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NT$
495.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NT$
495.0
《
潜能觉醒
》
售價:NT$
395.0
|
編輯推薦: |
1
.这是我所读过的最好读的美学类书籍,语言亲切,摒弃了西方翻译美学所带来的逻辑复杂、句子过长的写法,让人轻松享受阅读的过程。
2.汉宝德是台湾非常有名气的建筑家、美学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颇多建树,具有文艺复兴的气质。作者本人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美学、美育的传播与推动,而此书很多观点、示例也是结合自身实际来谈的,态度和蔼、言辞恳切。
3.本书所谈美学,领域宽广、境界开阔,从文艺到绘画、书法乃至建筑,见解独到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汉宝德又一部谈美并致力于国民美育的作品,全书分为四辑:
(1)美与生命的体悟。分别谈了美与生命、阶级、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美的独特性
(2)美育出了什么问题。分析了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对美育存在的误解,并指出了美育的方向和道路。
(3)寻找美的途径。本辑首先廓清了美的范畴及美感培养的对象,然后举例分析了寻找美的途径,比如从简单中寻美,从艺术、宗教、形式等中间寻找美。
(4)美与人文内涵。介绍了“美”与“人文”之关系、感官美与心灵美的关系,美与复杂、矛盾之间的关系,并用“美的阶梯”表达了作者对各层次美感之间关系的看法。
总体来说,本书主要是厘清美感的内涵与外延,辨析美感、人文、艺术等长期以来人们容易混淆或者等同的领域,指出人们在美感、美育等问题的认识上所走入的误区,并指出寻找美的途径和培养美感的正确方向,表达了作者对后现代社会美感缺失的担忧。
|
關於作者: |
汉宝德,1934年生,成大建筑系毕业,美国哈弗大学及普林大学硕士,在建筑、书法、美学等各领域颇有建树。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著有《汉宝德谈美》《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中国的建筑文化》《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文化》等。
|
目錄:
|
如何落实美育(代序)
辑一 美与生命的体悟
美感的育成
美与生命的体悟
美与创造力
美不是阶级的产物
外在美与内在美
科学与美感之间
美是科学
美可以代替宗教吗?
辑二 美育出了什么问题
美育出了什么问题?
“公民美学”的落实
美感与快感
美是多元的吗?
美的多元观
美为什么与艺术分家
解构之美
辑三 寻找美的途径
美的文化观
穷人才需要培养美感
美的范畴之辨
自极简中寻找美
形式美与内容美
自艺术中找美
欣赏质感之美
宗教艺术之美
辑四 美与人文内涵
美与人文内涵
真有人文之美吗?
复杂与矛盾中有美吗?
人文素养的阶梯
感官与心灵之间
跋 为美解惑的努力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解构”
建筑的美本是古典美的基础,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我不讳言,我碰到了一个问题,即前卫的建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忽然也抛弃了美的原则,变成一种表现艺术了。我要怎样自圆其说,仍然倡导以环境艺术为前导的美育论呢?
以古典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建筑,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种种非美学的因素受到严厉批评,面临非改变不可的命运。后现代的理论就出现了,以满足求新求变的心理需要,革新家先在传统建筑中找语汇,找不到路子,这时候,碰巧遇上了法国的哲学出现所谓的解构主义。建筑思想界常常要从哲学中寻找营养,而哲学家德里达先生正愁着自己的思想没有办法具体地呈现,两者一拍即合,就产生了解构主义的建筑。二十年来,这种思想一直主导着前卫建筑的创作方向。
解构主义,顾名思义,是要解析固有的观念,否定其真理的地位,所以它原是非常理性的一种思想。比如说,我们曾相信忠孝是伦理道德的根本,不敢有所怀疑。可是仔细想想,它是不是某一特定的社会阶级、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呢?如果我们解析它们的理论架构,就可以发现它们有其独特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偏见。这样解析下去,会发现世上每一件事都有其个别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把那些死抱着“忠”字、不分青红皂白就要为上司牺牲的人称为愚忠。我不是哲学家,读一点有关的文章,觉得这就是合理主义中“理未易明、真未易察”的观念。只是经过把固有的信仰加以解体,认识得更为清楚而已。
这样的观念怎么用到建筑上呢?
其实是可以的,因为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所组成的,建筑自然也不例外。建筑的形体是由功能(软件)与结构(硬件)所构成,而功能与结构都是可以进一步解析的。建筑造型的象征意义何尝不可以解析呢?举例说,功能指的是空间的用途,任何一类建筑都可以解析为不同的空间,如卧室与客厅等,同样地,结构当然也是可分解的,人人都知有屋顶、墙壁、门窗、地板等,也可分为柱、梁、板等。
现代主义以前的建筑常常为固有的观念所限,认为应该方正、对称,按照习惯分配房间,因此建筑以火柴盒居多。实情不应如此,每家的屋子都应不同才对。如果建筑师有解构主义的精神,解析成一些部材,重新来个创意的组合,是可以既合用、美观,又有创新价值的。可惜的是前卫建筑师接受解构主义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解构是支离破碎
他们接受的是解构的表面现象。
解构其实并没有有系统地拆卸原有的组织,而是大刀阔斧,把它斩成散乱的片段,像垃圾一样地丢在一起。
依我粗浅的了解,解构论的思想家只是想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多元而动态的秩序,并不是不要秩序。这种新秩序比较接近自然现象,初看起来似乎是紊乱的,细察之,可发现乱中有序,是生命的秩序,因此也会呈现生命的美感。可是把这种混乱的外观用在建筑上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把这种哲学的表面现象用在建筑上,就会产生与装置艺术类似的垃圾造型观。问题来了,这样的造型仍然有美存在吗?它们仍然可以满足建筑的功能吗?
答案是,“解构”用在建筑上纯粹是为造型之新鲜、刺激的目的,与功能是无关的。也可以说,解构建筑是在建筑史上第一次形式完全脱离了功能。在我看来,他们的解构只是借用了一个深奥的名词,与其原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这些前卫建筑师只是抢风头、趁风尚而已。然而在他们的作品中,美还是存在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是有一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斗志,不顾一切地创造出惊人心魄的建筑环境与形式,以领导风尚,创造时代。
散乱的垃圾,偶然的堆置,也可以产生美的造型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