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自然与人文

書城自編碼: 19707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
作者: 周昆叔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5309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68/54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脊精装

售價:NT$ 14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NT$ 356.0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NT$ 296.0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NT$ 439.0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NT$ 490.0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黄河大系?戏曲卷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NT$ 4121.0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NT$ 352.0
数学通俗演义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NT$ 2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39
《 典型城区河道生态综合整治规划与工程设计 》
+

NT$ 564
《 景观生态学案例分析——河流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 》
+

NT$ 813
《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
+

NT$ 398
《 污水处理厂技术与工艺管理(第二版) 》
+

NT$ 1260
《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水环境(第3版)下册 》
+

NT$ 315
《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第一版) 》
編輯推薦:
周昆叔先生继《花粉分析与环境考古》文集出版之后,又在将近耄耋之年推出一部分量更重的《自然与人文》论文集,可谓老当益壮。这本书的精义,就是试图解读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解读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关系。本书由47篇文章组成,分文化理论、文化评论、第四纪地质、花粉分析、环境考古和心境集录六个部分,总之,本书力求自然与人文结合,即或各有侧重,但可延展出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內容簡介:
自然与人文似乎不是一码事,作者经半世纪的探索,二者关系密切,而且我国有的人文文化概念就来自自然。自先秦我国就孕育了有别于世界的“中文化”,它与我们基本哲学“天人合一”观有渊源关系。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为我们闯开了智慧之门。《自然与人文》由47篇文章集成,分文化理论、文化评论、第四纪地质、花粉分析、环境考古、心境集录六部分。
《自然与人文》可供地质、地理、环境、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錄
解读自然与人文序一 严文明
序二 莫多闻
环境考古的实践与理论自序
一 文化理论
天地之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
大道为中——试释中国传统的中文化
来自天上的“尼罗河”——黄土与降尘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
文化加速演进论——信息传递决定文化演进
二 文化评论
考古·第四纪地质·黄土——兼谈向刘东生先生学习什么
《环境考古学》序
《曹氏家谱》序
嵩山峻极文昌远中华文明日月新——《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序
我国环境考古融入考古学发掘报告的创举——《驻马店杨庄》读后记
历史学的创新——评《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
干中学学中干
环境变迁与文化未来
由文明火炬话说文明
三 第四纪地质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冰缘期划分及其意义
初谈大同火山群的分期
初论我国黄土的古气候
四 花粉分析
第四纪孢粉分析引论摘编
我国第四纪孢粉分析的主要收获
山西午城柳树沟黄土花粉分析
长白山北坡各植被带表土孢粉组合
山西丁村剖面考察及其花粉分析
禾本科农作物花粉形态研究
五 环境考古
十五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
中国环境考古的根本任务
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
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与商代安阳地区的气候变化
论嵩山文化圈
再论嵩山文化圈
地层·环境·嵩山文化圈
嵩山文化甲天下
裴李岗文化农业物质基础——褐红色古土壤
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兼论板桥期侵蚀
华北全新世下界不整合与新石器早期文化
具茨山岩画是认识中原古文化的第三依据
中国麋鹿兴衰和保护
双洎河流域环境考古
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
六 心境集录
摇篮之歌——解放初大学求学生涯
为祖国科学现代化添砖加瓦
留恋宝岛台湾
嵩山东晓
钟灵毓秀嵩山法王寺
一代宗师——恭贺侯老仁之先生100岁华诞
恩师驾鹤西征,晚辈情思永远——忆与刘东先生的半世纪情谊
地质学摇篮的编织者
中国环境考古的倡导者俞公伟超先生
怀念仰韶故地的两位基层文博老人——灵宝的郭敬书与渑池的曹静波
周昆叔著作目录续
后语:幸运花开
內容試閱
一 文化理论
天地之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
“天地之中”就是指古代登封嵩山及其周边中国文明诞生、发展最适宜处。光荣与责任相辅相成
一、登封名扬四海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34届大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通过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文化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第39处,也是河南的第3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这是中国外交工作的胜利,这是大力支持申遗群众和参加组织工作人员的胜利。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喜讯越洋传来,登封、河南、中国一片沸腾。因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被世界承认,反映了登封历史建筑群所淀集的中国悠久建筑文化和人文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同。所以,这是登封、河南、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光荣。登封更加名扬四海,嵩山神岳在人们心目中更加神奥,更加牢记在人们的心坎里。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嵩山中心地区,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群(图1),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辉煌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必需的要素,其成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的居所从洞穴演变成金碧辉煌的殿堂,是人类居住文化的巨大成就,保护它,丰富它,展示它,是对我们建筑劳动结晶的爱护、尊重与骄傲。
中岳庙始建于公元前110年,距今2120年。面积10.89公顷,含有殿、宫、楼、阁、亭、廊等建筑39座,近四百间,有五岳中最大的殿宇―
峻极殿,高23米,面积920平方米,属皇宫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样板。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年间(118~123年),是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代表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在汉三阙上的图画、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嵩岳寺塔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筒式建筑,是现代世界高层建筑的样板。
“周公测影台”是西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营建东都洛阳时,在颍河北告成“崇地”利用土堆、木杆进行测影之地,他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之旧制,重建石制测影台。
登封观星台由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建成的我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郭守敬利用观星台获得《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比现代通用的《格力高利历》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观星台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少林寺常住院系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敕建。东西宽120米,南北宽300余米,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筑多座。是禅宗的祖源地,是禅武医少林文化的典型,是佛教圣地。
初祖庵是宋代少林寺僧人为纪念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建的纪念建筑,明、清续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似参天巨木,又如茂密森林。保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个朝代的古塔228座。会善寺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所建离宫,魏亡改作佛寺;隋开皇年间(585~600年)赐名“会善寺”。唐、宋、元、明、清续建或整修。出过著名天文学家、高僧僧一行等名僧。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宋景?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后,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现为清代建筑。系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嵩山8处11项历史建筑群,代表了“天地之中”2000年来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它有悠、大、全、特和美的特点,其丰富文化内涵是普通建筑难能匹敌的。步履其间会体验到政治家、天文学家周公(姬旦),伟大的政治家汉武帝、孝文帝与女皇武则天,以及名僧菩提达摩,天文学家与名僧僧一行,著名儒学家程颢、程颐,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伟人的业绩,令人敬仰,启迪人生。所以,瞻仰嵩山8处11项历史建筑群是接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幸事,也是接受灵魂洗礼的圣事。
二、何谓“天地之中”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天地之中”文化的体现。登封“天地之中”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登封“天地之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讨论。
1.位置之中
北纬30°~60°为中纬度。0°~30°是高纬度。60°~90°是低纬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中纬度相互交替,气旋活动频繁。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照到地球的入射角产生变化。中纬度地带入射角变化大。当入射角大时,地球受太阳照射光多,即热量多,反之亦反,致使中纬度地带季节变化明显。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表现典型,故24个节气兴于中原。由于节气的变化,水、热环境就有所不同,这对于人类、生物的繁衍生息、农作物更替、农时确定、农业丰歉有决定性作用。嵩山为北纬34°左右,处在中纬度的南沿,也就是温带与亚热带接触带,水、热环境最好,这里的土地平坦,土层深厚,煤、铝等矿产资源丰富,故此带是全球人口密集带、农业繁盛带、古文化发达带和文明形成带。因此,登封嵩山就地理位置来说正值“天地之中”。
2.古天文之中
3000年前周公选择“崇地”阳城测影,从礼制上定阳城为天下之中,并赋予它“天地之所会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和也,阴阳之所会也”。而这是依据我国古天文观盖天说,也就是天圆地方说。地既是方的,就应该是有中心的。都城所在的地方是帝王号令四方之所,理所当然是地中。周公在阳城测影求地中是为都洛邑找依据。可见这里含有“君权天授”的意图。唐代高僧僧一行以登封为基地创《大衍历》。元代伟大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也以阳城周公测影台近旁立观星台获《授时历》。近年又在箕山的将军山上发现“日月星辰岩画”。这些天文学传统都是在视“天地之中”的登封境内获得的,可见登封早已是古天文学的“天地之中”,故阳城民间有“天心地胆”、“没影台”之说。
3.生态之中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生态自然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适应、选择和利用这种规律,就形成了文明。
登封嵩山地区处在中国西部山地、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处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处在西部欧亚大陆与东部太平洋环境的过渡带上,因此这里是不同生态环境的接触带,环境活跃,人类需求的资源较丰富,尤其在3000年前的文明形成时期更是如此。
将发掘出的木炭做植物解剖研究证明,4000年前我国第一古都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生长有亚热带植物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青冈(Cyclobalanopsis)[1] ,还在嵩山附近发现有喜暖湿的亚热带动物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和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等,这些说明文明时期的嵩山地区属亚热带,当时的水、热环境比现在更好,有利于文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现在的嵩山1000多种植物中含有东西南北的植物。例如:在少林寺附近生长有南方的常绿藤本植物哥兰叶(Celastrusgemmatus)、扶芳藤(Euonymusfortunei)。在峻极峰松树洼生长有大片的华北针叶植物油松(Pinustabulaeformis)。
嵩山是中国古代济水发源地;是河水(即古黄河),也是现代黄河河水补给地;是古代淮水,也是现代淮河主要支流颍河发源地,由此三水组成水网滋润万邦,形成绵延不断的嵩山文化圈[2] 和豫西、关中东西向与伏牛山、嵩山、太行山东麓南北向“十”字形文化古道[3] 。
4.人文之中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把人、物、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表述为五行,这种概念在战国以前就有了,一直延伸到现今。五行中物表述为金、木、水、火、土;方位表示为西、东、北、南、中;颜色表述为白、青、黑、赤、黄;神明表述为白虎、青龙、玄武、朱雀。五岳与五行的密切关系示于表1中。
表1 五岳与五行关系表
五岳 方位 物质 颜色 神明 人
泰山 东岳 木 青 青龙
衡山 南岳 火 赤 朱雀
嵩山 中岳 土 黄 人
华山 西岳 金 白 白虎
恒山 北岳 水 黑 玄武
表1中嵩山与五行关系处在居“天地之中”的位置,故谓中岳。五岳中只有中岳非神明动物,而是受东、西、南、北四岳神明动物所拱卫的人。所以,五行早已视嵩山与其他四岳不同,嵩山是处“天地之中”中心地位的圣山。嵩山与土和黄色对应,表明嵩山人创造的文明扎根在农业文明依赖的土中,而且是扎根在中国农业依存度最大的黄土之中,这里也就成为中国文明主源地和国家起源的地方。
社稷坛也能验证嵩山“天地之中”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在皇宫有“左宗右社”之说。“左宗”是对先祖的崇拜,讲血缘关系。“右社”是对农神的崇拜,讲国泰民安。在北京天安门的右侧今中山公园内就有仅存的“社稷坛”一座。社,为土神;稷,为谷神。该坛由五种颜色的土组成,即南红、北黑、东青、西白、中黄。该坛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社主石”,也称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在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后来“社稷”一词一度引申为国家代词。可见“社稷坛”的设立是我国以农立国观念的集中体现。它的结构既是国土的体现,也深含人文文化的含义,即表示我国的多元文化和一体文化。中间的黄色土反映了黄土在我国的广泛分布,尤其在国家起源与文明主源地区多黄土的状况,以及反映黄土在中国农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嵩山在五行中体现的中心地位以及土、黄色和人本的人文理念是一致的。
古代中州河南名人文化也体现出“天地之中”的含义。据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100名人的统计,在1000年前的古代,中原五省有名人40位,占40%。河南在中原40位名人中有12位,占30%。河南出的名人包括黄帝、大禹、李耳、玄奘、杜甫、赵匡胤、张衡、张仲景、子产、王安石、陈胜、岳飞12人。在全国100名人中按区域划分,中原占多数;中原名人中河南又占多数。名人,尤其是影响中国发展的100名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人杰,是智慧的顶峰,是时代的代表[4] 。因此,古代中州河南名人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也体现了嵩山地区“天下之中”的人文含义。
因此,登封嵩山“天下之中”的含义,不论在五行中,在社稷坛中,或者在名人文化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登封历史建筑群寺庙、宗教、科技建筑集大成就体现着“天地之中”的含义,尤其还有“天地之中”文字的明确表示,例如,在观星台有“千古中传”照壁,在少林寺有“天中福地”门,在中岳庙有“配天作镇”牌坊等。
5.政治之中
中国八大古都中州地区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4个,占八大古都的一半。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其称谓是缘于我国古时认九、五数为尊,以九位为最大个位数,示多之意,故洛阳“九朝古都”系多朝古都的美誉,并非在洛阳只有九朝。先后在洛阳建都的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西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4朝。郑州为早商古都。安阳为晚商古都。开封为战国时期的魏(前364~前225年),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和金代后期(1214~1233年)的七朝古都。从上可知,在中州立都有20多个朝代。据考证,中州有更多的古城,如西山、王城岗、孟庄、新砦、大师姑、古城寨、娘娘寨、高城、徐堡与戚城等古城和郑韩、许昌故城等都具某些古都的功能。黄河中下游这样密集的古都城是绝无仅有的[4]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第一古都禹都阳城王城岗古都就位于登封。
国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代中州有20多个朝代立都河南,约占我国朝代总数的23,河南对中国影响之深之广是不争的事实,是无与伦比的,这也反映了登封嵩山及其周边“天地之中”的文化。
从上述位置、古天文、生态、人文和政治五个方面说明登封嵩山及其周边是处在“天地之中”的位置,这是环境与人文文化结合的最好体现。古天文观与现代天文观有区别,但是古天文观是现代天文观的前身,是现代天文观的基础。古代天文观反映了“天地之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故要重视古代天文观的历史作用和科学内涵。
概括起来说,“天地之中”是指古代登封嵩山及其周边中国文明诞生、发展最适宜处。
三、“天地之中”理念的影响
“天地之中”的理念源远流长,五帝时代已经萌发,夏商周时代已经形成,其后影响至今,故“天地之中”的理念对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推动的作用。“天地之中”理念促使中原文化绵延和嵩山文化圈形成。“天地之中”理念是国家几千年统一局面形成和巩固的力量。是叶落归根与龙的文化传统等伦理形成的基础。是中华文化中的中国、中央、中原与中州等重要文化概念,以及河南口头语“中”形成的源泉。例如,中国概念始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
铭文记载:周武王灭殷商后,在洛纳京宫大室告祭嵩山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
民。”中国称谓源于此。可见中国一词源于嵩山及其周边地区。又如河南独有的口语“中”,现多表示“是”、“行”、“可以”;“不中”表示否定的意思。“中”就其原委来说还含有中庸、中和之意。由于“天地之中”理念给予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所以我国中央集权制得以形成和巩固。
综上所述,可见“天地之中”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巩固的基础,由此结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硕果(表2,图2)。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