砖
145.两面小旗
146.途中遇险
147.露宿街头
148.事故回忆
149.医院见林
150.北京被押
151.追查后台
152.春回大地
153.无罪释放
154.劫后重逢
155.林的归宿
156.决定入川
|
內容試閱:
|
毕业前的一天,我和同学李宪明被通知到系办去,说有重要的事。济南的七月,骄阳似火,赶到系办,已是汗流浃背了。系办的秘书,我们经常戏称她为陈老太婆的,一副很神秘的样子,见我们来了,先让我们坐下,然后迅速关上办公室门,转过身盯着我们。
陈老太婆个子不高,戴高度近视镜,表情经常严肃如法官,让人怕怕的。“莫非我们犯错误了?关门干什么,难道怕我们跑了?”正胡思乱想呢,陈老太婆开口了:“二机部九院来选人了,条件很高啊,又红又专,宁缺毋滥,可严了。山大那么多毕业生,只有你们两个被选上,太不容易了,我祝贺你们!”此刻,她的脸上浮现出平时难得一见的笑容。听到这儿,我才松了一口气。
她转过身,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很小的带塑料皮的笔记本,递给我们,说:“一点小礼物,收下吧。” 打开看时,第一页上写着她的祝词:
听毛主席话,永做革命人。
我当时心情激动,很有些受宠若惊。说实话,我在大学里政治表现并不太好,大二时因为说了“三面红旗”的坏话,还受过一顿批评,毕业鉴定中赫然有“该生重业务不重政治,不靠拢组织,要求进步不迫切,经教育后才有所好转”之类的话。我的学习成绩尚可,说“专”,也许靠点谱:说“红”,那是绝对谈不上的,大学五年,竟然连个入团申请书也没有写啊。当时,涌上心头的第一个感触就是党太伟大了,太宽容了,我对党如此冷漠,她却依然信任我,把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想到这里,心里有些惭愧。
九院是干什么的,当时并不知道,虽然陈老太婆说是“国际阶级斗争的工具”,其实和没说差不多,心想可能与国防有关,但压根没想到是原子弹。
回到宿舍,同学们议论纷纷,多数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一个留校做助教的还企图和我交换,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那天晚上,我通宵未眠。是兴奋?激动?对前途充满憧憬和向往?对神秘工作的紧张和不安?非也。我想到的是一件让我魂牵梦萦的心事。
我从小喜爱文学,喜欢写稿,几乎成了病态。但稿子难以发表,每次接到退稿,心里就要难受一阵子,难受劲一过,便又废寝忘食地写起来,总梦想有一天我写的东西能变成铅字。大二时,一篇二百字的《谈灰尘》终于在《山东科学小报》发表了,我当时的兴奋简直无法形容,后来又发表了十几篇“豆腐块”,别人怎么看不管他,自己却俨然以“科普作家”
自居了。 进入保密单位,听说严禁向外投稿,我这多年的心血和追求不是付诸东流了吗?焦虑、沮丧又无可奈何,让我很是痛苦不堪。
后来我才知道,我这点牺牲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九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在苏联杜布诺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一个基本粒子,叫“反西格玛负超子”,再努力一下,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他接到国家的命令后,立即启程回国。一位姓方的室主任来九院之前,在科学院是公认的新星,每年都有几篇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他的名字从此突然在所有期刊上消失了。
难道他们都是自愿的吗?难道都是毫不犹豫?
是的,很多文章都是这样写的,但我不太认同。别人怎么想我不敢臆测,反正我不是自愿的,是很勉强的。可能这样说会有人贬低我,说我思想境界太低,但事实确实如此,也只好实话实说了。
我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当一名普通中学教师的准备。我想,我可以一面教学,一面从事自己心爱的写作活动。我还梦想着,美国有一个阿西莫夫,苏联有一个伊林,他们写出的~系列脍炙人口的科普著作,影响了多少人哪!为什么中国就不会有一个一然而,陈老太婆的几句话,彻底粉碎了我的梦想。当时的体制就是如此,组织一旦决定,就板上钉钉,无可更改了。
第二天,我把多年收集的一大堆科普参考资料,送给了有同样爱好的任同学,他喜出望外,我则心如刀绞。 2.进退维谷
火车西行,西行,一直开到了青海西宁。
我们的报到证上写着“报到地点:西宁大厦232号房间”。报到后在九院西宁办事处绰号小楼住了很长时间,每天吃了玩、玩了吃。所谓玩,就是逛大街逛公园;所谓吃,就是吃食堂或者下馆子,而且,一报到就发了工资,居然有一百多块!要知道当时在沿海地区,大学毕业后的工资才五十多元,我们还没开始干活呢,就一下子拿了这么多钱,真是“穷汉得了个驴”,大家颇有点飘飘然的感觉。
但时间一长,就有些无聊了。一个月过去了,毫无动静。我们年轻轻的,老这样游手好闲地呆着,怎么能受得了?再说了,让我们来,不是有重要的事业要干吗?这样呆着不是浪费时间吗?正困惑时,遇到一位从上面221基地下来的老同志,姓于,晚上到我们房间串门,便谈起了我们的疑问。他哈哈一笑说:急什么?急也没有用,也可能好几年不让你干活呢。“啊?”大家一听吓了一跳,他接着说,“当然,你们都是学生,单纯,简单,审查起来简单一些”。老于似乎很能吹牛,记得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中央委员论”,二是“对象配给论”。
“能到九院工作,那可不得了啊,相当于中央委员,可别小看了自己。”
“你们有没有对象?没有?那没关系,组织上从北京上海招来了大批女孩子,凡是没有对象的,每人配给一个。”
后来,我在221又遇到了这位于先生,说起“小楼夜谈”,我说我到现在也没有对象,你不是要配一个吗?在哪儿?他笑起来,说当时看你们一个个挺难受,给你们打打气。此是后话。
闲来无事,我在小楼瞎溜达时,还发现有一对挺神秘的夫妻,他们大约40岁左右的样子,个头都挺高,长得也都挺帅,男的圆脸,戴眼镜,女的瓜子脸,短发,举止温文尔雅,看样子挺有学问。但他们的宿舍里经常传来吵架的声音,说的是上海话,阿拉阿拉地,似乎在争论什么,我们想靠近门偷听时,里面却沉默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他们是从东北某军工厂调来的,男的姓冯,女的姓邹,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厂里开始坚决不放,是二机部拿着“尚方宝剑”,硬压着调来的,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九院的政审一直没有通过。既然通不过,那就放他们回去吧,厂里巴不得他们赶快回去呢!但这个地方,可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既然来了,要走,比进来还难。就这么吊着,已经半年多了。
不久,我自己也体会了一下想离开的难度。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姓卢的同学的来信,他被分配到了中科院原子能所,就是所谓的401所,在北京郊区,也是二机部管辖的。他说,你的报到证开错了,你的档案已经发到401所了,所里让我通知你,速来报到。
我拿着这封信去找有关领导。那位领导看了看信,很不屑地说:“401
,他们算什么?你不要理他们!”我说:“我的档案在他们那儿,我在这里不合适吧!”“怎么不合适?档案?我们一句话,他们就乖乖送过来了。”
我听了他的话,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似乎有一种被软禁了的感觉。
转眼间,落叶飘零,秋意渐浓,我们这些大学生们终于盼到了领导接见的时刻。接见我们的是九院院长李觉将军,那时天气已经冷起来,李觉将军穿着军大衣,步履矫健地走上台去。这是一个叫“公路俱乐部”的礼堂,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济济一堂,李觉没有发表大篇演讲,简单说了几句后,就带领我们举行了“保密宣誓”仪式。他念一句,大家跟着说一句。誓词内容记不清了,大意是:我参加这项重要工作,是党和国家对我的最大信任,我宣誓保守国家机密。并同一切泄密窃密行为作坚决斗争……
什么机密?我们当时其实一无所知,221的一切,都在五里雾中,即使偶尔道听途说到一点信息,也是支离破碎,无法理出明确的轮廓。P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