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为深入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充分展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人才工作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我们精心编写了49个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科学人才观实践读本》围绕科学人才观核心理念和生动实践编写,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全面、系统、深入阐释科学人才观的权威读本,拓宽人才工作视野、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论述深刻、事例生动、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隆重出版。
|
目錄:
|
一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人才催生北方经济中心
人才托起“东方硅谷”
“经济小巨人”背后的故事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
二 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标签
草原钢城的“聚才经”
第一资源成就昆山率先发展
人才支撑辽宁三大发展战略
人才交流合作助推两岸和平发展
三 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人才项目与经济发展“无缝对接”
煤炭大省的转身战略
科技特派员——致富路上的领路者
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创新团队建设
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
四 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人才引领深圳创新发展
创新创业的城市名片
“四个优先”推动人才资源开发
一座江南古城的“突围”之路
燕赵大地的区域人才合作
五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
知识型新型工人
农民工出身的机电工程师
泥瓦匠和他的“赵氏塔基”
六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没有天花板的创造空间
不拘一格用人才
建设“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国家队
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
七 “土小”民营企业到知名高科技公司的跨越
人才开发要舍得花钱
中央财政给力人才开发
八 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之春
面向全球选聘“两江学者”
小高地集聚大人才
学术名师与世界一流大学
九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千人计划”树立国家引才品牌
“整团队成建制”引才模式
揽天下英才 建世界一流企业
广聚海外精英
三秦大地引得“凤凰西北飞”
十 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
“神舟”与“天宫”团队的人才成长之路
“创新2020”培养造就人才
“天府之国”的英才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特殊培养试验
中国商飞为民机产业播种育才
十一 坚持人才发展改革创新
让人才在创新创业大潮中激情;中浪
市场化导向的人才服务体系
低碳清洁能源领域的“贝尔实验室”
让科学家潜心创新的研究所
十二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探索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有效路径
以考核“指挥棒”破题“党管人才”
以一流服务建设人才之家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人才催生北方经济中心
“新区是干大事的地方”,曾在美国医药行业担任资深研究员的张明煌博士如是说,“回国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天津滨海新区,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舞台”。这句话反映出千千万万怀揣创业梦想人才的心声。
今天的滨海新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带着技术和梦想,来这里创业、生活、扎根,成为新一代滨海人。
2005年10月,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发开放进入全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汇聚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
100多个,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的新区“十大战役”全面打响,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涌人,经济爆发式增长,科学发展排头兵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带动天津、服务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当我们掩卷沉思,探究个中原因时发现,人才竞相汇聚为新区高速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人才不能有“失”
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在靠什么驱动发展这个问题上,新区人进行了一番热议:有人认为新区发展靠项目带动,有人认为靠产业引领,有人认为靠技术创新,但无论依靠什么,人才始终都是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的话题。
早在1998年,摩托罗拉公司把在中国国内招聘的245名IC研发工程师送至美国培训,在当地优厚待遇的诱惑下,不少人流露出留在美国发展的意愿。这些人才一旦流失,工厂将难以正常运营。得知情况后,天津市领导亲自赴美做思想工作,将这批人悉数带回。摩托罗拉公司总部为表示感谢,特向滨海新区开发区颁发“最佳人才环境促进奖”,这是该公司在全球唯一向政府颁发的奖项。这件事给滨海人带来深深触动:即使是有上万人的跨国公司,也不愿流失任何一个人才,人才极其珍贵,人才不容有“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