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NT$
203.0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NT$
408.0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NT$
250.0
《
湿胖2
》
售價:NT$
286.0
《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售價:NT$
449.0
《
犹太古史
》
售價:NT$
908.0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NT$
454.0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北宋文坛的领袖。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因文章名世,被称为“三苏”,在文学史上,与唐宋时期最杰出的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作者郭豫斌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评析。
|
內容簡介: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北宋文坛的领袖。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是“跟大家学书法丛书”系列之一。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评析。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的作者是郭豫斌。
|
目錄:
|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
文苑奇葩苏轼
豁达超然的苏轼
书香门第的熏陶
苏轼的兄弟姐妹
“三苏”震京师
宋仁宗慧眼识英才
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
苏轼的书法成就
苏轼的书学渊源
书法领域的改革者
苏轼的书学思想
苏轼执笔趣话
人书合一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传世书法作品
《黄州寒食诗帖》
《治平帖》
《前赤壁赋》
《新岁展庆帖》
《桤木卷帖》
《题晋卿诗词》
《人来得书帖》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罗池庙碑》
《答谢民师论文帖》
《东坡苏公帖》
《李白仙诗帖》
《祭黄几道文帖》
《苏轼名帖精选》
赤壁赋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石恪画维摩赞
鱼枕冠颂
|
內容試閱: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北宋文坛的领袖。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因文章名世,被称为“三苏”,在文学史上,与唐宋时期最杰出的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在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全才,是中国数千年难得一见的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苏轼涉足的领域很多,不仅是诗、词和散文,在书、画、音律等方面无不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苏轼的诗现存2700多首,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内容涉及了各个层面,写景诗和哲理诗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五十首。元祜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即始于苏轼。他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扩展了词的风貌,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并从多个方面对词体进行革新,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其笔调或雄健激昂,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永,或婉媚缠绵,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体制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苏轼的散文成就很高,不论是谈史议政,还是叙事,都融入了他奔放的才情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大都是随意挥洒,不假雕饰,颇得天然妙趣。
苏轼在书、画艺术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他师承百家,自成一体。长于行书、楷书,笔法以“肉丰骨劲、跌宕自然”著称。传世书迹《黄州寒食诗帖》,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上,他善画竹石,并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在画史上有重要影响。
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但早年不是很喜欢读书,对于功名利禄也不甚追求。到27岁时,好像突然觉醒,开始奋发图强,遍览群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封建社会中一个较有主见的女性,没有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弄。她阅览了不少古籍,通达明理,一司马光为其书写的墓志铭称:“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而其“皆识其大义”可从她给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中看出。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
少立范滂志,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苏轼幼年深受父亲苏洵的熏陶,而母亲程氏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因而苏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宋庆历七年1047年,苏轼在家读书。苏洵出去游学时,母亲程氏就
“亲授以书”,督促指导毫不松懈。这年5月,—苏轼的祖父苏序去世了,苏洵奔丧归里,并于这年作了《名二子说》。当时苏轼11岁,苏辙9岁,后人可以从《名二子说》中看出苏洵给两个孩子取名的本意,以及对他们二人前途的期望和忧虑:“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宋庆历八年1048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从学于刘巨。刘巨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可以说是当地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苏洵和程氏对兄弟二人的期望之情。
宋皇祜四年1052年,苏轼的幼姐八娘不幸去世,年仅18岁。八娘是一个很有教养的才女,苏洵在《自尤诗》序中说“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八娘16岁时嫁给了舅父的二儿子,由于婚后受到虐待,不到两年就死了。此事给苏家带来了极大的悲痛,也引起了群众的公愤。后来人们怀念八娘的才学,就塑造出了才气超群的苏小妹这个形象,并让她和秦观缔结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其实,苏轼并没有妹妹。苏洵共有三子三女,长女卒于宋天圣六年
1028年,出生不久就夭折了;长子即苏轼的哥哥,卒于宋宝元元年1038
年,死时约有三四岁;次女卒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死时约在12岁以上;幼女即八娘。苏洵后作《祭亡妻文》云“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即是指此。
宋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娶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为妻。王弗是个贤内助,对苏轼极尽关怀,并经常陪伴苏轼读书。苏轼天生豪爽,喜好交友游玩,曾对弟弟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但“秉性刚褊,不附权贵,不避嫌怨,好戏谑嘲讽”,因而王弗经常劝他和人交往要谨慎,时时提醒他不要祸从口出,或是因文章招祸。
事实证明,王弗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后来苏轼遭贬时,平日与他唱和较多的几个朋友就落井下石,谄媚权贵共同陷害苏轼。 “三苏”震京师
宋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游学成都,拜谒名士张方平。当时苏轼“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张方平以国士之礼相待,认为苏轼日后必成名家。
宋嘉祐元年1056年五月,苏轼和苏辙首次随父亲来到京城,兄弟二人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宋嘉祐二年1057年,由欧阳修主持礼部科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欧阳修看到苏轼做的文章时,还以为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做。
为避嫌,欧阳修就将这份卷子列为第二,等启封时才发现这份卷子是苏轼的。欧阳修为发现了这么一个旷世奇才,专门写信给当时的著名诗人梅尧臣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科试结束后,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从此开始,苏洵、苏轼和苏辙名震京师,被人尊称为“三苏”,一时天下文人皆以之为楷模。P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