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內容簡介: |
方”体现在做事上,就是方正,即遵循规矩,遵循法则。人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方”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玄机,要想工作顺利,生活快乐,没有“方”做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仅仅依靠“方”又不足够,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圆是策略,是机变,能够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必然是能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会变通的人。孔子说过:有向学之志的人,未必能够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每件事情都合乎原则;而每件事情都合乎原则的人,未必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可见,只有将“方”和“圆”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方的时候方,该圆的时候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才能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就一番事业。
|
目錄:
|
第一篇 方与圆——大智慧和大包容的统一
第1章 方是刚,圆是柔
人不可无刚
过刚则无弹性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过柔难以成功
第2章 方是原则,圆是机变
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做人要真诚,做事要精明
用灵活手段达到目的
第3章 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
脚踏实地,拒绝浮躁
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以己变应万变
因事而变,人生不败
第4章 能方能圆,亦方亦圆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
不要为无关痛痒的小事抓狂
计划赶不上变化
取巧不投机,圆融走捷径
第5章 方圆合一,攻必克战必胜
出世心境入世行
无为而为,最妙的方圆合一
推己及人,方圆合一
能方能圆,所向无敌
第二篇 做人方与圆——方字当头,圆字立后
第6章 方是做人堂堂正正的脊梁
方是做人之本
有规矩才成方圆
一诺千金,有诺必践
做人要有志气
尊严不容轻侮
第7章 过方易折,圆融为人有人缘
过方易折,柔韧胜刚强
把对方作为交谈的重点
迎合对方的兴趣
多在背后说人好话
第8章 圆融为人,须通晓人情世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故作高调,朋友必寡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不要过于清明
第9章 外圆内方,别太自负也别太自贬
剖析自己,常做反省
相信自己,信念坚定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不去比较,做好你自己
第10章 圆润豁达,乐观通融面对生活
让过去成为过去
没有必要追求完美
宽恕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感谢生活的馈赠
第11章 坚持是方放弃是圆,做人要学会放弃
无须强求,一切随缘
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是你的终究是你的
第12章 圆通为人不较真,装装糊涂路路通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
有所节制,深藏不露
难得糊涂,要学糊涂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第三篇 处世方与圆——能方能圆,亦方亦圆
第13章 圆是处世左右逢源的锦囊
穷则变,变则通
处世不能太固执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第14章 圆不失方,圆滑过头聪明被聪明误
圆通而不圆滑
协调而不讨好
少作承诺,多做事情
人要有务实的态度
第15章 方圆处世,要善于读人辨人识人
一眼看穿别人的企图
通过衣着来看内心
握手礼中透露的信息
通过举止来辨真伪
第16章 说话学问大,方圆有乾坤
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
用舌头代替拳头
莫要口无遮拦
争辩会让你输得一塌糊涂
采用“迂回出击”的策略
第17章 圆润拒绝,把握拒绝的“方圆”技巧
在生活中学会拒绝
带着和善的脸色说“不”
拒绝的七大妙招
第18章 交朋择友,方圆有度受益一生
交朋友一定要慎重选择
对不良朋友敬而远之
对言外之意要仔细斟酌
别成朋友“杀熟”的对象
第19章 能屈能伸,圆融处世海阔天空
宠不惊,辱不惊
好汉能吃眼前亏
不计较别人的毁誉
对人对事不要太认真
以退为进,以屈求伸
第20章 方圆处世,要讲究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才能久立于世
做好人,讲究好手段
主动适应你面前的人
江山不改,本性能移
第四篇 办事方与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第五篇 男女方与圆——以方容圆,以圆纳方
第六篇 职场方与圆——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第七篇 领导方与圆——上善若水,思方行圆
|
內容試閱:
|
第1章 方是刚,圆是柔
人不可无刚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这里的刚就是指原则。鲁迅曾说:“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是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把握不住自己,在心中不活不觉丧失了刚,因此也就丧失了原则。比如,要保持一定的个性,要懂得适可而止,要讲诚实,守信用等等。一个人若无原则,就会成为“软骨病者”。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原则都是不可丢失的。
明朝有位尚书名叫杨熹,是江苏吴县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玩时,竟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了之后,他非常自责,他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为了此事,杨熹几天不吃饭以惩罚自己。
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符合标准的,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坚守到底;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有再大的诱惑、再多人的鼓舞,也决不随波逐流。
如果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则将一事无成。比如,一个人计划花三年的业余时间写一本书,但他是个没有原则的人。朋友叫喝闲酒,为了面子,去了;同学叫搓麻将,盛情难却,去了;同事邀请打牌,为了关系,又去了。如此三来两往,弟兄们感情是维护住了,但计划写的书三年过去了才写了个开头,照这样下去,恐怕再过2年他也无法完成他的计划。
王师傅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少喝酒,尽量不喝,他也给自己规定平时尽量不喝,如果实在推不掉就以三杯为原则,坚决不超过三杯。
可是,生活中应酬很多,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换盏,边喝边聊。几杯酒下肚之后,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之下,脑袋一热,什么三杯原则,五杯又能怎么样?于是,放开肚子喝了起来。结果喝得酩酊大醉,误了其他的事不说,自己的老胃病又犯了,而且愈加严重了,后悔不迭。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超过了这个度,就是没有原则。什么事情没有原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但是,这又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不能独自一个人生活。你要想获得成功必定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合作、帮助、理解,孤家寡人将一事无成。所以,你很多时候不得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取别人的喜欢和信任。但这并不是让你处处为了迎合别人而去改变自己,抹杀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分工和能力的不同,必然要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既要有人运筹帷幄,掌管大局,又要有人身体力行,动手去干。但是,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一点儿主见没有。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你带来困难,并将影响你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而又什么都不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目的,“有所不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他事必躬亲,公司里的事,无论大小,他都要亲自过问。他手下虽然有5个副总级的人,但他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结果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现问题。
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想“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做到了这一点,一个人将终身受益无穷。
过刚则无弹性
方代表原则性和是非观,是对人生方向的整体性引导。它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做人的个性。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古人常说:过刚易折。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适可而止,否则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杨炎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
杨炎性格过于刚直,不屑与卢杞这种小人往来。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有一年,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丢掉了相位。
违背道义、逢迎权势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自己,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方正刚直的同时,也要学会一点圆滑,学会掩藏住自己的锋芒,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
韩忠和张浚都是一家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今年年初,他们部门的主管离职,新主管本该从资历出众、业绩过人的韩忠和张浚两人中产生,没想到,从总公司“空降”下来的副总,一意孤行,安排自己的手下秦辉坐上了这个位置。
这位新上任的研发部主管秦辉,此前对本部门一知半解,又缺少经验,没能和同事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工作上的种种失误引得众人怨声载道,其中,以张浚的声音最高。张浚一方面为秦辉的领导不力生气,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和韩忠打抱不平,他一向就是直炮筒脾气,一来二去,就和秦辉结下了怨愤。
时过不久,研发部门发生了一桩意外,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秦辉为了撇清关系,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张浚,将其辞退。
韩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也很不平。他知道自己也不容于秦辉,从此更加小心谨慎。
秦辉本对韩忠也忌惮颇深,辞退张浚后,恨不能把他也一并除去,免得碍手碍脚。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韩忠慎言慎行,让他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只能放过他。
韩忠懂得适时收起自己的锋芒,才得以保身。可见圆融的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圆融处世,那么,才华横溢就可能变成清高自傲,个性十足就可能化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我们坚守自己的刚直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因为不懂得圆滑而得罪了别人,而此刻,那些对你心怀忌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个角落,等着找你麻烦。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不会舒服。所以,与其过于坚持自己,去得罪别人,不如适当地圆滑一点,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至于要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刚正的东西由于过于坚硬,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就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做人要有原则,同时也不能缺少弹性。圆融的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所以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传说,商容是商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想召他出山,商容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仙风道骨,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
据说有一次,商容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说:“是啊!”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川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欣慰地笑了,说“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以及“水”的能量,均在证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过柔难以成功
过柔难以成功。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最后一事无成。美国化工协会会长、FMC公司总裁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韩信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智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却难以掩盖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但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最后还把命搭了进去。
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统帅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得最激烈时期,诸侯各据一方,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风云变幻的楚汉相争中,英雄辈出,居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天下权在信”,于是拜见韩信,从当时的形势,韩信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实力,以及他将来得天下的利益等诸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他造反自立。可是韩信考虑许久还是犹豫不决,“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权衡一下,再做决定。”蒯通认为韩信已被自己说服,便告辞了。
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将来一定能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他等了数日,却不见韩信有要自立为王的迹象,便又找韩信,说:“希望将军快做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当即回答说:“先生请不要再费心了。我考虑再三,自从归汉后,刘邦肯把将军大印交给我,让我统领数万大军,现在又封我为齐王,如果我忘恩负义,必遭报应。况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立下战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对待他。我想汉王不会亏待我的。”.
蒯通听后,明知再劝也没用,转身告退。他担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长叹,佯装疯癫,逃离汉营。
当时,韩信正处于楚汉相争的乱世,为他自树一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数十万,又雄踞齐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为王;还有蒯通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谋士,他煞费苦心地规劝、开导,甚至开导到不能再开导的程度。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韩信仍然优柔寡断。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我若负德,必至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命运果然“不祥”,但绝不是因“负德”,而是由于他优柔的性格所致,岂不是咎由自取?
后来韩信又一次错失良机。刘邦追杀项羽旧部钟离眛,韩信出于同乡之谊收留了他。这招致了刘邦的不满,而此时韩信若能当机立断,肯与钟离眛联手共同抗汉,那不仅保护了钟离眛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难。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遇面前仍犹豫不决,于是不仅失去了朋友,又眼睁睁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韩信不听蒯通的规劝,不理钟离眛的指点,只因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致使两次机遇都失去了。
也许,对于优柔性格的韩信来说,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就是让别人先反,自己在一旁优柔地观看,败则与己无关,胜则乘势而起,韩信确实这样做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却不优柔,他们快刀斩乱麻,处决了韩信。
韩信在优柔中被杀,其实他到死都没有真反,而只是在犹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场的,直到临死一刻,韩信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计诛杀,呜呼哀哉!”
的确,如果一个人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它。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性格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