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編輯推薦: |
《想象更好的世界美国社会观察笔记》编著者沈睿。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平中的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公平的原则,但落实到现实中,却因为种种条件和状态会是不公平的。比如,美国的宪法写着“人生而平等”,这种崇高的话在现实中,仔细一想,就只能是乌托邦,因为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生在富裕之家,有的人生在贫民窟里,人的起点不一样,聪明才智也不一样。即使都生在同样的家庭,因为个人才智,受到的待遇和发展的轨道也不平等。所以“人生而平等”只是一个呼唤人们争取权利的口号,却不是现实。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沈睿教授多年来在美国工作与生活观察随笔,内容涉及美国社会、政治、民主、自由、女性、文化、教育等等。
作者以客观的态度,叙述亲历的美国生活,讲述观察的种种现象,评价日常细节中的价值,引发读者思考,对国内读者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书观点鲜明,表达温和,文采优美,情感丰沛,深入浅出,颇受青年读者和年轻知识分子群体喜爱。
|
關於作者: |
沈睿,美国俄勒冈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硕士、女性研究学位证书(准硕士),现任教于美国海军学院。教授二十世纪世界语境内的中国文学、文化和语言,同时写作文化、电影及时事评论,也从事散文和诗歌创作。
已出版的中文作品有《荒原上的芭蕾》(2011年)、《假装浪漫》(2009年),及《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译作,2008年)等。
现居美国马里兰州。
|
目錄:
|
自由篇一枪是自由的象征
没有“户口”的民工
枪是自由的象征
民主拒绝神话个人
斯蒂文·科贝尔:媒体人的勇气
肯尼迪家族:为穷人的权利而战
马丁·路德·金的墓地
克鲁格曼:“一个自由派的良心”
小镇政治联谊会
一个从伊拉克战场回家探亲的士兵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
提奥·凡·高的死
民主篇一今天是选举日:我投票
今天是选举日:我投票
为什么同性婚姻是美国政治争论的焦点?
堕胎与妇女身体的战争
美国政治的轮流执政
希拉里·克林顿:女性政治家
奥巴马成为总统
总统的宣誓仪式
对女性越来越好的时代
华盛顿的群众大会
杰弗逊总统:“我对人类的常识有巨大的信心”
伟大背后的阴影:托马斯·杰弗逊
民主更容易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
女性篇一女人给世界带来温暖
民主的看门狗:女记者海伦·汤姆斯
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女性
从大法官人选看美国女性的政治位置
贝蒂·弗里丹留给我们的遗产
诺拉·艾芙然:《我什么都没记住》
我爱诺拉·艾芙然
白蒂·怀特:一路调情一路笑
“我什么都无所谓了!”
女性的魅力:伊丽莎白-泰勒
女人给世界带来温暖
一个梦想飞翔的女兵
女性解放的极端斗士
美丽的女人们
天使的面孔
一个美国女性和中国贵州的孩子们
被收养的中国女孩在美国的生活
聪明独立的女人更吸引人
康纳神父说:这样的男人不要嫁!
女性晚婚或不婚:婚姻不是人生归宿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通往塞纳卡瀑布村的路
苏珊·古芭:勇敢的思考者
仍是男人的世界:美国女政治家的困遇
文化篇一生活的目的
比尔·盖茨:财富与责任
慈善是一种善良和信任
生活的目的
一个医生的自杀
美国人单身生活的理由
世界上最好的网站
跟以色列著名作家A.耶施华见面
外国饺子
日常的吃喝
四处漂泊的“朋友们”
此夜如此温柔
流放者能否归去?
老处女伤心咖啡馆
圣卡洛斯sancados
本土人的食物
哲若尼莫:美国精神的完美体现
哲若尼莫:英雄的悲剧命运
告别阿帕奇人的伤心地
阿帕奇山口:文化冲突的见证
本土传统:能否坚持下去?
永恒等待的炽热卡瓦群山
美国的未来
社会篇一天使到处飞
贫困在美国
新奥尔良的法国角及其他
新奥尔良:《欲望号街车》
浪费是美国的耻辱
肥胖是美国的“国病”
权力腐败在美国
让人厌恶的忏悔
反智主义的根源
美国人寅吃卯粮
美国人炒房子
天使到处飞
被忽视的绝望
媒体的盲目和疯狂
生活在被监视的时代
旧金山的唐人街
不舒服了和医疗保险
教育篇一没有语文课本的中学教育
美国青少年被欺负而自杀
没有语文课本的中学教育
我的孩子在美国的中学里
大学怎样教“大学写作课”
中美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怎样看中美关系民意调查结果
美国大学禁止师生恋
师生恋:美国大学禁止逐渐走向严格
师生恋:大学禁止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
师生恋:禁止的出发点是监督权力
美国海军学院2011年毕业典礼日
美国大学的自由教育文理学院
跋一与哈丽特不期而遇
|
內容試閱:
|
如此一个人的屠杀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这个学生手里有两把半自动的手枪。警察在他的住所发现了他买枪的收据。根据弗州法律,任何有本州居住证明的人都可以买枪,买枪的间隔是30天,这个学生就是这样做的。
他买枪时没有人对他的精神状态做调查。
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再次激起了全国枪支控制的讨论,很多人断言这样大的枪击案一定会导致老百姓支持枪支控制。然而,一年过去了,这种断言却没有实现。美国老百姓对枪的态度并不因为这样的枪击案有所改变。
美国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拥有枪支的国家。每个人,只要你过了18岁就可以买枪,可以拥有枪支,这是美国宪法保证的人人都有的自由。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这样保证:人民“有权保有和携带枪支”。拥有枪支是美国建国以及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则之一,是美国自由生活方式的原则之一。
美国独立是美洲殖民地人民拿着枪支与压在头上的不列颠帝国交火而产生的。从那时起,美国的建国者和人民就懂得这手里的枪不能放下,这是保卫自由的根本。美国第三任总统、
《独立宣言》的写作者托马斯· 杰弗逊ThomasJeffeon在1787年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们不时时得到警告说,他们的人民拥有抵抗的精神,什么国家能让其自由保持下去?让人民拿起武器吧。”
正是这种对自由的倍加珍视.对统治者可能会侵犯人民的a由的不信任,才使美国从建国起就相信人民.相信人民手里有枪会防止统治者为昕欲为,
正如杰弗逊说的:
“所有的权力都在人民手中;人民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当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行使权力时,而行使他们的权力……或者,他们也可以通过自由和平等地选择代表,代表他们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可以武装起来也是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天生就具有做人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拥有财产的自由、言论的自由。”1824年杰弗逊强调拥有武器不仅仅是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也是权利和义务,请注意这两个词“
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这就是美国争论不休,而且一到总统选举就更争论个天翻地覆的枪支问题的基础。在纪念弗州枪击案的当天,电视上也在转播希望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希拉里·克林顿和巴拉克·奥巴马的争论。克林顿夫人说,她八岁时祖父就把她带到森林里,教她打猎,使用枪支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我真没想到克林顿夫人还是一个女猎手。奥巴马当然也不示弱,坚定地表明他尊重宪法第二条修正案,同时建议对现有的枪支控制条例进行修订。他的修订建议是现在买枪要等三天,他提出将来买枪要等一个月。共和党的候选人基本反对枪支控制。所以根本上,在美国枪支控制问题,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拥有武器,而是怎样控制这些武器的问题。
美国人无论左派右派恐怕没有一个人要取消宪法第二修正案,人民拥有枪支是自由的象征和保证。但人人都可以有枪是不是就不安全?主张更加严格管理枪支的人认为,要对攻击性的枪支诸如冲锋枪之类的严格控制,要对买枪人的背景做更严格的审查,任何有犯罪历史的人都不允许得到枪支;而反对更加严格控制的人认为枪不是不安全的因素,不卖攻击性的武器并不能解决枪支犯罪问题,对买枪的人的背景更严格的审查会对枪支买卖和展览有负面作用。美国的军火业是世界第一。美国支持枪支的组织对政府有很大的财力支持。
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再次提醒人们这个议题。反对枪支控制的人说。
正如汽车一样,汽车有出车祸的危险,有危害人们生命的危险,是否应该禁止汽车?支持枪支控制的人说,美国的儿童比其他禁止枪支的国家更容易遭到枪袭,为了儿童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全,美国应该重新审视枪支问题,毕竟现在已经不是200年前了。民主拒绝神话个人
不久前,我到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故居弗农山庄
MountVernon参观,在博物馆看到乔治·华盛顿去世时的报纸。显然,美国人民十分热爱这位伟大的总统,报纸上的文章和报道也充满了对乔治·
华盛顿的悼念和纪念之情,但我没有看到任何人要痛哭到无法活下去的地步的报道。
这让我想起我曾多次在课上放的纪录片《中国:一个世纪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每次看到1976年中国人在街头痛哭中国领导人的逝世,特别是有人哭昏过去的镜头,学生们都对这种激情的反应目瞪口呆。“中国人怎么会哭成这个样子?”“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跟他们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他们的日常的好朋友,为什么哭得如丧考妣?”
面对这些大学生疑问的眼睛,我意识到,这些在美国的政治体制里生长的人是很难理解体制里的人民群众与领导人之间的关系的。我的学生或许对某个著名政治人物的逝世表示遗憾,但很难想象他们会感到个人的丧失。因为在美国的体制里,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即使其影响、作用十分巨大,’其形象从根本上说也是公众的,而非私人或个人的。政治人物的去世,一般老百姓表示惋惜,但情感上相对来说比较淡然。这种淡然而非激烈的个人反应,在我看来,是公众生活健康和安全的表示。反之,如果一般人对某个政治人物的去世哭天喊地,如朝鲜人民对领导人金正日去世的反应,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个人崇拜的遗痕,是非常值得怀疑和疑惑的。
从历史上看, “个人崇拜”这个词是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死后发明的。据我手中的百科全书解释,
“个人崇拜通常发生在极权社会,或刚经历过革命的国家。某个单独的领导人的声誉,通常被描绘成人民的‘解放者’、
‘大救星’,拔高到几乎如神的水平”。在个人崇拜文化中成长的我,成人后对任何政治人物的颂扬都有八分警觉。每个政治人物都是时代、政党、他个人雄心或野心的产物,对某个政治人物给予过多厚望或在其死后给予过多溢美之词,都蕴含着许多危险。
第一,这种表述与姿态背后是对某个人不切合实际的希望。就像希望某人是人民的大救星一样,这种希望本身就是个人崇拜产生的温床。P5-P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