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人不得其门而入。市场是充斥的历史类书籍比较驳杂,良莠不齐,有些只介绍了历史的某个阶段,如《东周列国故事》《那时汉朝》等,使读者不能全面的了解中国历史;而如《中国通史》类的书籍又比较冗长、呆板,容易使读者产生疲劳,不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本书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得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现有史料进行了高度的压缩,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发展脉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真实、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是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
|
關於作者: |
文渊,笔名一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自由撰稿人。生在吉林,长在河北。资质愚钝,但喜读书。平生最大愿望埋身书海,做学问,无奈资质欠缺,遂打消此念头。但以书为友,常行走在文学、历史的书海中,尤喜欢散文。喜欢运动,爱好旅游。一直在路上追逐自己梦想,寻找心灵的净土。
|
目錄:
|
上部 奴隶制下的中国
前 言 奴隶社会
第一节 华夏第一王朝——夏
引子——帝王之生
一、 帝王与更替
二、 影响深远的夏制
三、 存在性争议与二里头文化
第二节 殷商传奇——商
引子——开国君主的德行
一、 时代简说
二、 殷商天下
三、 奴隶制的鼎盛繁华
第三节 凤鸣歧山引来的800年基业——周
引子——天降君王
一、 王朝之始
二、 周室之兴
三、 辉煌周朝
第四节 史家之感慨——春秋
引子——霸主之哀
一、 铁血春秋
二、 纷争中的继续发展
下部 天下已定 封建繁华
前言 封建社会
第一节 群雄并起——战国
引子——合纵与连横
一、 群雄逐鹿
二、 社会发展 百家争鸣
第二节 始皇帝的宏图霸业——秦
引子——奇货可居
一、 始皇帝的万世江山梦
二、 大一统的皇权
第三节 两朝天下——汉
引子——布衣天子降凤城
一、 汉武雄风
二、 极盛而衰
三、 大汉辉煌
四、 汉初三杰
第四节 分和迭起——魏晋南北朝
引子——三顾茅庐
一、 人物风流
二、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第五节 沿着大运河流淌的短命王朝——隋
引子——杨坚建国
一、 开皇之治
二、 炀帝的功与过
第六节 盛世飞歌——唐
引子——雀屏中选
一、 一代名主李世民
二、 日月当空女皇出
三、 安史之乱
四、 盛唐魅力
第七节 中国的文艺复兴——宋
引子——书生的机缘
一、 五代十国
二、 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
三、 宋家天下
四、 繁盛一时
第八节 世界的统治者——元
引子——抢来的一代天骄
一、 征服世界的战争
二、 第一个统治中原王朝的“异族”政权
三、 帝国的落幕
第九节 集权帝国——明
引子——草根皇帝
一、 帝国的盛与衰
二、 高度集权下的明朝
第十节 最后一个帝国——清
引子——仙女为母
一、 入主中原
二、 千古一帝
三、 鸦片战争
四、 戊戌变法
五、 清代文化
六、 清宫迷案
|
內容試閱:
|
第六节 盛唐风流
(618年——907年)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过分留恋、掂记、向往的朝代。在科技如此昌明的今天,无数人梦想着回到唐朝,以期看看那个繁华至极、绚烂至极、浪漫至极的盛唐。充斥着个人魅力的帝王、文采飞扬的诗人、纵横恣肆的氛围、无可企及的威望,像是一个乌托邦,成为后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尽管这份华美的背后,依然隐现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然则谁又能轻视它呢?看吧,这就是大唐帝国!
唐代是中华文明辉煌发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盛极一时的时代。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的王朝之一,在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向世界输出了“唐人”的风仪和文化。
历史关键词
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
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唐时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就封建经济的本质特征而言,已达至顶点。唐王朝在北魏、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国家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前提下,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均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减半;老、孀、残疾及僧尼也分得部分田地;贵族、官僚分别按爵位、官品授田。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国家对农民征课租、庸、调,每丁年纳粟(租)2石,服役(庸)20天,交绢(调)2丈。“均田制”和“租庸调”的施行既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耕地,又限定了租税额度,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千里荒野变为良田,边陆僻壤得以垦殖,全国耕地面积达800多万顷。堤塘坝渠纵横大地,仅大规模工程就有200多处,为秦汉以来水利工程的两倍。“四方丰稔,百姓殷实”。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经济,在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口增殖、土地垦辟,成为富饶之乡。而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经济并轨发展,使大唐王朝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比两汉富力增加一倍以上。
工商业、城市的不断兴起,是唐朝社会经济的又一特征。手工业种类繁多,尤以纺织、冶铸、制瓷最为发达,堪称世界一流。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技艺精湛,质量上乘。民间工艺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地方特点突出。商业兴旺活跃,京都长安的繁荣是唐代商业兴盛的缩影。彼时的长安城可谓是世界的焦点和中心:全城有住宅区108坊,商业区分为东、西两市。东市有220行,千余邸肆,“四方珍奇,皆所聚集”;西市为外国客商聚居之所,其繁荣更甚于东市。地方各级行政治所一般也成为大小商业中心,邸店遍布,商贸活跃。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路干线有5条,东至山东半岛,西南入川藏,西北通西域,北达太原、范阳(今北京),南抵广州;水路以大运河为纽带,由河入汴,由汴入淮,由淮入江,南北纵横,东西沟通,全国各大水系联结为一体。
高度发达的政治制度
隋朝初年,曾大规模调整政权机构、整饬吏治、修订律法,开一代新风。唐承隋制,又不断完善,终建成空前强固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其框架规范又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大体沿袭。
唐朝中央政府的主体构架为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又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别执掌处理官吏、礼仪、军政、司法和工程营建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这一体制的出台,改变了秦汉时代一人为相、权势过重的局面。由三省长官同为宰相,避免大权独揽,威胁到君权。而时,职权严格划分下三省六部,更能精密运作,还可相互制约。各省长官绝难独断专行,最高决策权集中于君王一身。
此外,中央还专设御史台。此机构缘起秦汉,唐朝时权势加重,其职权责是充君王“耳目之任”,专司检举弹劾百官司的失职不当行为。帝王多选不阿权势、敢于直言者担当此任,并给予独立的监察之权。
鉴于前代教训,唐王朝大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戒地方长官权势过大和豪门世族把持地方政权。地方行政框架主体为州、县两级,县下再设乡、里。州置刺史,其权位远不及汉朝郡守,且刺史的重要属吏由吏部选派,刺史不得自行辟除。为了监督地方,又按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道不置长官,由朝廷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巡各地。
唐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修订律法,建成较完备的封建法制体系。唐太宗时,颁行由房玄龄等修成的《唐令》、《唐律》,高宗年间又令长孙无忌诠释《唐律》,撰成《唐律疏议》30卷。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为重要、最为完整的律书。唐代的法律以其成熟的模式和规范,奠定了后世历代封建法律的基础。被世界所公认的中华法系,就是在唐代时期形成的。
隋唐之际,科举制开始实施。唐延隋法,并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开设各类学堂,培养人才,毕业后,须经科举选拔,入朝为官。科举考试统由吏部(后改为礼部)主持。诸科考试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武则天时期又加殿试,由君王本人亲自录取。
博大绚丽的文化
唐代文化非常辉煌发达,蔚为壮观。
唐朝的思想界相当活跃,儒学、佛学和道学三家并立,皆有发展。与魏晋玄学不同,唐朝儒学的发展以经学为主。在政府的倡导组织下,先后有《五经正义》、《九经正义》刊行,流传全国,并成为科举考试的课本依据。
唐朝佛学大盛,耽心佛理、钻研佛经、研习梵语成为“时尚”。唐朝前后,源自西土印度的佛学完成了与中国魏晋玄学的融合,出现了佛教中的中国流派——禅宗。
源于中国本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教也十分兴盛。儒、佛、道三家之间虽有相互攻诘论战,统治阶级也曾扬此抑彼,不过并未造成僵化局面,构建起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结构。
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力量,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是一种精神,而修心养性的佛学则是一种抚慰。自此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在这样一种文化体系里“悟道”修炼,渐渐淬取出中国人的气质。而且,儒、道、佛都日渐向社会下层民众进行渗透,成为民间文化的核心。
唐朝学术文化门类繁多,十分发达,其中尤以史学成就更为非凡。唐朝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操于政府之手。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连续修史,遂相沿成为一种制度。唐代编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编修的有八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由李延寿私人编修而获得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两部,占中国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增修了《五代史志》,这就是现在《隋书》中的《志》。还开创了传世典制史书的3种体式,丰富了中国史学著述的体例。再者,出现了刘知畿这样伟大的史学理论家,其著述《史通》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他对前朝历代史学的优长劣弊—一评价,提出以人事为历史主体的治史原则;主张治史者必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强调修史须秉笔直书,善恶并写,不辟强御、无所阿容。他的进步史学思想对后世史学有深刻影响,其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的雕塑艺术,以石雕和泥塑最为多彩。如洛阳龙门、永靖炳灵寺等石窟中,有许多唐代的石雕造像,或造型雄伟,或刻划细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四川乐山的石雕大佛坐像,高71米,雄伟自然,是中国最大的石佛像。在陵墓石雕中,唐太宗墓前的著名浮雕石刻昭陵六骏,刻划了六匹骏马的不同姿态、性格和神情,十分生动逼真。此外,乾陵和顺陵前的巨大雕刻群都极为壮观、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著名的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宝库。现存的492个洞窟中,唐窟达213个,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其中的立体泥塑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它们常常与壁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雕塑艺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唐朝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陶俑,都塑造得精致细腻,神灵活现,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雕塑品。
唐代文学绚丽多采,成就斐然,其中尤以诗歌最为光彩夺目。其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皆远胜于以往任何时代。著名诗家如璨若群星,流芳耀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摩诘、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雄壮豪迈的边塞诗著称的高适岑参、李商隐、白居易……。各领风骚,才华横溢。针砭时弊、驰骋想象,见之忘俗。唐朝还形成了词、传奇小说等新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唐后,韩愈、柳宗元等散文大家发起的古文运动,摈弃六朝以来讲求声韵、词藻,内容空洞、形式僵硬的骈体文,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唐朝艺术更如一座巨大的宝藏,令人目不暇接。唐朝乐舞高贵典雅,雄壮威武。乐分坐、立两部;舞分健、软两种。梨园初创,使中国有了第一座专业的艺术学苑。唐朝绘画流派各异,画风创新。人物画,初唐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两人比肩而立,中唐有吴道子异军突起。山水画,北有李思训、南有王维,开创文人画派。敦煌壁画泥塑、龙门石雕皆为传世珍品。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巍然壮观的大雁塔是唐朝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也是古代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在唐代,瓷器制作已经成熟。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它是一种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科学技术发达。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跟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发现了恒星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724年,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高度。一行从这次测量中算出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在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经度)一度的长度。它与现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然还有较大的误差,但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后来的历法家几乎都是按照它的结构来编写历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唐朝设立科举,使得大批不用赐姓的进士可以进入上层社会。书学作为唐代学府中六门学科之一,要求应试者必须是“楷书遒美”,铨选人才则以“身、言、书、判”为标准,书法自然受到高度重视。同时,唐代沿袭前朝例制,设置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弘文馆机构,用以培养书法人才。李世民曾下诏京师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弘文馆学习书法,并委任当时的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为弘文馆书学博士,教授书法。更为重要的是,历代帝王如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都十分爱好和提倡书法。加上他们本身都具有非常高的书法造诣,上行下效,书学之风鼎盛。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政绩非凡的帝王在政事之余赏玩书法,常常和群臣谈书论道,甚至游戏于宫廷,对书法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书法由此而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普及的艺术,也是最成熟的艺术,并被后世子孙继承下来。
唐代书家,高手如云,欧阳询、颜真卿为两大书圣,各成一体,被后世引为宗师。其余如褚遂良、虞世南、薛稷、孙过庭、李邕、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各有千秋、泽被后世。
大国外交
在唐时,外交体现出了大国风范、气势恢宏。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唐时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唐朝时,在越南中部立国的是林邑。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625年,唐高祖曾举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物。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经常遣使来唐。749年(天宝八年)曾送来真珠一百串、沉香三十斤、驯象二十只。至德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和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三百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十五次之多。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唐时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这些国家善商贾,很早就和中国通商。唐平西突厥后,他们名义上内附于唐,实际上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这就便利了他们和唐朝的交流。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近年在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说明昭武九姓国与唐朝的关系很密切。
广州在唐朝时成为南方重要的外贸中心,阿拉伯、波斯、印度、南洋等地的商人、僧侣云集广州,为了加强管理,政府在广州专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对外贸易的官署。
强悍的军事实力
唐朝建立后,突厥贵族不断向内地袭扰,甚至两度率兵侵犯关中,进逼长安。唐太宗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乘突厥内部分裂时,派李靖、李勣等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唐军给东突厥以沉重的打击,促使其灭亡。
东突厥亡后,唐政府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人。唐政府又把颉利可汗所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府,下面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居长安的近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朝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
突厥兴起后,居住在漠北的铁勒有薛延陀、回纥、都播、同罗等部,都受突厥汗国的统治。
其中,薛延陀和回纥在东突厥汗国瓦解后,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
628年,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击破东突厥的四部帅,被起义诸族共推为可汗。唐太宗为了拉拢夷男共同对付东突厥,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的领土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南达漠南,北临瀚海,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645年,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国内发生混乱。646年,回纥攻杀多弥,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
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内附诸部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西域,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763年(广德元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
唐初,乌蛮大体仍过着畜牧生活,还不会纺织,男女都用牛羊皮制衣,其社会发展较白蛮落后。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六诏是:1、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称南诏;2、蒙嶲诏,在今巍山县北部,为蒙舍诏北邻;3、越析诏,在今宾川、风仪二县;4、诏,在今邓川县;5、浪穹诏,在今洱源县;6施浪诏,在诏东北。7世纪70年代以后,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南诏距离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故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抵御吐蓄,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
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扩大了疆域。在其最盛时,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794年,南诏出兵反抗吐蕃,摆脱了吐蕃的抑制和压迫。但9世纪30年代以后,南诏和唐的矛盾又激化,不断发生战争。830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亮点人物
日月当空女皇出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其父武士彠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彠做了个行军司铠参军。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库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喜女红且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贞观11年(637年)11月,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据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武媚听说后,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唐太宗乃爱马之人,对她的驯马方法甚不认同,只觉武才人很是霸道,不喜。
贞观17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永徽五年(654年)初,唐高宗生废后之心,同时也想借废立皇后打击权臣。于是,他便和武则天一起来到长孙无忌府第,藉饮宴刺探他的立场。在饮宴期间,高宗先是把无忌的三个儿子拜为朝散大夫,又赐给了大量金银锦帛,接着再吐露打算废立皇后的心意。但长孙无忌只是岔开话题,回避正式的表态。唐高宗和武则天没有达到目的,只得回宫。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则天诅咒致死。事泄之后,唐高宗大怒,不但将柳氏赶出宫中,而且还想把武则天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未果。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废王立武,遂集结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则天为后的表章。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绩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据说因武则天生性霸道,让高宗感觉受制于她而不满,曾起废后之心。但被武则天知悉而作罢,上官仪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唐高宗与武则天共同视朝,并称“二圣”。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
一, 劝农桑,薄赋徭。
二, 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 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 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 省功费力役。
六, 广言路。
七, 杜谗口。
八, 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 父在为母服齐衰 (丧服)三年 (过去是一年)。
十, 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 (委任状)者,无追核。
十一, 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增加薪水)。
十二, 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
高宗颁诏施行之,并引为国策。
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迁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公元69O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为周,是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对后世影响极大。但同时,她又任用酷吏、好大喜功,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再加之她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价值观,以一女子开国称帝,必遭垢病。因此,武则天一生,毁誉参半。但也许正如她身后的无字碑: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大事件
玄武门兵变
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声名远播,权势大增。武德四年公元
62年,李世民率军一举击败窦建德,逼降了李世充,从而扬名天下,威震四海。
太子建成见李世民勋业日盛,感到对自己继承帝位的威胁越来越大。但因他是太子,又得到四弟元吉的支持,在争夺皇位中处于优势,便不把李世民放在眼里。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乘机向高祖要求带兵去抵敌,高祖应允。李元吉提出要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猛将归他指挥,并调秦王府的精兵充实自己的部队,企图借此剥夺李世民的兵权,然后将李世民杀掉。李世民面临危局,和妻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商量对策,决定先发制人。
六月初四日上午,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十员大将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时行至玄武门,发现异常,急忙转身返回。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之中转身张弓,连发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射,太子李建成中箭身亡。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
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兵变”。
高祖听闻此事大惊,与裴寂等臣商议,萧璃、陈叔达答道:“建成、元吉本未参与起义,因己无功于天下,而嫉妒秦王功高,狼狈为奸。现在秦王讨伐并诛杀他们,陛下可将国事委于秦王。”高祖只得点头称善,六月七日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又让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允许以实物代替劳役,从而使万民归心,对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贞观之治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时的强盛是中国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当时,玄宗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
玄宗在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4、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5、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彍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潼关一战,唐军虽有20万大军却大败。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仓皇出逃,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藩镇设立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2、军事格局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3、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则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3、河北胡化
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汉化甚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20万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4、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内治不平、外患再起,对唐朝后期的影响非常之大。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这不是那个丰满富丽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实际上是一个儒生,黄巢出身于一个靠贩运私盐暴利发财的富裕家庭,殷实的家底使得黄巢自小就有条件苦读儒经以求晋身官场,却不料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愤怒的黄巢扔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誓言后,回家做了几天私盐贩子。唐代规定只准国营企业经营盐,黄巢没有经营盐的许可证,结果他们的盐巴被查封没收了。无以生存,只得“革命”。
黄巢响应早前起义的王仙芝的人马,一起并战。二、三年间,起义军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纵横往来,取得巨大胜利,义军迅速壮大到30万人。乾符三年底,王仙芝、黄巢率领义军攻打蕲州治今湖北蕲春时,因黄巢等反对王仙芝求皇帝赏封发生斗殴争执,两人从此分兵。黄巢自领2000余人,独自作战。乾符四年七月二十一日,黄巢又与王仙芝合兵攻打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失利后再次各自为战。乾符五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战死,部将尚让率余部往投黄巢。义军将士共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废弃李唐乾符年号,改元王霸,署置官属,建立农民政权,从此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黄巢军进攻汴(今河南开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二州,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所阻,转攻卫南(今河南滑县东北)、叶(河南叶县)、阳翟(河南禹县)等地,朝廷征调义成兵三千人守卫东都附近的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武牢等地,河南一时势壮。黄巢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今属福建),转入广东。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广州,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广西桂林),控制岭南,自称“义军都统”,并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之一,黄巢军在广州大肆滥杀无辜,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被杀者有二十余万。
由于岭表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患瘴疫死者,诸将“劝请北归,以图大利”,农民军士气低落,黄巢乃决意北还。是年自桂州编木筏,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北向襄阳。唐廷得知黄巢将北上,遣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统兵十万屯驻潭州(今湖南长沙),“以塞岭北之路,拒黄巢”。此时农民军连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阳),抵潭州城下。黄巢挥兵力战,一日而下潭州,唐军十万人血染湘江。尚让乘胜追击,以五十万军进逼江陵,王铎奔襄阳(今属湖北襄樊),黄巢兵不血刃占据江陵,北趋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之于荆门(今湖北荆门),俘斩十分之七八,黄巢与尚让收余众渡江东走,这时刘巨容以“朝廷无信”停止攻势,曹全晸正要渡长江时,朝廷命泰宁都将段彦谟代曹全晸为招讨使,全晸攻势亦止,段彦谟杀宋浩及其二子。诏任命段彦谟为朗州刺史。黄巢转掠江西,饶(治今江西波阳)、信、池(治今安徽贵池)、宣等十五州。
广明元年(880年)三月,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黄巢,黄巢退守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张璘乘胜进军,五月,黄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饶)。春夏之际,岭南大疫,黄巢军兵力损失惨重,“死者十三四”,张璘穷追不舍,黄巢佯降,又贿张璘大量黄金,恳求他手下留情,高骈上奏朝廷,声称黄巢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宰相卢携以朝廷名义,遣散了诸道唐兵。黄巢得知唐诸道兵已北渡淮河,立即与高骈绝交,五月又北上,乘胜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张璘于信州战死,六月,相继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贵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和宣州等地,七月强渡长江,兵势甚盛。
广明元年(880年)八月,黄巢军击败曹全晟,渡过淮河,淮北相继告急。高骈慑于其威势,坐守扬州(今江苏扬州),保存实力。各州县望风而降,十月,黄巢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入颍州(治今河南阜阳)、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徐州(治江今苏徐州)、兖州(治今山东兖州)。十一月,黄巢至汝州,十七日攻下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十多天后从洛阳挥兵西进,仅激战六日,十二月初三,攻下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初四攻下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后抵霸上。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广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同年,唐凤翔节度使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收集散兵游勇,纠合西北各镇,反攻长安,在龙尾陂今陕西岐山龙尾城东北,伏败义军,杀2万余人。随后,唐僖宗在蜀站稳脚跟后,组成流亡朝廷,约请沙陀族李克用和党项族拓跋思恭,各率本部骑兵前来助唐,对长安城形成包围态势。这时,黄巢也逐渐看到政治形势的变化,向唐军发起主动进攻。他派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侯,领兵攻打邓州,生擒刺史赵戒,以扼荆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樊要道,拱卫长安。又令尚让、王播等人率领义军5万进攻凤翔,结果兵败于龙尾陂。四月,为了打破唐廷的包围,黄巢率主力部队也曾撤至长安城东郊的石井,诱敌人城。唐廷程宗楚部和王处存部等不知虚实,相继贸然入城,纵兵抢掠,被黄巢主力一个回马枪歼灭在长安城内,极少数残兵狼狈出逃。于是诸路官兵皆退,义军声势愈炽。
黄巢二返长安,没有乘胜追歼官军以彻底打破唐廷对长安城的包围,终成后患。虽然其间也击退了某一股官兵的进攻,或夺回某一处失地,但始终没有彻底撕破这张包围网,而使义军的势力紧缩在东不出潼关、华州,西不过兴平、扶风的狭小据点内,兵力粮饷渐断来源,内部裂痕陆续出现。
唐中和二年金统三年,882年九月,朱温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与唐廷王重荣交战中,背叛黄巢降于唐廷,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加入了围剿义军的行列。黄巢义军被围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坚持到来年春,陷于苦战求存的局面。二月,梁田陂今陕西渭南东南之役,被唐廷李克用部击败,义军被俘杀数万,大将赵璋战死,华州、兰田失守,长安屏障尽失。
黄巢不得已于四月八日晚撤出长安,声言趋徐州,实出兰田,入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向河南一带转移参见唐夺长安之战。义军孟楷率先头部队在挺进河南途中,被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赵隼袭击,中俘牺牲。黄巢义军胶着于中原战场,围陈州几乎300天,大小数百战,始终未能攻拔其城,却给唐廷集结援军提供了良机。中和四年金统五年,884年五月,黄巢被迫解围,引军向汴州今河南开封转战,在中牟今河南中牟西北王满,被李克用骑兵袭击致败,牺牲万余人。在此危急关头,大将尚让率万人投降唐廷,义军将领李谠、葛从周、张归霸等裹胁该部向朱全忠缴械。黄巢率领义军继续向山东转移,接连被唐廷多股官军追赶败退。六月,在瑕丘今山东充州与唐将李师悦和叛徒尚让激战时,仅剩数千人,终因兵力悬殊太大,伤亡殆尽。六月十七日,黄巢和从弟黄思邺、黄揆等义军将领,宁死不屈,自刎于泰山狼虎谷襄王村今山东莱芜西南境。
而在这场战争中出头的朱全忠,则公元907年灭唐建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动荡大分裂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