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中国首部系统性讲述官德的作品
散文大家、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元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精心之作
高官讲官德 行文如流水
为公、为民、诚实、敬业、廉洁
独立、坚定、谦虚、坦荡、淡泊
十大方面,系统阐述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
官德不仅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
中组部: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
公务员轮训官德学习读本
|
內容簡介: |
官德,不仅是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本书用大量真实、典型的案例,以及历史上的著名事例,围绕权力、职守、人格等,分析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官德建设和加强法制等手段相配合,旨在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
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的风气。可以说,官德高度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官德水平也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等“五德”的提出,意味着我党将官德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做官做先人,从政德为先。加强官德修养,从梁衡的精心之作《官德》开始。
|
關於作者: |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著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大学课本。
|
目錄:
|
序:权与德
引言:官德的由来
第一章 一心为公
一、做官为什么是为公
先要区分“公心”与“私心”
官员的工作是社会公共事务
二、“公”、“私”两字定成败
先要跨越“亲情”关
还要跨越“亲信”关
三、三把尺子量公私
不徇私
不结党
敢牺牲
第二章 一心为民
一、权力是人民给的
官与权的关系
官与民的关系
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人民的公仆
三、官员该怎样对待百姓
时刻想着百姓
办实事、除弊政
不欺下,不谀上
第三章 忠诚老实
一、忠诚老实是民之本,更是官之本
忠诚老实是传统美德
忠诚老实是为官之要
二、忠诚老实是大操守、大智慧
官员忠诚老实是更智慧的选择
弄虚作假是事业的大敌
三、诚信为社会之基
不造假
不报假情,不欺上
对历史负责,如实告诉人民,告诉后人
第四章 勤政敬业
一、为什么要勤政敬业
是处理政务的基本要求
是现代官员的职业要求
二、勤政敬业要反对的几种态度
以政事为负担
不想干但想享受,态度轻慢
窃权干坏事
将权力作为资本
三、如何做到勤政敬业
殉职精神,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不作秀
不玩忽职守,不渎职
第五章 不贪不贿
一、正确的物质观和精神观
正确的物质观
超越物质享受,提高精神追求
二、政毁于暴,官毁于贪
古今多少官,终究毁于贪
百姓恨贪胜于贼寇
三、在自己心里筑起一道反贪防线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戒小私,蚁穴溃坝成泽国
贪无用,却为别人背黑锅
防小人,小贿背后有大祸
第六章 人格独立
一、说人格
二、官员最要讲人格独立
人在官场上,身处矛盾中
人格连着政治
三、官员的人格标准
不谀上
不屈从,不随众
不失人格成大事
第七章 坚持真理
一、真理的力量
如何认识真理
真理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二、心中有主义
接受真理,明确主义
为了主义不顾其身
三、要坚持真理
当你处于少数时
当你处于重压之下时
当你处于被批判的位置时
第八章 谦虚谨慎
一、说谦虚谨慎
二、官场复杂须谨慎
常怀戒慎恐惧之心
伴君如伴虎
三、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处理好几个问题
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
处理好与同级、下级的关系
谨慎处理好复杂的政务
第九章 宽厚坦荡
一、说宽厚坦荡
二、办大事要有大胸怀
三、用宽广之心处理嶙峋之事
不计恩怨
不计得失
肯容人
不结党不营私
第十章 淡泊名利
一、说淡泊
二、身在官场求淡泊实在难
利的引诱
名的吸引
有人抬轿子
三、要以淡泊之心处事待人
不好大喜功,不搞政绩工程
不计得失升迁,不发牢骚
不求奢华,不事铺张
不要虚名
|
內容試閱:
|
德即道德。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劳动是德起源的基础,社会分工是德萌芽、生成的关键条件。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复杂了,矛盾也随之产生,这就要求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维系社会秩序……德就这样产生了。
显然,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源于风俗和习惯的德,与法一并构成了自上而下的社会规范。所不同的是,德不是强制性的,是发乎自身的内在约束力,而法则是强制性的,是外部强制力,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显然,德的尺度要高于法,违法的必定离德,合法的未必合于德。德的门槛明显高于法。比如,见死不救者,会受到道德的审判,却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德,讲求德政、德治、德礼、德行。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在封建时代,“三纲五常”是维护等级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此相适应的是忠、孝、节等伦理道德规范。既然是一种社会规范,因不同的社会身份,德就细分为多种,比如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公众要遵守社会公德。《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老子《道德经》中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德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德的水准反映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体现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与时代精神。比如,中国传统的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性本善的基础原点上,重忠崇仁,强调通过德治达到社会和谐,体现了农耕文明内敛、节制的特征;而西方的德深受古希腊民本思想的影响,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重信崇智,突出法治的力量以达到平衡,显现了商业文明张扬、理性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