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NT$
449.0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NT$
653.0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NT$
305.0
《
创作经典
》
售價:NT$
653.0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1914)
》
售價:NT$
449.0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NT$
505.0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NT$
254.0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大师解读一个神奇的传教士
史景迁 Jonathan D. Spence,乔纳森?斯宾塞,1936年生于英国苏尔里,汉学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史景迁的中文名字蕴涵了很深的意义:“史”是Spence的中文译音,“史景迁”就是“景”仰太“史”公司马“迁”之意。
史景迁的妻子金安平,1950年生于台湾,12岁随家人移居美国,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景迁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
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史景迁著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主要有《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人,1620-1960》、《追寻现代中国》、《康熙与曹寅》、《“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康熙自画像》、《王氏之死》、《天安门:中国人及其革命》、《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胡若望的疑问》、《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史景迁众多畅销作品之一,通过叙写利玛窦在中国创建记忆秘宫,并最终客死中国,反映了他奇特、艰难的传教经历,以及当时中国明朝上至自宫廷下至民间的社会众生相,折射出了利玛窦这位神奇传教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
目錄:
|
一 建立“记忆秘宫”
二 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三 第一幅版画:彼得在波涛中挣扎
四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五 第二幅版画:在厄马乌途中
六 第三个记忆形象:收割庄稼的农民
七 第三幅版画:罪恶之地的人们
八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版画
九 利玛窦的“记忆秘宫”内幕
附录
利玛窦年表
原著注释
原著缩写
原著参考书目
原著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利玛窦记述说,他发现果阿人很“笨”,尽管在幸存的他最早写给欧洲朋友的信件中无论是从果阿写的,还是从南部的交趾支那写的,我们看到,他对印度人不具备接受先进的欧洲文化教育能力的观点给予辩驳,并阐明他对印度人的某种同情与关注。但是,他对印度人愚笨的评价,同东印度群岛耶稣会会长——令人敬畏的访问者亚历山德罗·瓦利亚诺对他们所持的消极看法,产生了共鸣。亚历山德罗于
1574年抵达果阿。
瓦利亚诺是一个聪明过人、精力充沛的人。他在国外从事传教活动和他丰富的阅历,对利玛窦的影响极大。他于1539年出生在意大利南部阿布鲁的奇尔蒂镇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母是地方天主教齐亚·彼得罗·卡拉法的亲密朋友。齐亚·彼得罗·卡拉法就是后来的罗马教皇保罗四世。保罗四世出于对瓦利亚诺的偏爱,在他18岁获得法学学位后,即提拔他为修道院院长,而在他20岁时,又被任命为奇尔蒂大教堂神父。1559年,当教皇保罗四世去世后,瓦利亚诺便徒然失去了保护人。
瓦利亚诺身高6英尺,体格十分强健。他于1577年徒步从海岸到海岸,横穿印度南部。显然,他也由于年轻、血气方刚而陷入困境。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威尼斯狱中,就他用剑刺伤他人面部之事进行的指控,作了奇特、激烈狂暴的抗辩。
1566年,他显然改变了性格,加入了耶稣会,并成为罗马学院一名学生。他在克莱维斯指导下,攻读数学、物理、哲学和神学。1571年,他被指派为初学院院长。就在这年秋天,他以院长身份,考核了年轻的利玛窦第一年的学业成绩。接着,他在成为耶稣会会长之前,先在马切拉塔学院任了一年院长。1573年,埃弗拉德·墨丘林要他去访问印度教区。同一时期,教会组织分派给年仅34岁的瓦利亚诺一个意想不到的权力,即委任他为好望角与日本全教区耶稣教会的总会长。
瓦利亚诺的使命是,用高尚的宗教热情,重新武装亚洲传教机构;扩充编外人员,从而使从事宗教活动的传教人员得以休整。他也为传教士们补充了新的精神血液,使他们有能力处理在印度北部马六甲海峡、摩鹿加群岛以及日本等地单独建立传教基地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他是带着偏见出发去日本的。他在写给耶稣会会长墨丘林的一封信中,把日本人描述为“一个天赋的值得信托的民族。他们没有不良习俗,虽然依旧贫穷,但没有无节制的吃喝与耗费的陋习,在接受基督洗礼后,是完全能够鉴赏精神方面的东西的。”要说他原来对印度人有过类似的公正的看法与倾向的话,他的那些看法与倾向,也在1575年底化为乌有。
那时,他已开始在葡萄牙人的印度领地定居、生活。他在这一年写的一份汇报中,用极其阴沉的心绪,描述了印度前景。他记述道,由于政府腐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耶稣会会士们不愿意听政府行政人员与军事官员们的忏悔。他也表明,在这个国家里,士兵们的军饷严重短缺,防卫要塞极为薄弱,舰队装备十分落后,司法机构粗简,且不公正。
尽管瓦利亚诺自己对印度人的感情十分冷漠,但还是为耶稣会会士们编排了语言课程,向他们发布命令,要求他们以虔诚的宗教信念,用当地语言,在圣多美施教。可是,许多传教士实际上根本不想精通印度语言,担心掌握印度语言后,会倒霉地永远留在贫穷的印度乡间,不能再回到葡萄牙人当中,担心他们永远不会有机会调到令他们为之向往的有前景的日本领地。所以,对缅甸西南部的勃生地区,瓦利亚诺也乐于由翻译人员帮助,完成耶稣会工作。
1575年,也就是利玛窦抵达果阿的前一年,瓦利亚诺在他前往摩鹿加群岛的途中,并在抵达该地之后,用极其精辟的言词评述了印度现状。他描述了印度酷热的气候,蔓延的疾病;陈述了社会的恶习与官员们的堕落;记述了懒散而昏昏欲睡的人民。他对印度社会现实的评定,使他把印度人同非洲人等同起来,说他们只比“野蛮的未开化的人们”
强一点儿。他还说:“所有这些人的共同秉性我这里未指被称做白色人种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是缺少才智与优秀品格,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他们生来具有奴性,而不是具有掌握自己主宰权的才能。”可是,在此两年之后,也就是在1579年,他开始意识到,以前由于偏信了远东耶稣会的汇报,从而对日本也产生了误解。实际上,日本人也是不可信的。他声称:那些原被他赞誉过的,被看做是“白色人种”,也被他视为“最虔诚的民族”的日本人,实际上是“随处可以找到的最虚伪、最不值得信任的人”。为此,瓦利亚诺自感,对进一步在东方发展传教工作的使命,“充满了焦虑与动摇,可以说到了智穷力竭、无主见的地步。”日本人集残酷、尊贵、堕落、腐败与伪善于一身。他们如此复杂的综合特性,使他丧失了正确评价该民族人民的信心,他认为,纵使他们能皈依天主教,但是之后不会热心于这一信仰的。也许“不让他们皈依为天主教,反而会更好”。此外,如果他们只是支离破碎地掌握一点儿宗教知识,反而被证明是有害的。瓦利亚诺在以“反宗教改革”运动领导人身份作的一次讲演中指出:许多日本人坚信,只要他们念叨“阿弥陀佛”,并向该神祈祷,便可以得救。人们必须正视这些令人抑郁的事实:“他们所辩明的观点,类同于路德宗的观点。”这样,由本身缺乏培训的神父们引导的对基督信仰不太强烈的会众,反而会导致新教徒势力迅速壮大的局势。
P43-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