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NT$
5390.0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NT$
780.0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NT$
250.0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NT$
230.0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NT$
500.0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NT$
254.0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NT$
653.0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NT$
2540.0
|
內容簡介: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现代性经验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最早是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反省与对晚清现代性的重新探讨,继而是在“新左派”“自由派”论战中对50-70年代中国历史与文化所具有的“反现代的现代性”的分析,以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思想与文化的现代性悖论的讨论,这些都构成了现代性议题的重要侧面。《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通过对视觉文化、主体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反省,一方面将中国现代性主体的讨论置于具体的历史关系结构当中,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理论自身进行一种自反性的解构。尤其是通过对鲁迅的“幻灯片事件”及早期作品、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丁玲的《在医院中》以及当代电影《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的深入解读,对诸多与20世纪中国历史相关的重要问题,如启蒙、革命、中国主体的多重性等做出了新的阐释,如何理解这份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独特经验对当下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张慧瑜,山东郓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和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近年来在《读书》、《天涯》、《开放时代》、《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战略与管理》、《文艺理论与批评》、《影视文化》、《艺术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风窗》、《文化纵横》、热风学术》、《中国图书评论》、《艺术广角》、《二十一世纪》(中国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中国台湾)、《文化研究》(中国台湾)、Asian
Perspectives(韩国)、《中国现代文学》(韩国)、《站台》(韩国)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自承担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十年’(2000-2010)红色题材影视剧研究”。出版《影像书写》(三联书店.2012年)、《墓碑与记忆》(台湾秀威,2012年)、《感官世界的灵魂》(山东文艺,2002年)等著作。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性的内在分裂
第三节 晚清现代性的双重书写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与“幻灯片事件
第一章 启蒙者的位置与三重空间转移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鲁迅的文化位置
第二节 “被看”的“看”.一种被规训的观看
第三节 “铁屋子”的寓言与“棺木里的木乃伊
第四节 异乡人与故乡的他者化
第五节 狂人之家与母亲的位置
第六节 主体与“影”的倒置:“铁屋子”与“黑甜乡
第二章 “看客”的功能
第一节 “面面相觑”:没有“示众”的“示众”
第二节 “狂人之眼”及被看的焦虑
第三节 观看的权力与现代性空间的区隔:“我”与“看客”的不同
第四节 “国民”的形成与“想象的共同体”
第五节 自我病理化的主体位置:被凝视的主体
第六节 鲁迅的“半殖民地”经验
第三章 被遮蔽的被砍头者与亚洲想象的困境
第一节 消失的刽子手与被砍头者
第二节 “我”的形成、分裂与弥合:无法完成的
“亚洲想象
第三节 “日本同学”的位置:“亚洲认同”的悖论
第四节 作为方法/实体的“亚洲”:反思“日俄战争”
的世界史意义
第五节 缺席的“俄国”:暖昧的亚洲与欧洲
第六节 作为教室/影院的现代性空间及内在的暴力
第四章 暧昧的空间与革命者/知识分子的主体位置:以《多余的话》
和《在医院中》为中心
第一节 再现/代表的危机
第二节 “在监狱中”或中国版《狱中札记》:并非“多余”的话
第三节 “谁”在医院中
第四节 暖昧或混杂的空间
第五节 启蒙与革命的倒置与转化
第六节 空间隐喻与中国的现代性表述
第五章 “现代”主体的浮现与“亚洲”的伤口:以《鬼子来了》和《南京!南京!》为中心
第一节 冷战/后冷战时代的抗战叙述:中国主体位置的悬置与填充
第二节 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女人: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红色恋人》为例
第三节 “我”的缺席与农民作为暖昧的中国主体:以《鬼子来了》、《紫日》为例
第四节 角川的主体位置的形成:以《南京!南京!》为例
第五节 现代性/亚洲的伤口:日本在中国现代性遭遇中的双重位置
第六节 不可抹去的他者与新的历史主体浮现
结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