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入浅出人工智能
》
售價:NT$
352.0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NT$
449.0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NT$
653.0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NT$
305.0
《
创作经典
》
售價:NT$
653.0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 - 1914)
》
售價:NT$
449.0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NT$
505.0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法国著名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探讨电影与人类学的经典之作,深入分析电影的本质,探讨人类建立在想象之上的精神世界,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对于银幕的狂热所为何来,也让我们明白,电影来自我们的想象,却最终映照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
內容簡介: |
本书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为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题解: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
——埃德加·莫兰
|
關於作者: |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著述问世。莫兰针对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重分析的思维传统,尝试以一种被他称之为“复杂思维范式”的方法思考世界与社会,进而对人、社会、伦理、科学、知识等进行系统反思,以期弥补各学科相互隔离、知识日益破碎化的弊端,这一思维范式在欧洲、南美及英语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
目錄:
|
再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电影与飞机
第二章 影像的魅力
第三章 从电影放映机到电影艺术的转变
第四章 电影的灵魂
第五章 客观存在
第六章 梦幻与现实的复合体
第七章 一种理性的诞生,一种语言的兴盛
第八章 人类半想象的现实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一阵铃声向我们发出邀请。在众多店铺中,只有这家店铺展示出巨幅头像,以及接吻、拥抱和骑马的照片。我们走进一个黑暗的人造洞穴。一束发光的尘埃投射到银幕上,并在上面舞动起来。我们的目光立即被它吸引住。它开始活动起来,把我们带入一种漂泊的冒险:我们在时间与空间中穿越,直至庄严的乐曲冲淡了银幕上的阴影,使之再度变白。我们一边向外走,一边谈论着影片的优点与不足。
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奇特的,电影最初的神秘就蕴藏在这种司空见惯之中。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明显现象并不令我们惊奇。实际上,是司空见惯“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变成了瞎子。
布莱希特曾写道:“任何所谓惯常事物都应使你感到不安。”这句话不仅涉及人文科学,也应涉及电影科学。
我们应当全面地把握电影现象,而在我们意识中的电影艺术和制片工业只能算是电影现象的表面部分。然而,这表面的部分既显然又晦涩,并与我们人类的本质混同在一起。人类的本质同样既显然又晦涩,例如我们的心跳、我们的激情。所以,正如让?爱普斯坦所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对电影的无知。”如果把他的话加以补充或压缩的话便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了解什么。一层薄膜把电影人与智人隔离开来,正如它把我们的生活与意识隔离开一样。
探索电影,完全从人文视角来观察电影,这便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显得过于宏大,那恰恰是因为对真理的需求本身显得雄心勃勃。
本书试图用生成人类学的方法进行阐述。这种方法在理论上仍有待验证:它若能有效地阐明所研究现象的统一性和复杂性,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我之所以能进行这项研究是由于有国家科研中心的支持。我要感谢国家科研中心批准我在社会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框架内着手和完成这项工作。我还要感谢我在社会学研究中心的合作者苏珊?谢夫曼和克洛德?福莱尔,她们曾给予我经常性的帮助。我同样要感谢那些向我提供了最宝贵的支持,即信任与自由的人。他们是马克斯?索尔、艾田纳?苏里欧,尤其是乔治?弗里德曼。我要对弗里德曼表示特殊的谢意,这本书当然应当奉献给他。
◎ 精彩摘录
电影之所以充斥和渗透着灵魂,之所以受到情感参与的建构和限定,这都是为了满足某些需求……
我们已经感觉到,这便是对想象、梦幻、魔力和美感的所有需求,而这些需求是现实生活所不能满足的。
自我逃避的需求表现为试图隐身他处,忘记自身的局限,更好地参与到世界中……总而言之是借逃避自我来发现自我。发现自我的需求表现为力图强化自我,把千百个想象中的非凡人物当作自己的化身。这即是说,发现自我是为了逃避自我。为了发现自我而逃避自我,为了逃避自我而发现自我,让自己以他人的面目出现,躲避在自身的内心世界里……
我们是否可以说,电影艺术的“特性”就在于它能为自我逃避和自我发现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世界触手可及,宇宙组合千变万化……爱情和冒险的主人公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化身,并为之兴奋不已。
电影艺术向所有参与行为开放,它能够满足任何主观需求。因此,按照安齐厄的说法,电影是满足情感需求的理想技术。的确,在各个文明层面和所有社会中,电影都已成为这样一种技术。
一种实用技术成了一种满足情感的技术,这种转变难道不值得我们探讨吗?
电影放映机通过发挥影像的潜在魔力吸引了观众的参与,并最终演变为电影艺术。摄影术的分化是最初的起点。使影像活动起来并投射到银幕上,由此便开始了一连串的遗传激发进程。影像的魅力和展现在眼前的世界造就了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则激发了神奇的想象;影像和想象又促使影片形成新的内部结构:电影艺术就是这一进程的结果。电影放映机刺激了参与;电影艺术进一步促进了参与,并使投射-认同得以在人类-宇宙同态中充分发展和彰显活力。
在这场彻底变革中,魔力、主观、情感和美感受到了质疑。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颇具难度。上述概念在被接受和运用的过程中便被物化和半神化了。人们必须明白,魔力、情感和美感并不是本质,而属于参与过程的时段和方式。
我们看到,魔力为电影建构了新的情感天地,情感造就了新的魔力世界。而美感则使魔力变为情感,使情感变为魔力。
电影在具有魔力的同时也具有了美感,在具有美感的同时具有了情感性。上述字眼都可以相互转移。作为光影表演机械的变形,电影艺术也是原始魔法千百年内化过程的产物。它在一场新的魔力迸发中诞生,但这属于趋于平息的火山最后一次喷发。我们应当把这些神奇现象看作“某种情感语言的符号”。魔力是感情的语言,也是美感的语言,我们在下文将会谈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只能借助魔力和情感的相关性对它们的概念加以定义。而美感的概念则存在于上述多重相关性中。当一种文明不再相信自身的客观现实,而一味热衷于想象时,审美便会成为参与的梦中庆典。
保罗·瓦莱里对词语的感觉令人钦佩,他指出:“我的灵魂附着在一张强大和动荡的蛛网上,并参与到网上幽灵的激情中。”灵魂、参与、幽灵,这三个关键词把魔力和情感与人类学的行为,即参与结合在一起。带有我们文明特点的参与过程有着非同寻常的起源:最具主观性的感情渗透到最具客观性的摄影影像和机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