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NT$
398.0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NT$
254.0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
內容簡介: |
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龙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其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博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非他,原来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
目錄:
|
上部
第一章 逝去的巨礁
第二章 赞成与反对
第三章 我坚持己见
第四章 尼德·兰
第五章 前去冒险
第六章 全速前进
第七章 无名的巨鲸
第八章 动境之动
第九章 尼德·兰的火气
第十章 海人
第十一章 “鹦鹉螺号”
第十二章 全靠电力
第十三章 几个数字
第十四章 黑潮
第十五章 邀请信
第十六章 海底漫步
第十七章 水下森林
第十八章 太平洋底四千里
第十九章 瓦尼科罗
第二十章 托里斯海峡
第二十一章 陆地上的几天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霹雳
第二十三章 强迫睡眠
第二十四章 珊瑚王国
下部
第一章 印度洋
第二章 尼摩船长新奇的建议
第三章 价值千万的珍珠
第四章 红海
第五章 阿拉伯海底隧道
第六章 希腊群岛
第七章 地中海的四十八小时
第八章 维哥湾
第九章 沉没的大陆
第十章 海底煤矿
第十一章 萨尔加斯海
第十二章 抹香鲸和长须鲸
第十三章 大浮冰群
第十四章 南极
第十五章 意外还是事故
第十六章 氧气短缺
第十七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
第十八章 章鱼
第十九章 湾流
第二十章 从北纬四十七点二四到西经十七点二八
第二十一章 大屠祭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遗言
第二十三章 结局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逝去的巨礁一八六六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人无法忘记。那年曾有一个古怪罕见的事件发生。对于这件还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奇怪现象,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依旧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海员们的情绪非常激动,至于那些使得港口所有居民都惊慌失措,以及让内陆舆论沸腾的形形色色的传闻就不用提了。欧洲与美洲的大商贾、船主、船长或者各种船只的掌舵人、世界各地的海军官员,后来甚至连欧洲与美洲的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这个事件。事实上,事情是这么引起的:前不久,海上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
,一个非常长、成梭状的物体,有的时候泛出磷光,体积要比鲸鱼大很多,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有好几艘船只在海上遇到过。种种航海日志里面记载的有关这个“庞然大物”的事实,比如这个物体或者这个物体的样子,它行驶时非常快的速度,运行当中所显示出的让人诧异的能量,它那种如同天赋一般的生命活力,严格来说,相互之间还是非常相符的。假如说这个物体是一种鲸类动物,那么它的体积远远地超过了该学科中过去加以归类的鲸鱼。居维埃、拉塞拜德、杜梅里与卡特法日先生等人——除非他们看到过,意思也就是,除非这些学者自己亲眼看到过——肯定会否认有这样一种庞大怪物的存在。把数次观察的结果平均一下——除去那些比较保守的估计,也就是将认为这个物体的长度为二百英尺,而且也不赞成那些过分夸张的意见,也就是说这个大物有一海里宽、三海里长——我们能够非常肯定地下结论,如果这个非同寻常的生物的确存在的话,那么它的体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到今天为止鱼类学家所认可的各种鱼类的体积。
但是,这种生物的确存在着,它存在的真实程度已无容置疑。所以,对于它这样奇异的出现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激动或者骚乱,我们凭借人类所固有的好奇心就会感到这一出现是件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了。至于那些说这件事情是子虚乌有的观点,则根本就不能站稳脚跟。因为实际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轮航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在澳洲东海岸五海里的地方,曾碰到过这个庞大的动物。刚开始,船长巴克还猜想那是一座不为人知的巨礁;在他正打算要测定它准确的方位时,忽然看到由这个怪诞的物体里喷射出两道水柱,狂怒着冲向云天,窜出一百五十英尺高。由此来看,如果不是这座不为人知的巨礁上有一个间歇热喷泉,那“希金森总督号”所面对的肯定是一种还没有被人发现的海洋哺乳动物,两道夹杂着水气的泡沫水柱从它的鼻孔里喷出来。
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在太平洋的海面上,西印度·太平洋汽轮航运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也看到了类似的事情。可以说,这个怪异的鲸类动物可以以一种令人吃惊的速度由一个地方游行到另外一个地方,并且行动非常敏捷,由于“希金森号”与“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曾经分别在距其七百海里处两个不同的地点看到过它,并且间隔的时间只有三天。
半个月以后,在离上述两地两干海里的地方,在国立轮船公司的“海尔维蒂亚号”与皇家邮船公司的“山农号”近舷对驶于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的时候,它们分别在格林威治子午线北纬四十二度十五分,西经六十度三十五分之处一起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两条船一起观测到的结果表明,既然“山农号”与“海尔维蒂亚号”两条船都是首尾相差一百米,都比不上它的长度,而当时身体最长的鲸鱼,比如那些经常在阿留申群岛的久兰马克岛与翁居里克岛邻近海面出没的鲸鱼,超过五十六米的向来都没有——甚至连这个长度都不曾达到,所以,能够粗略地估计出这个哺乳动物的长度最少是三百五十多英尺长。
这样的报道不断涌来:横渡大西洋的“贝莱尔号”对其所做的各种新观测,伊斯曼舰队的“埃特那号”同这个庞然大物的一次相撞,法国大型驱逐舰“诺曼底号”军官们对此写下的记录,分遣舰队司令官弗兹·詹姆士手下的高级船员在“克利德勋爵号”船上进行的非常准确的方位位置测定。这所有的一切在那个时候的确是轰动一时。在民族性轻浮的国度,大多将此事看成是笑谈,而那崇尚实用的国度,如英国、美国、德国,对此事非常关注。在许多大的中心城市,这个庞然大物变得是无人不知,人们在咖啡馆中对此赞叹不已,在报刊上对此嘲弄不休,把它搬上舞台进行戏演。报纸恰好有了制造形形色色怪闻轶事的时机。在那些发行量非常小的报刊上,甚至连与种种巨形怪异动物有关的报道都出现了,由白鲸、北极海里可怕的“莫比·狄克”一直到巨型大物“克拉肯”它能够用触须把五百吨重的轮船缠住,并把它拖下海底什么都不少。有些人甚至把古典文献都搬了出来,其中有亚里士多德与蒲林尼的意见他们对于这些怪物的存在都不否认,有彭图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记述,除此之外还有哈林顿先生那毋庸置疑的报告,报告上讲他在一八五七年曾在“加斯迪兰号”
上看到过一种巨蛇,这样的巨形蛇到现在为止仅在旧时北极探险船“立宪号”经过的海面上看到过。那个时候,在学术团体里与科学报刊上,相信者和怀有疑虑的人两派当中不停地展开争论。这些“怪物问题”让人们心情非常激动。自我感觉是内行的杂志编辑们和一些自以为是的文人交起火来,在这场值得让人怀念的论战里洒下了大量的笔墨,有的人为此甚至都付出了鲜血的代价,由于他们的矛头针对的并非海蛇,而是变成了最能触犯人的人身攻击。在这次论战中,双方各不相让,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理,战事起伏不定,一直持续了六个月的时间。流行小报都在无休无止地驳斥着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华盛顿史密森协会发表过的那些论文,反击着《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中的讨论报道,还有法国与另外各国大报上面刊登的科学专栏传闻。这些文采丰富的作者们有意使用对手曾经使用过的林奈的一句话“大自然不制造蠢东西”,实际上,这一带有戏谑性的摹仿目的是请求当代人别造大自然的谣,去随意相信那些“克拉肯”、大海蛇、“莫比·
狄克”与头昏脑涨的海员们捏造出来的另外一些海怪的存在。最后,是一份尖酸刻薄的嘲讽小报的一个读者最喜欢的编辑,他胡乱地写了一篇大体叙述的文章,像伊波利特一样向这庞然怪物送上致命的一击,在大家平日的笑谈当中把它给结束了。智慧最终还是把科学战胜了。
在一八六七年的前几个月当中,这个问题很明显让人淡忘了,看上去不可能再有人提起它了。但是就在这时,大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这个时候,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方面等待解决的问题,而彻底成了一个一定要进行避免的严重的事实危险。问题转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情况。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了小岛、岩山与巨礁,并且是飞逝的、行踪不定的、难以把握的巨礁。一八六七年三月五日,蒙特利尔海运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夜里行驶到北纬二十七度三十分,西经七十二度十五分的海面的时候,船右舷的后半部分撞在了一块礁石上,但是在所有的航海图上都没有这一带海域有这样一块礁石的标示。那个时候,“摩拉维安号”凭借风力还有船本身四百匹马力的推动,船行驶的速度达到了每个钟头十三节,假如不是船体质地非常牢固,被撞以后,不用说肯定会和它由加拿大载来的二百三十七名乘客一块儿沉人海底。
这一事故发生于早上大约五点钟左右,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事故发生时,值班高级船员们马上向着船的后部奔去。他们十分谨慎地观察海面。他们不曾有任何的发现,只看到在距此三链的地方有一个波涛碎成浪花形成的很大的漩涡,仿佛这片洋面刚刚受到过剧烈的冲击。那个时候,出事之处被非常精确地记录了下来。“摩拉维安号”不曾发现什么明显的损坏又接着向前行驶。它是撞在了一个海面底下的岩石上面呢?还是撞到了一个失事船只的残骸?这在那个时候是不得而知的。“摩拉维安号”一直到进船坞对船底进行检修时,才看到它有一部分龙骨已经破裂。
这事情本身是非常严重的,假如不是在三周以后,在同样的境况下又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只怕它会和另外的一些事件一样让人淡忘。新发生的那起撞船事故之所以能够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只不过是因为受损船只的国籍和它所属公司的声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