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

書城自編碼: 18986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历史
作者: 徐棻
國際書號(ISBN): 9787546406244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08/5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写小说原无一定之规。著名剧作家徐棻以写戏的笔法写小说,这部小说就像她的戏一样好看:人物生动,冲突迭起,场面精彩,节奏明快。
这部小说描绘了苏东坡为国为民为诗为文而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描写了苏东坡在“新法”“旧制”多次反复中的诡谲命运和北宋那时期的政坛风云;还有三个女人和苏东坡生死相随的爱情。
这部小说使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据: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 王火)
內容簡介:
本书从苏轼进京赴考写起,直到他病逝为止。其中,对苏轼历来遭人诟病的“反对变法”问题,作者根据史料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揭示了他和王安石、司马光的真实关系,以及他和五个皇帝、三个皇后的奇特纠葛。
本书,追求历史事件件件皆有出处,却又能冲突迭起、矛盾重重;追求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结合,传记性与戏剧性相结合;追求把苏轼的诗词文章包裹在人物命运中和故事情节中;追求塑造一个活生生的苏轼而不是概念的“文化巨人”;追求描绘出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
本书可以让普通人都走近苏轼,并了解苏轼时代的中国社会。
目錄
【序】说不尽的苏东坡阿来
【引】
第一章 燕子来时
第二章  一卷纸 两面
第三章 帝后干杯
第四章 “二王”拦截
第五章  一百五十年也要改
第六章 黑水谷的笑声
第七章 有何贤良不贤良
第八章 “庆历”之痛
第九章 物之兴废 不可得而知也
第十章 晨曦里的钟声
第十一章 朝堂之争
第十二章 唯有泪千行
第十三章 流水尚能西
第十四章 官诰院与温香楼
第十五章 熙宁变法
第十六章 拍案而起
第十七章 是罢官 还是下狱
第十八章 金殿风暴
第十九章 相府酒宴
第二十章 太后作证
第二十一章 除夕之夜
第二十二章 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二十三章 惊险明月楼
第二十四章 行歌野哭
第二十五章 流民狂飙
第二十六章 秋水长天
第二十七章 朝野俱何堪
第二十八章 旋抹红妆看使君
第二十九章 午夜惊梦
第三十章 冷暖两重天
第三十一章 流沫生千涡
第三十二章 乌台诗案
第三十三章 太皇太后死不瞑目
第三十四章 今夕是何年
第三十五章 东坡雪堂
第三十六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三十七章 皇帝手札
第三十八章 开启“元祐”
第三十九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四十章 金莲烛相送
第四十一章 风起“迩英阁”
第四十二章 二下杭州
第四十三章 悲喜各不同
第四十四章 月晕而风
第四十五章 两年阅三州
第四十六章 定州的城墙
第四十七章 聊发少年狂
第四十八章 顺风与逆风
第四十九章 不与梨花同梦
第五十章 问平生功业
【结】
內容試閱
我曾长期在偏远地区工作生活,来成都晚。这座城市,生活气息浓厚,文化意韵悠长。古往今来的文化积累不谈,在我的经验中,深入成都以至于四川文化的纵深有个方便门径,那就是川剧。读典籍稽考这种文化的来龙去脉,是理性的进入,坐进剧场,看一场川剧,却是理解这种文化情感与独特表达的最好方式。所以,我来成都不久,就成了一个爱川剧的人,因此也有了好些川剧界的老师和朋友。
某年,田蔓莎请我看她的戏。这个戏叫做《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的原著作者是伟大的小说家李劼人。李先生的小说深受四川文化浸润,也受法国文学影响,表达上甚为自由。这样较为自由松散的小说结构,如何改编为环环相扣的舞台情节剧,在我看来,有巨大困难。但结果大家都知道,《死水微澜》已是当代川剧剧目中的一个经典。这时,我才知道,剧作家名叫徐棻,我还未出生时,她就从北京大学毕业,进入川剧这行当,执著于川剧剧本创作,笔耕不辍,从艺的岁月比我年龄还长。
后来,好些年中看川剧,除了传统剧目,论当代剧目,其实就是看徐棻和魏明伦两位剧作家的作品交替上演。作为一个小说家,在一些讨论四川文化的场合,我总是说大家不应该忽视川剧——因为这其中,四川人的语言特征、审美方式都有集中表现。也因此,我内心深处,对在川剧界努力深耕而得大成就者,保持着师长般的敬意。
再后来,陈巧茹带来消息,说徐棻老师要改编我的一部小说成川剧,由她主演。有了这个机缘,得以认识徐棻老师,领略到一位老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我得说,她改编的那个剧本,也足可以作为一部长度不受限制的小说如何转化成时空都非常局限的舞台剧的范例。虽然,这部川戏最后因为别的原因,未能排演。
前些天,去如今在成都有大名的宽窄巷子吃饭,竟然路遇徐棻老师和陈巧茹。动问之下,知道她们是要去为成都某古镇的文化营造出谋划策,当下就为自己只是去喝酒买醉而惭愧。
也就是这时,徐老师说,她写了一部新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四川人最应该引以为傲的苏东坡。而古往今来的四川人中,苏东坡是我的最爱。这不独是因为他巨大的文化成就,更在于他对人生的态度。当时,徐老师就布置作业,要我给她这本书写几句话在前面。我不敢不答应。请她把大作发到我邮箱,待我慢慢拜读。不想,这期间,南下广州,又北上京城,每一次打开文档,都不能终卷。这时,徐老师又来信,说交稿日期已经近在眼前。只好仓促间把这些文字写在这里。
我是想说,之前看到戏剧家把小说改为紧凑的舞台剧,现在,看到擅写丝丝入扣的舞台剧的笔墨来写可以闲逸的小说,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真有很大的好奇。于是,开篇就读这到这样的段落:
“又一个春天来了。
“河南的春天虽然比江南的春天来得晚,但燕子还是飞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
这的确就是闲散放逸的小说笔调了。这好比丝弦上拉出的第一缕声音,便定下了一个曲牌演唱时的旷放或婉转。小说一两句话的开头,开得好,便能给接下来的叙事文本定下调子,使其有了自己的节奏与音响。这样开篇的文字,已经让我感到了情感与思想呈现的节奏,听到了字词交集时产生的音韵。
苏东坡一生,与当时的政治格局交涉甚深,国家命运也与其一生沉浮互为映照。他是一代文化风气与思潮的建设者与引领者,所以,讨论他的话题与文字,早已汗牛充栋。但他的丰富性就在于,尽管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相继不绝的讨论与书写,但提起他的大名,在我们的感觉中,依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鲜的话题。有些名字,刚一提起,便已变旧,便已朽腐,而苏东坡这个名字,时时念起,依然灿若星斗。个中原因,徐棻老师这部大作,也努力作着深入的探究和通俗的解读。这部书对苏东坡生命中一些重要事件——比如“乌台诗案”的深入梳理,都有特殊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今天这个文化快餐时代,高扬种种文化符号,却又忽略这个符号背后所深具的思想内涵的浅陋,也是一次有力的拨反。
今天这个时代,苏东坡也很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是一个美食家。一个文章家。一个诗人。一个词人。一个书法家。一个画家。入世甚深,却又隐逸旷达。特别入世这一面,浮沉宦海这一面,又给书写他的人带来了一些解释的困难。其中一个公案,就是他和王安石的关系。这个关系有两层意思。一层,两个人是惺惺相惜的诗人;再一层,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苏东坡的宦海沉浮又与这一段改革史互为关联。而以国人目前越来越简单的思维,对历史事实与人物处境,往往缺乏看历史人物所必需的“同情之理解”。于是,王安石的改革不是好便是坏,而在苏东坡,对这个改革不是拥护就是反对。可是,如果我们有耐心和徐棻老师一起重返历史现场,就会发现,世事,与为人,在强大的现实裹挟之下,情形往往不是如此简单。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现实的丰富才是造成人物丰富的根本原因。正如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他始终卷在政治的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林语堂在他的书中,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
我想,现在徐棻老师这部大作其实也是这个文化命题的自然延续,着力点却在一个深入宦海的文臣与历任皇帝的关系之上。
皇帝们相继死去。苏东坡自己,死在归来之际。
死前,他曾写信给一位长老:“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者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这个用尘俗的标准看,苏东坡的一生相当坎柯,但他没有沉溺于这有根据的伤感,还是在这封书信中,又发出旷达的感叹,“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也”

这等境界,苏东坡自己的诗中曾有描摹:“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徐棻老师这部新作,又会带我们进入此情此境之中。
作者系四川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