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开宝九年
》
售價:NT$
250.0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NT$
505.0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NT$
500.0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NT$
500.0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NT$
500.0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NT$
254.0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NT$
612.0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读书风景文丛:书中风骨》是一本谈读书的书,但不是就书论书,而是以书为依托,谈生活、谈社会、谈文化,言简意赅,机智、精妙。
该书集合了王国华近年来的书话短文一百余篇,轻松耐读,发人深省。
该书收入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以专栏形式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过,并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转载过。
|
內容簡介: |
阅读需要“境”——外在的环境,内在的心境。如能在书虫书痴们的熏染下,视读书为趣事,寻得思想的养料,进而达至光明通透的境界,岂不快哉!“读书风景文丛”即是这样一套引导读者与书结缘、与书友结缘的书话随笔集。
“读书风景文丛”第一辑合18个分册,作者大多是当今读书界较有名气的作家、书评人、媒体人,内容多为读书笔记、藏书题跋、文人逸事等。撇开丛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不说,单是它传递的那种对书的尊敬,对书的痴迷,便构成了它的独特价值。
《读书风景文丛:书中风骨》为其中之一,《读书风景文丛:书中风骨》集合了王国华近年来的书话短文一百余篇,轻松耐读,发人深省。相信它能引领读者朋友,感受阅读,领略书中无限风景。
|
目錄:
|
上编
蠹鱼
不说糊涂话
说实话
不要冒犯孩子
一场刻意打造的“真”
童话中的“聊斋故事”
不写的自由
关于“闲话”
不做赌徒,只做文人
越研究越偏执
审查的幽默
灯下黑
从《三字经》到国学
删鲁迅文章,这个可以有
“识繁”很重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
文林散叶一组
四方说法:一次争吵的资料汇集
外援
曲笔
结论
夜啊夜航船
硬伤
一处硬伤
谢泳的一个小瑕疵
影子名家
我不喜欢你的美
我爱流水账
不要取笑诗人
民间读书报刊,非营利的意义
副刊圈子化有何不可
言而无信,遑论其他
爬格子能吃饱饭吗?
读书笔记
周末读书
将来写传记
理直气壮地无聊
四十岁的海子
蔡澜的从容
为何要读王小波
闲话叶灵凤
昆德拉旧梦
偶像的黄昏
疲于奔命的专栏作家
快感下的规则和期待
三十年了,我们还在过渡
下编
消失的书摊和即将消失的书
赔钱的“文学性”
反标题党
书价问题
如何挽救图书阅读率?
不好意思,我还没读
阅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你用什么方言默读?
随时读书
恶心的阅读
你好,有病的人
讨厌藏书
死书复活外二则
抄书辩外一则
扔书外一则
书乃身外之物
一书解一惑
书腰的姿势
印数知多少
名著木乃伊
有多少书评为读者负责?
舍不得读的书
无聊才读书
非功利读书
我的蜻蜓点水式读书法
倒读如流
读旧书
读闲书
地图册情结
亲切的错误
朋友赠我蒙汗药
网络时代的手抄本
畅销书恐惧症
有谁与我共读
读书读到薄,读书读到厚
书读两遍
让人舒服的书
买旧书
买重了的书
只买不读的书
买书守则
卖书的人
书非借
跟风
读者在哪里?
|
內容試閱:
|
蠹鱼
世间万物皆有天敌。书籍的天敌除了秦始皇等不喜欢书的人以外,还有一种动物,叫做衣鱼。百度百科上讲:“衣鱼,是衣鱼科昆虫的通称,一类较原始的无翅小型昆虫,全世界有一百多种。衣鱼的个体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属于表变态昆虫不完全变态的一个类型。
俗称蠹、蠹鱼、白鱼、壁鱼、书虫。”有人被骂成书虫,就是被指认为这样一种昆虫。
蠹鱼到底长什么样呢?估计现代人见过的不多,因为蠹鱼爱好富含淀粉或多糖的食物,如,糨糊、书籍装订物、照片、糖、毛发、泥土等,但如今出版的书所用纸张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既不含淀粉,也不多含糖,多的是莫名化合物。蠹鱼们与其与时俱进,跟头把式地调整饮食结构,还不如干脆吃点别的。再说,书籍本来就不是它们的主食,仿佛饥民生活中的土豆、地瓜,救急用的。其实,即使蠹鱼继续吃书,人们也不见得恨之人骨。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人跟蠹鱼都在吃书,彼此应有惺惺相惜之感。
英国作家威廉·布列地斯在《书的敌人》一文中列举了自己见到的和听闻的几种蠹鱼。“它喜欢潮湿和温暖,嗜食任何纤维物质。……不过我推测它如果不十分强壮,油墨对于它的健康便不很适合,因为我发现在有字的地方所穿的洞,它的长度似乎不能提供足够的食料以供幼虫发展变化之需。”一八七九年,有位友人邮寄了一只肥壮的小书虫给作者,作者将它养在一只小盒子里,并且给了它一些碎纸片。“它将书页吃了一小片,不过不知是否由于新鲜空气太多,还是不习惯这样的自由,还是因为食物改变了的缘故,它渐渐地衰弱起来,终于在三个星期之后死了。”一八八二年,大英博物馆一位博士送了作者两只书虫奇怪,为什么总送这种东西?,其中一只很快就死了,另外一只坚持了十八个月。这使得作者可以近距离打量这只小虫。“我竭尽我的能力照料它:将它放在一只小盒子中,选择了三种旧纸给它吃,很少去惊动它。它显然不愿过这样幽禁的生活,吃得很少,活动得很少,甚至死了以后的样子也改变得很少。…一。它是透明的,像一片薄象牙一般,身上有一条黑线,我猜想这大约是它的肠子。
它非常缓慢地丧失了它的生命……”
总体上看,蠹鱼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柔弱,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我感觉,这跟读书人差不多。真正的读书人,躲在世界一角,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就算再落寞也不靠伤害别人来救赎自我。写到这里,脑子里忽然无缘无故冒出一句话:宁要无害的蠹鱼,不要有害的学者。
2010年2月14日 不说糊涂话
在一些小圈子的聚会中,听到很多人对聂绀弩推崇有加,尤其他的古体诗其实是不太遵守平仄的律诗,堪称一绝。而二〇〇九年出版的《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全三册更成为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此前,我也读过聂绀弩的一些作品,诗歌、小说、杂文都有。他的小说写得真好,诗歌也不错。他在下放北大荒时,写的《北大荒歌》,开头几句就让人心内一颤:“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中爬?四脚蛇、哈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和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简直就是生动的素描画!可是到了中间,变成了这样的句子:“共产党,日东方。经万战,获全胜,人民把家当。向龙王要水,向地藏要矿,向土地要粮。工农业,同时举,吐光芒。旧中国,原地上,建立社会主义新家邦,开辟北大荒,优秀儿女齐响应,懦夫懒汉尽惊慌。苇草蛇虫须迁让,寒风积雪莫再狂。千年往史无此日,万里长征再荣光。”“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步安详。田间青年皆俊秀,陌上少女美红妆。好诗人人诵,鲜花处处香。
何处是草,何处是塘,何处是北大荒?”此诗作于一九五九年,正是“大跃进”最狂热的时候。我不敢说后面这些句子不是真诚的,但不管真诚与否,如果作品中充斥着口号式的东西,难免不削弱其艺术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们都不好意思把自己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拿出来,因为他们知道,那根本算不上作品,只是一些组合起来的字而已。即使有些胆大的作家为了保留一份真实历史而不惜展示出旧作,也的的确确惨不忍睹。而聂绀弩的作品在市场上冷冷清清,是否或多或少与此有些关系?
在中国,一个作家,不说糊涂话起码少说糊涂话,是其作品能否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与聂同时代的汪曾祺和孙犁,作品长销不是畅销,除了文字优美、艺术性强以外,绝对和他们的作品中鲜有糊涂话有关。什么是糊涂话?我看,至少包括两点。一是盲目紧跟时局。中国有善搞运动和善喊口号的传统,年年刮风,月月新词。若以之为时尚,甚至严丝合缝地附和,随着更新的运动、更新的词汇出现,作品也就随着旧的运动与词汇一起消失了。作家若做不到视而不见,刻意疏离也是个选择。汪曾祺的小说《羊舍一夕》本是褒奖“大跃进”的,你非但看不到“大跃进”三个字,而且环境的铺排、人物的心理,完全符合正常人的思维。即使今天读来,那也还是一篇优美的小说。二是太过看重自己的官方身份。
有些作家,负累于官方身份,说了符合自己身份,却违背常识的话。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糊涂,明白什么是常识,但为了什么什么,就昧着良心说话。有些退休老干部,在台上时胡话连篇,退休后反而恢复了理智,就是鲜明的例子。
作品不能流传,最大问题在于立场褊狭,忽略普遍的人性。文学就是人学,忽略人性,文学何在?一些人文笔好,但总传达自相矛盾的价值观,文字早晚被淘汰甚至被当成笑柄;一些人文笔并不好,却因为思维清晰,自我节制,没有人云亦云,而让文字流传了下来。我不赞同“价值观至上”,如果写作时总是先定好调子,其实又是矫枉过正了,跟当年的
“政治挂帅”没什么两样。我只是强调“不说糊涂话”。这是最起码的原则。我们或许看不清未来,但应能清醒地打量现在。 2010年2月6日
P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