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NT$
418.0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NT$
286.0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NT$
704.0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NT$
254.0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NT$
505.0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NT$
398.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第一部讲述当代名师名家成名前后的坎坷传奇。
首部图文再现身边超级写作名人命运变迁的励志史诗。
不管是大作家还是小诗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底层奋斗史。
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同样谁也遮挡不了巨星的光芒。在文学这片天空中,一颗颗巨星绽放着他们璀璨的光辉,照亮了苍茫大地,照亮了暗寂的灵魂,也照亮了世代人心。
读懂未知的名家 了解不知的自己;激发成名的潜能 成就成功的可能。
深度品味沈从文、巴金、铁凝、张海迪、臧克家、张平、杨振声、易中天…… 等十多位文坛大师的人生哲学。
从读他们的文,到读他们的人;从一页纸一行字,到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传奇的人生。
|
內容簡介: |
照亮文坛的不止是文字,更是明净的心灵。
成就成功的不止是能力,更是豁达的胸怀。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个文坛上的骄子。他们的人生跌宕而动人,他们的成长平凡而不凡。他们用真情记录时代,他们用赤心奋笔疾书,他们文亦诗、人亦诗,文比人更长寿。
他们是沈从文、巴金、铁凝、张海迪、臧克家、杨绛、柯岩、杨振声、易中天、于丹……
走近中国文坛骄子的真实生活,感知文人作家的赤子情怀;用诗意抒写平凡人生,用情怀点亮万家灯火。
本书记录了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讲述了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倾听他们对人生的深切感悟,感知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坚强毅力,破译他们人生成功的密码。
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想到的,你没想到的……在雕塑了中国记忆的文豪人生中一一展现。
传递中国好文章,捕获成功正能量,最最真实和诚恳的名家励志传记,他们不仅是中华好儿女,更是中华最文胆,从无名到有名,从普通到不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成功的秘密,感动每个读者的成功励志读物。
|
關於作者: |
余玮,非虚构作家、红色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在新闻出版界有“高端人物的解密者”与“为红色中华立传”之誉。出版有《中国诺贝尔》《参政的艺术》《议政的智慧》《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等,并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著述共计1800多万字。
吴志菲,红色励志作家,在新闻出版界有“智囊传记专业户”之誉。著有《中南海大讲堂》《中国高端访问》《百岁名流》等,在《读者》《家庭》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800多万字。与余玮并称为中国高端人物访谈第一红色伉俪作家,共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
目錄:
|
铁凝:万绿“文坛”一点红
文坛女当家的喜悦与惶恐
大作家的“毫不在意”和“真没想到”
“女高尔基”的“一时冲动”和“终身职业”
《玫瑰门》后的多重身份和多重考验
“美女主席”的独身内情
张海迪:残缺生命的完美书缘
挑战残酷的命运
很光荣也很无奈
追问生命的真谛
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
不屈并美丽着
张平:作家省长的快意人生
“右派”子弟的戏剧性重用
为民请命引发文坛“地震”
“反腐斗士”的平民情怀
“作家省长”是“情理中事”
肖复兴:被儿子“看不起”的大作家
“挖掘”城南旧事引发的故城保护话题
与叶圣陶的“忘年文缘”
走出北大荒后一直“反刍”着感恩
“老三届”与“中学生”成为创作主体
是作家,也是针贬时弊的社会评论家
“贵人”相助而“书路”畅通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作家父亲
巴金:用长寿换取“惩罚”的大师
用真情和汗水写满的纸页
架起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友谊之桥
与冰心的知己之交
青春不再,恋情不老
世纪老人的世纪梦想
以院为家,享受“惩罚”
沈从文:拿小学文凭的传奇文豪
“乡土文学之父”屡遭退稿
拿小学文凭走上大学讲台
住在“牛棚”里的“乡下人”
遗失在“双溪沈园”的边城故事
星斗其文与赤子其人
杨振声:两度被捕的百年学人
白话文的大力推行者
“五四”闯将两度被捕
走在文坛与杏坛之间
“酒中八仙”之首主创青大的岁月
写在西南联大史册上的光辉名字
生命最后辗转10年
臧克家:给大伟人改诗的大诗人
向阳湖,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
生活,成就了诗人
大诗人给大伟人改诗
不老的是诗心、童心与爱心
郭小川:诗人的诗歌与爱情
相识在一个金秋的日子
诗一般的求爱信
灿烂的春日喜结连理
有距离但没“黄昏恋”
杨绛:打扫人间现场的“淡定”
才子佳人“缘起一面”
住“牛棚”的“模范夫妻”
“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走在人生边上”的长寿智者
梅志:冰雪傲骨话梅香
一颗“流星”与一颗“恒星”的死心踏地
“三十万言书”获难一家人
十个春秋的聚散与一生一世的守望
半苦半乐为一个难了的期盼
一洼被打湿的心境
一个追讨回的清白和一个永恒的爱恋
柯岩:最可爱的“重病作家”
在农村老大妈的泪光中读懂“文学创作”
模范夫妻“大难”中见深情
互不相依却又比翼齐飞的文坛佳偶
“放心作家”为孩子“净化”成长环境
一个“重病号”却是癌症患者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罗开富:“浪子”的长征精神
用双脚“丈量”红军走过的路程
人若不能走到终点骨灰也要到
有条件还想再走一回长征路
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填饱肚子
扑朔迷离的三起三落
当年的“浪子”跑出两个中国新闻奖
积习难改的“拼命三郎”
袁鹰:“两栖人”的“未了”情
一座山与一个人的一段历史一份情结
自“天堂”到“孤岛”
文学青年撞入新闻界
直面思想文化战线“看不见的硝烟”
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品伟人诗作
“领袖之星”的“未了”情
时延春:“诗人大使”的中东情缘
中国大使所见证的非常卡扎菲
唯一一位为两位中东领导人写传的中国外交官
两个指示使他“偶然”跨入外交官行列
不同国家的荣誉勋章诉说着相同的友谊与荣光
翻译生涯中留下印象最深的领导人
“诗人大使”的诗情乡情与亲情
乔红:耕耘乡村小学的方格田
走进乡村小学的生活
作家文人的桑梓之爱
情系质监工作
易中天:“学术萝卜”成名前后品酸甜
“军垦战士”住进了“豪华单间”
重温情感所系的青春岁月
“学术萝卜”的另类“家教经”
珞珈山一期古典文学硕士的语言魅力
自嘲“瞎猫碰到老虎大的死耗子”
学术“勾兑”者走红后的无奈与尴尬
于丹:“玩委会主任”酿“圣贤”鸡汤
一夜蹿红的“女版易中天”
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让大家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
被追捧的美女学者原来是“玩委会主任”
|
內容試閱:
|
沈从文:拿小学文凭的传奇文豪
拿小学文凭走上大学讲台
1929年,沈从文虽然已经称得上一个名作家了,出版了许多作品,但光靠稿费很难维持生活,再加上出版商拖欠,使沈从文一家人常常处于困境。沈从文曾与别人一起办《红黑》与《人间》月刊,但不久即因经营不善、资金不足,不得不停刊。沈从文处境艰难,“没有伙食,一家人并一个久病在床的母亲也饿了一餐”。
在当时的环境下,想当“自由撰稿人”或者“职业作家”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沈从文非常清楚,他自己就有这样的文字:“当时还少有人听说做‘职业作家’,即鲁迅也得靠做事才能维持生活。记得郁达夫在北大和师大教书,有一月得36元薪水,还算是幸运。”
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也梦想可以像郁达夫那样在大学里教书。徐志摩却一直有意为沈从文在大学里谋个教职,以解决沈的生活问题。沈从文因喜欢徐志摩的散文,常通信,结为好友。在徐志摩眼中,沈从文有能力当好一名大学老师。于是,徐志摩向上海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胡适写信,力荐沈从文到大学当老师。
接着,沈从文本人也写信给胡适,表明自己的意愿——“适之先生,昨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耳。从文意,在功课方面恐将来或只能给学生以趣味,不能给学生以多少知识,故范围较窄钱也不妨少点,且任何时候学校感到从文无用时,不要从文也不甚要紧。可教的大致为改卷子与新兴文学各方面之考察,及个人对各作家之感想,关于各教学方法,若能得先生为示一二,实为幸事。事情在学校方面无问题以后,从文想即过吴凇租屋,因此间住于家母病人极不宜,且贵,眼前两月即感束手也。”
到大学教书,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所可望而不可及的。想到大学当教师,显然有许多资格门槛卡着沈从文,何况他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不过,按照当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凡于学术有特别研究而无学位者,经大学之评议会议决,可充大学助教或讲师。”这使沈从文有一线希望。
1929年8月,中国公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破格延聘沈从文为国文系讲师。胡适之所以聘任沈从文,一方面虽然是看在徐志摩的面子上,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胡适正试图突破大学中文系呆滞的教学模式,希望借沈从文的创作能力为中国公学中文系注入新鲜血液。
沈从文被中国公学聘为讲师,主要课程是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后来,沈从文在课堂上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的确,虽有教育部的特别规定,虽有胡适在教育界的地位,但无论如何,让沈从文当大学老师,是一种特别大胆的尝试,而事后的实践证明,沈从文没有辜负胡适的尝试,在大学教学中作出了许多突破,培养了许多人才。
1929年,沈从文在中国公学的第一堂课,就闹了笑话。他在学生面前呆站了10分钟,然后又用10分钟念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接着陷入了沉默。最后,他只好在黑板上写到:“今天是我第一次登台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大笑不止。目睹沈从文出洋相的女生中,就有他日后苦苦追求4年,最终成为他夫人的“校花”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江南名门,人长得很漂亮,身后有大批追求者。张兆和曾把追求者进行编号。在当时众多追求者中,沈从文并无优势,小学没毕业,又没留过洋,也不是教授,性格又很木讷,用二姐张允和的话说,他只能算是“癞蛤蟆第13号”。
沈从文没有勇气当面表白,就开始写情书。张兆和收到沈老师的第一封情书,上面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接着,沈从文的来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厚,让她不胜其烦。她决定找校长胡适“揭发”老师的不当行为。岂料,在此之前,沈从文因为追求不到张兆和曾跑到胡适那里哭诉,胡适说他会出面帮他一把。张兆和主动找上门来,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说:“我顽固地不爱他!”说完,她气冲冲地走了。
1933年暑假,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苏州,沈从文追随而来。他到张家做客很受欢迎。当时张兆和的父亲和继母住在上海,沈从文没有见到,他回青岛后写信托二姐张允和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很开明,主张儿女婚事由他们自理,张允和得到父亲的答复后,跑到邮局给沈从文打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张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懂电报,又悄悄去了趟邮局,重拍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与张兆和结婚。这位“乡下人”终于喝上了爱情的甜酒。婚后两人住在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里,也就在这里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的创作。
在此其间,沈从文创作了小说《虎雏》、《猎人故事》、《扇陀》、《如蕤》、《月下小景》、《阿黑小史》、《八骏图》、《新与旧》、《主妇》等,中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文论《废邮存底》、《烛虚》等。他一生的创作结集约80余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因小说成就而闻名,结识了许多文友,有凌叔华、林徽因、卞之琳、冯至、废名、何其芳、芦焚等,他们常举办小型聚会,有时在达子营,有时在林徽因“太太的客厅”,大家因文学观念相近,渐渐形成京派作家群。《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京派文学的创作重镇,沈从文渐渐成为核心。京派文人虽住在北京,但其创作大多并不解说北京,而是表现中国的乡土,偏僻、原生态的边地生活样式。其中《边城》最具代表性,抒写古朴自然的湘西。小说中蓬勃的自然生命状态与都市生活的虚矫相对立,勾勒了一个纯美的边地世界。此时此刻,北京城已正式接纳了这个“乡下人”。
杨绛:打扫人间现场的“淡定”
才子佳人“缘起一面”
杨绛本名杨季康。她曾如此解释自己的笔名来历:“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绛’,由此‘杨绛’便成了笔名。”1941年,她在上海一家小学任代理教员时写喜剧《称心如意》时第一次用笔名“杨绛”。1943年1月,《称心如意》由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生搬上舞台,5月上海联谊剧团在金都大戏院进行演出。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一位开明知识分子家中。父亲杨荫杭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学、南洋公学,尔后又留学日本、美国,时人最羡慕的洋墨水都叫他喝了。学而优则仕,杨荫杭在日本和美国学的是法律,归国后历任民国政府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杨绛的母亲唐须嫈与父亲杨荫杭同龄,娘家为无锡富商,曾就读于上海务本女中,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以及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同学。杨绛排行老四,上边有3个姐姐,下边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杨绛生在北京,未满百日,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时代,杨绛在上海读书。杨绛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
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身为大家闺秀又是才女,杨绛却全然未脱孩子般的淘气。在东吴大学时,除了戏曲、歌咏、器乐演出外,她还很得意自己善于“削水片”,“一片薄砖或瓦片抛出去能在水面上跳十几跳”。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杨绛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在即,不能坐等,浪费时间,就想到燕京大学借读,借读手续由她的同学孙令衔请费孝通帮忙办理。借读燕京大学的手续办妥,杨绛的父亲不大放心,说:“你若能邀约到男女同学各3人同行,我便同意你去。”杨绛果然约到周芬、张令仪两女生,孙令衔、徐献瑜、沈福彭3男生。张令仪本约定同行,但她临上火车,变卦不走了。
1932年2月下旬,杨绛等5人北上。路上走了3天,到北平已是2月27日晚上。他们发现火车站上有个人探头探脑,原来是费孝通,他已是第3次来接站,前两次都扑空。
杨绛一行5人须经考试方能注册入学。杨绛考试结束后,便急着到清华大学去看望老友蒋恩钿,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这便是钱钟书和杨绛第一次见面。
杨绛初见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
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说杨杨绛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钱钟书存心要和杨绛好,定要孙令衔说清楚是怎么回事。他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见面后,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人虽然没有互倾爱慕,但从此书信往返,以后林间漫步,荷塘小憩,开始了他们长达60余年的相濡以沫。或许这份“命中注定”可以追溯到更早,杨绛8岁的时候陪爸妈去无锡的一处旧宅看房子,那正是钱钟书家租住的房子……
杨绛并不认为她和钱钟书是“一见倾心”,因为之前杨绛就听到过钱钟书的“聪明和才华”,以及他的冒牌“未婚妻”。杨绛与钱钟书交好以后,给费孝通写过一封信,告诉他:“我有男朋友了。”
一天,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费孝通认为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费孝通此前曾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杨绛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这回,杨绛的态度还是没变:“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也很无奈,只得接受现实,仍跟杨绛做普通朋友。后来,费孝通与钱钟书也成为朋友,与他们夫妇友好相处。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两人关系处得不错。钱钟书出国前新买的一双皮鞋,刚下飞机鞋跟就脱落了。费孝通手头有外币,马上借钱给他修好。钱钟书每天为杨绛记下详细的日记,留待面交,所以不寄家信。费孝通主动送他邮票,让他寄信。钱钟书想想好笑,淘气地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杨绛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指爱上同一个人)。”
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曾去拜访杨绛,杨绛送他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但费孝通有新作出版,仍送杨绛“指正”,有时也派女儿或身边工作人员探望杨绛。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在别人印象中“书呆子”气十足的钱钟书,在生活上对杨绛却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随后,夫妻俩游学于英、法。杨绛和钱钟书都学西方文学,读同一方面的书,都在图书馆埋头用功,像书虫那样“饱蠹”,还相互交流。杨绛说:“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感情的基础。彼此有心得,交流是乐事、趣事。钟书不是大诗人,但评论诗与文都专长。他知道我死心眼,爱先读原著,有了自己的看法,再读别人的评论或介绍。他读到好书,知道我会喜欢的,就让我也读。”
杨绛爱读诗,中文诗、外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钱钟书一起谈诗论诗。他们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并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杨说:“妥贴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绛夫妇的生活尽管忙乱,然而钱钟书的“痴气”时而“发作”,为生活平添了几分欢乐。据杨绛回忆,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1937年,女儿钱瑗在英国出生。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1岁的女儿回国。
杨绛曾向钱钟书转述一位英国传记作家对自己美满婚姻的描述: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当即道,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钟书曾写给杨绛的“赠语”。冰心生前则如此评价:“他们是现代中国作家中最美满幸福的一对,学者才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有风骨、风度,又有风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可敬可爱的一对朋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