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NT$
454.0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NT$
505.0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NT$
1010.0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
編輯推薦: |
《赵朴初大德文汇》作者:赵朴初
纵观中国佛教两千年,可知国运旺则佛教兴;反之,佛教衰则国家弱——此所谓弱非以货币计也,何以故?无国家护法,佛教无以立;缺宗教助人明性,国家凝聚欠强。反思清末以来百年之跌宕,岂不然耶?
…… 本书根据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文集》、《赵朴初韵文集》编选而成,是目前赵朴初先生著作最精华的读本之一。
|
內容簡介: |
《赵朴初大德文汇》作者:赵朴初
《赵朴初大德文汇》:主要是佛学、哲学、史学内容,具有文献性质、学术性质、统战性质。强调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有着重要作用。本丛书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原则对祖国佛教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属于珍贵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因此对促进两岸统一、团结海外华人、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目錄:
|
佛教常识答问
序言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文选
流浪儿童教养问题
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
英译《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佛教在中国
我们要不愧于先人、不负于时代
中国的佛教
纪念玄奘法师,学习玄奘法师
东行访问散记
纪念鉴真大师,展望中日人民友谊的光明前途
中日人民友好的丰碑
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
古代中日文化和友谊的伟大传播者鉴真大师
在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接受日本佛教大学赠予名誉博士称号仪式上的讲话
《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序言
佛教和中国文化
在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抗战初期的上海难民工作
《俗语佛源》前沿
弘扬佛法,利乐有情
关于宗教工作的若干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财富
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
《中国历代僧诗集》序言在中国藏语系佛教研讨会上的讲话
居安思危,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巩固和发展中韩日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
诗词
太虚法师挽词
杭州访鸟窠禅师塔
浙东纪行诗五首
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天童寺杂诗八首
朝中措
普门一念同回响
鹧鸪天
浣溪沙
赴印度过昆明游西山三首
印度纪行咋是二十四首和无文禅师游晋祠诗
和无文禅师
木兰花慢
云南博物馆担当和尚书和高阶珑仙长老二首
云淡秋空
五台山杂咏
读唐人宋金城公主诗,次韵三首
普天乐二首
百字令·谒黄帝陵
忆江南五首
西江月·为成都昭觉寺作
升平乐·重庆访红岩村
鹦鹉曲·过巫峡望神女峰
忆江南十四首
悟花
武陵春
菩提蛮·万慧法师示寂
天净寺·题大悲禅师墨牡丹画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
浪淘沙
越南杂咏八首
重建佛牙舍利塔颂并记光照寺题词
赠曹洞宗来马道断禅师
国庆颂
偕政协宗教组同人游潭拓寺有作
天净沙五首
如果泰戈尔还在
如梦令·印度漫写二首
寿阳曲·斯里兰卡纪游六首
与日本佛教友人谈时事,为拈一偈
寿阳曲·东行杂咏七首
蝶恋花·喜尼泊尔贵宾来访
鹊踏枝·次韵和龙榆生先生见赠之作
浣溪沙·咏佛香花
百花令·与中国民主促进会同人游园
贺高阶珑仙禅师米寿
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颂(并序)
金缕曲·《人民中国》日文月刊创刊十周年纪念
梦扬州·访鉴真故居
荣誉大师赞
四字令·新年寄贺日本友人
采桑子
重游天台,集定庵句
题玄奘法师造释迦佛像石座刻问拓本(并序)
西江月
玄中双齿铭
酬陈从周工程师绘赠墨竹风云
贺大西良庆长老白寿
长久友爱之钟赞
河原崎长十郎先生自广州来书奉答
与日本书法代表团举行书法交流会,即席题
谢西川景文长老惠赐手杖
仲弘同志遗砚铭
拟寒山两首
赠日本友人
大西良庆大长老百龄大庆
喜从素裹认青囊
赠井上靖先生
额大西良庆长老
云南博物馆藏担当书画 喜春来八首
周总理挽词
陈毅同志逝世五周年献词
《陈毅诗词集选》出版,志感
忆江南六首
访云冈石窟及华岩寺
题万松图
周荣鑫同志哀词
金缕曲
观画展而作
临江仙·读周总理遗诗
题金山寺
赠西泠印社
焦山壮观亭得句
观壁画赋赠
比睿山上忘京都
奉和大西长老惜别诗二章
为《长河文艺》题词
宴请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访华团,即席作
游扬州周氏、李氏故园
颂弘法大师著述出版
题少林寺日本两禅师撰书三碑
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
题雷圭元画师临摹绘敦煌图案画
忆江南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
次韵奉和秦慧玉大长老
《初渡中国》诗
甬杭车中,次韵奉和秦慧玉打仗来
呈秦慧玉长老
法尊法师赞
赠大岛恭隆禅师
日本少林寺大雁塔落成志喜
鹧鸪天
冢本善隆博士大长老挽词
敦煌飞天赞
游灵岩山,呈谢孝思画师暨诸同志
金缕曲
题鉴真像专用座车
赠四天王出口长顺长老
汉俳五首
汉俳
汉俳
汉俳二首
汉俳五首
汉俳三首
汉俳三首
参访大屿山
次韵寄和日本相国寺 梶谷宗忍禅师
管邓散木金石书法展
次韵奉和梶谷宗忍禅师
汉俳
卜算子·观苏拉·曼辛演古典印度舞
汉俳二首
题画鸽,赠亚洲宗教和平会议
中国画研究院成立献词
奉和大西良庆大长老新年之作
飞抵福州二首
集美镇访陈嘉庚先生故居并谒墓(二首)
赠梵辉上人(二首)
二月四日,访鼓山(四首)
汉俳三首
汉俳三首
大写吉田健三先生
“有什么了,只是我的心”辛酉夏日,敬拈一偈
题孔望山东汉摩岸造像能海法师塔铭
游闽杂诗
汉俳二首
汉俳
汉俳五首
汉俳二首
汉俳二首
美东佛教总会创立二十周年纪念,敬作此颂以志欢喜赞叹
天台智者大师 赞仰颂(并序)
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赞(并序)
龙华寺佛像开光、明旸法师升座志喜
汉俳三首
汉俳五首
汉俳二首
题丰子恺《松间明月长如此》画
汉俳五首
江南好·大同华严寺塑像赞
汉俳十首
题应县木塔及辽藏残经祥光佛教四众举行赠受《大藏经》法会,敬拈一偈
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献词
联句殷殷嘱托亲
菅原惠庆长老塔铭
舟过葛洲坝口占,赠道端长老
题陈鹤琴先生文集
汉俳
于右任先生诗集题词
汉俳三首
汉俳
读《李志凡太太》一文有作
圆明讲堂重光志喜
十八罗汉墨赞
题玄奘西行图
汉俳二首
失题
次韵奉和梶谷宗忍长老
汉俳三首
题王守桢印谱
汉俳四首
恺翁作画有殊征
受庭野和平奖(二首)
秦慧玉长老挽词
题日中友好之钟
弘法大师纪念塔颂
圣老吾所师
纪念应慈法师
修复云居寺颂
一串念珠
圣手抗天刑
译书庆得时
叶钧居士挽词
为傅抱石纪念馆作
桃李芳园曲
汉俳二首
题杭州净慈寺禅寺大梵钟 夏丐尊居士诞辰一百周年祭
题《中国——茶叶的故乡》
庭印度音乐演奏有作
汉俳五首
汉俳三首
响续南屏晚日本否叫大学附属幼稚园十周年志庆
尼泊尔纪游诗十二首欢迎日本法隆寺现代遣隋使访华团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1.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2.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3.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4.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5.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6.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7.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8.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读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9.问: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简略介绍一下么?
答:可以。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Kapilavastu)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m?y?)。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园(Lumbini),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10.问:蓝毗尼园现在还有遗址留存下来吗?
答:公元七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KG-*4〗?s?〖DD(X-*34〗〖〗?〖DD)〗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着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位址久已湮没无闻。直到1897年才被人发现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认出上面的文字,这才发掘出蓝毗尼园的遗址,并且在附近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卫城的。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这个地方作为圣地加以建设和保护。
11.问: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Praj?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12.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来终于舍弃了王位。
13.问:他父亲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答: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王子十六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Yasodhar?)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Rahula)。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国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关于他出家时的年龄,有两种不同记载,一说是十九岁,一说是二十九岁。
14.问: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答: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跋堤(Bhadrika),跋波(V?spa),摩诃男(Mah?n?ma),阿说示(Asvajit)。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解脱之法,便离开了他们,走到尼连禅河(Nairanjan?现在叫做Lilaian)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极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Benares)去继续他们的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Pippala)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15.问:释迦牟尼成佛处,现有遗迹留存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Buddhagay?),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伽耶城(Gay?)的南郊。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那棵树的曾孙。树下释迦牟尼坐处有石刻的金刚座。树的东面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和古代石刻与建筑。1956年印度比哈尔邦省政府为了这个圣地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了邀请,指派了两名代表参加该会。
16.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
17.问:“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答:“轮”(Cakra),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佛初转法轮处是鹿野苑(S?rn?th),在今天波罗奈城。经过近代的发掘,鹿野苑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公元四世纪石刻的佛初转法轮像等等,并且发掘到古代塔寺的遗址。鹿野苑现有佛寺、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近几十年来陆续兴建起来的。佛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和佛诞生处的蓝毗尼园、佛成道处的菩提伽耶、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Kusinagaras),是佛教四大圣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学者们对这些圣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发掘和修复,主要都是根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的记载。
18.问:佛初次说法的地方为什么要比其他说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9.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KG-*4〗?n?〖DD(X-*67〗〖〗?〖DD)〗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20.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21.问:佛在世的时候,归依的人多吗?
答:是的,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nda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Rajagrha)后,归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riputta)、摩诃目犍连(Mah?maugaly?yana)、摩诃迦叶(Mah?kasyapa)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难陀(Nanda)、堂兄弟阿难陀(?nanda)、提婆达多(Devadatta)和他儿子罗睺罗等都随他出了家。还有宫廷中一个剃发工奴优波离(Up?li)也出家加入了僧团,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归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则为数更多。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bhiks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suni);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up?saka),女的叫做邬波斯迦(up?sik?),合称为四众弟子。
22.问:释迦牟尼一生游行教化的区域,是哪些地方?
答:根据记载和发掘的资料,佛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们分到四方游化,可能更远一些;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曾经到过并足印的传说。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Kosala)的舍卫城(Sr?vasti)的时间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个竹林,是频毗娑罗王(Bimbis?ra)献给佛和僧众居住的,后人称为竹林精舍。在舍卫城有一个林园是当地一个富商须达多(Sudatta)和拘萨罗国王子祇陀(Jeta)共同献给佛的,后人称为祇园精舍。佛常往来两处,所以竹林、祇园并为说法的重地。王舍城南面的灵鹫山(Grdhrakūta)也是佛常和弟子们说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吠舍离(Vais?
li)城(今印度比哈尔邦省境内),又由吠舍离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格西亚城Kasia),佛是在拘尸那伽逝世的。现在佛逝世处,发掘出佛遗体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迹。印度政府为了纪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对这个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复和建设。
23.问:什么叫做“涅槃”?
答:现在暂不详细解答,这里可简单解释为“逝世”。
24.问:佛涅槃前后的情形是怎样?
答:佛在吠舍离城的时候,已经有了重病,在那里度过雨季后,偕弟子们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铁匠纯陀(Cunda)供献的食品,病更加剧。最后走到拘尸那伽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这样的姿势。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槃,弟子都守候着。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Subhadda)去见佛,阿难陀想挡住他,佛知道了,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佛在吠舍离临出发前和在途中为弟子们作了多次的教诲,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嘱咐弟子不要以为失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的舍利分为八份,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三世纪,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尔南境发掘迦毗罗国故址,发现一舍利塔,塔内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函内,里面有黄金花,花上安放着佛骨。从函上刻的文字知道这就是释迦族供养的佛的舍利。
25.问: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Sarira)就是遗体,但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26.问: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称“塔波”,是梵语Stūpa省略的音译,完整的音译是“窣堵波”,意义是“高显”或“坟”。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之用的。
27.问:佛的涅槃日是哪一天?
答:我国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国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节日(Vais?kha),认为佛诞生、成道、涅槃都在这一天。
28.问:佛涅槃的年代,有没有不同的计算?
答:关于佛涅槃的年代,东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国都举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纪念。我国关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公认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与南传佛历相差59年。
29.问:听了上面的谈话,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迹已经有了轮廓的了解。现在想请你谈一谈当时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答: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因为第一,关于印度古代历史资料缺乏;第二,我自己在这方面少研究。但是我仍然愿意将一些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所想到的线索,提供你参考、研究和判断。
30.问:很好。我认为,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历史的产物,能够了解一些当时社会的情况,是有助于对佛教的了解的。希望你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一谈,能说明一个大概就行了。
答:先从当时的形势谈起吧。你知道古代印度曾经有一个区域叫做“中国”吗?
31.问:这倒不知道。那是在印度的什么地区?
答:大约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雅利安(Arya)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并且吸收了他们的文明,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好些国家。因此长期成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当时那个地区被称为“中国”(Madhya
Desa)。至于东方和南方的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则被称为是化外的“边地”。但是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中国”地方的国家已经开始衰落,而东南边地的国家则勃然兴起。释迦牟尼居住最久、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国就是当时新兴的霸国。这时候,文明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跋耆国的吠舍离城等新都市,其中王舍城尤为重要。
32.问:这些新兴国家除了实力强盛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点?
答:据我初步地研究,有三种情况值得一提:(1)在种族问题上,矛盾的增多;(2)在经济问题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在思想上,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的兴起。这三种情况都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
33.问:什么是种姓制度?
答: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这个词儿是从梵语“Varn?”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照他们的说法,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种制度原来是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限的。后来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间起了反映,于是有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Br?hman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Ksatriya),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Vaisya),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sūdra),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是非雅利安人。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不许被婚姻混乱,尤其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混乱。对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特别订有法律,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Cand?la)。他们的地位最低贱,不能与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当时认为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强盛的“中国”地方,种姓制度最严格。
34.问:在新兴国家地方也有种姓制度吗?
答:随着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展,这些国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罗门文化的影响,当然也都存在着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得多。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第三,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向存在着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越地位的反抗,更加显著。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后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据说就是首陀罗的血统。在这种环境中,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而释迦牟尼倡导的“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着当时那些新兴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35.问:释迦是不是雅利安种?
答: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蒙古种,有的说是雅利安种。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迦毗罗卫国地处僻远,又是小国(有人研究,认为它当时是拘萨罗国的附庸国),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只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