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NT$
259.0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NT$
307.0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NT$
468.0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NT$
519.0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NT$
207.0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編輯推薦: |
20世纪的文学和20世纪的人类精神一样,不会成为历史。文学是一种召唤,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召唤。
|
內容簡介: |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集子,记录了作者在独自凝望这近百年中国文学时的感触、感悟和感想;是作者对横跨近代、现代与当代三个政治时段的百年文学以及蕴藏其中的一部尚未冷却的心灵史的个人化解读。对于所喜爱的作家、诗人如穆旦、海子、王小波、李敖、林徽音、张爱玲、钱钟书、杨绛等,毫不掩饰自己的偏好;对于所不能苟同的言论、现象如余英时的轻率否定季羡林、韩寒的藐视鲁迅、王安忆的苛求张爱玲、王德威的误读余华等,也绝不收敛论辩的锋芒……
|
關於作者: |
龚刚,1971年生,杭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后,纽约大学国际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现为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著有《钱钟书:爱智者的逍遥》、《儒家伦理与现代叙事》等学术专著,兼写散文、小说、新旧体诗,在《散文》、《随笔》、《诗刊》、《台港文学选刊》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有诸多作品,有诗作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曾获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优秀奖(2006、2009)、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2007)。并有学术随笔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
|
目錄:
|
思想剪影
王小波的思想画像
陈寅恪三题
为季羡林一辩
现代情韵
郁达夫的秋兴
周作人的闲趣
林语堂的“新幽默”
朱自清的消夏心情
许地山的南国缘
沈从文的“达文西密码”
挑战性道德的女骑士
苍凉的“城下之盟”
发现《围城》里的澳门女人
“围城”情境与人生八苦
德国人眼中的钱钟书小说
冰心的不解之“谜”
穆旦,或丰富的痛苦
“毛巾的戏剧早就开始了”
戏院“春”来兴尔“曹”
听余光中谈钱钟书
听舒乙谈老舍
附录:舒乙谈老舍讲座稿
郑观应的诗艺与诗观
《文明小史》中的那块牛排
当代镜像
海子,或以梦为马
洛夫诗中的三重乡愁
行吟者杨炼
达达主义诗风的当代样本
《洗澡》解密
解不开的《连环套》
莫言的华丽言说
《檀香刑》:符号的挑战
苏童与冷的书写
“朴素”的余华
拒绝融化的残雪
在张爱玲镜影中的王安忆
同为“弄潮儿”:王蒙与胡适
王朔:一个蒙昧时代的见证
“坚硬”的张承志
金庸小说与市民文化
李敖的辩才
炎天赏小品
李欧梵的狐步舞
《廊桥遗梦》:世纪末的怀旧
《昨天》:偶像的黄昏
跋:文学批评的批评
|
內容試閱:
|
王小波的思想画像 王小波已经走了。在我的意识中,这个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读他的文字,就像和他把酒对谈,兴之所至,百无禁忌。
在这个世界上,敢于说真话的人并不多,而能够将真话说得机智有趣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王小波逝世后,有人以“王小波门下走狗”为名在网站上作了一个纪念专题。确实,像王小波这样难得一见的真人、趣人,是值得怀念的。不过,对“门下走狗”这种提法,一向崇尚个性自由的王小波,大约只能苦笑以对了。他也许更愿意看到特立独行的侠猪们向他遥遥致意,而不愿意接受狗的愚忠和拥戴。王小波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无智、无趣、无性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他在小说《红拂夜奔》前言中揶揄说,“我认为有趣像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智慧被超越,成了暧昧不清;性爱被超越,成了思无邪;有趣被超越之后,就会变得庄严滞重。”
在以弱智(非先天性的)、无趣或禁欲为特征的三类人中,我和王小波一样,最讨厌的是无趣之人。这类人习惯于假扮崇高,一副无私无欲的正人君子样,他们最擅长的伎俩就是拿着把道德的尺子,衡量人们的习性与癖好,然后下结论说,“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王小波对此评论说,“如果真是这样,还不如不活。”这番论调和金庸笔下的令狐冲真是像极了,令狐冲曾发议论说,“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连酒也不能喝,女人也不能想,人家欺负到头上不能还手,还做什么人,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爽快。”
我常常觉得,令狐冲在江湖世界的率性而为,与王小波在思想领域的出言无忌,有异曲同工之妙。干脆点说,王小波就是一位文化游侠,他的冲击力虽略逊于岛上的“文化顽童”李敖,但潜在的影响力却丝毫不亚于李敖。
王小波讨厌无趣,令狐冲也讨厌无趣。不幸的是,王小波曾经遭遇了一个最无趣的时代,而令狐冲偏偏碰上了一个最无趣的师傅。在王小波成长的年代,可看的电影只有八部样板戏,可读的书无非是各类语录,不要说精神生活被教条化了,就连五官感受也被教条化了,生存模式的可选择性降到了最低点,难怪痛定思痛,王小波一再借用“大圣贤”罗素的思想,重复以下观点,“参差多变才是幸福的本源,而我们总以正本清源的方式破坏幸福。”
如果有人以为这番话只是写给一个无趣时代的墓志铭,那就太天真了。时下的生活中,那种“以正本清源的方式破坏幸福”的作法或思路还远未绝迹。比如,某些记者最喜欢盯著名人泡吧做文章,并炮制出许多泡吧事件。酒吧比较敏感,好奇骛新的记者喜欢拿它说事,这一点我看得懂,但让我看不懂的是,他们在谈论泡吧这种休闲方式时的道德优越感。或许,他们不喜泡吧,而偏爱坐茶馆,但我实在是想破头也不明白,爱品茶的人就一定比爱喝扎啤的人来得品行高洁?
人之为人,各有性情,各有所好。如果非要以崇高为名统一人们的口味,限定人们的爱好,这个世界将会变得何等单调,何等寂寞。只要回想一下那个男男女女们一律埋没在灰白色调下,连穿条牛仔裤都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年代,我就禁不住要起鸡皮疙瘩。滑稽的是,时至今日,竟还有缙绅先生以“奇装异服”为名对穿戴新潮者横加非议。这不能不使我想起已故女作家丁玲在半个多世纪前发过的牢骚:一个人“想表示自己的高尚,自己的不同侪属,难道就得拿‘乱头粗服’去作商标吗?”
推想起来,那些作出反时髦姿态的教授与那些在泡吧者面前自我感觉良好的记者,虽然各有“义愤”,但在看待人们的个性化选择上,却同样是某种思维惯性的奴隶。这种思维惯性的特点是将人简单化为抽象教条的载体,并以意识形态标准划分趣味的等级,比如,泡吧者就常常被冠以小资的高帽。
不可否认的是,茶馆的气氛确实比酒吧形而上一些,不过,人总不能老拿形而上的趣味架着自己,好比硬往自己胸上贴胸毛——不是猛男,却非要扮猛男,日子久了,难免要变态。王朔笔下的道学先生赵尧舜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习惯在人前作圣人状,最后却终于绷不住了,躲到电话亭里打匿名电话,逮谁就是一声国骂。难怪方鸿渐对赵辛楣失恋后的表现有这样的感叹,他还不是圣人,还可以做朋友。
不过,比起令狐冲的师傅岳不群,赵尧舜的伪善与无趣,只能算是小儿科。岳不群最后挥刀自宫,彻底脱离了低级趣味,令狐冲也终于从无趣的笼罩下解脱出来,其意义实在不亚于他从单恋的桎梏中获得解放。
王小波说,高尚与低下的总和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去掉一部分实际也就破坏了一个真实的人。这话很多人不爱听,但它确是以经验理性为依据的平心之论。以此认识为依据,任何试图从形而上的立场或以意识形态的标准裁定并限定人们的趣味、偏好、习性的作法,其实都是压抑人性之举,其结果,不会使圣人的数量增多,却会使变态者及伪君子的数量飙升。
根据王小波的思路,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趣的原因是单一化与假道学,因此,使这个世界走出无趣的途径就是多元化及按捺住价值判断的冲动。王小波以他的奇诡想象力与童言无忌的小说语言,冲击并拓展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体验及叙事模式,从而切实推进了单一化世界向多元化世界的现代转型。在这一点上,王朔同样功不可没。区别在于,王小波的冲破禁忌是以罗素式的理性思考为前提的,王朔就有点我痞故我在的蛮劲了。王小波曾不无激愤地议论说,“在人类的一切智慧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表明,一些缺乏其它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他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如果王小波能冷静一些,他也许会发现他这番话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并且是对价值判断的价值判断,其结论是:价值判断等于公兔子眼中的大灰狼。此外,王小波基于其技术理性(九九表即其一端)崇拜而对价值领域的思考所作的非议,在方法论上有不小的漏洞,因为,价值领域的思考如中西方的伦理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运思模式,并非技术理性可以替代。王小波也许没有想到,按照他的思路推下去,他所推崇的大圣贤罗素也不得不被归入头脑简单者的行列了,因为,罗素恰恰是一个“特别热爱价值领域”的哲学家。罗素在其伦理学名著《人类社会伦理与政治》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伦理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基本素材是感受和情绪而不是概念。”“伦理学上的判断并不是陈述事实,它所陈述的是某种希望或恐惧,某种欲求或厌弃,某种爱或恨。”如果王小波生前读过这些文字,大约就不会老拿自然科学压人文科学了,也不会动不动就念叨“我是学理科出身”的了。不过,那些有价值判断癖的人确实太令人生厌,难怪一向推崇理性的王小波也忍不住非理性了一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粗暴”了一回。由于打着道德旗号干涉他人自由的伪君子或投机分子还远未绝迹,王小波式的“粗暴”便仍有用武之地。需要澄清的是,我无意非议那些从民族命运的角度出发真诚地思考“伦理底线”或“最低限度的道德”的学人们,我只是希望他们先不要急着对别人指手划脚,而是先管住自己,否则,难免不会再闹出赵尧舜式的笑话。愚民政策与性禁忌是封建时代的两大遗产,王小波格外推崇思维及性爱的乐趣,显然隐含着对症下药的用意。我特别欣赏思维的乐趣这种提法,因为,以往听惯了“苦读书”、“艰苦的思考”等说教,忽然有人冒出来大谈思考是如何如何快乐和美好,怎能不让人精神一振。对于以“爱智”为前提的独立思考带给他的美好感受,王小波曾作过恋人絮语式的表白:“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确实,想到有很多人尤其是自己的同胞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走着,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因为,一个民族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参与得人越多,离盲从、盲信、后天的弱智、野心家的愚弄就越远。王小波在力图唤起人们对思维本身的兴趣的同时,也力图唤醒国人对思维这种精神活动的权利意识,他的口头禅之一就是“人人都有思维的权利”。“思维的权利”虽然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却是“选举权”、“隐私权”等具体权利的根本保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公民,能够积极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作为一名善于行使“思维权”的公民,他肯定不会轻易受人摆布和愚弄;作为一名深谙“思维的乐趣”的思想者,他必定有别于眼睛仅仅盯着食槽的庸人,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就是,“我早已超越了老鼠,不再向往货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