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旨在这方面作探骊得珠式的尝试,披沙拣金,发凡烛微,选取经典名篇,略加注释,辅以解题,并作评析,企冀为广大读者接触与认知中华文化搭建津梁,收举重若轻之功,见纲举目张之效。在此基础上,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旨,感知古圣先贤的人生情怀、政治智慧、经济谋略和教育理念。
陈勇勤编著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经典文选》以需求与供给、消费与人口、经济管理、经济伦理四个篇章,编选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关经济思想的文献,对于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內容簡介: |
陈勇勤编著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经典文选》把传统经济思想的经典文献划分为需求与供给、消费与人口、经济管理、经济伦理四个部分,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商品经济思想、经济生活思想、经济管理思想、经济改革思想和经济伦理思想;各部分又分类为需求、分工、生产、交换、消费、人口、自然资源管理、供求活动管理、国政经济管理、货币金融管理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经典文选》所选经典文献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笔下,但总体上完全可以构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体系,进而可以提炼出中国经济学的内生元素。
|
目錄:
|
导论
需求与供给
需求
《礼记》:论大同、小康
孔子:论富与教
墨子:《非乐》、《七患》
老子:论无为、小国寡民
庄子:论物质与观念
《吕氏春秋》:论习俗、诚信
司马迁:论交往、求富
华核:论丰谷帛
李觏:论利欲
王安石:论官俸与吏治
张英:《恒产琐言》
龚自珍:《论私》
魏源:论师夷制夷
分工
管仲:论四民分业
《周礼》:论劳动分工
墨子:论分工
孟子:论分工
司马迁:论分工
班固:论四民
韩愈:论六民
王安石:论专业化才能
邱浚:论九等九职
恽敬:论三代十四民
生产
《礼记》:论自强
墨子:论生产与衣食足
孟子:论恒产恒心
荀子:《富国》
华核:论趋时务农
邱浚:《论制民之产》
交换
孟子:论垄断和价格
范蠡:论经商之术
刘晏:论利润预期
郑观应:《商战》
薛福成:《商政》
消费与人口
消费
墨子:《节用》、《辞过》
韩非子:论俭与礼
陆贽:论减租
自居易:《戒奢》
李觏:论节用
陆楫:驳禁奢
顾炎武:论限租
刘师培:《悲佃篇》
人口
墨子:论民众寡与蓄私
徐干:《民数》
陆贽:论户数税数与考课
苏轼:论食者众产者寡
洪亮吉:论人满为患
经济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
孟子:论井田状况
董仲舒:论限田
王莽:王田令
何休:论井田
荀悦:论井田
李安世:论均田
周朗:驳析产分居
叶适:论抑兼并
邱浚:论“丁田相当”均田
张居正:论清隐占均田赋
王夫之:论井田
黄宗羲:《田制》
颜元:《井田》
李堞:《均田》
王源:《制田》
《天朝田亩制度》
供求活动管理
《吕氏春秋》:《任地》、《上农》
司马迁:论自主经营
王符:《爱日》
贾思勰:论农事
国政经济管理
《论语》:论富民富国
管子:《国蓄》、《牧民》
孟子:论税率
韩非子:论经济政策
司马迁:商鞅变法
桓宽:农商政策
王莽:六管政策
傅玄:《安民》、《检商贾》、《平赋役》
诸葛亮:治农重储之道
仲长统:政务十六项
刘晏:论理财
杨炎:论两税法
陆贽:驳两税法
李翱:《平赋书》
皮日休:论征税与从业
李觏:论限田垦田并行
王安石:论吏禄与理财
司马光:驳变法四策
苏轼:驳变法四策
苏辙:论变法需要吏治清廉
唐甄:《富民》
顾炎武:论田赋
黄宗羲:论税改税重恶性循环
王夫之:论税改使税名减实增
章炳麟:论盐铁辩论
货币金融管理
单旗:论子母相权
贾谊:论法钱
桓宽:货币政策
白居易:论货币平衡物价
沈括:论货币流通速度
辛弃疾:论会子
邱浚:论银、钱、钞
王夫之:论白银货币
经济伦理
芮良夫:论专利等同盗
晏婴:论经济事务的礼与德
孔子:论德行、诚信
孔子:论名与利、信与专长
荀子:论经济状况与礼、法
庄子:论经济行为的道德
韩非子:论农商义利
《吕氏春秋》:论重生与义、富贵
陆贾:《至德》
司马迁:论以义致富
桓宽:论专营与传统道德
鲁褒:《钱神论》
王符:论礼义生于富足
刘晏:论名利
陆贽:论利兼公私
韩愈:《原道》
王安石:论经济行为与伦理
李觏:论言利
邓牧:论吏与利
王夫之:论利与孝、忠、信
严复:《辟韩》
|
內容試閱:
|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中华文化绵历数千年而未曾中绝,显示了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关于这一点,学界的解释可谓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解读未尝没有道理,但据本人浅见,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乃是根植于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品格,在于其随着历史的演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汲取、熔铸新的理论学说,与时俱进,实现自我更新。孔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正是对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准确描述。汉代的经学,正如蒙文通先生指出的那样,是以儒家为主,对百家学说的一次去粗取精的整合。同样,唐代的经学、宋代的理学莫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学说。因与革、常与变、超越性与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面。
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发掘与扬弃。我们在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超越陛——那些在悠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和在旧时代旧体制下未能成长发达的灵根善苗。道理十分简单,无论是伦理道德、政治、教育还是经济领域,古人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宝贵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