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編輯推薦: |
《周密研究》编著者刘静。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及文献学家。他博学多识,著作等身,在文学批评、诗词创作、史学理论及史籍著述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文史撰述为后人呈现出一幅赵宋王朝昔日盛景的画卷。这些文字既是周密的血泪之作,也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它们真挚而深刻地传达出两朝之交士人的共同感受和心声。
|
內容簡介: |
《周密研究》编著者刘静。
《周密研究》内容提要:宋元之际的遗民作家群体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周密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史学理论、史学撰述以及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都造诣颇深,成就斐然。本书即以周密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文献的钩稽爬梳、探秘索隐的基础上,结台作家生存的时代风貌和文化背景对他的家世及生平、交游、思想、文史撰述及评价等问题都进行了具体翔实的考论,产生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作为一种两朝之交时代文化的表征,周密的出现,无论是在文化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典型意义,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宋季遗民群体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此例个案研究来实现对这一群体的内部观照。它还能够作为一个成功范例为整个遗民群体的生存状态、心理及行为模式还有它的建构与解构等众多问题的解读提供可行性参考。
|
目錄:
|
序
前言
第一章 周密家世与生平述略
第一节 周密家世
一、父族周氏
二、母族章 氏
三、妻族杨氏
第二节 周密里籍与字号
一、周密里藉
二、周密字号
第三节 周密生平
一、青少年随父宦游时期1232—1256
二、壮年仕宦游历时期1257—1276
三、晚年隐居著述时期1276—1298
四、结语
第二章 周密交游考述
第一节 周密与宋元官员交游考
一、马廷鸾
二、王□
三、赵孟□
第二节 周密与词人交游考
一、杨缵
二、张枢、张炎父子
三、李彭老、李莱老兄弟
四、陈允平
五、施岳”
六、王沂孙
七、其他词人
第三节 周密与诗人交游考
一、赵孟坚
二、仇远与白□
三、李□
第四节 周密与学者交游考
一、陈振孙
二、牟□
三、戴表元
第五节 周密与僧道交游考
第三章 周密思想析论
第一节 周密的哲学观析论
一、传统儒学思想的系统接受
二、新儒学理学的取舍有道
第二节 周密史学观析论
一、史才
二、史识
三、史德
第三节 周密文艺观析论
一、文学史观
二、文学创作观
三、文艺美学观
第四节 周密遗民情怀析论
一、宋元之交遗民群体的崛起
二、周密遗民情怀的表征
三、周密遗民思想的独特性
第四章 周密诗歌研究
第一节 周密诗集与诗心探微
一、《草窗韵语》的创作背景及流传
二、《草窗韵语》诗心探徽
三、作品补遗
第二节 周密诗艺探微
一、工于炼字,意境优美
二、体物工细,自抒性灵
三、用典贴切,深化内容
四、自出机杼,古题新意
五、转益多师,风格多变
第三节 周密的诗学观点
一、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
二、认同转益多师的创作路线
三、推崇自然妙合的诗歌意度
四、赞同适当用典的创作方法
第四节 周密诗歌与“晚唐体
一、诗学观点不同
二、诗歌渊源不同
三、诗歌体裁不同
四、诗歌题材不同
五、诗歌风格不同
第五章 周密词研究
第一节 周密词集版本及研究现状概述
一、周密词集版本及流传
二、周密词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节 周密词心探微
一、周密词与晚宋应社风气
二、周密词与江南风光及民俗
三、周密词与花间闺情传统
四、周密词与隐逸情怀
五、周密词与遗民心绪
第三节 周密词艺探微
一、周密词的声调声情
二、周密词的艺术特征
第六章 周密笔记考述
第一节 周密笔记及其文献来源概述
一、笔记文体源流概述
二、周密笔记著述的文化背景
三、周密笔记著述的文化价值
四、周密笔记著述的文献来源
第二节 周密历史性史料笔记考述
一、作品考述。 二、内容考述
第三节 周密文艺性史料笔记考述
一、作品考述
二、内容考述
第七章 周密笔记的文献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周密笔记的文献价值举隅
一、史实
二、人物
三、民俗
四、艺术
五、文学
第二节 周密笔记对后世的影响举隅
一、征引
二、校勘
三、辑佚
结语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