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炎帝历史文献选编》文献选取内容,以国内所存文献为准,凡与炎帝神农氏相关之历史文献资料,诸如生平事迹、政治思想、道德教化、典章制度、科学文化、历史遗迹、传说掌故、供奉祭祀等,以及与炎帝神农氏事迹及思想行为密切相关的其他记载,无论为长篇大论还是短章片言,也无论为史事传述、数据考订、制度评述、义理阐发还是神话传说、思古抒怀,均列入收录范围。《炎帝历史文献选编》文献选取时间,自周秦迄于民国时期。时间越早,选取越详;中古以后资料繁多,因篇幅所限,则只能选取内容重要、较为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
|
內容簡介: |
《炎帝历史文献选编》主要内容包括《子夏易传》、《孟子注疏》、《周易正义》、《周易注》、《孟子传》、《乐书》、《四书或问》等。《炎帝历史文献选编》文献的编排,按传统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考虑到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方便,另将历代碑铭、祭祀文及诗词歌谣曲赋赞颂等韵语等单列“诗文韵语”一类。对于文献的采录,其史、子、集三个部分,凡有一定参考价值者,只要见到,均予收录;而经部诸书,则因历代注释者太多,繁复驳杂,内容亦颇多重复,无法亦不必一一收录,故或取其传世较早、较多而为人所熟知者,或采其内容确为他人所未涉及者,亦考虑到涵盖各个时代,择其要者酌情予以收录。自元代起,“天下都邑咸有三皇庙”,以祭祀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故史籍文集中多见修建三皇庙的碑文,以及相关的祭祀祝文和诗歌等,考虑到三皇庙并非对炎帝神农氏独祀,故将三皇庙的修建碑文仍旧保留在原始的史籍文集中而未予单列出来,但将祭祀乐章祝文和诗歌等编录到“诗文韵语”的相应部分。
|
目錄:
|
经部
《子夏易传》(旧本题卜子夏撰)
《孟子注疏》(汉·赵氏注,宋·孙爽音义并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周易注》(晋·韩康伯撰)
《孟子传》(宋·张九成撰)
《乐书》(宋·陈旸撰)
《四书或问》(宋·朱熹撰)
《论语精义》(宋·朱熹撰)
《孟子精义》(宋·朱熹撰)
《月令解》(宋·张虑撰)
《诗传旁通》(元·梁益撰)
《古微书》(明·孙彀编)
《苑洛志乐》(明·韩邦奇撰)
史部
《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前汉纪》(汉·荀悦撰)
《前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官旧仪补遗》(汉·卫宏撰)
《水经注》(魏·郦道元撰)
《补史记》(唐·司马贞补撰并注)
《唐六典》(唐·张九龄等撰)
《大唐开元礼》(唐·萧嵩等撰)
《通典》(唐·杜佑撰)
《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撰)
《南岳小录》(唐·李冲昭撰)
《唐会要》(宋·王溥撰)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
《元丰九域志》(宋·王存等撰)
《旧唐书》(宋·宋祁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撰)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
《古史》(宋·苏辙撰)
《稽古录》(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外纪》(宋·刘恕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
《政和五礼新仪》(宋·郑居中等撰)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宋·刘时举撰)
《通志》(宋·郑樵撰)
《皇王大纪》(宋·胡宏撰)
《隶释》(宋·洪适撰)
《路史》(宋·罗泌撰)
《东都事略》(宋·王称撰)
《咸淳临安志》(宋·潜说友撰)
《梦粱录》(宋·吴自牧撰)
《宋朝事实》(宋·李攸撰)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撰)
《郡斋读书后志》(宋·赵希弁撰)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
《汉艺文志考证》(宋·王应麟撰)
《通鉴地理通释》(宋·王应麟撰)
《历代名贤确论》(宋·佚名撰)
《宋史全文》(元·佚名编撰)
《续后汉书》(元·郝经撰)
《通鉴续编》(元·陈□撰)
《宋史》(元·托克托等修)
《金史》(元·托克托等修)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
《历代通略》(元·陈栎撰)
《史纂通要》(元·胡一桂撰)
《延祜四明志》(元·袁桷撰)
《元史》(明·宋濂等修)
《明一统志》(明·李贤等撰)
《汴京遗迹志》(明·李濂撰)
《姑苏志》(明·王鏊撰)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
《江汉丛谈》(明·陈士元撰)
《礼部志稿》(明·俞汝楫编)
《历代帝王宅京记》(清·顾炎武撰)
《绎史》(清·马啸撰)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编)
《读史记十表》(清·汪越撰)
《史记疑问》(清·邵泰衢撰)
《经义考》(清·朱彝尊撰)
《钦定康济录》(清·倪国琏撰)
《竹书统笺》(清·徐文靖撰)
《尚史》(清·李锴撰)
《明史》(清·张廷玉等修)
《(康熙)炎陵志》(清·罗士彝纂)
《(乾隆)衡州府志》(清·饶俭纂)
《(乾隆)酃县志》(清·林愈蕃纂)
《(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爱新觉罗弘历御批)
《钦定续通志》(清·纪昀总纂)
《钦定大清会典》(清·文保等纂)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清·允掏等纂)
《钦定续文献通考》(清·嵇璜等纂)
《皇朝文献通考》(清·嵇璜等纂)
《大清一统志》(清·和坤等撰)
《钦定日下旧闻考》(清·英廉等撰)
《(雍正)江西通志》(清·谢曼等纂)
《(雍正)浙江通志》(清·嵇曾筠等纂)
《(雍正)湖广通志》(清·迈柱等纂)
《(雍正)河南通志》(清·田文镜等纂)
《(雍正)山东通志》(清·岳浚等纂)
《(雍正)山西通志》(清·觉罗石麟等纂)
《(雍正)陕西通志》(清·刘于义等纂)
《(雍正)甘肃通志》(清·许容等纂)
《(雍正)云南通志》(清·鄂尔泰等纂)
《(雍正)江南通志》(清·赵宏恩等纂)
《(雍正)四川通志》(清·黄廷桂等纂)
《(雍正)福建通志》(清·郝玉麟等纂)
《钦定热河志》(清·和坤等奉敕撰)
《钦定盛京通志》(清·阿桂等奉敕撰)
《(乾隆)长子县志》(清纪在谱等纂)
《畿辅通志》(清·李卫等纂)
《衡湘稽古》(清·王万澍撰)
《(道光)炎陵志》(清·王开璋纂)
《(道光)滕县志》(清·王政等纂)
《(光绪)保定府志》(清李培祜等纂)
子部
《子华子》(周·程本撰)
《管子》(周·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商子》(秦·公孙鞅撰)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淮南子》(汉·刘安撰,汉·高诱注)
《新语》(汉·陆贾撰)
《白虎通义》(汉·班固撰)
《论衡》(汉·王充撰)
《潜夫论》(汉·王符撰)
《独断》(汉·蔡邕撰)
《风俗通义》(汉·应劭撰)
《傅子》(晋·傅玄撰)
《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
《刘子》(北齐·刘昼撰)
《金楼子》(梁·梁元帝萧绎撰)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
《初学记》(唐·徐坚撰)
《太白阴经》(唐·李筌撰)
《茶经》(唐·陆羽撰)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撰)
《云笈七笺》(宋·张君房撰)
《张子全书》(宋·张载撰)
《帝学》(宋·范祖禹撰)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
《文昌杂录》(宋·庞元英撰)
《事物纪原》(宋·高承撰)
《项氏家说》(宋·项安世撰)
《示儿编》(宋·孙奕撰)
《古今姓氏书辩证》(宋·邓名世撰)
《类说》(宋·曾慥编)
《二程遗书》(宋·朱熹编)
《朱子语类》(宋·朱熹撰)
《西山读书记》(宋·真德秀撰)
《医说》(宋·张杲撰)
《黄氏日抄》(宋·黄震撰)
《宣和画谱》(宋·佚名撰)
《百菊集谱》(宋·史铸撰)
《书小史》(宋·陈思撰)
《宾退录》(宋·赵与峕撰)
《群书考索》(宋·章如愚撰)
《群书考索后集》(宋·章如愚编)
《群书考索续集》(宋·章如愚编)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
《玉海》(宋·王应麟撰)
《农书》(元·王祯撰)
《农桑辑要》(元·司农司撰)
《医经溯洄集》(元·王履撰)
《救荒本草》(明·朱捕撰)
《大学衍义补》(明·丘浚撰)
《丹铅馀录》(明·杨慎撰)
《格物通》(明·湛若水撰)
《俨山外集》(明·陆深撰)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
《名疑》(明·陈士元撰)
《农政全书》(明·徐光启撰)
《说略》(明·顾起元撰)
《广博物志》(明·董斯张撰)
《天中记》(明·陈耀文撰)
《通雅》(明·方以智撰)
《疑耀》(明·张萱撰)
《名义考》(明·周祈撰)
《钦定钱录》(清·乾隆敕撰)
《春明梦馀录》(清·孙承泽撰)
《居易录》(清·王士祯撰)
……
集部
诗文韵语
|
內容試閱:
|
此孟子所以深恶之,穷问诘难,往来数迭,使其辞穷理极,乃扼其要处,曰:子以为滕有仓廪府库以厉民,不知子以粟易械器不为病陶冶,以械器易粟不为病农夫乎?且许子推不欲病民之心以病陶冶,何不自为陶冶?使日用所须,皆取办于其家,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以为烦乎?陈相乃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其理穷矣!其辞尽矣!乃又扼其要处以问之,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治天下独可以耕且为乎?汝不知夫有大人之职事,则当劳心以治人,治人者食于人;有小民之职事,则当劳力以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此天下常行之理也。况一人之身,百物所须,汝以交相养为病,则当事事物物皆自为之,既为耕夫,又为蚕妇,又为弁人,又为攻金之工、攻木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率天下之人,终日搰搰暴露辛苦,乃不为相病耳,此岂可行乎?汝以为君不与民并耕而食、饕餮而治,坐受其养,以为病民耶?当尧之时,洪水横流,禽兽逼人,尧当一味耕田而不忧乎?既当忧之,则尧舍耕之外不为无事矣。举舜而敷治者,尧之职也。舜使益掌火以驱禽兽,使禹疏九河以泄洪水,则舜、禹、益舍耕之外,不为无事矣。又使稷教民稼穑,又使契教民人伦,尧又于其问,劳之来之以勉其勤劳,匡之直之以正其心术,辅之翼之使自得之以遂其天性,又从而振德之以警其昏谬,呜呼!尧舍耕之外,其职事如此,何暇耕耶?使其如许行之学,专以耕事,则圣贤不用,禽犬不问,洪水不知,人伦不正,天下几何不尽为血肉,为江海,为水者也,此岂可行乎?夫君民上下,各职其忧,不可相易也。君民上下,各尽其职,则天下大治。故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农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农夫之忧,舍百亩之外无事也。人主之忧,忧在天下,其忧甚大,岂农夫可比也?故为天下得人谓之仁,不得人则天下谓之不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汝见尧荡荡乎民无能名,舜有天下而不与,以为无职事乎?呜呼!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其用心处在天下得人,特不用心于耕尔!孟子既明尧舜之道以破许行之谬论,然后责陈相兄弟所学之不固,而为异端所乱也。其责之如何?如日: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夫尧舜之道,中国之道也;许子之说,夷狄之说也。今相兄弟学于陈良,陈良所学乃周公、仲尼之道。当良自楚北学于中国,其识见高明,议论中正,北方之学者未有出其右者,是所谓豪杰之士。陈相兄弟事之数十年,一旦良死,乃尽弃中国之学而悦夷狄之说,岂不见孔子没,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其不倍孔子之学如此。又不见曾子不肯以事孔子之礼事有若,且有江汉秋阳之喻,其不倍孔子之学如此。今许子所习者夷狄,来自南蛮,言语伧狞,有如□舌,学之不精,考之不详,乃敢非先王之道。陈相兄弟不审量考击,倍其师之所学,如下乔木而入幽谷矣。又周公膺戎狄而陈相兄弟乃学戎狄,夫狸变则豹,豹变则虎,所变愈大,可也。今舍中国之道而学夷狄,舍周公、仲尼之道而学许行,岂得为善变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