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两层面三层次”是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阐释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框架。“两层面”是指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由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两部分组成。“三层次”是指每一层面的方法体系均是由方法论、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基于此,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分别从教育管理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两个层面,探讨了相关的方法论、主要的方式以及常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的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可作为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学用书,也可供各类教育管理研究人员以及对教育管理发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阅读。
|
目錄:
|
前言
1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引论
1.1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1.2 “两层面三层次”的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
1.3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研究意义与原则
2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2.1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内涵、特征、研究立场与伦理取向
2.2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现代转型
3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式
3.1 教育管理思辨研究方式
3.2 教育管理实证研究方式
3.3 教育管理实地研究方式
3.4 教育管理历史研究方式
4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技术
4.1 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献回顾
4.2 教育管理研究的资料收集
4.3 教育管理研究的资料分析
4.4 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报告
5 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
5.1 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论的内涵与特征
5.2 我国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
6 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
6.1 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管理方式
6.2 教育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方式
6.3 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管理方式
6.4 教育管理工作的冲突管理方式
6.5 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话管理方式
7 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技术
7.1 思想教育法
7.2 目标管理法
7.3 过程管理法
7.4 质量管理法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1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引论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也是方法的探索。”① 正如所有的科学进步都无一例外地受惠于科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一样,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进展同样离不开学科方法的推进与提升。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是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完善进程中必须予以明确表达和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其在教育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受重视程度和明晰程度,是衡量教育管理学学科从独立走向成熟的重要尺度。本章在阐明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内涵、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并论证“两层面三层次”的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并对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原则给予简要说明。
1.1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这一问题的理解,歧见远多于共识。全面且深入地探讨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问题,其逻辑起点应当归结为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内涵以及已有的研究现状,它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提供了前提性依据。
1.1.1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相关概念界定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是一个复合概念,不同人或群体可能会对这一复合概念的理解产生多种分解方式,如“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等。不同的分解会带来对“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这一概念不同的解读方式及分析路径,本书采取第三种分解方式,即意指“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将概念的中心语落在“方法体系”上,而“教育管理学”作为“方法
①朱红文.社会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ii.体系”的定语,将“方法体系”的范围限定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边界中。从概念界定的路径选择来看,我们遵循“方法――方法体系――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这一循序渐进的解释模式。
什么是方法?用常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或通过指称概念外延的方式加以说明,是比较容易的。譬如说,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完成任务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但是要从学理上给方法下个科学的具有普适性的定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与专业知识的不同,给方法所下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异常明显。或许还由于方法概念被认为具有的‘习以为常’、‘不言而喻’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成为了探讨严格的方法定义的障碍。”① 从历史的角度看,“方法”这一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扩展、深化的过程。② 在我国古代,“方法”最初是度量物的一种规范,它相对于度量圆形之法的“圆法”,是度量方形之法。可见,“方法”一开始就与规范相关。在古希腊文中,“方法”一词由“沿着”、“道路”两词构成,意为沿着某种规定的道路前进。两者都含有规范的意思,但也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度量物的一种静态的规范,后者则是对活动的一种动态的规范。胡适把“方法”看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道出了方法的目的指向性,他认为“从动机到目标,从发现困难到解决困难,当中有一个过程,就是所谓方法”③ 。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从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时须有媒介的角度谈论方法:“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④ 。罗森塔尔、尤金在其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中,” 将⑤ “方法”界定为“对待现实的方式,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式。“方法”又可以被看做程序,“科学方法是系统追求知识的原理和程序,它包括识别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搜集资料,以及提出和检验假设”⑥ 。李
①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5.
②韩增禄.“方法”概念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4).
③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6,7.
④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6.
⑤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9.
⑥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邱仁宗,等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32.
承贵在《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一书中将辞书与学者的观点综合起来,形成了对“方法”的如下看法① :第一,现代意义上的“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第二,“方法”含有步骤和顺序、规则等意义;第三,“方法”是一种包括动机、行为、目标在内的过程;第四,“方法”含有“正确”的含义,即“方法”是帮助人优化行为的,而不是相反;第五,“方法”具有根据对象不同而变化的特点;第六,“方法”是规则、手段的体系。叶澜提出,“方法是人的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它是活动主体藉以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的非实体性的‘工具’。方法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表现为一系列的要求、原则、标准、程序等,它在活动中起着指导、调节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以达到活动预定的目标”② 。总之,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方法”以其特有的魅力拓展了文明领域。它作为一种带有约束性甚至强制性的规定,总是力图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大效益等。它也伴随着人们上下求索,经风历雨,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规则”、“标准”、“程序”、“规范”、“条例”、“章程”、“要求”、“结构”、“组织”、“途径”、“工具”、“道路”、“律令”等。③ 综上所述,我们将“方法”定义为:关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为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所遵循的原则、程序、途径、手段以及方式等的总体规范,是活动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形式。“严格地说,理论和方法只具有相对意义。”④ 不管哪一门科学理论,当你读懂了它并运用它来研究社会或改造社会特指的对象时,它便起到了方法的作用。简言之,当人们面对某一个事物的时候,“相较于对象理论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问题,方法着重于解答‘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也即方法在归属于行动理论这一范畴上区别于对象理论范畴。”⑤
什么是方法体系呢?从人们对于“方法”内涵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看,从对个别方法的理解到对方法体系的探究,是人们在深入、全面认识方法进程之中的必然结果。“方法的创造、选择与运用受到活动的任务和对象
①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7.
②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
③韦诚.方法论系统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4.
④沈禄赓,林淑华.科学社会学引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53.
⑤韦诚.方法论系统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iv.的制约。因此,事物和活动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方法的多面性和多层性。各种方法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着特殊性和个别性,由它们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是统一的,又是丰富多彩的。”① 在我们看来,方法与方法体系同属于一个相同的概念系统,方法体系无论结构多么复杂、成分如何多样,其实质仍是方法。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方法,方法所指的就是单独而具体的方法技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方法,方法所指的就是方法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方法体系”视为广义的“方法”,或对“方法”的广义理解。在谈及与运用方法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似乎成为了绝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共识。我们在将方法纳为自身的理解对象之时,已经远远超越了“单数”的方法形态,而更多地进入到“复数”方法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复数”方法并不等于“单数”方法的简单相加或平面堆砌,而是一个以“单数”方法为直接素材的,富有立体质感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结构性系统。我们把这种由纷繁多样的“单数”方法构筑起来的秩序井然、结构严谨的“复数”方法系统称为方法体系。“方法体系是一个由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组成的群体结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方法的前后上下位置(方位)、方法的排列秩序、方法的类属层次以及方法的联结方式和组织形态等。”
② 对于方法和方法体系的认识,必须弄清楚方法的两种基本类型,即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认识和实践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活动两种不同的内容。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的反映、构造、重组,它形成经验和理性知识。实践则是对自然、社会乃至思维的特性、状态的改造、变更,它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将方法分解成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弄清它们的实质、形式、层次、关系、职能、规律及其使用范围,可以防止各类方法的混同与错置,有助于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挑选适用于某一活动系统的方法或手段。”③ 需要强调的是,“正如把人类活动区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一种科学抽象,把方法划分为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抽象。在实际活动中,既存在着‘非此即彼’的方法,也存在着‘亦此亦彼’的方法。一般说来,绝大多
①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
②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1.
③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8.
数特殊方法和个别方法比较纯粹,它们要么从属于认识方法,要么从属于实践方法,二者必居其一。而像有些方法(如哲学方法)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准确地说同时兼备两种方法的角色,既是一种认识方法,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只是根据各自的侧重点和构成成分比例不同,我们才大致地把这些方法归类为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① 基于此,我们认为,“方法系统是由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两大子系统有机构成的结构体系。在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内部还包含着许多方面、许多层次的方法要素。”②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单一的方法往往很难奏效,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综合的、多样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法”一词更多地具有了广义的内涵,而“方法体系”这一术语则更为准确地表达了“方法”作为一个结构性概念的全面内涵。“方法不止一种,也不止一类,且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这就有必要探讨它的分类与结构,使它们能够各就其座,按序落位,形成一个严密完整、错落有致的方法体系。”③
每一门科学都必须考虑其方法与方法体系的问题,每一门科学的方法和方法体系除了能够在某些核心观念的参照上达成有限的共识以外,更多地表现出各具特色、独具匠心的特点。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是具有普适意义的一般科学方法体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管理学学科领域中进一步延伸和分化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一方面部分沿袭了其上位科学范畴之方法体系的既有规范,另一方面又在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在弄清楚什么是“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教育管理学”做一个简要的论述。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社会科学。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乃是教育管理学的核心追求。”④ 方法总是以服务于特定目的为指向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方法体系都必须跟其学科性质相匹配,更进一步说,方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科的性质及其归属作为前提和基础。“论者一般把所有知识门类分为三大块,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一般而言,处理人与自然
①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1.
②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2.
③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03.
④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关系的知识积淀是自然科学,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知识积淀是社会科学,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知识积淀是人文科学。”① 尽管在论及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及其归属这一问题上,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诸如“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等,而我们认为,无论是基于历史的根据,还是源于现实的需要,将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社会科学都更为妥当。所谓历史根据,是说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主张并非某个人的一时之见,在教育管理学并不太长的发展史上,曾有多人信奉和追求过这种观点,时至今日,它仍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学科建设目标。所谓现实需要,是说教育管理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指导,教育管理学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品质和为现实服务的能力的过程中,也有强烈地迈向社会科学的愿望和动力。② 这里,我们力图将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建立在社会科学方法体系的基础之上,力争在既有传承中有所超越,更多地体现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色。在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分析框架的设计上,我们秉持“两层面三层次”观,即将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从横向层面上区分为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这两个层面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个层面又分别从纵向层面上区分出密切相关的方法论、方式与具体的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有关“两层面三层次”的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本书将在“1.2‘两层面三层次’的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中给予详细讨论。
1.1.2 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管理学的恢复和重建,方法体系问题逐步进入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者的视野。尽管该问题一直未能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焦点,但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方法体系的关注和探讨从未完全中断过,一些讨论和对话还是能在相关的研究中看到。
陈孝彬是较早呼吁并对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展开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之
①陈寿灿.方法论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②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2-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