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NT$
254.0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NT$
403.0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NT$
602.0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NT$
755.0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NT$
454.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NT$
709.0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NT$
254.0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div
经典要怎么读?作文该怎么写?
文章可长可短,可议论可抒情,针对不同的文体有什么特别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语文应该教些什么?怎样上好精彩的语文课?
知名学者、语文教育改革重要推手廖玉蕙教授深情解答
|
內容簡介: |
精彩的语文课,能导引学生进入人生的文学风景
著名教育学者、多年教育一线经验、语文教育改革重要推手的廖玉蕙教授
,提出深刻的观察,做出最精彩的示范,分享丰富的教学心得,将学生成长永远放在第一位,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到蒋勋的《孤独六讲》,从看图说故事到当今最热门的手机短信,将人生经验带入语文课堂,把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做连结,让经典幻化成一幕幕灵动的生活场景,写作不再只为应付考试,而是自我和周遭所进行的对话,与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学盛筵。
《名师谈阅读教写作》是作者几十年经验的总结,给语文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让他们拓宽思路去探索;教会学生取得语文高分同时,学会思考,感悟生活,看清真相。《名师谈阅读教写作》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书,可以举一反三,延展其他学科老师和学生阅读。
|
關於作者: |
廖玉蕙
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台湾语文高考试卷命题者之一,现任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教授,讲授创作、现代文学及古典小说等课程。曾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兴文艺奖章及吴鲁芹文学奖。
著有《纯真遗落》、《大食人间烟火》、《像我这样的老师》、《没大没小》、《不信温柔唤不回》、《淡蓝气泡》、《曾经的美丽》、《文学编织》等作品。其作品被选入台湾初中、高中课本,并被收入多本选集。
|
目錄:
|
序1 奇文共欣赏 孙长礼
序2 3D老师又“生”了 苏兰
序3 微笑从哪里来 林恕全
自序 怎么欣赏?怎么写?
第一部分 阅读是情商开发的过程
多元解读的能力从何而来
阅读一本书的几个策略 以阅读蒋勋《孤独六讲》为例
少年王冕如何布局他的人生 解读《王冕的少年时代》
从极短篇看人生悲喜 以《天使与软糖》和《永远的蝴蝶》为例
九弯十八拐式的寒暄应酬 林语堂《冬至之晨杀人记》
浅近语言,深远寄托 王鼎钧《生生不息》、《注意差异》
未知的恐惧 雷骧《小书》
泼墨点染,意境尽出 简■《风中的白杨树》
时光过于抽象,流速过于安静 黄信恩《时差》
维护主动抉择的尊严 米尔 《出走》
第二部分 写作就是自我与周遭的对话
从粗豪中找到细致 扩写的方法
衔接无间的节奏掌握 续写的策略
视觉与感觉的结合 看图说故事
脚踏四方,文写八面 报道的撰写
纸短情长 极短篇
以殊相写共相 亲情散文
轻松看电影,用心写文章
添枝加叶或翻案补恨 古典与历史改写
第三部分 观察思考打造不一样的创造力
长话短说 短信写作
颠覆传统的创意 演讲或致词
有关考试作文的十二点叮咛
第四部分 语文教育沉思录
只有一个答案吗
从开口到闭嘴
看见生活里的繁花盛景
朗声寻找最准确的字句
教出怎样的风景
说小故事与讲大道理
凝眸注视生活
电视剧濡染下的重口味人生
喊停的勇气
抓住每一双求知的眼睛
为老师寻找一个理由
我可以再道歉一次吗
承认人有未尽之处
跟孩子站在同一边
王美丽断腿
我们就该这样长大吗
时间将届,按铃响起
不过是丑些罢了
如何能微笑以对
文学对谈 从文学中看见生活的繁花盛景
|
內容試閱:
|
阅读一本书的几个策略
| 以阅读蒋勋《孤独六讲》为例 |
所谓“阅读策略”,就是拿到一本新书,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阅读。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将看出不同的心得。阅读原本就是非常私密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作的历程,同一本书给二十个人看,将看出二十种不同的面貌,所以,每一个读者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以下就以蒋勋《孤独六讲》为例,提供笔者可能采取的几种阅读策略,鱼贯进行或分别进行:解读文本、延伸阅读、生命经验的印证与启发、纠谬。文本的解读,不外从主题、内容及手法三方面入手。延伸阅读是顺着阅读的走向,不断向外或朝内延伸探索的过程,借由一本书的阅读,可以向外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也可以向内深掘,最后取以和生命经验相映照,如果能在阅读过程发现作者数据或论点的瑕疵,加以辩证,收获就更大了。相信经过以上所说的一番脑力激荡后,必能达到共鸣、丰富与提升的功能。
一、解读文本
1.主题:作者为什么写
这是蒋勋应邀演讲的讲词,分别探讨六个孤独的主题: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
2.内容:作者写出什么
?明说:因为渴望孤独,珍惜孤独;认定只有孤独,可以让生命变得更丰富而华丽。历史及社会现实中的许多伟壮的身影,都是因孤独而起。
?暗寓:时代喧嚣,人声吵杂,看似热闹繁华、百花齐放,实则徒劳无功。
3.手法:作者怎么写
作者旁征博引,从历史取材,由现实观照;既读书也看电影,既论他人文章,也兼谈自己作品;既云承平,更论争战……林林总总,无非说明: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并非洪水猛兽。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与别人相处。所以,但凡社会心灵的思考者,都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
二、延伸阅读
1.从此到彼的数据追索过程
除了文本的解读外,阅读时,还可以循着作者的笔触,一路追寻。作者提到的内容,若有不甚清楚之处,可以找寻数据加以厘清;作品中时常提到的知识或人物,如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兴趣,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书中仅点到为止的知识,也可做进一步的搜寻认识。譬如:在《孤独六讲》中,最常被举出作为例证的,除了蒋勋自己的作品外,就数五四时期的小说家鲁迅及日本的导演小津安二郎了。我们可以找出诗人杨泽所编《鲁迅小说集》(洪范书店)、Donald
Richie原著、李春发翻译的《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电影数据馆)及《寻找小津——一位映画名匠的生命历程》(高雄市电影图书馆),将这两位人物及其作品、电影重做一次回顾。
首先,从杨泽写的序里摘要鲁迅的创作精神,再找出何以称呼他为“盗火者”;而在杨泽的文章中,提到鲁迅一系列乡土中国的写真照中的人物,“脸上、身上,仍留有一种班杰明所谓的光晕(aura)”,那么,班杰明所谓的光晕(aura)又是什么?接着,蒋勋在第一讲的“情欲孤独”里,特别拈出鲁迅有一篇小说就是以孤独为主题,题为《孤独者》,这篇小说的内容又是些什么?
其次,不止蒋勋在文章中常提及小津安二郎导演,许多其他的作家及电影工作者也对小津电影颇为青睐,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寻找小津——一位映画名匠的生命历程》对小津的导演生涯及电影有翔实的分析,熟悉其作品者正好可借此机会重温,陌生者则因为这样的延伸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更有兴趣的,甚至可以循线找来小津电影观赏,趁机摘记小津安二郎如何在电影中表现人的孤独。以下便是前述进程的摘记:
?鲁迅其人其文
杨泽在《鲁迅小说集》卷首写了一篇相当有分量的导读文字《盗火者鲁迅其人其文》。其中,对鲁迅作品的创作精神有精要的勾勒:
故事的叙述者常常是一个被卡在过去与现代、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知识分子,充满了灰色的绝望与无力感,却擅长以回忆的角度去追寻一个因为现代的逼近而呈现残败、失落面貌的故乡。这是一系列“乡土中国的写真照”:在废墟的家园里,被禁锢在封建理法里的人像脸上、身上,仍留有一种班杰明所谓的光晕(aura),神秘而动人。
?为何称呼鲁迅为盗火者
中国历代改革者“徒手搏龙蛇”,面对道统常有的“孤高自愤”在鲁迅的身上看得最清楚。盗火者鲁迅自言他从域外盗火来,正为了把自己的心肝煮给众人吃。
?班杰明所说的“光晕(aura)”是什么
首先,所有事物都能显现真正的光晕,它并不像人们所臆想的那样,只与特定事物相关。其次,光晕处在变化之中,说到底,事物的每一个变动都可能引起光晕的变化。第三,真正的光晕,决不会像庸俗的神秘书籍所呈现和描绘的那样,清爽地散射出神灵的魔幻之光。真正的光晕的特征,更多地见之于笼罩物体的映衬意象。
——本雅明:《毒品尝试记录》,《本雅明文集》卷六(1),
法兰克福:Suhrkamp,1999年,第588页
?鲁迅的《孤独者》——出自《鲁迅小说集》251—275页
这篇《孤独者》,原先收在《彷徨》里,写一位在中学教历史的老师魏连殳,好发议论,作风与众不同。其中一条线索写,扶养他长大的祖母过世,村人以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对传统丧礼穿白、跪拜、做法事的仪式必然甚多意见,大伙儿严阵以待,准备对他道德劝说一番,谁知连殳却全无意见,只说:“都可以的。”村人大骇。可是,有条不紊办理丧事的连殳,却在大殓完毕后,失声痛哭,像一匹受伤的狼。其后,他和第一人称的“我”聊天时,才揭晓他痛哭的原因并非孝顺,而是,如他所说“我那时不知怎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哩。这些人们,就使我要痛哭……”鲁迅将这个孤独灵魂一生的变化,描写得既传神又残酷,尤其最后为了活几天,甚至腆颜迁就地要求:“不知那边可有法子想……便是抄写,一月二三十块钱的也可以的。我……我还得活几天。”把一个“躬行先前所憎恶的和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的孤独者描摹得堪称沦肌浃髓!
?小津安二郎如何在电影中表现人的孤独
小津的电影里,几乎都有一个薪水阶级的老头子,由于退休年限将届,乘醉回想过去之种种,而对自己的一生兴起怀疑。他的电影中,幸福的家庭很少。几乎都显示了家庭成员的乖离。大体上,小津的人物,对生活都很满足,但总有征兆显示,这个家庭不久就会失去它原先的面貌。例如,女儿出嫁,留下孤伶伶的父亲或母亲;父亲或母亲亡故;双亲突然离家到他处同某个子女同住等。
小津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物是全然坏的,或是全然好的,也没有一个观念是全然对的,或全然错的。对他而言,如果有绝对的事物的话,那就是万物之变迁不息了。生途悠悠,一切殊难逆料。流转的世界里,没什么是注定的。《东京物语》里,父亲谈起在战争中死去的孩子,说:“失去孩子令你难受,但真和他们一起生活,却又有许许多多的难处。”失望是与生俱来的。媳妇纪子感叹:“是的,人生是令人失望的。”淋漓尽致地点出人生注定孤独的原因。
2.联想生发
以往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必然和每一次新的阅读相互冲撞,古典的、现代的,在脑海里交互出现,形成另一种全新的体会。
?关于孤独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似写山中独坐,远离尘嚣,悠然忘返的情怀,也可隐约见出李白孤高的寂寞与对俗世的厌倦,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所谓的“孤独”?强调只能和寂然独立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也许正暗示着无法在世间找到和谐的人际,彻底否定长久愉悦相处的可能。而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又是另一种孤独样貌的呈现。苏东坡为了抱负,为了原则,不肯屈就不肯苟合世俗,而饱尝人生千般的荒冷寂寞,遗世而独立,孤高而悲怆。孤单、寂寞、寒冷,全在笔端流露。
赫胥黎曾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纪伯伦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歌德更进一步阐述:“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证诸前述两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苏轼的作品与际遇,果然是有几分道理!
?读黑色恐怖小说,当你越保持一种旁观的状况时,它的黑色恐怖性就越高。
由此联想起纪大伟得奖的极短篇《早餐》(唐捐、陈大为主编《当代文学读本》,二鱼文化),以烹饪来为出轨的感情赎罪的男人,用深夜的放浪和清晨的美德来达成生命的平衡。他穿梭在太太的餐桌和情人的床间,前一夜在情人处销魂,翌日为妻子准备的早餐就更动人。一日,情人迭出怨言,他失手掴掌,反挑起欲望海啸,欲仙欲死,来不及回家做饭,中午过后返家……摸索开灯,赫然发现母子二人穿好衣服静坐阴暗的饭桌前,儿子说:“好饿,我们还没吃早餐。”那时,屋外骄阳高照,他家里却还没有开始天亮。如此黑色恐怖小说,果然因读者保持旁观而越显恐怖。
三、生命经验的印证与启发
阅读是为了让生活更容易,所以,有的可能希望听到一个有趣或好听的故事,以打发单调无聊的闲暇;有的盼望从作者丰厚的学养里汲取营养,来滋养自体贫薄的知识;有些读者从现实面出发,希望能从阅读中找到解决他人生困境的良方;有些读者从精神面着眼,盼望从作品所提供的美好表现形式,获得美感经验的餍足;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读者的生命经验迥异,所以,常常会有读者读出了超乎作者想象的意义,这是因为阅读者一边读着作者的生命经验,一边会忍不住拿来和自己的人生相互印证生发,所以,一般都承认,阅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不必一定依循作者所期待的方向前进。好的作品,通常具备多元解读的空间,不必担心自己的阅读是否符合作者的期待,或是不是跟大多数人相同。以下略加举例说明。
1.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孤独六讲》第48页
蒋勋在《情欲孤独》中说:“不同年龄层所面临的孤独也不一样。”接着在后面谈到年幼时与母亲对话的经验,好像充满了禁忌与不被认同的孤独,我的心里隐隐感觉有些地方被触动了。当我继续看到谈到《暴力孤独》时写的:“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我们对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忽然,我就不由地回想起童年经验:因为转学,上学时,得强撑着新同学谣啄纷纷的攻击;黄昏回家,还要背负昔日老同学背叛的指控;在家,因为父母的忙碌,又根本得不到亲情支持;在几乎可称之为“众叛亲离”的窘境下,只能据守阁楼和行走公路上喃喃自语的疯子展开通关密语式连结,造成日后不断与自己对话的习惯,甚至因之走上写作的路途,所以,写作对我而言,也许只是自言自语习惯的延伸,也许这就是蒋勋在此所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也是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内森所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阅读至此,适巧在演讲场合邂逅小学时隔壁班的一位女同学,忽然前尘往事涌上心头,于是,写出了一篇《隔壁班的女孩》(收入2010年1月九歌出版的《纯真遗落》),抒发积压内心的深沉感慨,希望借此提醒老师多关心校园内孤独的身影,吁请家长能多设法听懂孩子的话,想法和孩子站在同一边,这是阅读和写作不经意间所冲撞出的火花。
2.当我们用超出对话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语言就会变成最惊人的人类行为学,远比任何动物复杂,这里还牵涉到很多人际关系。
——《孤独六讲》第90页
用同样的语言,为何我们会听不懂对方语言的真正意涵?是因为个性不同?是因为所处环境迥异?所以,应该努力学习将心比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语言的真义。譬如:同样一句带着惊叹号的“死相”可能是撒娇,也可能是嗔怒,如果没有注意说话人的肢体语言,可能就会因错解而要被控骚扰或被嫌不解风情。
居远地的阿嬷来台北,你问她:“天气蛮热,要不要开冷气?”阿嬷可能并不以“要”或“不要”应答,而是说:“无要紧。”那么,面对“无要紧”的回答,你是该开还是不该开冷气呢?到底阿嬷真正的心意是倾向何者呢?我曾以此请教年轻一代的学生,大部分都说:“不要开啦!阿嬷如果怕热,她就会直接说。阿嬷是不想开,但揣摩我的心意,以为我怕热想开冷气,不好意思煞风景。”而实际的状况真是如此吗?是不是也可能是另一种状况:老一辈的人总是很节省,也许是舍不得让儿女开冷气、多花钱,“无要紧”三个字里潜藏“没关系!天气虽热,我还能忍耐”的深层心意呢?这时,如果你够孝顺,不忍让阿嬷忍耐炎热,就应该开个冷气,让阿嬷舒适些。这两种考虑何者为是?就考验着你对阿嬷身体、个性或思考的理解程度,是一个测试你和阿嬷默契的命题,同时也是考察你孝顺与否的标尺。阿嬷也许罹患风湿,不喜吹冷气,加上为人客气,不喜为难家人,那么,前述年轻人的选项就符合阿嬷的心意;如果阿嬷一向节俭、舍不得花钱,又体恤儿女,那么,开冷气的选项就是你表达孝心的方式。所以,语言的孤独,是因为语言的解读空间极大、极多元,与它连结的变量数不胜数,因此,所谓的“准确度”和你对人的观察与关心有莫大的关联,而在疏离的年代,必然更增加孤独的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