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4.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內容簡介: |
如果说十年前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是侧重于有关“三农”具体问题的揭露、涉及“三农”不良现象的批评,激愤而痛切,《再向总理说实话》一书则更多是对前三十年“三农”政策的梳理和盘点,用一种宏观而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中国“三农”问题的得失,对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三农”问题指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之路,可谓理性而恳切。作者的很多剖析让人震撼、深思,甚至焦虑不安。
农业:多年来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的政策性失误在哪里?如何应对国际上某些国家的“农产品武器化”战略?如何避免“中国拐点”的出现?
农村: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基于熟人关系的农村社群,如何管理更为合理?村社共同体的优势在哪里?
农民:如何增强中国农民的自主性,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如何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脱贫难的现象?
……
这些令人瞩目的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说法。让我们走进李昌平的“三农”世界,倾听他的声音,分享他的智慧。
|
關於作者: |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现任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院长、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部顾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等职。有过17年农村工作经验。做过大学老师、媒体记者编辑、企业管理者和NGO项目官员。
2000年3月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得到政治局多名常委的回应,引发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同年9月辞职南下广东打工,在国内首次公开呼吁“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
主要著作:《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大气候》《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等。其专著《中国农村状况》《中国农村改革反思》,以英文、日文、越南文在多国出版。此外,在国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
2000年以来,获《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中国最具行动能力的“三农”人物等称号。
|
目錄:
|
第一章 关于1993-2002年的中国 “三农”政策的反思
第一节 农业政策:没能与时俱进
第二节 农民政策:严重倒退
第三节 农村政策:迷失了方向
第四节 1993-2002年间的最核心经验
第二章 2003年以来的“三农”政策回顾
第一节 农业政策:依然没能与时俱进
第二节 农村政策:舍本逐末
第三节 农民政策:施小惠有余
第四节 三农成就:连续8年粮食增产
第三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三农”
第一节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三农”
第二节 进一步认识中国
第三节 重新认识解决“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前进
第一节 未来30年“三农”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两次飞跃)
第二节 未来30年“三农”发展政策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制定未来30年“三农”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未来30年“三农”发展政策的策略重点
第五节 完善未来30年“三农”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第六节 农业政策要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附件
1.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政策策略选择
——我国大陆和台湾的比较
2.中国农民自主性与中国自主性
3.警惕中国农村走上菲律宾道路
4.贫困的制度性原因
5.防止“两个非法生存”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
6.警惕乡村社会进入两种“灰色化”状态
7.“农产品武器化”趋势与中国策略
8.作为乡村治理途径的农业税转地租
9.土地集体所有制、村社内置金融与农村发展和有效治理
10.有这样一个农民合作社
11.种庄稼 种厂子 种房子
12.在中国炒大蒜需要多少钱
13.上好大学的农村孩子为何越来越少了
14.温总理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表述让我百思不得其
15. 中国难题与张五常局限
16.农村是有价值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17.薄一波给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的信
18.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
內容試閱:
|
在我国农村,青年人进城是不可阻挡的,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了。因此,我国农村未来的老龄化程度不仅会超过城市,还可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也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上所有先发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农村老人不仅是抚育孩子的主体,还是种庄稼的主体,老人农业更是中国特色。在未来30年的三农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要认真考虑我国的养老模式,老人是适合在城市养老还是适合在农村养老?是居家养老为主还是集中在养老院养老为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这可能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是重大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认真考虑我国的农业主体的可持续,当“带孙子、种口粮”的老一代农民退出历史后,谁来做农民?这是迫在眉睫的农业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认真地做出回答!
温总理,笔者总结的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上述九方面的内外部特殊性,应该是比较好的诠释了您的“中国现代化需要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思想,笔者以为您应该是认同的。这九方面的内外部特殊性的客观存在,我们或许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许多所谓的“既有共识”,探索新的三农现代化之策。
譬如:再过30年,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农民”?一方面,把农民减少到90%以下,一直被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改革开放30年,是工业化高速发展的30年,可我们有农民户籍人口的数量却增加了2亿多,现在是9.4亿。即使未来30年的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8%,每年1500万农民市民化,也只能转移农民4.5亿,到2040年,我国的城乡人口应该是10:5.5,依然还有5亿多人生活在乡村社会。假如这个判断是科学的、客观的,我们过去的把90%的农民市民化的现代化目标和剥夺农村的城市化化战略是否需要调整呢?另一方面,假如我们承认世界绝不会准许15亿多中国人过上美国人式的现代生活和低碳生活将成为未来时尚的判断是客观的、科学的,我们是否还需要将90%的农民市民化呢?我们是否需要集中资源优先建设这么多大城市呢?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新乡村生活方式的意义,而不是在现代化中消灭乡村文明和传统生活方式。这或许需要重新设定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目标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