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一方面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隔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另一方面紧密联系近年来国内外隔震技术的研究应用趋势和最新进展,对隔震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由浅入深地进行了详细阐述。本书可供广大土木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隔震原理与进展、建筑隔震支座的类型与性能、建筑隔震结构的分析方法、建筑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建筑隔震结构的构造、建筑隔震结构的施工与验收维护、既有建筑物的基础隔震加固施工、低造价隔震技术等,覆盖了新建和既有建筑隔震技术从设计、产品选用、安装实施到后期管理维护等各阶段。为方便广大读者应用,《隔震建筑概论》还结合实际工程,列举了设计实例。
《隔震建筑概论》可供广大土木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
目錄:
|
1 建筑隔震原理与进展
1.1 建筑隔震的基本概念
1.1.1 建筑隔震体系的提出
1.1.2 建筑隔震体系的发展历程
1.1.3 地震对隔震技术的考验
1.2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1.2.1 隔震体系组成
1.2.2 隔震技术原理
1.3 建筑隔震的分类
1.3.1 按隔震技术类型划分
1.3.2 按隔震层的位置划分
1.4 我国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4.1 以摩擦滑移体系为主的研究
1.4.2 以橡胶隔震支座体系为主的研究
1.4.3 隔震技术的多样化、实用化与深入化研究
1.4.4 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
1.4.5 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的标准化情况
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性能与设计
2.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中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
2.1.1 橡胶
2.1.2 铅
2.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结构特征参数
2.2.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几何特征
2.2.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特征
2.3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检验
2.3.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压缩性能
2.3.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剪切性能
2.3.3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相关性能
2.3.4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极限剪切性能
2.3.5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的拉伸性能
2.4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耐久性能
2.4.1 老化性能
2.4.2 徐变性能
2.4.3 疲劳性能
2.5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与设计
2.5.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分类
2.5.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设计压力和设计剪应变
2.5.3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要求
2.5.4 隔震支座的设计
3 建筑隔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3.1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和参数标定
3.1.1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3.1.2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与结构柱串联系统的力学模型
3.1.3 串联隔震支座力学模型
3.1.4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学参数
3.2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的选取以及动力方程的建立
3.2.1 单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结构的动力分析
3.2.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结构的动力分析
3.2.3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竖向地面震动反应分析
3.3 隔震建筑的时程分析方法
3.3.1 结构动力方程的数值解法
3.3.2 数值积分方法
3.3.3 非平衡力的处理
3.3.4 非线性力的求解
3.3.5 拐点的处理
3.4 隔震建筑的能量分析方法
3.4.1 能量设计原理和设计准则
3.4.2 计算方法
3.5 隔震建筑的振型分析方法
3.5.1 实振型分析方法
3.5.2 复振型分解方法
3.5.3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方法
3.6 隔震建筑的简化分析方法
3.6.1 新西兰Shinnev等人建议的方法
3.6.2 美国规范建议的方法
3.6.3 周锡元建议的方法
3.6.4 周福霖建议的方法
3.6.5 苏经宇等人建议的方法
4 建筑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
4.1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
4.1.1 隔震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
4.1.2 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
4.1.3 对隔震房屋体型的要求
4.1.4 隔震结构场地和地基的选择
4.1.5 非地震水平作用
4.2 隔震建筑的设计流程
4.2.1 隔震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
4.2.2 隔震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
4.3 隔震层的布置
4.3.1 隔震层的位置
4.3.2 隔震层的平面布置
4.4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计算
4.4.1 计算模型
4.4.2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确定
4.4.3 地震波的选取
4.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隔震层的验算
4.5.1 隔震层受压承载力验算
4.5.2 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向位移验算
4.5.3 抗风装置的验算和隔震装置弹性恢复力验算
4.5.4 隔震房屋抗倾覆验算
4.6 上部结构的验算
4.6.1 地震作用的取值
4.6.2 上部结构截面抗震验算
4.6.3 上部结构的变形验算
4.7 下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的设计
4.7.1 下部结构的设计
4.7.2 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验算和抗液化措施
4.8 规范中的隔震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4.8.1 隔震后结构的基本周期和水平向减震系数
4.8.2 上部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和层间剪力的分配
4.8.3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和位移
4.8.4 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
4.8.5 砌体结构的隔震措施
4.9 规程中提出的等效侧力法
4.9.1 等效侧立法的适用条件
4.9.2 等效侧立法的计算过程
4.10 砌体结构隔震设计算例
4.10.1 概要
4.10.2 初步设计
4.10.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
4.10.4 水平减震系数β的计算
4.10.5 上部结构的计算
4.10.6 隔震层水平位移验算
4.10.7 隔震层下部的计算
4.10.8 构造要求
4.11 框架结构隔震设计算例
4.11.1 概要
4.11.2 初步设计
4.11.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
4.11.4 隔震的分析方法和原则
4.11.5 上部结构的验算
4.11.6 隔震层水平位移验算
4.11.7 隔震层下部的计算
4.11.8 构造要求
5 建筑隔震结构的构造
5.1 隔震建筑的空间构成及一般要求
5.1.1 上部结构
5.1.2 隔震层
5.1.3 基础、底部和下部结构
5.1.4 隔震建筑与外周场地、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
5.2 隔震支座的布置及节点构造
5.2.1 隔震支座的布置
5.2.2 混凝土结构的节点构造
5.2.3 砌体结构的节点
5.3 室外台阶
5.4 室内楼梯
5.5 电梯井
5.6 其他节点构造
5.6.1 组合隔震支座节点
5.6.2 隔震节点密封处理
5.6.3 加腋托梁
5.6.4 隔震支座不在同一标高的处理
5.7 穿越隔震层的设备管道
5.8 隔震支座的连接
6 建筑隔震结构的施工与验收维护
6.1 隔震层的施工要点
6.1.1 隔震层施工的关键问题
6.1.2 隔震层施工工艺流程
6.1.3 施工操作要点
6.1.4 精度要求
6.2 施工及竣工观测
6.3 隔震层施工的验收
6.3.1 隔震层部件的进场验收
6.3.2 隔震层施工的验收
6.4 日常使用中对隔震层的维护
6.4.1 维护管理的目的
6.4.2 我国规范中规定的措施
6.4.3 隔震层维护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7 既有建筑物的基础隔震加固施工
7.1 柱下隔震加固改造
7.1.1 柱下隔震加固的施工步骤
7.1.2 支撑结构的构造设计
7.2 墙下隔震加固改造
7.2.1 砌体结构墙下的隔震加固
7.2.2 剪力墙下的隔震加固
7.3 电梯井道的隔震改造加固
8 低造价隔震技术
8.1 材料
8.1.1 钢丝网片
8.1.2 沥青
8.2 农村新建建筑隔震层
8.3 农村新建建筑隔震层设计
8.3.1 改性沥青隔震层隔震原理
8.3.2 隔震层的简化计算
8.3.3 隔震效果分析
8.4 隔震层施工工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