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NT$
484.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NT$
660.0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NT$
47400.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NT$
3190.0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84.0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NT$
352.0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佛所说的思想理念,都是从人心出发,然后又回归人心。“万法唯心”,人心支配人性,意识决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佛在修心养性、道德规范、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何诚斌编著的《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帮助读者从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
內容簡介: |
《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简介:如今,人们通过对禅宗的认识和掌握,达到了修身养性、自利利他的目的,并对人生观、世界观发挥出积极作用。企业家乔布斯、稻盛和夫等,都对佛教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体验。
二十一世纪,佛教在解决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和加强人类自身建设上,必然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何诚斌编著的《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即是帮助人类解决自身建设的问题。
|
目錄:
|
第一章 有因必有果
种下善因,结出善果
不求回报,自有回报
心怀“喜舍”,助人为乐
注意言行造成的后果
不可有害人之心
出了问题向自己找原因
自省为什么“吃苦果”
第二章 众生皆平等
众生平等,没有差别
不歧视弱势群体
不鄙视普通劳动者
依附别人,得不到平等
尊重女性的权利
每个人的人格平等
第三章 报恩彰显善心
父母之恩重如山
伉俪相敬,美满幸福
铭记老师的培育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善待人生知遇之恩
对待生活也要感恩
第四章 惜福赢得永福
把握现有的幸福
拥有绵长的幸福
绝不暴殄天物
节俭是为未来造福
控制营养更健康
世间是万物共有的
第五章 忍辱转为同情
人的一生离不开“忍”
忍辱是胜人的一种力量
“慈忍”避灾息祸
不必处处占人上风
忍耐中寻找翻身机会
忍小节,成大事
第六章 执著产生烦恼
放下心中的包袱
学会给自己松绑
懂得必要的忘记
放弃是为了成功
摆好自己的位置
随缘任运的平常心
第七章 解脱心灵枷锁
精神自由最快乐
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疾病缠身心放宽
老年人要有乐观的心态
不能陷人精神的空虚
不让抑郁伴随自己
第八章 万事讲缘分
对任何事都要随缘
得失由缘莫计较
相识是一种缘分
把握男女情缘
善待与人合作的缘分
赢得“贵人缘”
第九章 贪欲引来苦恼
追求正当的需要
淡泊少欲比纵情嗜欲好
不可膨胀发财的欲望
不因物欲起盗心
对女色要戒邪淫
仕途升迁戒钻营
不能为“名”而累
口腹适量,不做饕餮之徒
第十章 慈悲创造和谐
慈悲是无私真爱
对残疾人大慈大悲
怜悯和帮助苦难者
对老人多些体贴照顾
对临终者予以关怀
热爱和平,反对暴力
第十一章 发愿实现目标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
发圆满愿,远离烦恼
发愿之后须实行
发有能力实现的愿
但愿别人得到好处
为他人祈福光明
第十二章 保持内心清净
不受他人言论左右
不受他人行为影响
不被自己欺骗
清楚行动的方向
乱说坏话自污身心
嫉妒会自损心智
不受虚荣心的折磨
心安才能免受干扰
第十三章 用诚心忏悔
忏悔的态度要诚恳
要有忏悔的勇气
为人为己忏悔
避免悔过再犯错
忏悔是对灵魂的一种交待
接受别人的忏悔
不在忏悔中摧残自己
第十四章 真心看待真实
一切发自内心
来不得半点虚假
真学没有学不会的
向别人真诚请教
不掺假的传授与帮助
以己之“真”度他人
第十五章 精进不懈
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从小事开始努力
惰性是成功的障碍
用力做有信心的事情
让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培养积极的意志
想好了就不要等待
第十六章 境界不断超越
追求心灵的高度
给予精神一定位置
如何做到“不动心”
境界高,格局大
给自己一块快乐净土
保持身心宁静和谐
经常检查一下自己
第十七章 自性显现悟性
灵光一闪的“顿悟”
慢慢明白的“渐悟”
在生活中悟出道理
不昧于无见之物
在观察中提高悟性
打破常规,拓展思路
内心单纯“悟”得更快
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
第十八章 可说与不可说
不说是一种大智慧
心传胜于言传
沉默当更有说服力
可说的事要认真思考
说的时候不能说透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有因必有果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
种下善因,结出善果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
“有因,必有果。”佛教简单明了地阐述了因果的本质。宇宙间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既有同时的依存关系,又有异时的依存关系,从而构成各种因缘。
什么是同时依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师父为主,那么师父就是因,弟子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弟子为主,那么弟子就是因,师父就是果。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什么是异时依存的因果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的“因果规律”。
佛教说“因果报应”,凡事你种什么样的因,就结出什么样的果,每个人在世间犹如农夫一般,都有一亩田,你种下什么,就会结出什么。若是种了恶因,就会结出恶果。在佛经中,有一则故事:
中印度懦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某天黄昏时,波斯匿王前往一个名叫“祗树给孤独园”的地方,拜访佛陀。
佛陀看到波斯匿王全身都是尘垢,就问:“国王,您从哪里来?为什么全身都是尘垢呢?”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我刚从婆提老者的家里过来。他不久前去世了,由于家产无人继承,必须归人国库,我专程去清点他的财产。光是黄金就有八万斤,其余不用说了。可是,他平时为人十分吝啬,生活过得很寒酸,生前虽然有很多财产,可现在却两手空空地走了。”
佛陀叹息了一声,说:“真可惜啊!”
波斯匿王问:“佛陀,婆提老者孤单一人,平时守着家产,生活很节俭,住的环境不好,穿的衣服很破旧,吃的更不用说有多差了。佛陀,依您的慧眼看,他离开人间之后,现在去了哪里?”
佛陀说:“他已经堕落啼哭地狱!” 波斯匿王听了,叹了口气,说:“他那么有钱,死后却堕落在啼哭地狱,岂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痛哭了?”
佛陀说:“是啊!我才说很可惜啊!”
波斯匿王又问:“佛陀,婆提老者,有那么多的财产和金钱,应该是很有福气的人才对,可是,他为什么要过着苛刻寒酸的日子呢?死后又为什么会堕落到啼哭地狱呢?”
佛陀说:“他的财富,是‘过去生’造福得来的。在辟支佛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的时代,有一位务农的地主,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辟支佛出来托钵乞食,一时心生欢喜,就供养饭食,并说:‘日后若有需要的话,我都会布施给您。’因此,辟支佛有时也会再去向他托钵乞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地主起了悭吝之念,他想,为什么要供养这位出家人呢?从此,他再也不肯布施了。那位地主就是已经过世的婆提老者,因为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缘,所以有福。可是他后来生起悭吝的心,因此,虽然有福,却不得自用,而且他又没做什么好事,现在堕落了,心里很后悔,所以每天啼哭。”
事物的因果关系,科学上已经给出清晰的解释,有一定哲学思想的人都会接受,但“报应”之说,不深解佛法内在逻辑的人不会相信,甚至视其为“迷信”之说。实际上,人类是个“活动场”,人与人相处,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一个人做善事,为别人带来好处,自然会产生“效应”。善事做得多,作用力越大,影响越强,对自己的回报也就越多。所谓好人缘,就是由于播种了诸多善因而结了善果形成的。证严法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孩不懂得见了大人要主动问好、对伙伴要团结友好,也就是说他缺少礼貌意识。聪明的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缺点,把他领到一个山谷中,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应:
“你好——你好——”妈妈又领着小孩喊:“我爱你——我爱你——”不用说,山谷也回应道:“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会落在他的脸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因此,不管是与人时常见面,还是与人远隔千里,都要心怀敬意……”小孩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处处尊敬他人。于是,有了回报,他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孩。
有付出才有回报,差不多已成为朴实的哲理。一个人不付出而想得到,即使真的得到了,也只是一种偶然,所以我们决不可抱此侥幸。我们来看一个禅宗故事,一定会从中得到启示:
一个商人生意越做越小,遇到了难处,他便去请教智尚禅师。禅师说:“禅院后面有一架压水井,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地跑来,说:“压水井下面是枯井。” 禅师说:“那你就到山下给我买一桶水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
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你怎么才拿来半桶水呢?” 商人尴尬地脸红了,他连忙解释:“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有些不高兴。 商人只得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 P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