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編輯推薦:
《滚石》头牌作家亨特·汤普森处女作重见天日
《纽约客》年度推荐书,美国国家畅销书得主
好莱坞影星约翰尼·德普同名电影,新鲜热映
如果你喜欢杰克·凯鲁亚克、杜鲁门·卡波特、约翰·列侬、安迪·沃霍尔、约翰尼·德普……一定会迷上亨特·汤普森。
內容簡介:
浪荡世界的记者与加勒比海的人渣之间,是足以让一艘游艇浮上来的酒精。
亨特·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传奇作家,“刚左”新闻之父,年近古稀时吞枪自尽,用礼炮将骨灰打向夜空。
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电影巨星,亨特·汤普森的门徒,主演《朗姆酒日记》最新上映。
本书是亨特·汤普森的处女作,描写了一位有理想的新闻记者,逐渐沉沦、迷失在加勒比海的酒精与闲晃之间,最终带着破碎的美国梦,离开了加勒比,同时留下无尽的遗憾。本书时隔三十年后出版,荣获美国多个图书奖项,同名电影由亨特·汤普森的门徒约翰尼·德普主演,正在欧美热映,是2012年奥斯卡的热门候选影片。
……
我来到这里,住在豪华旅馆,却坐在看起来像蟑螂,听起来像喷气式飞机的玩具车里,绕过半个城市;偷偷地从后门的小巷中溜走,却肆无忌惮地在沙滩上胡搞;在鲨鱼出现的海中猎捕龙虾,自己却被大批说着外国语言的暴民盯上。
这些事情,发生在西班牙殖民的波多黎各,但这里的人却使用美金,开着美国造的汽车,坐在赌场中玩着轮盘,假装自己来到了卡萨布兰卡。这个城市的某部分,看起来很像美国佛罗里达的观光胜地坦帕市,另一部分又很像是老旧的难民营。每个我看到的人,都好像是刚刚从某个重要的电影试镜会走出来似的。
關於作者:
亨特·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1937-2005),美国著名记者、小说家,“刚左”新闻教父,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滚石》头牌作家,也是其中最传奇的一位。一生写作无数,包括《拉斯维加斯的怕与恨》《朗姆酒日记》《地狱天使》等等,是美国六七十年代亚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其作品中有多部被改编成电影。
2005年2月20日,亨特·汤普森在家中吞枪自杀,根据他的遗愿,由约翰尼·德普出资250万美元操办,在好莱坞将他的骨灰放入由其自己设计的礼炮中,打向夜空。
內容試閱 :
代后记:当天王还是一枝枯草时
文║郝彬
“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应该已经找到了最近几期的《温哥华太阳报》。如果它看上去还不是全无价值,那么我的工作申请继续有效。不要觉得我这种傲慢是无心之举:我宁愿现在触怒你,而不是在我为你工作之后。
我上一任老板在我开始为他工作后才知道我是个什么人。那就好比萨德侯爵 突然发觉自己在给比利·格拉汉姆
打工。那个人看不起我,当然,除了对他和他捍卫的一切表示蔑视,我也做不了什么。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你,我不讨人喜欢,我讨厌人类,我只想一个人待着,我自恃甚高所以不能和正常人交往。--这都是从他发给出版人的内部通知中引用的原话,没有什么比好的引用更棒的了。”
上面这段话是1958年亨特·汤普森写给《温哥华太阳报》编辑的求职信,当时,他21岁,四处碰壁,一贫如洗,但桀骜的个性并不因此而有所收敛,汤普森一生都认为战斗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封颇具挑衅意味的求职信即是他人生观很好的证明。
1958年,卡斯特罗的革命还未成功,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是在两年之后,美国的公民权利运动正在酝酿,鲜花力量也还是子虚乌有,登月、越战、摇滚乐、毒品……所有这些让一个时代燃烧起来的东西都还没有粉墨登场。垮掉派的几位先贤虽然已发动了反抗既有文明的游击战,但就像格雷戈里·柯尔索
说的:“三个作家无法称其为''一代''。”他们也只能是在汤普森这样内心敏感、同时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那里找到些许共鸣。在那个年代,垮掉派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上的恐怖分子,主流社会严阵以待,希望在这些打游击的不安定因素感染更多年轻人之前将他们绞杀。
一个大时代即将到来,墨守成规的芸芸诸众们浑然不觉,像汤普森这样敏感的年轻人却已率先嗅到了变革即将出现的气息,青年们无因的反叛虽然还找不到具体的靶子,但地下的岩浆已四处奔流,蠢蠢欲动,等待着喷薄而出的时刻。
1958年的汤普森,像一个浑身绑满炸药的人肉炸弹,模糊地感知到自己的命运,但面对严丝合缝的现实,只余无助和困惑,找不到明确敌人的汤普森最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他让自己沉醉在暴力、疯狂、酒精中,像一只蜥蜴,蹒跚着爬过剧痛的青春,这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朗姆酒日记》就是当时汤普森个人生活的生动写照。
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亨特·汤普森的一生,则能从他这部最初的文学习作中听到一些弦外之音,世界的陈腐和反动让人无奈,青年正在变成枯草,但汤普森并不甘于做一只枝草的命运,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准备武器和弹药,这位未来的刚左新闻教父、美国历届总统坚定不移的反对者正在像一个学徒般苦练技艺--通过写作来学习写作,把浪漫和敏感埋葬,为自己换上刀枪不入的坚硬盔甲,迎接属于自己的战纪的到来。
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莫洛亚
对很多人而言,汤普森常常是作为一个颠覆分子、吸毒吸坏脑子的小说家的面目出现的,但事实是,他有生之年常常扮演的角色是一名体育记者(同时也是他自称的政治瘾君子)。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功,像大多数作家记者们一样,只能说是退一步而言,靠插漏补空得到的。亨特·汤普森的好朋友、普利策奖得主威廉·肯尼迪说过,他和汤普森都是“失败”的小说家,为稻粮计,最终不得不依附于媒体,当了记者。
《朗姆酒日记》就是他在做记者之余进行的早期写作练习,小说描写了一段混乱的爱情故事,其中有嫉妒、不忠、暴力、酒精,故事发生在加勒比海地区波多黎各的一个新兴城市圣胡安。“那是一片金色的丛林,到处都是赤身裸体的人。”这是汤普森的第二部小说,之前他还写过一部从未发表过的小说《水母王子》。《朗姆酒日记》在汤普森成名很久之后才得以出版,距创作完成差不多有四十年。
汤普森头两部小说事实上完全是海明威式的,也有些许菲茨杰拉德的影子--虽然其中也有他自己后来文体的雏形,但当时只能算是在萌芽状态,冷静的抨击和醉酒式的幽默像扭曲的双刃般搅在一起。在他于2005年开枪自杀后,《滚石》杂志找来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写了一篇回忆他晚年岁月的文章《猫头鹰农场的最后岁月》,布林克利提到汤普森这两部最初的习作,评论说:“亨特只是在对迷茫一代的偶像进行拙劣的模仿。喝了威士忌的海明威可能会去非洲大草原猎狮子,而沉醉于朗姆酒的汤普森能做的却只是咒骂着赶跑活跃在波多黎各街道满溢垃圾之上的老鼠。”
《朗姆酒日记》一次一次地被出版商退回,总计达七次,汤普森几乎要放弃它了。1998年,这本书终于出版,汤普森在之后参加一次谈话节目时提到这部小说时说:“它对政治和金钱有一种浪漫的看法,我被迫去面对这个四十岁的故事所发掘出的现实……我不能修改它,就好像是,这是我,这是我曾经生活过的世界……我作为一个作者来进入它……它是个不错的故事。”
借故事讲述者保罗·坎普之口,22岁的汤普森说出了那个时代还少有人关注的年轻人的焦虑:
“在某些方面来说,我也是属于这一群人--也许比一些人更有能力,也许又比另一些人安分不少--在那些年里,我很少没有工作。有时我一次替三份报纸写稿,也替新的赌场和保龄球馆写些广告词,当过斗鸡协会的顾问,也做过餐厅的美食评论家、游艇摄影师,还定期被警察迫害。那时的生活充满了贪婪,但我如鱼得水,乐在其中。我交了些有趣的朋友,赚了些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也见识了其他人未必能见识的世界。”
“我心中也同样存有质疑:再这样下去,以后的生活一定一无是处,我们所有人都如演员一般,在毫无意义的漂泊中欺骗自己。一方面怀抱着无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为未来感到彷徨”。
尽管只有22岁,汤普森却在小说中花了很大篇幅借主人公坎普(30岁)之口描述了对“走下坡路”和变老的恐惧。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他都令人感觉恶心,但偶尔,次数十分稀少,他却令人惊讶地展现出一闪而过的智慧。不过,他的头脑已经被酒精腐蚀,他的整个生活就像是在废油中泡太久而坏掉的老旧机器。”这段描写汤普森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写其他人,一个年纪更老、已经丧失目标的新闻人--莫贝里,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可以在晚上喝完酒之后找到自己的汽车,因为他的车太臭了,以至于活跃在那座城市街道上的拆车党对他的车都敬而远之。作为汤普森化身的保罗·坎普也陷在一个毫无出路的工作里,感觉自己的梦想--成为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那样的作家,像他手头里的朗姆酒蒸发得一样快。
《朗姆酒日记》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本小说,这位未来的刚左新闻教父、散文文体大师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成熟期用来对付这个伪善、冷漠的世界的武器:怪诞的智慧、没完没了的嘲讽、不必要的越轨行为、不可一世的自信、侠肝义胆的亡命徒与生俱来的愤怒,都在这部早熟的创作中得以体现。
成名后的汤普森有广泛的读者群,这个群体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摇滚青年、政客、新闻学学生、执法人员……几乎遍布美国各行各业,如果这样的描述有点流于表面,可以参看这样一个事实:汤普森出版的第一本书、纪实小说《地狱天使》,是首部从“地狱天使”这个摩托车俱乐部内部进行详细曝光的文学作品,为了写这本书,他和地狱天使们混了差不多一年,因为它如此深入地报道了地狱天使内部的运作机制,后来这本书甚至成为很多警察巡查部门的培训手册。
七〇年代,他的代表作《拉斯维加斯的怕与恨》,与六〇年代的《在路上》相若,成为一部关于毒品文化和反叛青年的圣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