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雪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不知怎么爱上了音乐,一生从事音乐欣赏、评论、推广、引进工作,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爱乐家。反倒是我这个音乐学院科班出生的人,反过来常常从他这里批发音乐知识和欣赏信息。期待雪枫的著作出版,丰富我们的文化艺术生活。”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天使投资人)
“雪枫是一个音乐人,一个公民,一个充满爱的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李成才(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总导演)
|
內容簡介: |
近年世界各地重要的音乐会及音乐活动,作者都曾亲临现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经历。在《晚安!玫瑰骑士》中,作者用包含激情的文字重现当日的盛况,与你分享这宝贵的音乐人生体验。
|
關於作者: |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专栏作家。1961年生于辽宁大连,1979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曾任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主编,现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著有《日出时让悲伤终结》、《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德国音乐地图》、《音符上的奥地利》等书。
|
目錄:
|
巴黎乐团的“法兰西新声”2004
感受质朴,享用美声
——北京喜看《奥菲欧》2004
第七届北京音乐节随感一束2004
一个“全能”乐团的成长“片断”2005
“真指挥”的“真功夫”
——石叔诚指挥肖斯塔科维奇2006
仲夏赏乐好时光2006
第九届北京音乐节精彩回顾2006
我的“新年音乐会”2007
中国交响乐队史的里程碑
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国大陆首演”2007
什么叫大提琴?2007
皮娜?鲍什:搏命之舞2007
最后的贝多芬
——听巴伦波伊姆的“命运”和“英雄”2007
这不是李白,也不是歌剧2007
现场目睹俄罗斯史诗剧
——兼议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开幕”2007
今年还是“制高点”
——评祖宾?梅塔2008北京新年音乐会2008
“触底反弹”的“哀兵”2008
音乐,陷入概念的漩涡
——观《茶》有感2008
华人撑起的歌剧大戏
——旧金山歌剧院观《接骨师之女》有感2008
晚安!玫瑰骑士!2008
《玫瑰骑士》与《唐豪瑟》2008
亲爱的列尼永存心中2008
肖斯塔科维奇的力量2008
传统马勒的回归2008
世纪末的极端“对位”
——维也纳爱乐北京音乐会有感2008
“圣心大教堂”的《安魂弥撒》2009
今夜有巴洛克陪伴2009
我对“杭爱”的好感2009
琉森的奇迹2009
林茨的中国式“轻歌剧”2009
西班牙风情的“新年音乐会”2010
“风流寡妇”与轻歌剧“本土化”2010
“低碳”交响乐2010
田野上的“圣马丁”2010
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2010
深圳的瓦格纳之梦2010
瓦格纳:中国的制作还有多远?
——《指环》热演上海之后断想2010
北京音乐节歌剧制作三题2010
音乐的品格2011
春天里的巴赫2011
杭州崇一堂的马勒“复活”2011
德语歌唱对和慧的意义2011
|
內容試閱:
|
“风流寡妇”与轻歌剧“本土化”(2010)
奥地利经典轻歌剧《风流寡妇》没有理由不在中国家喻户晓,它不仅是20世纪50年代被上演次数最多的外国歌剧,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在舞厅里被听到次数最多的“古典音乐”。暂且抛开音乐方面的魅力不谈,仅就“快乐的未亡人”(Die
Lustige
Witwe)被译成“风流寡妇”而言,这一“本土化”神来之笔便注定弗朗茨?雷哈尔的名剧在中国近六十年的命运走向。如今,经由李卫导演擅长的台词和情境“篡改”,原本虚构的“庞特维德洛公国”竟进一步坐实了指代,“雷人”的新词儿博得观众会心的捧腹便不足为怪了,这正是制作人想要的结果。所以,尽管《风流寡妇》对于中国人并不陌生,但似乎通过这个版本的上演,中国人一下子弄明白了原来西洋的喜歌剧传统可以离我们如此之近,曾经视为畏途的奥地利轻歌剧也完全可以入乡随俗地满足我们的审美趣味。
……
看过李卫导演的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人,应当对他的艺术趣味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否则会一上来就会被《风流寡妇》的汉语对白“雷倒”。当然,这些伎俩差不多都被电影人在《十全九美》《熊猫大侠》《皇家刺青》《隋朝来客》里用尽了。将影视网络流行语引入西洋经典歌剧,李卫大概是第一人。我记得去年北京人艺的李六乙在奥地利林茨导演雷哈尔的另一部轻歌剧《微笑的国度》时,也要往剧情里面塞中国元素的“私货”,害得制作方必须向版权方提出申请,审核批准之后还要缴纳不菲的版权费。当然,同样是塞“私货”,李六乙是多余,李卫是必须。因为无论是法式喜歌剧还是奥式轻歌剧,都必须穿插大量对白,很多插科打诨的笑料包袱要靠对白抖出来,笑场也多在这里,这也注定喜歌剧或轻歌剧的地域色彩很浓,很难被移植为别的语言表演,就好像我们的“二人转”不能被译成外语去说是一样的。……试想,如果《风流寡妇》大量的对白用德文说出,观众通过中文字幕哪还能“读”到“笑”果?如果不顾语境直接译成中文来说,显然不如用贴近观众的当下流行话语充当笑料更来得讨巧。所以,我坚决赞成李卫对《风流寡妇》的中文移植和编导创意,却对他颇受好评的《费加罗的婚礼》持保留意见,因为那是洛伦佐?达?蓬特的剧本,动起来要有点底气才行。
下面简单评述“《风流寡妇》在中国”的表演细节。
在这个制作里,上海歌剧院的重量级演员除男高音魏松之外几乎全部上阵,而且与角色的对应关系十分靠谱,如此说来还真没魏松什么事儿了,因为这里确实没他能演的角色。假如闭上眼睛只听不看,男中音杨小勇真是非常优秀的达尼洛伯爵,当然看他的表演也比较过瘾,只是他的形象离角色未免远了点儿,美丽而富有的汉娜怎会携亿万资财非他不嫁?在我看来这些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的男高音迟立明终于找到一个自己声音条件非常适合的角色,我认为他是这次音乐会歌剧演出最大的亮点。他的声音听起来很洋气,很轻盈,也很有光泽。其实有“光泽”的嗓音,对轻歌剧演唱非常重要,相形之下,即使唱功很好的女高音徐晓英的声音就显得有点发乌,尽管她有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汉娜演唱者。当余隆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退居舞台深处,在暗光中甘当绿叶配衬而尽量压低音量的时候,这位“风流寡妇”的歌喉还是不够华美璀璨、满堂生辉,对比奥地利人的表演,她明显“疯”得不够,未将空气点燃。不仅主角如此,另一位女高音大使夫人同样没把快乐的高潮掀起来,那段她和酒吧女招待的重唱应当是全剧火爆开锅的高潮,乐队和合唱队都把情绪煽起来了,但作为领唱的瓦伦西娜同志声音又薄又不稳定,一动起来好像上气不接下气,显然体力出了状况。
奥地利轻歌剧每演至高潮处都会有喧沸的闹剧之嫌,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指挥、演员、乐队与合唱队忘情地投入,越放浪形骸越有效果。恰恰在这个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我们的演员总还是把表演放在心上,还在惦记整齐划一的动作,还在拿腔拿调。乐队也不去做一点节奏的变速,好好恶作剧地折腾一番。另外,在这样的沸腾之前,导演基本没给予戏剧演进的铺垫,几个人正耍贫嘴呢,突然音乐的高潮就来了。音乐和对白之间有脱节,感觉像是把话剧与歌剧硬嫁接到一起了,这一点恐怕在以后的有可能大行其道的轻歌剧“中国化”要给予重点注意了。因为在我曾经看到或听到的奥地利轻歌剧里,对白是有音乐性的,它们有时听起来像来自老电影,或者是惟妙惟肖的戏剧表演。而我们的歌唱家们,要么是字正腔圆的话剧腔,要么是嘻哈轻浮的无厘头。难道歌剧演员除了会唱“宣叙调”,当真在戏剧表演方面缺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