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增订版)》是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一部力作,开饮食文化读物之先。全书共四十八篇,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流露出作者对精致文化的一份眷念。
|
目錄:
|
序
自序
闽北光饼
杏花春雨话冶春
说糟
饮料琐谈
忆吉士林
被异化了的蒙古烤肉
蜜汁红苕
老麦的粽子
中山公园的藤萝饼
九华春笋
辉县吃海参
郑宅肉松
早茶、早点种种
第一次喝豆汁儿
闲话伊府面
中山食禾虫
北海的三处茶座
忆灶温
吃小馆儿的学问
金华烧饼与宁波苔条
西安稠酒与泡馍
豆腐干絮语
漫话食鸭
康乐三迁
“堂倌儿”的学问
镇江端午鲥鱼肥
油酥饼热萝卜香
曹溪圣水南华佛茶
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
东江盐煽鸡
俄国老太太
塔尔寺酸奶
台北饮馔一瞥
中秋话月饼
莼羹鲈脍的寂寞
忆华宫
从“看戏也是读书”说到“治大国如烹小鲜”
镜泊鱼米
西瓜的退化与变种
川戏与川菜
家厨漫忆
家厨的前世今生
“何山药”与爆肚满
也说名人与吃
说恶吃
食单琐话
莼鲈盐豉的诱惑
--文人与吃
饾订杂忆
后记
增订本后记
|
內容試閱:
|
老麦的粽子
老麦姓麦,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如果今天他还在世的话,应该有一百多岁了。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有个老麦。老麦是广东人,但广东人却很少有他那样高的个子,估计会有一米八五左右。而我那时又太小,见到他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老麦那张脸倒是很有广东人的特征,眼窝深深的,嘴凸而大。也许是个子太高的缘故,他显得有些驼背,我记得那时老麦好像已经有六十岁了。
老麦没有自己的店,但在北京却有他为之服务的一百多家主顾。老麦有一部很旧,但看起来很结实的自行车,车后左右分别有两个很大的白洋铁桶,这就是他的“流动商店”。老麦每年是要来两次的,一次是在端午节前,一次是在春节前。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的十年,他到时准来,从不间断。
老麦是个非常乐观而友善的人,他的食品是自制自卖,只是走门串户,按时把他自己做的东西送到固定主顾的家里。老麦对自己的手艺深信不疑,他做的东西是天下第一的,绝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质量和价格提出异议,否则是一副要拼命的架势。老麦也为他有一百多家固定主顾而自豪,常常听他说:“我有一百多家主顾呢!”
老麦的东西确实是好,春节时来,好像卖糯米鸡和八宝饭,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我就记不得了。端午节前来,只卖粽子一样,没有其他的东西。粽子有四五种,最好的是豆沙和火腿咸肉的。其他如莲蓉蛋黄的等等,老麦知道我家的口味,也不往出拿,问到他,他说拿到广东人家去卖。老麦的粽子与北京的粽子区别很大,第一是用真正的粽子叶包的,而北京卖的粽子经常用苇叶。第二是个头大,形状与北京的不同,他的豆沙粽子是方形的,而火腿咸肉的是斧头形,两种粽子的个头是北京粽子的三倍。老麦的粽子很贵,好像是卖到一块多钱一只,这在当时是一般粽子价钱的十倍。但是质量也是一般粽子不能比的。他的豆沙粽用的豆沙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板油炒过,糖多油重,糯米与馅的比例是1:2。火腿咸肉的是用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得当的咸肉一同为馅,而火腿绝不是点缀。他用的馅在外边店里可以包七八个粽子,难怪价钱要其十倍左右。老麦的东西是一口价,从没有人企图与他讨价还价,真可以说是货真价实。
老麦一口浓重的广东话,说起普通话来很吃力,于是声音就更大,像是打架一样,但不时又发出阵阵笑声。老麦是极认真的人,就像他对自己卖的粽子质量那样一丝不苟,他做人也认真,他不允许别人批评他的食品质量,但也从来不巧言令色地推销,老是摆出一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姿态。老麦从不多收人家一分钱,零头也要找清楚。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麦也没有间断过送货,至于那时的价钱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老麦说,他一个上午要跑十几家,所以他老显得那样匆忙。在我的印象中,他永远穿一身深灰色带黑道儿的中式裤褂,十分整洁,因为那辆挎着两个洋铁桶的自行车没有链套,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他的裤角上永远别着两个很大的夹子,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每年送两次货,就算有一百多家主顾,老麦如何维持生活?他还有没有其他的职业?至今都是个谜。
大约是1963年的端午节,老麦没有来,到了1964年的旧历年前夕,祖母说:“老麦该来了!”可是老麦依然没有来。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老麦。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个端午,我总想起老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