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NT$
418.0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NT$
449.0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NT$
857.0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NT$
403.0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NT$
454.0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NT$
398.0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NT$
2234.0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真实讲述孔子和他之前的时代,全景展现孔子和儒家的历史命运。
|
內容簡介: |
礼乐制度,世界上第一套融合了民主思想与精英治国理念的政治制度,在礼乐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礼乐文化,蕴含了最早的人文思想和即便放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的普世价值的理念;孔子,中国文化传承中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曾经是中国文人的信仰,中国文化的符号,他一边被崇拜,一边被曲解,他的思想酝酿发酵成了后世的儒家文化,但现在大众接触到的儒家文化却又与孔子的思想在诸多方面相冲突,在近代他因此背上了无数的骂名。
尊重历史,寻求文化的真相,这就是本书试图告诉诸位的故事。
|
關於作者: |
狼心苍苍,1967年生,山东济南人。1989年参加工作,先后做过工人、技术员、销售等。
|
目錄:
|
前言:中国文化的大走势
第一章 说“仁”
武力与非武力
从古公亶父说起
你我都有当贼的一天
当扩张遇上仁义
仁的另一面
采风与言路
在棍棒下求生
为国与为己之间
第二章 说“天命”
天命论的产生
没有天命,只有民命
从天命论到天人感应说
泰山是个大祭场
第三章 说“礼乐”
说礼,道礼
仪为礼之先
从礼仪中看等级
礼仪中的处世哲学
少数人也有话说
礼与法同归殊途
礼在日常生活中礼保护私产
礼与仪,孰轻孰重
乐不只是演奏
乐中的政治智慧
?关于靡靡之音
诗中的历史
诗也可以是政治工具
诗是人际交往的必修课
不懂诗,别混春秋
射与御
孔子的战争观
《书》里的故事
春秋之谓
《春秋》也不完整
《春秋》、《左氏春秋》与其他
《易》里的学问
?从算命谈起
无事不卜的古人
《易》是礼乐的图腾
第四章 天子、诸侯与大夫的工作
天子的工作
政治承诺——盟誓
诸侯与大夫的工件之一外交
第五章 贤人政治
春秋贤人
国君的贤与不贤
贤人制度下的民族
第六章 礼崩乐坏
危机的出现
大夫们的选择
第七章 圣人也是人
生逢乱世
四处碰壁,斗志不减
孔子的瑕疵
第八章 关于《论语》
要德治,还是要法治
千变万化的仁
不孝,忠孝之开始
第九章 女人果真难养?
从遗风遗人俗说起
歧视未必都是错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第十章 《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
小人物的悲剧
贵族无奈的时候
谁的钱都敢不还
拜见国君像串门
我要跟你决斗
孔子也曾羡慕的人
魏晋风度之祖
奴隶中也有牛人
陪葬这事
结语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说“仁”
仁是礼乐制度的灵魂,是社会各基层利益的体现。仁的本义是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但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它的含义却有所延伸,指执政者应该提供好的社会环境,让治下的人们生活得更好。
晋献公的夫人骊姬,在与晋献公的一次谈话中曾指出了作为个人道德标准的仁与执政者应该追求的政治标准的仁两者之间的不同。马骊姬说:“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为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就是说,仁对于执政者有着特殊的含义。对普通人来讲,爱自己的亲人就是仁;对于执政者来讲,则需要做到让治下所有的人安居乐业,让社稷安定,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一个“仁”字。所以,执政者对所有的人都应一视同仁,不应有亲疏之分,应该把治下所有的百姓都当做他的亲人。
这种观点就是春秋时期人们对仁的认知。
仁,由最初人和人之间的关爱发展到礼乐制度时期的政治主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武力与非武力
在动物王国,兽王凭借自己的力量击败入侵者,给团队带来安全,这是最早的仁。动物在选择首领的时候总是选择最强大的,这是生存法则。动物王国首领的位子因武力而得,也因武力而失。
与动物王国不同的是,在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发现单凭武力无法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智慧也就随之在以后的社会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虽然不知道人类在什么时候放弃了单纯以武力选择首领的方式,但促使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理由非常简单,也许因为一顿饱饭、也许因为一个温暖的巢穴。
有人发现在树上居住更为安全,他就在树上搭建了一处简易的住房,并将这个法子告诉大家,最终他成为了头领,被称为有巢氏;有人发现可以通过栽种作物获得食物,不必单纯依赖野生的果实,于是他把这个法子告诉了大家,他也成为了首领,大家称他神农氏。
神农氏与有巢氏做的事情都不是靠武力能解决的。在那个年代,他们帮人类解决了温饱,他们的所作所为就被称为仁。人们为了感谢他们,推举他们做首领,给他们部落里最好的待遇,这是人们报答他们的方式,同时也是鼓励他们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的唯一方式。
仁,最早就是通过为别人带来幸福而幸福自己的简称。简单地说,人们跟着谁过得好,就选择谁来当头领。
环境依然恶劣,危险无处不在,除了狼虫虎豹,还有来自同类的。部落首领除了有优秀的品质之外,武力在很长的时间内也被保留着。礼乐制度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与御占了其中的两项,足以说明这一点。
一直到春秋时期,一有战事国君们就亲自披挂上阵。
秦晋的韩原之战,秦穆公亲自跑到阵前向晋惠公叫阵。在过去,当个国君很不容易。
武力也好,非武力也好,都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作为部落首领或是国君,要有能力保护麾下的人们,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能生活得更好。
为大家带来的多,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部落首领的德基就深厚,大家才会拥戴他们,他们的地位才会稳固。
仁与德都是很功利的词,只不过更多的时候人们喜欢忽视其功利的一面。
从古公亶父说起
古公亶父是一位有着仁德美称的部落首领,研究他的事迹可以更好地看清楚仁在当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它跟现在人们理念中的仁究竟有哪些异同。
古公是周人的首领,文王的祖父,他是周人兴盛的第一功臣。正是他的仁德,为周人之后的发展并取代殷商奠定了基础。
周的始祖弃是舜时的一位负责农业的官员,人们称他做后稷。稷是人类最早由野生作物培育出的谷物,人们就用它来称呼当时社会的农官。稷是农官,自然精于农业管理和农作技术。
据传,为了躲避夏末之乱,弃的后人辗转来到了今天的陕西西部地区,定居在豳(bīn)地,此时的周人,确切地说应该被称做豳人。
农业是当时的先进产业,对比于半猎半牧的部落来讲,更容易填饱肚皮,这手艺自然失传不得。
种地为古公和他的族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却没法解决困扰他们的另外一个难题:当地土著的侵扰。
古公和先他之前来到豳地的祖先一样,一直受着当地土著们的欺侮。他们有着很生猛的名字:猃(xiǎn)狁(yǔn)和鬼方。猃狁和鬼方可能是周人对土著民族不同部落的称呼,也可能是对同一民族不同时期的称呼。
名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这两个名字看到周人对他们痛恨的程度,特别是猃狁这个名字,非常有上古怪兽的神韵。
后来周人一举夺天下。周秦汉唐下来,碰撞融合,成就了中国文化。猃狁、鬼方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了秦汉时期的匈奴人。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古公怎么应对猃狁的劫掠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薰育就是猃狁,戎狄说明了猃狁的归属,是戎狄部落中的一支。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猃狁的强盗行为,古公和他的族人听之任之,想要什么自己拿,千万别把自己当外人!
猃狁也好,戎狄也好,来吧,来抢吧,什么“欲得财物,预之”,有办法谁也不愿意装孙子。
享受到宾至如归待遇的猃狁,频频抢劫得手之后,其强盗行为开始升级,准备要抢人抢地,自己来做农场主。
无风无险地做强盗不好吗?怎么就想起来做农场主了呢?
原因很简单,在古公那个时代,没有运输工具,没有公路,偏偏能抢的东西只有粮食,找个能盛粮食的器物比粮食还稀罕,就算可着你拿,能拿走多少?
这是古公和他的族人放任猃狁抢劫的主要原因,为了几捧粮食,丢了性命不值得。
如果猃狁一次能把一年的口粮都抢走,即使古公不跟对方玩命,也会被命玩死,怎么可能后来的周王朝。
强盗也有强盗的痛苦,把抢劫干成了乞讨,是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痛定思痛,猃狁的老兄们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抢粮不如种地。不会种地可以抢人,都是做强盗,抢什么不是抢。
抢点东西尚可忍耐,抢地抢人就过分了,所以古公的族人纷纷要求跟对方拼命。
然而,古公的表现依然很古怪,他平静地告诉大家:“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这几句话说白一点就是:你们让我当君主,是为了有利于你们。现在戎狄之所以来攻打我们,就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你们跟着我和跟着戎狄有什么区别呢?为了我而跟对方拼命,让你们的父兄死于战场,我怎么还忍心做你们的君主?
说完这些话,古公带着属于他自己的人马离开了豳地,去了岐山。岐山之南是一片平原,叫周原,非常适合农作。
这是周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迁徙。正是这次迁徙决定了以后周人的命运走势,也是由于这次迁徙,古公的后人才被称做周人。
古公的这番话和这种行为为其赢得了仁的名声。他到岐山之后,许多别的部族的人前去归附依靠。
在那个时代,要为大家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无疑是需要本钱的,而古公恰恰就是一个有这种本钱的人。
如果他只是因惧怕猃狁而逃去岐山,没人会跟随他。
在残酷的环境里,大家都要活下去,之所以选择了你,不是因为你心地善良,而是跟着你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在豳地,周人穴地而居;到了岐山,古公开始营建城郭。初建的城郭也许不像后世的城郭那么雄伟坚固,但对当时的周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城郭不但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可以防守。遇到强敌入侵的时候,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保障,是那个时代的安居工程。
从地上到地下,古公第一次建立的城郭规模一定不会太大。就在这不太大的城郭里,古公安置了他所有的部众。那时国君管辖的范围比一个村长大不了多少。
古公的村长很快就当到了头,投奔他的人太多,原来的城里已经容纳不下,只好令建分城。七八条枪十几个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古公才真的像个国君。家大业大了,过去村长式的管理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他开始设立五官制。有了专业的管理队伍,周的第一次腾飞就从这里开始了。
仁者爱人。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见了老的扶一把,见了弱的帮一下,这自然可以算是仁,但这种仁只不过像蜡烛一样,只能发出一室之光;作为国君,作为一个团体的首领,却需要让所有跟随你的人感受到你的温暖。
所以,古公的仁不但是他在需要拼命的时候不去拼命,还在于他用更好的办法替代了拼命。在一个崇尚武勇的时代里,谁也不会跟随一个懦夫。到了岐山之后的古公兵强马壮,对抗猃狁的劫掠有了本钱。古公的儿子季历曾跟猃狁狠狠地干了几架,很是扬眉吐气。
古公是仁德的。他的仁不是老大妈慈祥的眼泪,而是给跟随他的人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让大家可以吃一顿安稳的饱饭。如果仅是不愿与猃狁争斗、不愿意族人受到伤害就可以称其为仁的话,那么所有的懦夫都成了仁者。
那个时候,人们为一顿饱饭互相残杀,不是抢人就是被抢,不是杀人就是被杀。在这种形势下,谁能真正地放弃武力?
今天,再回首去理解古公的仁,理解政治家的仁时,应该与常人之仁区分开来。就像李世民,虽然他在玄武兵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兄弟,逼得老爹退位,把自己的兄弟媳妇儿变成了自己的妻妾。但对比其他的帝王而言,他的政治开明,在他的统治下,人民安家乐业,国力强盛,万国臣服。所以,现在提起李世民,很少有人拿他的作风说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