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NT$
449.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NT$
418.0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NT$
286.0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罗曼·罗兰原著、赵晓丽改写的《名人传》通过翔实科学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动物世界中或有趣、或神秘、或耐人寻味的种种现象,让读者朋友们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探寻它们的生存奥秘,发现它们的迷人魅力。
|
內容簡介: |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写。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
作者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关,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非凡勇气。罗曼·罗兰原著、赵晓丽改写的《名人传》讲述他们承担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以及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别样的“英雄交响曲”。
|
目錄:
|
贝多芬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贝多芬名言录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传(上篇)
米开朗琪罗传(下篇)
后记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传
|
內容試閱:
|
贝多芬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艰辛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祖父是荷兰人,后移居德国,曾担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佣,丈夫死后改嫁,与贝多芬的父亲结婚。
贝多芬从小长得就很结实,天生一副运动员的骨架。一张土红色宽大的脸,隆起的额头占去了一半,他乌黑的头发异常的浓密粗硬,总是蓬乱地堆在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不大的眼睛,总闪烁着一股奇异的光,摄人心魄。特别是当他兴奋或愤怒的时候,那光便在眼中流转,仿佛奇妙的思想在起伏荡漾。他的鼻子短短方方,酷似狮子的鼻子。牙齿异常坚固,似乎可以嗑破核桃。这张脸给人的整体印象,不能算是俊美,但据他的一个朋友回忆:“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总是一副很可爱、令人高兴的神情!”但他的笑很短暂,稍纵即逝,通常的表情是忧郁,那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哀伤。在他临死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坐在一家酒店的墙角,叼着长烟斗,双眼紧闭。朋友跟他说话时,他悲哀地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册,示意朋友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面部表情变化无常,时而平静舒缓,时而肌肉隆起、血管膨胀、怒目圆睁,癫狂而可怕,就像莎士比亚剧中的李尔王。
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不像莫扎特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4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他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整天强迫孩子练琴,甚至常常三更半夜酗酒回家后,还把孩子从睡梦中拖起来拉琴。不满8岁的贝多芬就被迫在波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11岁时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艰辛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为生的道路,同时也形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1787年,他热爱的母亲因肺病去世了,贝多芬伤心不已,而且总以为自己也染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疾病,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肉体。17岁时,他就成了一家之主,负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而且有关人士担心他父亲酗酒挥霍,就将养老金交给贝多芬代为收领,对此,他感到无比羞愧。这些事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为了维持生计,贝多芬找了一份家教,也因此,他遇上了让他珍视一生的布罗伊宁一家。这个家中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的可爱女孩——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贝多芬负责教她音乐和诗歌。在文艺女神轻柔的呵护下,两个懵懂的年轻人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了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晚年,他们三人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这从他们往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来。当三人老了的时候,彼此间的感情格外动人,心灵也仍然保持着当年的童真。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的悲惨,但对于生养他的故乡,他永远保留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他几乎终生都住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也从未忘却过莱茵河畔的故乡。在他的生命中,莱茵河仿佛是一位庄严的父亲,赋予他人性和灵魂。他的思想和力量在其中流淌、欢腾……这儿是他漂泊心灵的栖息地。无数次的魂牵梦绕,他回到了故乡——和风轻拂的草原上,满地盛开着鲜花,莱茵河畔的白杨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寂静而湍急的河流中,贪婪地吮吸着养分;远远近近的村落、教堂和墓地,懒洋洋地注视着这一片土地;抬眼望去,在河流隐没的地方,群峰映人蓝色的天空,像一幅笔墨山水画,山巅矗立着废旧的古堡,显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一心忠于这里,直到生命终了。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说道:“我的家乡,我出生的地方,在我眼中她始终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时一模一样。”
耳聋的愁苦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那段日子,贝多芬的整颗心几乎都被这疯狂的战争占据着、折磨着。当时贝多芬正就读于波恩大学,那是一个新思想汇聚的大舞台,慷慨激昂的诗歌,激起了年轻学子如痴如醉的热情。1792年11月,正当战事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这期间,贝多芬一直受着爱国热情的感染,在1796年和1797年问,贝多芬把弗里贝格的战争诗谱成了两首音乐作品:《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尽管贝多芬在爱国热情的影响下讴歌了大革命的敌人,可事实上,他已经被大革命的思想征服了。从1798年开始,虽然奥法两国关系很紧张,但贝多芬仍然和法国人有密切的往来,其中甚至包括在大革命期间战功显赫的贝尔纳多德元帅。他越来越拥护共和,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思想也越来越明显。
共和自由的思想似火焰般在他25岁的心中燃烧着,他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并相信自己的力量。他在笔记中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25岁!不是已经降临了吗……就在这一年,整个人应当展现出来!”可是,‘就在他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命运的魔爪已经慢慢地伸向了他。从1796年到1800年,他的耳朵日夜轰鸣,听觉也越来越糟糕,与此同时,他的内脏也遭受着剧烈的疼痛。在好几年的时间里他对家人隐瞒着这一切,甚至连最亲爱的朋友也没有告诉。他避免与人交谈,以免他的疾病被人发现。他独自承受着这个秘密,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楚。到了1801
年,他终于绝望了,于是写信告诉他的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P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