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NT$
398.0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NT$
245.0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NT$
581.0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NT$
908.0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NT$
388.0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NT$
418.0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NT$
449.0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一位旷古未有的争议人物,一位继承老子道论,为人类打开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人生价值,认识社会大门的思想巨人、哲学大师,一位为捍卫自由、平等,保持内心纯洁,苦斗了一生的智者,在千年不绝的骂声中人气越来越高。“他笑尽骂尽了上下古今举世的人,但人们越给他笑骂,越会喜欢他”(钱穆语)。《庄周今读》是与长篇历史小说《庄周》配套出版的论著,它联系当今实际,立体地透视、描述这位智者的思想、观点、境遇、个性及其开创性的文学创作;理论分析、阐述、探讨与形象再现相结合,互相映衬,以便读者全面地理解庄周,走近庄周,以抚慰疲惫的心灵,使之成为芸芸众生的良师益友。
|
內容簡介: |
庄周不是不要仁义,而是不要假仁义。庄周是通过揭开一些所谓圣人来批判历史,批判仁义的。在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里,人民自由平等权利被剥夺了,只有做奴隶的权利,仁义不过是用来骗人的鬼话,是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而已。人与人之间学要和谐相处,需要有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但必须以平等为前提。圣人、仁义这样的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连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圣人、仁义都没有了,曾经树立起来的理想在逐渐淡化,甚至丢失,还有什么可信仰?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思想混乱,处理好了,就会发现,重新审视历史文化,是现代化文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实现现代化,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需要极大地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很难想象,在一个意识形态封闭、等级观念浓厚,思想禁锢,缺乏独立、自尊、平等空气,创造潜力受到种种限制和压抑的土地上,能实现现代化建设。丢弃几个陈旧观念,虽然不舍,甚至痛苦。但是,和伟大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比较起来,又算得了什么?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已刻不容缓。
|
關於作者: |
袁仁琮(1937—),侗族,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蓝田碧雅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先后出版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8部,论著4部,主编散文集9部,尚有100余散篇未辑成册。获各种奖项多次,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修订本)入围09《当代》全国最佳长篇小说,多种作品列入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查询系统,影响广泛。为贵阳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顾问
|
目錄:
|
第一编 古代思想巨人哲学大师
一、一样的文化瑰宝两种不同的命运
二、笼罩庄周的重重迷雾
1.指庄周道论的目的在于诋毁儒学
2.赤裸裸地贬斥
3.曲解庄周阐述道的意图
4.曲解无为5.削弱庄周道论的批判力度
6.玄化庄周道论
三、庄周的宇宙观
1.用道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现象是人类最有价值的创见
2.万事万物的相对性
3.即使现在离完全揭开和把握客观规律还很远
四、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心地位的人1.可悲的人
2.可叹的人
3.可恨的人
4.可敬的人
5.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由、民主
五、庄周的人生观
1.对生命的透彻理解使庄周获得完全精神自由
2.自由与平等重于生命
3.人类怎样丢失了自己
六、庄周的历史观
1.一个无法承受之重的话题历史圣人和仁义道德
2.庄周眼里的真人、神人、至人、圣人
3.在等级制社会里“仁义”只能是幌子
七、庄周的治国理念
1.庄周的理想国
2.庄周眼里的人君
3.治国要治本八、庄周的生活理念
1.为了尊严宁愿受穷
2.不以物害性
九、庄周的思想探源
1.大师级人物诞生的条件一个无解之题
2.舆论的开放有利于庄周活跃思维开拓思路
3.庄周性格的发展使然十、庄周身世探源
1.从学养看庄周的出身门庭
2.从思想观点感情看庄周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十一、道道家道教
十二、走近庄周与文化转型
1.要全面地认识庄周而不是一叶障目
2.克服偏见还原庄周
十三、个容易误读的论断
1.绝圣弃知
2.庄周梦蝶
3.物累
4.是愤懑不已还是消极避世
5.情与智
十四、庄周所构建的无比瑰丽的世界
1.庄周的精神天地宽广无涯
2.时时处于思辨中的思维具有无穷的活力
3.精神家园的营造得益于庄周的文学素养
十五、走进庄周的路径
1.路径之一道就是客观规律
2.路径之二精神自由
3.路径之三探索世界奥秘探索人生
4.路径之四愤懑的庄周
5.路径之五虚拟人物虚拟故事说事
第二编 在文学创作领域里庄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旷古奇文开拓文学广阔之路
二、人格魅力造就千古文章
三、开创虚构先河
四、移情与通感
五、细节描写
六、人物形象塑造
七、第一篇完整的小说
第三编 庄周和21世纪
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世纪中国大地上的神话
2.让人心痛的笑话
二、宽松的环境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一个尴尬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历史、社会和现实
1.自由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私欲永远是万恶之源
3.人必须学会生活在群体之中结束语
附录 庄周作品中的人物参考书目后记
|
內容試閱:
|
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周家天下逐渐走向衰微。“宗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王室衰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打破了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后来侯国大夫互相兼并,强宗陆续出现,打破了诸侯并列、公室独尊的局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49年出版)诸侯积蓄势力,争雄天下局势已成,必然烽烟四起。这一残酷现实,善于观察,敏于思考的智者不能不认真想一想出路在哪里。孔子、老子是当时最具智慧的代表,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孔子的着眼点是社会和人,认为只要人人都能克制欲望,按“礼”办事,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道德规范办事,从自我做起,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的视野要比孔子宽阔得多,深邃的多,也要锐利得多。一眼就对着这空茫的世界,以及这世界里的万事万物,它们的存在、发展和变化,彼此间的联系,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宽大无边,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力量控制着,谁也无法摆脱,无法超越。事物的矛盾状态和相互转化,也都由这种力量控制着。“道”是没法用语言表述的,要是能说明白它是什么,就不是“道”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老子认为,天地存在之前就有了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有的选本有“而”字)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意思是万物还是浑然一体,连天地万物都还不存在的时候,道就已经存在了。它比地大,无声无形,独立存在着,永远不会改变;它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消失。老子还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
老子意识道虽然迷离惝恍,深邃茫远,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中确实有实在的东西,而且是有信验的。这东西就是精气。老子不信巫术,不信鬼神,不信世界是造物主创造的,而归为一种普遍法则,为人类开辟一扇科学地认识世界的大门,是我国古代哲学名副其实的开山鼻祖。
万物是“道”生成的。“道”这个统一体由阴、阳二气构成,这两气运动、交流,产生中和之气;这三气运动、交流,产生万物。出现了万物和人类,又全都按道的规定存在、发展和变化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社会有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人生有人生的发展、变化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君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按道(客观规律)行事,不要离开道胡思乱想,更不能胡作非为。老子用“无为”来概括这么复杂的内容。
老子提倡“无为”,指的是不要偏离“道”(规律)胡为,而不是不为。同时,“无为”也是对“道”特点的整体表述:表面看,“道”什么也没做,但什么都被它管着,按它规定的轨迹运行。人活着,是看不见“道”让他活着;人死了;同样是看不见的“道”让他死。春天来了,是看不见的“道”让和风吹拂,万物复苏;夏天是道让气候变热,万物繁茂;秋天,是道让万物萧条;冬天气候变冷,大雪纷飞,也是道让大地如此。宇宙、自然、社会、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于“道”控制的缘故。所以,“道”又是无所不为的,没法用语言说出来。这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才可以冠以种种名称,比如日、月、星辰,江河、山、石、花、木等等,但已经不是“道”本身(“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第四章中进一步说了“道”的特点。他打比喻说,“道”像空虚的器皿,用它来盛物,永远盛不满;是深得无底的渊,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地方;道无所不能,看不见它的锋芒,却能使任何锐器变钝,使任何纠结化解,使光芒适中。其大无边,力大无穷,却又与尘埃无异,隐蔽得无影无踪,好像没有了,却是存在着。我不知道是从哪里来,只知道它出现在上苍之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
老子对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作了规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意思是说,人要按大地的规律办事,大地要按天的规律办事,天要按“道”办事,“道”按自己固有规律办事,即按自己本来的样子办事。老子特别说到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他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出处同前)
在人类的心目中,天地至上,神圣不可侵犯。老子加进“道”和“人”,成为天地间的“四大”。他第一次把人放大了,摆正在天地间应有的地位,张扬了人这万物之灵的主体性。
要理解道的精髓(或曰本质、精华),进而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就不要被私欲所蒙蔽。只能了解它的边缘(或曰非本质、次要部分)。所以,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所说的无欲,并不是禁欲,而是指非分的欲望。因为人一有非分欲望,就会堕入浑浑噩噩之中。
与老子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企图以“水”“火”来解释世界,其概括性和启示意义远不及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梁启超说,老子的大功德,是在替中国创造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虽然草创,但规模很宏大,提出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他的人生观,是极高尚而极适用。
⑵庄周的“道”
从西周东迁开始,经历了近400多年的动乱,至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活动时期,已经进入战国中后期。由于长时期的战争和兼并,只剩下秦、楚、齐、赵、魏、燕、韩七国。秦、楚、齐三国最强大,且势均力敌,均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较弱的魏、赵、燕、韩虽然不敢奢望一统天下,却也不甘心束手就擒。秦雄心勃勃,使尽手段,瓦解六国联盟,企图各个击破。由于六国各有各国的具体情况,各有各的利益和打算,虽然有苏秦等合纵派人士的奔走,游说,还是联合、分裂、争斗,无法始终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加上秦国的策反、离间、收买、引诱,合纵不久即被破坏。庄周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兼并、杀伐频仍,秦与六国,六国与六国之间矛盾加剧。庄周所看到的是污泥浊水遍地,狼烟滚滚,无真理和正义可言。但是,由于山头林立,政治主张各异,社会制度不同,思想、观点、学术派别标新立异,精神桎梏少,有利于不同思想、观点的发表,不同学派的争论,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各国或出于称霸的需要,至少为了保住自己,不被兼并,重金招聘人才。有本事的士子,大有被录用而施展才能的机会。一些失去君王信任的士子,可以投奔别国,另找出路。
这就是庄周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大背景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不反映到庄周的意识中来。作为芸芸众生,能够维持生命个体的存在和血脉的延续已属万幸,但作为智者,首先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解决自己该怎么办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该走什么路,怎么走就有了答案,才有精神力量支撑活下去。余下的是生命延续的物质条件的满足,比较起来,要好办一些。
以庄周对历史文化的而言,不大可能放弃前人已经开辟的认识世界的宽阔道路而另辟蹊径,也不大可能撇开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度,从头做起。加上战国中后期,征战更甚,血腥味更浓,社会风气比老子生活的年代更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近似,这样,庄周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论是很自然的事。
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研究和认识,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由粗疏到精微,由草创到逐渐成熟。老子“道”的理论,属于草创阶段,难免粗疏。庄周在这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向更宽广领域推进。既继承了老子“道”精神实质,又有了许多不同。尽管后来研究“道”的人难计其数,著作浩如烟海,更多的是考订哪些篇章属于庄周本人所作,哪些可能属于伪托;“道”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故事、人物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字、词、句的诠释,极少触及“道”的理论框架本身。如果说,老子对“道”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大致的规定,庄周则作了多方面的补充和阐发,由虚玄而具有实在性和可知性了。他在纲领性的文章《大宗师》中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周继承老子“道”是无形的看法,进一步认定“道”自身就是“道”存在的依据,再没有别的依据,不可能还有什么东西产生道。庄周认为,“道”是可认识的。用今天的话说,规律是可知的。不过,要去掉私欲,排除种种干扰,才能悟“道”。庄周在《知北游》中阐述了“道”的实在性: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尿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