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0~6岁A+育儿法(心理学家夫妇超实用育儿经!不是个案!消除教育焦虑,科学解决育儿问题!

書城自編碼: 195683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育兒/早教早教/亲子互动
作者: 陈鲁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260589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7/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8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花外集斠箋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有兽焉.8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70
《 七田真:0~6岁右脑教育法 》
+

NT$ 322
《 陪宝宝玩到入园: 0~3岁亲子早教游戏指导手册 》
+

NT$ 371
《 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风靡美国的发展式教育理念、EQ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极力推荐、美国最著名儿童积极心理学家 丹尼尔?西格尔 力作) 》
+

NT$ 428
《 美国金宝贝早教婴儿游戏 0~1岁 》
+

NT$ 408
《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0-5岁宝宝黄金成长期最震撼、最靠谱的大脑教养法则!) 》
+

NT$ 238
《 3岁前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科学认识宝宝3岁前的每一个成长关键期,掌握宝宝心理成长规律,父母必备的心理育儿手册) 》
編輯推薦:
权威、好看、实用、励志
作者陈鲁是纽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现任心理学副教授。作者丈夫也是心理学家,共同育有一女。本书融合心理学科学知识,及亲身育儿经验。
国内几乎没有优秀可靠的心理学育儿普及读物,本书亟家长之需,填补空白,且作者身在美国研究一线,书中的例子来自一手资料,前沿生动。
本书教的育儿方法一点都不难,是真正对孩子未来有用和负责的,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励志性,让家长容易和放心上手育儿。
內容簡介: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内向不够自信?太黏人不独立?不听话无理取闹?欺负人或被人欺负?注意力差,不爱看书……很多家长感叹,把孩子养大容易教好难。其实,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就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真正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本书作为难得一见、优秀可靠的心理学育儿普及读物,集家长之需。
科学,值得信赖:作者陈鲁是纽约大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博士,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近20年,一直处在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第一线,掌握了大量前沿的科学发现和一手资料,更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丰富、答疑解惑:本书融合了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发现,以及一对心理学家夫妇养育女儿的亲身经历与众多家长的育儿经验,你会发现自己曾经的困惑是合理的,许多孩子的问题是正常的,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放心地育儿。
实用,一通百通:本书与家长分享的是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实用的育儿方法。你不必觉得压力太大,更不必因为孩子比别人少上个兴趣班就恐慌。掌握作者总结的三个原则方法,就能培养出适应未来需求、孩子必备的六大能力。有了这六种基本能力,您的孩子一定可以成为幸福快乐的世界级人才。
每个来到世上的孩子,本都具备A级水平,只要家长教育方法得当,孩子都能升到A+甚至更高水平。想要真正为孩子未来负责的教育,看这本书就对了!
關於作者:
陈鲁(Gisela Jia)
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山东。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英语系语言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赴美学习心理学,1998年获得纽约大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分校心理学系副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日本语言科学学会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纽约少儿华文书园,致力于推广科学的中文语言教育,积累了与各族裔家长密切合作的丰富经验,也在家长如何支持儿童成长方面加宽了国际视野。
陈鲁与同为心理学家的丈夫大卫育有一女——莉莉,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及时记录下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自己的观察、思考、方法。而且所有的记录保持原汁原味,还原现场,成为非常可贵的教育素材。
由于近20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背景,很多家长都会向她咨询育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她常常会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自己育儿日记中的例子,来解释儿童某些行为的缘由及建议家长可采取的策略,中美家长们都很受启发。由此,陈鲁老师将自己多年研究与亲身育儿经验结合,并得到美国多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支持,创作了本书,以期与更多家长分享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实用的育儿方法。
目錄
第○章 育儿开始之前
当一个好家长并不难
请理解孩子很多行为倾向是天生的
请记住让孩子超速发展危害深远
请相信儿童发展有规律可循
请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孩子在六岁前应该发展出哪些心理能力
一、健康的自主意识
二、对家人和生活环境怀有亲近感和安全感
三、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同情心
四、浓厚的好奇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五、良好的表达情绪和思想的口语能力
六、初步的感情和行为自调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
想要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做什么样的家长
作决定前想清楚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
做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家长
孩子是自己带还是由别人带
和孩子拥有共同记忆
【专题讨论一:爸爸的作用有多重要?】
第一章 增进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发展亲子关系的两个重要原则
一、给孩子“监督下的自由”
二、和孩子发展共同关注点
在自由玩耍中亲子
自由玩耍对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有重要作用
记住玩耍的意义,和孩子一起投入其中吧
在大自然中亲子
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家长要制造机会让孩子了解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能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
一边做家务一边亲子
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由自主意识驱动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
一起做家务给了家长影响孩子价值观的机会
一起做家务可以给孩子创造刺激口语发展的好机会
通过童书和故事创造高质量的亲子时间
童书和故事有助于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不利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
见证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次
【专题讨论二:帮助内向、胆怯的孩子渐进、无压力的方式】
第二章 和孩子真诚地交流
与孩子形成良好交流的要素
尊重孩子的各种情感,积极回应孩子的想法
亲子交流不像开会谈话,要在足够的Family Time中进行
别把孩子小不懂事当借口,放弃和他们交流
家长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和世界
妈妈会累,爸爸的眼睛会瞎,奶奶会受伤
每个人都会犯错,教孩子原谅别人的过失
“爱我还是爱中国?”
给孩子做心理准备
平等互尊是家长和孩子终身交往的基调
倾听的魔力
倾听让孩子养成和家长分享的好习惯
家长的倾听和认真回答为孩子的语言思维发展加油
倾听让孩子有机会持续思考,更促进交流
家长的倾听增强孩子的创造力
倾听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真诚了解孩子言行的原因
怕这怕那
摔东西
迷上什么
教孩子表达感情的技巧
利用绘画
利用语言
利用音乐
家长以身作则
放下一些含蓄,成为彼此的知己
【专题讨论三:寄养如何影响儿童成长】
【专题讨论四:如何减小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伤害】
第三章 关心家以外的世界
好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
创造培养儿童六大心理能力的学校
积极与学校交流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事务
明白、谨慎地选择课外班
想办法让孩子愿意巩固和提高原有的成果
家长要在坚持中理解孩子的情绪
明明白白地选择课外班
帮助孩子扎根于社区和社会
帮助孩子形成社区意识
保持和重要的亲人、朋友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环境掌握在每个成年人手中
对所有的孩子都怀有包容、关怀之情
建立方便儿童的实体规范
为家长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家长给予彼此心理关注
选择适应现代社会的育儿方式
当育儿理念发生冲突时
育儿的根本不会变,我们只需调整方式
附录:答0~6岁儿童常见问题
內容試閱
孩子在六岁前应该发展出哪些心理能力
一个A+ 级的六岁的健康的心理人,应该具备下面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健康的自主意识
婴儿出生到大约15
个月都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当一个七八个月的婴儿抱着自己的一只脚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就像在享受一个随手抓来的玩具。他也不知道自己向前爬离一个玩具,玩具不会自动跟着他。如果你把他放在镜子前,看见镜子里的小孩,他会好奇兴奋地伸手去抓。到了15
个月以后,幼儿才明白过来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自己原来是身体各个部位的指挥,看到镜子里的人也知道那是自己。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发现。你见过镜子前的小猫吗?它快乐地与镜子里的小猫玩耍,一辈子都没有自我意识。
这个惊人的自我发现让孩子开始把自主的意识从身体领域延伸到心理领域。“啊,我往这边爬,不能保证妈妈的身体和我一起移动。那我要是想一件事,妈妈会这样想吗?”好奇的孩子当然没有那样的语言能力去问妈妈心里怎么想。但他发现,当自己从地上捡起块饼干要往嘴里放的时候,妈妈会说“不”;当自己抬手打了一下旁边小朋友,妈妈也会说“不”。“哇,妈妈的想法竟然跟我的不一样!”这种发现让他激动不已。孩子会创造机会让妈妈说不,让更多的人说不,让自己说不。很快便发现很多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就上升到了心理思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领域。“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啊!”
既然有了“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强化这个“我”呢?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小小的世界里划分出自己的地盘,搜罗一堆属于我的东西。“我的!我的!”是两三岁正在惊喜于发现自己的孩子的口头禅。有的孩子不说这话,但也特别爱“霸占”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
我带两岁多的莉莉在中央公园动物园看北极熊。站在一群人里的莉莉突然指着远处正在大石头下晒太阳的北极熊说“我的!”听见的人会意一笑。还有一次在玩具店,一个摆满布娃娃的架子前,我突然听到坐在婴儿车里的莉莉指着架子上的娃娃对另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厉声大叫,“我的!”我窘迫极了,赶紧向小姑娘的爸爸道歉。他不当回事地一笑,“没关系,我女儿也这样。”

孩子天生喜欢自主
孩子天生就喜欢指挥“自己这个人”做事,也就是我们说的自主。独立自主的精神是健全自我意识的重要一部分。
多年前,心理学家卡罗琳?
罗威-科利尔刚刚成了新手母亲。儿子六周的时候一个亲戚送了一个床头转铃。如今这种玩具大多是电动的,一按按钮,小动物们就随着音乐旋转起来,孩子们喜欢盯着看。那时候,都是手动,一会儿就得上次弦。卡罗琳想偷懒,就用一根布带,一头绑在玩具上,一头绑在孩子的右脚腕上。孩子的身体无意识扭动时,发现玩具也动起来。孩子便动来动去地试验,发现自己的右脚腕和玩具有关系,很开心,继续踢腾右脚。
踢累了,孩子睡了一大觉,醒来睁眼一看见那玩具,右脚就开始踢腾。她心中一惊,“这不说明他记住了前一天发生的事吗?”所有这样大的孩子都有记忆吗?他们的记忆能保持多久?他们的记忆和大人的有何不同?
总之,利用把孩子的脚腕和某种玩具连起来作为基本的实验方法,再变化两次实验相隔的时间,变化玩具的形状,甚至婴儿床上的摆设,卡罗琳和其他心理学家历时数十年作了大量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婴幼儿记忆的秘密。和大人一样,从出生起婴儿就有记忆能力,时间越久,记忆就越容易消逝,但如果给他们一点提示,他们又会记起来。
这件事和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有什么关系?它说明人类天生就有控制环境的冲动。
就像上面那个故事,孩子之所以见了玩具就踢腿,是因为他突然发现“哇,我可以让这玩具转起来,发出好听的声音”。当然,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但他会朦胧地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某种自己可以控制的动作,会导致周围某件事情的发生。发现自己竟能控制周围的局势,是件让孩子万分高兴的事。这种感觉和相关的行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起来,造就了人类的自主意识。

帮孩子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自主意识随着孩子长大,在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个一岁多会爬会走的孩子,会通过东爬西走,去自己想去的那个角落,或触摸到自己想触摸的东西。爬来爬去、摸来摸去的活动逐渐让他们在15
个月左右产生了身体的独立意识。
之后,他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争取心理的独立。和爸爸妈妈在街上走,他看见马路边上的蚂蚁,要蹲下看,父母虽然不感兴趣,但在旁边等着,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他就产生一种感觉,“我和别人的爱好可以不同,并且我的爱好可以被满足”。如果大人在那个时候说“快走,快走,几只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并把他拉走,他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我的爱好无关紧要”。这种事情如果时常发生,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减弱,就不会去敏锐地观察环境,发现喜欢的东西和事情。
当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公园玩得开心,不想回家,他在练习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自己在静静地摆弄几个小玩具娃娃或飞机,按自己的想法来玩,他是在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
自主不等于为所欲为、不听话、执拗。真正的自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的一个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感,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候上学,睡前要刷牙洗脸,适度、合理地和周围的人分享。孩子学会在这些时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主意识才健康全面—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只有当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够的满足,他们才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在某些事情上约束自己。当孩子的行为过多受控,他们会选择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比如该出门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过斑马线,家长让快走,他反而慢走;在家看起来事事听话,到了学校却为所欲为。这样的行为表示孩子的自主意识还处在混乱无序的阶段,有待完善。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主意识的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他在家长为他设立的日常生活的大框架下自主地生活,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拜亲访友、做家务、去幼儿园等由家长合理地安排,但是框架下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主导自己的生活—睡觉前和刚起床后干些什么,去亲友家时带点什么玩具和书来消遣,穿什么衣服,是不是四处热情地和大人打招呼,把饺子包成什么样,等等。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孩子脑中自然而然呈现的口头禅是“我想做”,“我能做”,“我能试试”,“我要说服他们”,“有时我也要放弃自己的想法”。

心理自主最宝贵
自主分身体自主和心理自主。最宝贵的是心理自主。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能一个人上幼儿园,一个人去给家里买东西,是一种身体的独立。但更重要的是意志的独立。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事情干,想出事情干,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说“不”。干事情时他先采用尝试过的方法,发现不灵会尝试新方法,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出主意。他是一个主动的孩子,一个有了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成分—自主意识的孩子。哪怕他不敢一个人上学上街,他仍然有一颗独立的心。相反,那个一个人去上学的孩子也许是不得已,他的行为就不是自我选择的,称不上独立。
送六岁的莉莉上学,我们会聊天、看人、看景,我还趁等车时让她读中文字卡。当她非要驻足观看地铁里的击鼓艺人,非要拿一块钱放到艺人的钱罐里,她在行使自主权、增强自主意识。当她和我们一起旅行,她选择观察哪个景色,在哪个角落拐弯,回答哪个陌生人的问题;当她回家向我诉说学校里的烦恼,和我辩论一个问题,要求我别穿某件衣服,她也是在行使自主权、增强自主意识。很多家长把身体和精神独立混淆,以为一个六岁的孩子能自己上学,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能一个人外出旅行,一个中学生一个人能在国外居住读书就是独立。这些都是我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情。我十七岁去北京上大学前,几乎没离开过居住的小县城一步,但上大学后,去北京、出国,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在那个小县城狭小的家里,父母总是尊重我大大小小的选择,养成了我心理上的独立。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最重要,千万不能忽视。

自主意识让孩子受用终生
六岁前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主意识,终身受用。
自主意识强的孩子不会见到别人玩什么他也学,见到别人学什么他也要,看到别人不公平对待一个小朋友他也跟着起哄。因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他会选择并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力排众议去为一个受欺负的小朋友鸣不平,他会产生很高的道德情操。
自主意识薄弱的孩子,碰到新人新事物容易不敢尝试,盲目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不能成为领导者、创造者,甚至接触了负面的行为和人,还很容易误入歧途。他们遇事容易气馁而引起别人的嘲笑,导致自尊心受伤害。因为自卑,会自动放弃很多学习成长机会,变得“穷者越穷”。
如果六岁以后的成长期周围环境没有改变,孩子天生的自主意识会继续消减。当别的孩子正是长大成人自强自立的时候,这些孩子还在等着别人指挥或照顾。不然,他就不知所措,失去生活的动力。健康的人生是靠自主意识来推动的,就像机车要前进需要机油。
缺乏自主能力会影响孩子对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
在我的儿童中文班上,孩子们每星期都有中文家庭作业。每次来上课,几个老师分头给孩子们一个个当场改作业。由于是当场改,又和孩子有充足的互动,老师们对每个孩子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技能了如指掌。几年下来,老师们都感慨孩子们的态度和行为竟差别这么大。碰到一个中文词忘了怎么说,碰到一个中文句子翻译上卡了壳,有的孩子就呆呆地坐在那里被动地等着老师告诉他们答案,有的孩子则急着冲老师大叫“别告诉我!别告诉我!我要想想”,有的孩子会自然熟练地在作业本上或自己的小笔记本上找线索,有的孩子根本没有通过找线索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每堂课下来,主动和被动的孩子收获很不一样,一年下来,两种孩子的水平就大相径庭了。令人吃惊的是,有些四五岁的孩子会比六七岁的孩子更主动,学习能力更强。
前面描述的儿童学习的主动行为,不光小学生需要,大学生也需要。
我教大学已经二十几年了。和我接触的大学生有的是我班上的学生,有的是我的研究助理,有的是我研究观察的对象。有中国的、波多黎各的、多米尼加的、美国本土的;有常青藤的,有两年制社区学院的。主动性强的学生总是用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态度来应对学业,课外自己也学很多东西,因此学习成绩就好。被动的学生很挣扎,再出色的老师也提不起他们的精神,不喜欢你问他问题,自己也不会提问题,事事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光课堂内的学习就让他们应接不暇,更别提课外的知识和能力了。因此他们成绩平平,常常有不及格的危险。
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里,我观察到一个英俊的男生,上课讨论回答问题似乎想法不少,但期末短短的一小篇文章他都写不出来,老师只好给不及格。我去找他谈,他马上坦率地和我说,他对学习、生活没什么兴趣,写东西很难,并让我看他手提电脑上的文档里已经写好的两小段,有些观点,有点词汇量,但他说:“我怎么就没有自制力去把想法表达完整,把文字组织好呢?”看来他要完成大学的学业是非常困难了。他缺少的就是一种自主向上的意识。
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认识了一家华人。六岁的小男孩看着很乖,很安静,听说学习很好。谁知上了中学开始出现厌学,提不起精神做事,好不容易挣扎着上了大学,一年后就因为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父母开始打击很大,接受不了,但后来毅然决定负责到底,养他一辈子。显然,这个年轻人已经丧失了生活的自主意识,而他的父母将终
身承担这个后果。
自主能力的缺乏会影响整个人生态度。
2010 年的早春,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系21 岁的大学生从和我的办公室一街之隔的帝国大厦86
层跳楼自杀。我不止一次地盯着报纸上他的照片,小伙子面庞英俊,笑容璀璨。从那个早春之日起,这个年轻人在世界上的踪迹就消失了,因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的自主力。
我北大同班同学,毕业后就有一个跳楼自杀,一个进了精神病院。那位跳楼的同学学习特别好,一进大学就跳了一级,和二年级的我同班。挣扎着还当不了中等生的我某天考试前,有个比较难的英文单词又忘了,在哲学楼前赶紧追上这名优秀生询问,她脱口而出把词拼了出来。至今,我脑中都很难把这个优秀的大学生和那个从几十层高楼一跃而下、觉得这个世界太无聊、自己太无助的绝望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你也许会说,干吗举这些极端的例子,毕竟这是少数孩子未来的结局。但是,我要是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心理感觉和这些少数人一样,只是他们没有力量和胆量选择轻生,你又如何想?
美国自杀防御基金会报道,美国每年大约有1100 名大学生自杀,尝试过自杀、有自杀念头的超过10000 名,占大学生总数的10%
以上。自杀是大学生意外事故之外的第二大杀手。
这些年轻人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命已经没有兴趣和能力做主了。

自主让孩子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自主是任何文化的孩子都有的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天性。
一位有个二十岁儿子的漂亮中国妈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她本人事业有成,便自作主张给“没太好的别的出路”的儿子在自己公司里安排了职位。没想到儿子干了没几天就辞职了,扔下一句话:“我不想在你过度照顾的阴影下生活。”可是,没几天孩子又来找妈妈要生活费。妈妈非常不理解地向我一遍遍重复儿子的那句不要她照顾的宣言,对于孩子把“照顾”和“阴影”挂钩无比纳闷。对我来说,这个孩子还在独立和依赖之间艰苦挣扎。人的天性让他向往独立,通过辞职来争取独立。但是,他又没有培养出独立的能力,看不清独立的手段。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位有个四十几岁儿子的中国妈妈,感慨老两口和儿子的关系很畸形。“他既很依赖我们,又很鄙视我们。”我心中一惊。“鄙视”可是一个很重的词。“因为他觉得我们没有及时培养出他的独立性。”多么深刻的分析,出自一个中专教育水平的普通母亲。
现代生活很复杂,没有一套我们可以直接传给孩子的“生活圣经”。做父母的必须承认,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远见,人格也不错,但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有看透未来生活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很能,给孩子出谋划策,让他按你替他设计的人生目标前进。其实,目前的世界变化那么快,就拿职业来说,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职业一个个诞生,全球化的发展让山东小镇和美国阿拉斯加的孩子齐聚一个平台上竞争。物质生活的便利夺去了前辈人一些简单的挑战和从中得到的满足感,让成年人的心理世界遭受的挑战变得比以前复杂很多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变得空前重要。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俱进,像几十年前的家长一样判断孩子未来一生需要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社会里头脑清醒、观察敏锐、善于判断的人呢?我们没能力替他们想到做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好了。但前提是我们给他一个独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孩子天生就有这个愿望,只要我们不抹杀就好了。


陈鲁答0~6岁儿童常见问题

如何让孩子既自主,又有规矩
家长:您讲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说到别打扰孩子,但是有时候,比如说晚上要睡觉,要洗脸刷牙,他在玩儿,他不情愿。我一般会转移他注意力,说另外一个话题,他可能就顺着过来了。比如我拉他洗脸,他要走,我给他讲个故事,他边听边忘了这回事儿,顺着就洗完了。比如他不愿意走路,非让大人抱,我跟他聊天或看旁边的树、车,不知不觉就到楼下了。我想问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是否可行,会不会影响他的注意力?
陈鲁:我觉得没有问题,听起来你的做法不错。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比如把他所有的时间,醒着的,跟你互动的时间,看成100%。在这100%
的亲子时间里,是不是大部分时间、大部分活动孩子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是说100%
时间里面孩子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让孩子产生一些规矩感、秩序感,该睡觉的时候确实要睡觉,天黑了确实要回家。在一小部分时间约束孩子是没问题的。我看到一些家长在任何小事上都跟孩子较真儿,时时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对,要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你带孩子,这一天里出去干什么、往哪儿走、在什么地方玩多长时间,都是你来决定,让孩子按你的想法来做,晚上该回家的时候你又让他回家,睡觉前又让他刷牙,所有这些放在一起,你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想想,他没有什么机会做主,专注于某件事情。但是,如果大部分时间你都给他自由,放他一把,让他自主,在某些时刻紧一点,没有问题。
家长:怎么让孩子更有规矩呢?比如穿衣服要快一点,行动不能太散漫了。孩子有时候慢吞吞的,我是一直等着他呢,还是告诉他,你要快点,不快点真的要迟到了?
陈鲁:我的做法还是本着这个原则,比如该上学了,家长的责任是让孩子不要迟到,因为他如果迟到,到了学校可能也不开心,他会比较紧张,会丧失在学校的时间,这是你的责任。怎么才能尽到责任?该走的时候你确实要让他走,但是做法不同,有一种做法让孩子觉得更轻松一些,比如走之前15
分钟跟他说一下,我们再过15
分钟就要上学了,你现在饭还没吃,脸还没洗,你要把这几件事,吃饭、穿衣服告诉他,等于给他一个警告,给他一个秩序感,孩子就去做了。他如果很自觉的话,会马上就把这些事办完。他也可能拖,过一会儿,你说还有10
分钟了,你还得干哪几件事,他更清楚了,你再看他怎么做。最后你说5 分钟之内就要出门了。在这15
分钟之内他是有自主权的,但大人是介入的,并且给他指导,等该出门的时候,如果他脸还没洗、牙还没刷、饭还没吃的话,家长会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家长就这样出门,他觉得要让孩子承担后果,你没吃饭去学校以后就饿着,并且他饿了一次、两次就会长记性了。我在家也这样做,但是孩子没有到不吃饭的程度,她总是把最重要的事情做了,但有的时候脸会不洗,出门以后问,“我脸干净吗”,我说哪里不干净。她就吐唾
沫往脸上一擦。但是她经过这种不方便以后,下次就会更主动一些。


内向的孩子长大会不够自信吗?
家长:我的孩子特别内向、胆小,在楼下跟小朋友玩儿,去幼儿园,去亲子班,都比较拘谨。比如他特想买一个玩具,我觉得他不懂事,他就不要了。这个可能跟个性有关,他天生就有点胆小,也可能是因为跟老人长大,老人不太爱说话,他也不太爱表达,我担心他以后会不够自信,没有勇气。
陈鲁:我想到两点,第一点孩子天生的性格确实不同,天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家都相同的天性,就是我这本书里提到的六个能力,是大家共同有的天性。另外一个天性是个体差异,人跟人不一样。关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心理学做了多年的研究。
大脑里有一个杏仁体,孩子到了世界上,碰到人、事都得作判断,这个杏仁体的功能是产生、处理情绪,如果孩子看到这个人觉得很温暖,很想亲近,这个区域就会做某种活动。如果孩子很害怕恐惧,这个区域又做另外某种活动。有些小孩天生这个区域活动特别激烈,所谓的激烈反映在行为上,孩子一看到新的人、新的事物特别敏感。有一个实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哈佛有一个教授凯根,他做过长期跟踪实验,把不到一岁的婴儿带到实验室,让他们有一种新的体验,比如拿棉花球蘸一点酒精,突然放在孩子鼻子前面,看孩子怎么反应,或者是找一个机器人,用机器人的声音说话,这些东西都是中性的,不见得可怕,也不可爱。结果发现20%的孩子反应超敏感,马上就有生理反应,通过测大脑电波,也能看到马上有生理反应,很紧张。比如四肢在动,有的孩子还紧张得哭起来。另外40%
的小孩很放松,看着这样东西好玩,持续再给他刺激,他还觉得挺好玩的,自始至终没有问题。还有40% 是在中间的。
凯根跟踪研究这些小孩,有些跟踪研究现在还在进行,这些孩子中有些已经二十多岁了。他发现那20% 特别敏感的小孩,到了4
岁在幼儿园里属于胆小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容易紧张。再跟踪到7 岁,有不少孩子不是特别开放,不是特别外向。但是等到15
岁,大多数的孩子都跟正常孩子一样,但是他的天性没有变,这些孩子会告诉你,我考试前特别紧张,我见了人挺紧张的,说话之前也紧张,但是见到我的朋友不紧张。他的天性没有变,但是他一样能取得成就,比如说在学习成绩、社交能力上。他也能跟人交流,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一直有家里的支持,父母都在身边,他紧张的时候父母不会去压他,会给他理解和支持。父母会告诉他,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不要说话,那你就不说,但是为了让你能适应不同的人,更愿意说话,我在家里多跟你说一说,你说话的时候我好好听。当孩子跟父母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孩子感觉能自由地表达,就练习了表达。哪怕他到学校里,老师问一个问题他不说,也没关系,因为他其实有能力。随着年龄渐长,他学到了东西,他自信心渐长,到了15
岁的时候他虽然知道自己紧张,但他能控制自己,就能说了。
家长:那我是应该给他时间,耐心地,慢慢等他一点一点积累,还是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自己,让他胆量更大一点?
陈鲁:这两个不冲突,不要逼他。他不爱讲,不爱说话,就不要让他说了,没事的。你也可以创造机会,在家里多跟他说说话,带着他和另一个小朋友一对一玩儿,谁家的小孩跟他年龄差不多,他们两个挺喜欢在一起玩儿,到哪儿玩儿就带他去,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他会放松,逐渐锻炼这个能力,这两个不冲突。要避免的是强迫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说,你今天不说我就怎么样,那完全就是压力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