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句法系统和语义系统日趋精密,但是受语境的影响,又会出现语言应用上的“无序”现象。汉语语言应用上,最常见的“变异”形式有“省简”和“羡余”。对于“省简”的研究比较多,而运用语言观和语言应用观来研究“羡余”现象的成果,还不多见。潘先军编写的这本《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展开了研究。
|
內容簡介: |
羡余性是语言的三大本质之一,但语言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到目前为止,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研究几乎都是局部的和零散的,而且都将羡余现象割裂为词汇和句法等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潘先军编写的《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将羡余作为一个整体语言现象,对现代汉语羡余在词汇、句法的表现进行了综合研究。《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既对羡余现象进行总体概括与局部描写,又力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前沿理论对羡余现象的成因进行解释,较为全面地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展开了研究。
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对论题及相关背景等进行阐述。介绍了羡余问题的来历、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研究简况及其相关成果;特别对羡余的含义、范围、形成过程等进行了论述;同时对研究意义、方法等问题也作了交代。
第二章论述现代汉语羡余的表现形式。将现代汉语羡余的表现形式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狭义羡余为语言形式不表义,广义羡余为重复表义,后者比前者复杂得多,也是研究的重点。广义羡余又分为复现式等多个类型,本章对各类型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现代汉语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羡余现象进行了描写与分析。第三章是词汇羡余现象研究,分别对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多音词、固定短语、外来词等各环节羡余现象展开了描写与分析。第四章选择了句法结构羡余中几个重要且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是动元羡余、同位短语羡余、搭配羡余、附加成分之间羡余等。
第五章论述词汇羡余与句法羡余的相似性。以往都将羡余分割为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本章将羡余作为一种整体语言现象,在词汇与句法层面上虽有不同表现,但实质上存在相似性,从词法和句法的一致性到羡余表现的相似性,论证了羡余作为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层面上保持着同质性。
第六章是对羡余现象成因的认知解释。认知语言学对羡余现象的成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章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主观性、认知突显等几个方面对羡余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解释,同时也注意到上述原因并不一定是单线的,而是多种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既有历时过程,也有共时效用。
第七章是余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并作了初步思考。
首先是羡余现象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其次是羡余研究领域的扩大,再次是羡余现象给语义分析提出的问题,最后是羡余现象对比研究。
|
目錄:
|
序I
内容摘要V
第一章 绪论:语言的羡余与汉语羡余现象
1.1 语言的羡余性
1.2 汉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
1.3 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定义和范围
1.4 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第二章 羡余的表现形式与广义羡余
2.1 羡余的表现形式
2.2 狭义羡余与广义羡余
2.3 狭义羡余
2.4 广义羡余的类型与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词汇中的羡余现象
3.1 汉语词的分布与双音词
3.2 双音词羡余
3.3 双音词羡余现象分析
3.4 双音词羡余的成因
3.5 多音词羡余
3.6 固定短语与类固定短语羡余
3.7 外来词的羡余
3.8 小结
第四章 句法结构羡余分析
4.1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与句法结构羡余的分布
4.2 动元羡余
4.3 同位短语羡余
4.4 搭配羡余
4.5 附加成分之间的羡余
4.6 小结
第五章 汉语词汇羡余与句法羡余的相似性
5.1 词法与句法的一致性
5.2 词汇羡余与句法羡余的相同本质
5.3 词汇羡余与句法羡余表现方式的异同
5.4 小结
第六章 羡余现象的认知解释
6.1 羡余的成因与认知语言学
6.2 羡余分析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
6.3 羡余与象似性
6.4 羡余与转喻
6.5 羡余与认知突显
6.6 小结
第七章 余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羡余现象成因的多样性
7.2 羡余现象研究空间的延伸
7.3 羡余现象给语义分析提出的问题
7.4 汉语羡余现象与其他语言羡余现象的异同
7.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羡余现象与留学生的“羡余”偏误
附录2 古代汉语中“凯旋”及带羡余成分语料
附录3 现代汉语中“凯旋”及带羡余成分语料
附录4 汉语羡余词汇表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