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内容涉及中国人的盛世情怀、家国观念、经典情结、诗学理想、诗性精神、山水情怀、逐鹿策略、英雄崇拜、师道传统、父子伦理等,力求论题的专业性与表述的通俗化,供读者阅读学习。
|
內容簡介: |
《中国人的精神传统》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分别对中国人的盛世情怀、家国观念、经典情结、诗学理想、诗性精神、山水情怀、逐鹿策略、英雄崇拜、师道传统、父子伦理十项精神传统,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研究它的精神内涵,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讨论它的历史影响,分析它的当代价值。力求论题的专业性与表述的通俗化。通过沟通历史与现实,发掘精神传统的现代价值,揭示当代精神的历史根源,呈现精神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
關於作者: |
汪文学,1970年生,苗族,贵州思南人。199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即《正统论一发现东方政治智慧》(2002年)和《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2005年),在《文史哲》、《孔子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百余万字。
|
目錄:
|
引言
第一讲 中国人的盛世情怀
——重振汉唐雄风,再创盛世辉煌
一、理论附会与实情考察:对古代中国历史分期的反省
二、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刻
三、自信自尊、开放包容:汉唐精神之特征
四、重振汉唐雄风,再创盛世辉煌:汉唐精神的现代价值
第二讲 中国人的家国观念
——兼论传统社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国之本在家:古代中国的国家性质
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伦理在五伦中的核心地位
三、表象与本质:男尊女卑观念的重新检讨
四、惧内:传统中国男人的美德
第三讲 中国人的经典意识
——经典阅读与国民精神之重建
一、经典: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二、四书五经:中国人的民族经典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古代中国的社会特征
四、君子与淑女:国民精神的理想楷模
第四讲 中国人的诗学理想
——兼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女性化特征
一、温柔敦厚:中国人的诗学理想
二、由真情至正情:中国古典诗歌的理想品格
三、女人如诗:传统中国社会的女性美特征
四、诗似女人:传统中国诗学的女性化特征
第五讲 中国人的诗性精神
——兼论诗教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一、诗意栖居:传统中国人的诗性精神
二、诗教中国:儒家诗教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三、重德育而轻美育:当代国民教育之现状与困境
第六讲 中国人的山水情怀
——兼论游的精神与境界
一、存而不在:游的精神本质
二、游与不游:儒道两家的政治人生选择
三、心无所累与心有所累:游的境界与层次
四、气类而情属:山水与人性的关联
第七讲 中国人的逐鹿策略
——兼论政治中心的转移与经济中心的变迁
一、王者必即土中: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
二、得关中而定天下:中原地理与帝业成败之关系
三、崤函帝宅,河洛王里: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的两都制格局
四、经济中心的南移与政治中心的东迁
五、经济中心的南移与逐鹿策略的改变
六、荆扬司牧,事同二陕:荆、扬二州在南方政局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讲 中国人的英雄崇拜
——以项羽为中心的讨论
一、英雄兼备与重英轻雄: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特征
二、至性与真情:英雄本色
三、自刎乌江与霸王别姬:尽显项羽英雄本色
四、英雄自有美人伴:有美人陪伴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第九讲 中国人的师道精神
——兼论中国人的友道传统
一、疾学在于尊师:尊师的社会背景
二、师严然后道尊:尊师的学术背景
三、师父与师友:含混而模糊的师徒伦理
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国人的友道传统
第十讲 中国人的父子伦理
——兼论传统社会的孝敬观念和家庭教育
一、母怀爱、父怀敬:父子疏离与母子亲近的情感背景
二、君子远其子:父子疏离的文化根源
三、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父子疏离的现实原因
四、母教:培育人类爱心的重要手段
五、隔代教育: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