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編輯推薦: |
他大器晚成,四十八岁组建楚军,五十一岁成为闽浙总督,六十九岁任军机大臣;他战功卓著,大败太平军,平定陕西、甘肃;他一心为国,六十八岁抬棺西征,平定新疆分裂势力,迫使俄国归还伊犁,使六分之一的国土回归祖国怀抱。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他就是中央帝国最后的不败大将左宗棠。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左宗棠个人传记,专为青少年而写,通过记叙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军事生涯,展现其军事思想,彰显其爱国情操,并折射近代中国激荡的风云。青少年读此书,不仅能学习左宗棠的军事战略战术,还能感受到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赤子之心和“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学习热情。
|
目錄:
|
导 读
一 “牵牛”下凡
二 初遇伯乐
三 科举过客
四 隐居柳庄
五 湘江夜话
六 巨人出山
七 最牛师爷
八 平地风波
九 楚军东征
十 乐平之战
十一 大战浙江
十二 督师闽粤
十三 运河长围
十四 平定陕甘
十五 新疆告急
十六 挥师西征
十七 决胜千里
十八 壮士长歌
十九 烛照千古
附录:左宗棠大事年表
|
內容試閱:
|
一 “牵牛”下凡
传说,如果一个人出生时天有异象,那这个人以后肯定是要发达的,要么是圣人,要么是英雄,要么大富大贵。
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1812年11月10日)凌晨,湖南湘阴县东乡左家塅,本来是万籁俱寂、人们睡梦正甜的时候,一户左姓人家的屋舍内却还点着油灯。这户人家的儿媳,三十八岁的余夫人即将临盆。
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降生了。
这个孩子的出生似乎颇不寻常。据孩子的奶奶讲,当时她正在打盹儿,忽然梦见一个金甲神人从天而降,落在院子里,说是“牵牛星”即将下凡,降临她家。老奶奶从梦中惊醒,神人自然是不见影踪,可产房里却是一片光华,绚烂夺目。就在这时,孩子出生了。
这个被认为是“牵牛星”下凡的孩子,名叫左宗棠。左宗棠是这个家庭的第六个孩子,他上头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加上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这个家庭有十口人。
不管什么时候,要维持一个十口之家的正常运转,都不是件容易事。尽管有着“牵牛星”下凡这样光辉的“来历”,左宗棠一出生,却也不得不面临着困窘的生活处境。
左家祖籍江西,大概在南宋时迁到湖南,此后一直居住在湘阴。湘阴濒临洞庭湖,离省会长沙也很近,只有三四十里的路程,境内交通便利,水道纵横,算是一个鱼米之乡。可惜因为种子和肥料的问题,那时的粮食产量普遍不高。一亩上等好地,产量也不过三四石,换算成重量,大约是四五百斤。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广种薄收”。
左家祖上传下来数十亩田地,比起无田无地的人家来说,算是条件好的了。可因为家里没劳力——十口人有六个是孩子,两个是妇女,剩下俩男丁还都是读书人,只能把田地给租出去。据记载,左家年收租谷约四十八石。这点粮食本来就不多,还要拿出四分之一来缴纳各种赋税。平常年景还好说,尚能保证吃饱穿暖,万一碰上灾年问题就大了。
多年以后,左宗棠对儿子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回忆起童年的艰辛,还是深有感触。他说,碰上灾年,家里买不起粮食,只能“屑糠为饼食之”。“屑糠为饼”,就是把糠磨成粉当面吃。左宗棠说的这件事发生在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那年湘阴大旱,家中缺粮,一家人不得不靠糠饼活命。当时左宗棠尚未出生,后来姐姐告诉他这件事,每每提起,他都唏嘘不已。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不得不四处奔波。左家世代耕读,跟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有志于功名,可惜一直未能突破。左观澜是县学廪生,廪生是生员(即秀才)的一种,是生员中成绩最好的那拨人,可以获得官府的廪米津贴。但是为了孩子,左观澜放弃学业,离开家乡,到省城长沙做了私塾教师,赚钱补贴家用。
小时候的左宗棠,因为缺乏营养,身体孱弱,病病歪歪。母亲没有奶水,也请不起奶妈,只能熬米汤喂他。小宗棠总是啼哭不止,以至于后来肚脐凸出,长大以后也没能复原。
不管怎样,对小孩子来说,有一口饭吃,有爷爷奶奶宠着,日子就是快乐的。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转眼小宗棠三岁了,爷爷开始教他读书,从最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教。小宗棠很聪明,很快就把这些启蒙教材背得滚瓜烂熟。
左家有一口池塘,塘边种着几棵梧桐树,树下是两间屋,这里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取名“梧塘书屋”。小宗棠很喜欢这个地方,也喜欢读书。课余的时候,跟着哥哥们一块儿淘气,捉蝉捕蝶、抓鱼捞虾,玩得很是开心。有一回,爷爷带小宗棠到书屋后面的山上去玩,采了一些毛栗子,叫他拿回去分一些给哥哥姐姐吃。毛栗子也叫板栗,是乡间难得的美味,对小孩子的吸引力别提有多大了。可是小宗棠回去后,竟然把栗子平分成五份,给哥哥姐姐每人一份,自己一个都没留。
毫无疑问,小宗棠让栗子,是受了他背诵的《三字经》中孔融让梨故事的启发。
可一个三岁的小孩,就知道学习孔融好榜样,不能不令人惊叹。爷爷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高兴,说:“此子幼时分物能均,又知让而忘其私,异日必能昌大吾门!”意思是说,这孩子从小就懂得分享、公平,为人不自私,日后一定能光宗耀祖。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小宗棠四岁。父亲左观澜决定举家迁居省城长沙。从此,小宗棠正式开始了学习生涯。左家在长沙居住的地方叫左氏宗祠,位于贡院东街,是小宗棠的爷爷和父亲多方努力才建造起来的,相当于左氏宗族在省城的联络点。宗祠里供奉着先辈们的牌位,也设有客房,可供族人们来省城办事或者参加科举考试时住宿。左观澜还是干老本行,教书。他租了几间房做教室,学生主要是亲友介绍过来的孩子,还包括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小宗棠的大哥左宗棫、二哥左宗植和小宗棠。
这一年大哥左宗棫十六岁,二哥左宗植十二岁,其他学生也都是跟大哥二哥差不多的年纪,只有小宗棠和一个叫左世望的同学,是小不点儿。中国人有句老古话,叫医不自治,说是当医生的不给自己和家人治病,因为心里有顾虑,患得患失,影响诊断和治疗。同样,一般情况下,教书的也不会亲自教自己的孩子,因为教书要讲究师道尊严,要严厉。而对待自己的孩子,要总板起面孔,不是件容易事。但左家清贫,几个孩子都要上学,左观澜难以负担,只能亲自上阵。
左家一直有志于功名,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左观澜算起,往上七代都曾考中过秀才,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更大的突破。这时左观澜已经四十岁,对参加科举考试基本不抱什么希望了。但他的梦想还在,他要好好培养孩子们,在他们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左观澜授课极严,特别是对儿子们。那个跟小宗棠同龄的左世望,就很怕这位先生。左世望字写得不好,左观澜不得不严加督促。这个可怜的小学生,总是战战兢兢、眼泪汪汪地趴在桌子上练字。小宗棠却不怕,仗着年纪小,哥哥们都让着他,在学堂里很是“嚣张”,调皮捣蛋总少不了他。
会玩的孩子,悟性也好。一开始,小宗棠只是坐在学堂里,听父亲给大孩子们上课。尽管课文艰涩,他也囫囵吞枣记下来不少。一次,左观澜给宗棫、宗植讲《井上有李》这篇古文,讲到“昔之勇士亡于二桃,今之廉士生于二李”一句,左观澜问:“‘二桃’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大哥二哥还没来得及回答,小宗棠就说:“古诗《梁父吟》里就有,叫‘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说的是战国时的事儿。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自恃武艺高,功劳大,非常骄横。晏子深以为患,于是向齐景公进言,设下一个计策,要除掉他们。
准备妥当后,晏子通知三个勇士,说齐景公要赏赐他们。三人来到大殿,见案上放着一个金盘,盘里盛着两个桃子。晏子说:“宫廷后院栽了一棵良种桃树,国君想请你们品尝品尝新结的桃子。可现在只有两个桃子熟透了,你们都是国家栋梁,该给谁吃呢?这样吧,你们谁的功劳大,谁就吃一个吧。”
三个人分两个桃子,明明是想制造纷争,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根本没想到这一层。公孙接、田开疆觉得自己功劳大,各抢了一个桃子。古冶子功劳也很,却没得到桃子,他很生气。一个桃子不值什么,他生气的是丢了面子。古冶子发了一通牢骚,他的功劳确实不比公孙接、田开疆小,二人听完羞愧难当,于是拔剑自刎。古冶子没想到事情竟发展到这一步,大惊之余,十分后悔,觉得没脸再独活下去,也自刎了。
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比喻借刀杀人,但人们往往更赞叹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这个故事,小宗棠可能并不知道,但哥哥们读书时念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他却记住了,还能“现学现卖”。这让左观澜非常惊讶,他相信了父亲的判断,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才。
对于这一点,小宗棠的母亲余夫人是深信不疑的。她曾经说:“我看哪,老大老二将来也就是个教书先生的料,老三倒是有封侯的希望。”没想到,她这句话多年以后果然成为现实,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五岁时,小宗棠开始学习《四书》中的《论语》、《孟子》,学完这两本,再学《大学》和《中庸》,以及朱熹编纂的注解《四书》的《大注》(即《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弄懂了,还有《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对于一个想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这些课程都是必修课。因为科举考试出题全部来自四书五经中的文句,解释则以《大注》为准。
从八岁开始,小宗棠开始学习制艺,即学写八股文。八股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形式死板,但是不学也不行,因为科举考试就考这个。为了训练写作技能,左观澜出了很多模拟题,要求小宗棠对照《大注》细细琢磨,一遍一遍地练习。小宗棠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除了背书作文,他还喜欢书法,闲暇之时会看一些课外书,主要是历史书。古代那些有成就、有气节的人物及其故事给小小的他带来极大的影响。耳濡目染,他也养成了一种豪迈的性格,爱说豪言壮语,觉得天下没什么事办不到。
在同学们看来,这种表现近似于“眼高手低”、“爱表现”。比方说,不知道是不是大量训练的原因,他的八股文写得很快,每每写完一篇,他都要先自我夸耀一番,再拿给大伙儿看。同学们都比他大,比他懂事,看完总是笑而不语,这让小宗棠很是得意。直到后来长大了,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才觉得好笑,原来自己当初是那么幼稚。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小时候的左宗棠,确实表现出了一种异于常人的气质。除了豪气,他身上还有一种稳重之气。
有段时间,长沙城中忽然兴起一股流言,说是有一群纸人作怪,它们成了精,会在半夜溜进人们家中,趁人们熟睡,悄悄割走他们的辫子。割辫子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为经过清朝一两百年的统治,人们已经习惯留辫子了,没了辫子,反倒觉得不自然,担心会被别人当成怪物。对这个传言,小宗棠将信将疑。睡到半夜醒来,他摸摸辫子还在,便知道这是骗人的鬼话了,于是安然入睡。
还有一个谣言,说家里养的鸡已经变成妖邪,会长出四个翅膀,五个爪子,谁要是不小心被咬了,就会死掉。一时间吓得人们纷纷把养的鸡轰出家门,搞得大街上到处是鸡。小宗棠觉得这个传言也不靠谱,非要去看看长了四个翅膀的鸡是什么样子。
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不轻信谣传,能通过自己的判断辨别是非,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繁忙的学业中,时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几年。坐龙椅的皇帝,也由嘉庆变成了道光。左家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却也不乏温馨。如果一直这么下去,我们的主人公也许就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不要忘了,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话一点儿不假。上天要造就一个伟大的人物,绝对不会让他消停。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左家遭受了一次变故。由此开始,这个曾经的耕读之家,迅速走向了凋敝。这一年,左宗棠十一岁。左宗棠的大哥左宗棫,在县学的生员考试中成绩优异,获得了廪生的资格。这本是一件喜事,可是谁也没想到,不久宗棫就得了病,四处求医未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左宗棠的母亲余夫人因伤心过度,一病不起。
为了给夫人治病,左观澜多方借贷。家里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有时不得不靠典当家具衣物度日。因为二哥要上学,去当铺的总是小宗棠。十来岁的宗棠个子矮,站到当铺的柜台前,需要踮着脚、伸着头,才能跟伙计说得上话。因为当的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伙计们总是懒得理他。
有一回,医生诊断过后,说余夫人是身子太虚,需要用人参滋补。左观澜费了很大的劲,才凑够钱买了一两人参。可是人参吃下去,也并未见到效果。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余夫人在大儿子去世四年后,驾鹤西去。
一连串的打击,使左观澜意志消沉。又过了两年多,他也去世了。这个时候,左宗棠的三个姐姐已经出嫁,爷爷奶奶在他四五岁时相继过世。一个曾经热热闹闹的大家庭,转眼间就只剩下了左宗植、左宗棠兄弟俩,外加大哥左宗棫的遗孀。
兄弟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分家。嫂子带着一个孩子,生活艰难,他们把湘阴老家的田产留给了嫂子,好让她有个安身立命之处,而他俩只分得了父亲留下来的一屁股债。这些债务加起来有几百两银子,兄弟俩直到几年后才还清。父亲去世时,左宗棠十八岁,按照现在的标准,刚刚成年。他二哥左宗植时年二十六岁。复兴左家的任务,就落在了这两个年轻人身上。
在那个时代,对读书人来说,出人头地唯一的道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也是他们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处理完家事之后,兄弟俩面临的最大使命,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科举制度尽管深为后人诟病,但在封建时代,它也确实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也能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在当时,这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金光大道,也是一道千军万马都想挤过去的独木桥。过去了,鱼跃龙门变成龙;过不去?对不起,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左宗棠,考验你的时刻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