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宗教经验种种

書城自編碼: 18534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美]詹姆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67636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05/41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6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瘦肝
《 瘦肝 》

售價:NT$ 454.0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46
《 基督教哲学1500年 》
+

NT$ 481
《 诺奖得主人文译丛:宗教之真理 》
+

NT$ 298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万千心理) 》
編輯推薦:
本书入选全球50部灵性经典。

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综合东西方100余位灵性人士的高峰体验与开悟状态的最真实记录,包括美国超验主义文学鼻祖爱默生、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古罗马帝王和《沉思录》作者奥列留、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印度宗教领袖辨喜、美国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和《瓦尔登湖》作者梭罗。
从个体孤寂回归万物合一。

“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义是什么,即从个体的孤寂回归与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时是死者,起来时则不朽。天、地、海一起共鸣,演奏一曲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

“刹那间,救赎的爱便随着反复吟诵的经文闯入我的灵魂,强烈无比,我的整个灵魂似乎都融化在爱中。最恶的重负卸掉了,黑暗驱散了,我的心变得谦卑,常满感激。”

“我无法说明这种转变,只能比作深沉的睡眠,或者好像天生的盲人突然睁开眼,看见耀眼的白昼。他看见沐浴他的光,并借着光看见让他惊诧不已的事物。”

“在狭窄的自我内部建立藩篱的疏离感一旦破除,个人便发现‘万物合一’的境界。他与人,他与世界,他与上帝,都是一体。那种自信、信任,以及与万物合一的状态,就是信仰状态。”

“每一事物的外貌都发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灵性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伟大人物为例。书中描述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作者介绍:

威廉·詹姆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詹姆斯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
目錄
001 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病学
宗教领袖常发生异常的心理变态,或许比其他方面的天才还多些。
019 第二讲 论题的范围
凡世界对我们肌体的冲击,只要结果不是难受或痛苦,而是整个灵魂的愉快扩展或渴望,那就是宗教。
039 第三讲 看不见的实在
我记得那个晚上,几乎在山顶的那块地方,我的灵魂好像敞开,进入无限。
059 第四、五讲 健全心灵的宗教
我认识了这个人才知道,居然有人能从这些事情上获得那么绝对的幸福。
095 第六、七讲 病态的灵魂
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我七十五年的整个生涯里,甚至没有四个星期的真正安宁生活。
123 第八讲 分裂的自我及其统一过程
绝不说谎,绝不浮夸,减少平日的欲求,生活俭朴,信仰上帝,幸福就在其中。
141 第九讲 皈依
病态灵魂以自我为中心,焦虑不安,只要有它把门,信仰灵魂的强烈自信就进不来。
161 第十讲 皈依( 结论 )
在狭窄的自我内部建立藩篱的疏离感一旦破除,个人便发现“万物合一”的境界。
191 第十一、十二、十三讲 圣徒性
喜悦是一种宽阔的情感。
239 第十四、十五讲 圣徒性的价值
死亡吃人,而吞吃死亡的人则把握人生。
273 第十六、十七讲 神秘主义
跪下是死者,起来时则不朽。
313 第十八讲 哲学
我怀疑,毫无情感地对宇宙进行理智的静观,是否还会产生我们现在所具有的那种宗教哲学。
335 第十九讲 其他特性
宗教是一种交往,一种自觉自愿的关系,是落难的灵魂与神秘力量的接触。
357 第二十讲 结论
可以看到信仰如何克服忧郁的性情,增强主体的忍耐力,如何使生活的普通事物变得具有趣味、意义、魅力及荣耀。
383 后记
我相信,通过与理想世界交感,新的力量进入尘世,并在这里形成新的起点。
391 索引
內容試閱
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正值日出,我坐在浮西倪(Faucigny)城堡的废墟上;又一回,是在拉维(Lavey)上边的山里,正午的骄阳当头,我躺在一棵树下,有三只蝴蝶飞来,翩翩起舞;还有一回,是夜间,在北海铺满鹅卵石的岸边,我仰卧在沙滩上,游目于天河之间,——这真是伟大的、宽广的、不朽的、生天生地的遐思,那时,人简直够到了星辰,拥有自己的无限!神圣的瞬间,出神的时刻。其间,我们的思想飞掠一个又一个世界,拆破巨大的谜团,我们的气息像大海的呼吸一样广大,一样安静,一样深沉,像苍穹一样清澈无际。……这是不可抗拒的直觉瞬间,在其中,人觉得自己同宇宙一样伟大,同神一样安宁。……这是什么样的时刻,什么样的回忆呀!它们留下的遗痕,足以鼓起我们的信仰和热情,好像它们就是圣神降临。[22]下边是一段类似的记录,引自有趣的德国唯心主义者冯?梅森布[23](Malwida
von
Maysenbug)的回忆录:我独自在海岸边,所有那些思想源源涌入我的心灵,带来解脱与和谐。此时此刻,我像很久以前在窦菲纳的阿尔卑斯山(The
Alps of
Dauphine)一样,情不自禁地屈膝跪下,这次是跪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面前,那是无限的象征。我发觉,我虔诚的祈祷是从来没有的,而且,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义是什么,即从个体的孤寂回归与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时是死者,387起来时则不朽。天、地、海一起共鸣,演奏一曲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就好像以往世上的所有伟人组成合唱团围绕我的周围。我觉得自己与他们合一,似乎听见他们欢迎我:“你也属于那些征服者的集团。”[24]惠特曼那段广为传诵的诗句,[25]是这类偶发神秘经验的经典表达。我信赖你啊,我的灵魂……
同我一起去草地游逛,松一松你喉咙里的塞子……
我只喜欢一种抚慰,你喉头的低吟声。
我想起有一回我们躺着,在仲夏一个明亮的清晨。
超乎一切尘世观点的平和与知识
倏然而生,拥抱着我,
我知道,上帝之手是我自己的诺言,
我知道,上帝之灵是我自己的弟兄,
曾降生于世的男人都是我的弟兄,
女人则都是我的姊妹和爱人;
宇宙万物的龙骨就是爱。[26]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再举很多例子,但有一个就够了。我是从徒勒阜[27](J?Trevor)的自传里摘录的。388一个明朗的星期日早晨,我的太太和儿子们去了马克尔斯菲尔德(Macclesfield)的一位神派礼拜堂。我觉得陪伴他们是不可能的——那一时刻,离开山上明媚的阳光,下山进入那里的礼拜堂,简直就像发生了一件精神自杀行为。并且,我觉得我的生活需要新的灵感和扩充。就这样,我闷闷不乐、很不情愿地让妻子和孩子去了山下的镇子,我却拿起手杖,牵着狗,向山上进发。可爱的清晨和美丽的山谷,很快使我消除了刚才的愁闷与悔恨感。几乎一个小时,我沿着小路向“猫与琴”(Cat
and
Fiddle)的地方前进,随后折回。在归途中,忽然间,没有任何预兆,我觉得自己进入了天堂——一种内心平静、快乐与自信的状态,异常强烈,根本无法形容,同时,伴随一种为温暖光芒沐浴的感觉,好像外部处境引起了内部结果——一种超脱形骸之感,尽管我周围的景物比以前显得更清楚、更贴近,这是我置身其中的那种光明造成的。这种深邃的情绪持续着,但威力渐衰,一直到我回家,并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才渐渐消失。[28]这位作者又说,以后多次经历了类似的经验,现在领会得更清楚了。他写道:精神生活,对过这种生活的人来说,是正当的,但是,对不理解的人,我们能说什么呢?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经验被它们的所有者证明是实在的,因为当他与生活的客观实在进行最密切的接触时,它们始终伴随着他。梦经不起这个试验。我们醒来时,发现梦不过是梦。一个疲惫大脑的胡思乱想也经不起这个试验。我曾有过的上帝亲临面前的最高经验十分罕见,且时间短暂——都是一闪而过的意识,迫使我惊叫:“上帝在这!”——或者是升华和洞悟状态,不那么强烈,只是逐渐消失。我苛刻地怀疑这些瞬间经验的价值。我不曾对任何人提起它们,生怕我原本是将自己的生活389和工作统统建立在妄想的基础上。但是,我发现,经过数次拷问和试验之后,它们至今仍然是我最实在的生活经验,而且始终说明、维护和统一以往的所有经验和成长过程。的确,它们的实在性和深远意义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显。它们来到时,我便过着最充实、最强烈、最健全、最深入的生活。我不是追求它们。我的坚定不移的追求是更奋发地过自己的生活,抵制所有我认为有悖于世界的判断。正是在最实在的时机,实在的灵(Real
Presence)显现了,而且我知道,我已沉浸在上帝的无边海洋之中。[29]即使你们当中最不神秘的人,到了此刻,也必定相信有神秘的瞬间存在,相信那是一种性质完全特别的意识状态,给经历它们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拿大精神病学家柏克(Dr?O?M?Bucke)将这些特征鲜明的现象叫做“世界意识”(cosmic
consciousness)。他说:“世界意识,就其比较显著的事例看,不纯粹是我们通常熟悉的那个自我意识的扩展或延伸,而是附加的一种功能,完全不同于普通人具有的任何功能,就像自我意识不同于任何高级动物所具有的任何功能一样。”世界意识的首要特点,在于它是关于世界(cosmos)的意识,是关于生活和宇宙秩序的意识。伴随这个意识,出现了理智的启蒙,独自将个人提升到新的生活层面——使他几乎成为一个新种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道德升华的状态,即一种无法形容的提升、振奋和快乐之感,以及一种道德感的活跃,完全同增强的理智力一样显著,而且比它更重要。随之而来的,390还有所谓的不朽感(sense
of
immortality),一种对永生的意识,不是相信他将来会永生,而是意识到他已经永生。[30]激发柏克研究别人的世界意识的不是别的,正是他本人所经验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典型世界意识。他把他的结论记录在一部极其有趣的书里,下面的一段,就是我从这部书中摘录下来的,叙述了他的经历:我同两个朋友在一个大城市共度晚上的时光,一起阅读诗歌与哲学,并且展开讨论。到半夜,我们才告别。我坐上马车,走了很长时间才到寓所。我的心思深深陷入刚才阅读和谈话所引起的那些观念、意象和情绪,甚是恬静与平和。我处于安宁的状态,几乎成了一种被动的享受,不是实际地思想,好像是让观念、意象和情绪自动流过我的心灵。忽然间,并没有任何预兆,我发现自己被一团火红的云彩包围着。瞬间,我以为是火,是那个大城市附近的某个地方失火了,过了一会儿,我发觉这团火在我内心。紧接着,我感到一种喜悦,一种巨大的快乐,同时伴随着或紧跟着一种理智的猛醒,其情形根本无法描述。我不仅开始相信,而且亲眼见到,宇宙不是由僵死的物质构成,相反,乃是一种活生生的神灵(aliving
Presence)。我在内心意识到永生。不是相信我将来会永生,而是觉得我当时已经永生了。我看见,一切人都是不朽的。世界秩序是这样的:世界的一切事物绝无偶然,都是为了彼此的利益而合作,这个世界以及所有世界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并且,所有成员的幸福,归根结底都是绝对确定的。这个景象持续了几秒钟,然后消逝。然而,它的记忆,391以及它所教授的实在感,二十五年来始终历历在目。我知道,这个景象所展示的都是真的。于是,我获得一种观点,由此看去,知道它必然是真的。这种观点、这种信念也可以说这种意识,即便在最忧郁的时期,也从来没有丧失过。[31]现在,我们已经充分看到偶发的世界意识或神秘意识。下边,我们必须看看,作为宗教生活的一个因素,神秘意识是如何以某种方式修习的。印度教徒、佛教徒、回教徒以及基督徒,都会按照一定的方式培育这种神秘意识。
在印度,神秘洞悟的训练自远古时代即为人知晓,名叫瑜伽(yoga)。瑜伽意味着个人与神圣达到经验的合一,这依靠持久的练习。由于教授瑜伽的体系不同,膳食、姿势、呼吸、凝神以及宗规戒律等,也都略有不同。瑜伽修行者(yogi)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他的低级本性的蒙昧,进入所谓三摩地(samadhi)境界,“而且,直接看见任何本能或理性都无法知晓的事实”。他[32]悟到:心灵本身有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超乎理性,即一种超意识状态。心灵一旦进入这个高级状态,超越理性的知识便随之而生。……瑜伽的一切步骤,旨在用科学方法把我们引入那个超意识状态,即三摩地。……无意识的活动在意识之下,同理,另有一种活动在意识之上,392也没有自我(egoism)的感受所伴随。……没有“我”(I)的感受,但心灵仍在活动,无欲望、无不安、无对象、无形体。于是,真理放射出她的全部光辉,我们认识了自己——因为三摩地潜伏于我们每个人之中——知道我们的真我、自由、不死、万能,脱离有限以及善恶的对立,而与阿德门(Atman)或宇宙之灵(Universal
Soul)同一。[33]吠檀多派(Vedantists)说,人不经过预先训练,偶然可以堕入超意识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纯净。他们检验纯不纯的标准,像我们检验宗教价值的标准一样,也是经验的,就是说,它的结果必然有益于人生。他们断言,一个人从三摩地出来后,仍然是“彻悟的,是一个圣明、一个先知、一个圣徒,他的整个性格变了,他的生活变了,完全觉悟了”。[34]
佛教徒同印度教徒一样,用“三摩地”这个名称,但是,他们用以指高级凝神(contemplation)状态的名词是“禅定”(dhyana)。禅定似乎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于将心集中一点。排除欲望,但并不排除识别或判断,它还是理智的;第二阶段,理智的功能退出,对统一的满足感仍在;第三阶段,满足感消失,漠不关心开始,同时伴随着记忆和自我意识;第四阶段,漠不关心、393记忆和自我意识达到完美。[在这里,“记忆”和“自我意识”到底指什么,十分可疑。它们不可能是我们的低级生活熟知的官能。]还提到更高的凝神阶段——那个境界空无所有,沉思者说,“绝对一无所有”,随之默然。然后,进入另一境界,他在那儿说,“既无观念,也无无观念”,又停住了。接着,又到另一境界,“到了观念与知觉的尽头,他永远停住了”。这似乎还不是涅槃(Nirvana),而是此生所能达到的最接近涅槃的境界。[35]
在伊斯兰世界,苏菲派(Sufi)以及各类苦修教士团体(dervish
bodies)都具有神秘主义传统。苏菲派很早便在波斯存在。他们的泛神论与阿拉伯人热烈、严格的一神教很不相容,所以,曾有人说,苏菲主义肯定是在印度教影响下传入伊斯兰世界的。我们基督徒对苏菲主义所知甚少,因为只有入教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秘密。为了让你们对它的存在有真切的了解,我摘引伊斯兰教的一份文件,随即离开这一主题。
阿伽查黎[36](Al?Ghazzali)是波斯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活动于11世纪,是穆斯林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留下一部自传。基督教文献之外很少有自传,这是其一。非常奇怪,这一类书,在我们基督徒数量很多,别的宗教却那么稀少。从事纯文献研究的学者要想知道各类宗教的本质,不仅仅是基督教,对他们来说,缺乏严格的个人忏悔之类的材料,是一个主要困难。
石默尔德[37](Schm?lders)曾把阿伽查黎的部分自传译成法文。[38]这位穆斯林394作者说:苏菲派的学问(Science)目的在于解放灵魂,凡不属于上帝的事物,统统脱离,仅仅思考神圣的存在。在我看来,理论比实践更容易,我阅读[某些书],能够理解其中所能学到的一切,无论通过研读,还是通过传闻。于是我发现,他们方法中最特别的,正是研读所不能领会到的,只能通过神往(transport)、出神(ecstasy)以及灵魂的变形(transformation
of the
soul)。例如,尽管知道健康或饱食的定义,知道它们的原因和条件,但与实际上的健康或饱食,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知道醉酒是什么——由胃部出来的酒气引发的状态——与实际喝醉之间,有多大的不同啊。无疑,醉鬼既不知道醉的定义,也不知道科学对醉发生兴趣的原因。醉鬼醉了,所以毫无所知。医师尽管没醉,却清楚地知道醉是怎么回事,知道使人醉的条件是什么。同理,知道禁欲的性质显然不同于真的禁欲,或者,不同于使人的灵魂真的超脱世俗——因此,尽管我已经学习了有关苏菲派的教义,但是剩下的学习,既不能通过研读,也不能通过耳朵,只能让人亲自进入出神状态,亲自过一种虔诚的生活。
反省我自己的情况,发现我被许许多多的羁绊所束缚——四面八方的诱惑包围着我。考察我的学说,我发现它在上帝面前是污浊的。我看到自己奋力拼搏,以求尊荣,并流播自己的声名。[下边,他叙述自己六个月中犹豫不决,迟迟不肯脱离他在巴格达(Bagdad)的生活环境,最后他病了,舌头麻痹。]随后,我觉得虚弱,并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意志,像一个走投无路的落难人,乞求于上帝。上帝应答了,像应答乞求他的所有可怜人一样。395我的心不再觉得舍弃尊荣、舍弃财富和子女有任何困难。于是,我离开巴格达,仅仅留下自己生存的必需品,将其余的财富都布施了。我到了叙利亚,在那里停留两年,不做别的,只过离群索居的孤寂生活,以克服我的欲望,扼制我的情欲,训练自己去净化灵魂,完美自己的品格,使心有充分的准备去存想上帝——所有这一切,都遵照我所读过的苏菲派的方法。
这种静修只是增加了我过孤独生活的欲望,力求完全净化心灵,以适应沉思的要求。但是,时代的变故,家庭事务,以及生存的需要,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我原来的决定,干扰了我要过纯粹孤独生活的计划。我还从没有完全进入出神状态,除了个把小时的入定。不过,我始终满怀希望,相信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每当偶然事件使我误入歧途,我便想法回头,就这样度过了十年。在这种孤寂状态中,我得到一些启示,它们既不能描述,也不可名状。我的的确确意识到,苏菲派教徒确实走在上帝的路径上。他们的所为与不为,无论内心的还是外部的,都为源于先知的光明所照耀。一个苏菲教徒的首要条件,就是净化自己的心,清除一切非上帝的东西。凝神生活的第二个关键在于谦卑的祈祷,脱离那个炽烈的灵魂,使心完全沉浸于对上帝的沉思。事实上,这只是苏菲派生活的开始,苏菲主义的结局是完全融于上帝。就是说,那些直觉以及事前发生的一切,都不过是让进入者进去的门槛。从一开始,启示就通过明显的形象展现,以至于苏菲教徒清醒之时,能够看见天使和先知的灵魂在眼前飞舞。苏菲教徒听见他们的声音,得到他们的偏爱。随后,神往状态发生,从对形式和形象的知觉,进入不可名状的程度,没有人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假如他的话语不想包含罪孽的话。
没有神往经验的人,对于先知的真实本质,除了名字外,毫无所知。不过,他可以凭借经验,通过苏菲教徒的言谈,396确信有这种先知境界存在。有些人只有感觉官能,排斥以纯粹理性对象的方式所提供的一切事物,同样,也有一些理性人,他们排斥并避免由先知能力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盲人除了凭借叙述和听说,对色彩恐怕毫无了解。然而,上帝为了让人接近先知境界,赋予人一种状态,其基本特征与先知状态相似。这个状态就是睡眠。假如你告诉一个自己没有经验过这种现象的人,说有人有时昏过去像死人一样,而且,有人[在梦里]能知觉到隐藏很深的东西,这个人定要否认这件事[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可是,他的论证会被实际经验所驳倒。因此,就像理智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在其中,眼睛能够辨别各种理性的对象,而感觉则是无法领会的。先知境界也是一样,视野为光明所照耀,揭示一些理智所不能看到的隐蔽事物和对象。先知境界的主要特性只能在神往状态中感知,只能为奉行苏菲派生活的人所把握。先知具有的一些德性你没有,因此,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它们。既然人只能知道他所能领会的东西,那么,你如何知道那些德性的真实本质呢?人通过苏菲派的方法所达到的神往状态,很像一种直接的感知,就像人用自己的手亲自触摸到那个对象一样。[39]神往状态的这种不可言传性,是一切神秘主义的精髓。神秘的真理,对有神往状态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但对其他人则不存在。我已说过,在这方面,它类似于感觉给我们的知识,而不像概念思维赋予我们的知识。思想具有疏远而抽象的性质,哲学史上,经常有人把它与感觉相对照。397有一句形而上学的口头禅,说上帝的知识不可能是推论的,必然是直觉的,也就是说,必须按照我们内心的所谓直接感受加以构建,而不是遵循命题与判断。但是,我们的直接感受除五官提供之外,并无其他内容。我们已经见到,并且后面还会看到,神秘主义者特别否认,在他们神往状态所产生的最高知识中感官起的任何作用。
在基督教会中,始终有神秘主义者存在。尽管他们大多数遭受怀疑,但有一些则为权威所青睐。这些人的经验被看做先例,并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个神秘主义神学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一切合法事物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40]这个体系的根据是“祈祷”(orison)或沉思(meditation),用一定方法提升灵魂,使其趋向上帝。通过祈祷,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神秘经验。奇怪的是,新教,特别是福音派新教,似乎放弃了这方面的一切修习方法。除了祈祷可能引发的结果,新教徒的神秘经验似乎都是零星发生的。一直等到我们的精神治疗专家,才重新把有计划的沉思引进我们的宗教生活。
祈祷所要达到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心灵超脱外感觉,因为外感觉干扰心灵,使其很难专注于理想事物。398正如圣依纳爵的“灵修”(Spiritual
Exercises)之类的手册所教授的,门徒必须通过一系列努力,逐步想象神圣的景象,以此排除感觉。这种训练的极点是一种半幻觉的单一观念状态(mono?ideism)——例如,想象中的基督形象完全占据心灵。这种感觉形象,无论文字的还是象征的,在神秘主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1]不过,在有些例子中,形象恐怕完全消失,而且,进入最高的宗教狂喜状态时,形象也趋于消失。这时,意识状态不容许用任何语言描述。关于这一点,神秘主义宗师是一致的。例如,十字架的圣约翰是最好的神秘宗师之一,他描述了所谓“爱的会合”(union
of love)状态,声称这种会合是由“隐晦的冥想”(dark
contemplation)达到的。会合时,上帝完全渗透灵魂,但是,所用方式极其隐蔽,因此,灵魂——发现,没有任何语词、任何媒介、任何比较能够表达这种智慧的崇伟,表达充满其中的那种精神感受之微妙。……我们得到的关于上帝的这种神秘知识,既没有任何形象,也没有任何感觉表象,我们心灵在其他环境下运用的手段统统无效。虽然神秘的甜美智慧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清清楚楚地被把捉,但是,这种知识因为不用感觉和想象,所以,我们得不到任何形式或印象,既不能加以说明,也不能指出任何相似之处。设想一个人平生第一回看见一件东西。他能够理解它、使用它、享受它,但是不能称呼它,也不能传达它的观念,尽管它始终不过是一件纯粹的感觉之物。假如这件东西超越感官,那么,他的无能为力恐怕要厉害得多!这是神圣语言的特点。神圣的语言越刺激、越亲切、399越有精神、越超乎感觉,就越不能用感官把握,就越要迫使它们保持沉默。……灵魂感到进入无边无际而深不可测的孤寂,没有任何所造之物可以接近,好像进入了广漠无边的沙漠,这沙漠越孤寂,就越有味儿。在这个智慧的深渊里,灵魂从领会爱的源泉中汲取养分,生长起来……并且认识到,我们所用的言词不管多么壮伟、多么博学,假如我们用它们谈论神圣的事物,它们都将变成极大的邪恶,极无意义,而且极不正当。[42]我不打算给你们详细讲述基督教神秘生活的各个阶段。[43]一则我们的时间不够,再则我坦率地说,我们在天主教书中发现的各类子目和名号,在我看来,似乎并不代表任何客观的特殊事物。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心。我想,个人的性格千姿百态,因此,这些经验恐怕也具有无限的变化。
这些经验的认知方面,它们在启示上的价值,则是我们要直接考虑的,而且,很容易透过引述表明,它们是揭示深层真理的启示,并给人留下极其强烈的印象。圣特雷莎是描写这方面情形的专家,所以,我直接转引她的话,看看她所说的一种最高经验,即“会合祈祷”(Orison
of
union)。圣特雷莎说:会合祈祷时,灵魂对上帝一面是完全清醒的。400但对世俗的事物及自我方面,则是完全睡着的。会合持续的短暂期间里,她好像失去一切感觉,即便她要思想,也不会想起任何一件事。因此,她用不着人为地制止使用理智:她的理智始终无精打采,不那么活跃,所以,她不知道她爱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爱,更不知道想干什么。总而言之,她对世界的事物毫无感觉,只活在上帝之中。……我甚至不知道在这种状态下,她是否还留有足够的生命呼吸。我觉得她没有,至少,即便她确实有呼吸,自己也不知道。她的理智很想理解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理智的力量现在变得那么弱小,根本无能为力。这种昏迷很深的人看起来跟死了一样……
当上帝提升灵魂并与之会合时,便中止灵魂的一切自然活动。假如她还与上帝合而为一,她既看不见,也听不见,而且没有任何理智。不过,会合的时间总是很短,似乎比实际发生的还要短。上帝就是以这种方式,在灵魂内部确立自己的地位,当灵魂醒来后,根本不怀疑她曾在上帝之内,上帝也曾在她之内。这个真理给她留下极其强烈的印象,即使过了好多年,这个状态再没有出现过,她依然不会忘记她所受到的恩宠,也不会怀疑事件的实在性。然而,假如你问,会合之时,灵魂既没有视觉,也没有理智,她如何能够看见并理解她曾经在上帝之内?我的回答是,她当时并没有看见,而是当她醒来后才清楚地看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长期与她厮守的确信,只有上帝能够给她这种确信。我认识一个人,她不知道上帝无所不在的道理,不知道上帝的存在方式或通过降临,或通过能力,或通过本质。但是,得到我所说的神恩以后,她对这个道理坚信不疑。她就此事向一个半通不通的人咨询,那个人对这个问题像她彻悟前一样无知,401回答说,上帝只是通过“恩典”(grace)存在我们当中。她不信他的答话,确信自己的答案是真实的。于是,她去问更明哲的博士,他们证实了她的信仰,这件事使她得到很大安慰……
可是,你还会问,一个人怎么能够这样确信他没有看见的东西?这个问题,我无力回答。这些是上帝全能的奥秘,我参不透。我所知道的,就是我说的都是真话,而且,我决不相信,不具有这种确信的灵魂曾经真的与上帝合而为一。[44]可以用神秘方式传达的真理,无论感觉的还是超感觉的,种类繁多。其中有的涉及这个世界——例如,对未来的展望,解读别人的心事,突然悟出文本的真谛,知道远方的事变,但是,最重要的启示则是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有一天,圣依纳爵向雷纳教父(Father
Laynez)承认,他在曼勒萨(Manresa)进行一小时的沉思,便知晓许多天国事物的真理,比所有博士能够教给他的所有学说的总和还要多。……一天,他在多明我会教堂的歌咏台阶上祈想,清楚地看到神圣智慧创造世界的计划。还有一次,在队伍行进之中,他的精神游离到上帝那里,上帝使他按照适于世人弱小理智的方式和形象,冥想神圣的三位一体(the
holy
Trinity)的深奥秘义。这个异象使他的心充溢着甜美,甚至后来每每回忆起这件事,都会使他热泪横流。[45]圣特雷莎也有类似的经验。她写道:402“有一天,我正在祈祷,上帝让我瞬间感受到,万事万物如何显见于上帝,如何包含在上帝之中。我没有感知事物的真正形式,不过,我看到它们的景象极其分明,我的灵魂至今还留有它们的印象,栩栩如生。这是主赐予我的最特殊的恩典。……这个景象极其深奥、极其微妙,理智是无法把握的。”[46]
她接着说,上帝像一块钻石,巨大无比,且清澈透明,它以某种方式将我们的一切行为包含其中,使全部罪孽暴露无遗,似乎比以往403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她说,另外一天,她正在诵读阿他那修斯信条(Athanasian
Creed)——主让我领悟到,一个上帝如何能有三个位格(three
persons)。他使我看得那么分明,不仅让我惊诧不已,而且使我深感宽慰……现在,每当我想起神圣的三位一体,或听到别人说起它,我都能够理解,这三位可敬的位格(Persons)如何仅仅形成一个上帝,并且,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还有一次,上帝让圣特雷莎看见并了解到,圣母(Mother
of God)是如何登入天堂的位置的。[47]
这些状态有些十分美妙,似乎超越了日常意识认知的一切事物。显然,这种美妙包含机体感觉(organic
sensibilties),因为人们说它太过极端,根本无法忍受,已经濒临肉体的疼痛。[48]但是,它也太精微、太敏锐,无法用普通的语言表达。上帝的接触,他的利剑造成的创伤,以及有关酒醉和新婚交合之类的事情,都必然成为表达方式,成为事态发生的先兆。在这些最高的出神状态,理智和感官都昏迷过去了。圣特雷莎说:“如果我们的理智有所领悟,那么这种领悟的方式并不为它所知,而且,它根本无法理解它所领悟的东西。就我自己来说,我不相信它确实领悟了,因为,如我说过的,它并不理解自己在领悟。我承认,这就是将我湮没的神秘。”[49]神学家所说的神迷(raptus)状态,呼吸和血液循环微乎其微,连医生都深感困惑,404不知灵魂是否暂时脱离了身体。人们要想说服自己相信,自己所遇见的不是想象的经验,而是相当罕见却属于完全明确的心理类型的现象,那就必须读圣特雷莎的描述,以及她所做的精确的区别。
从医学上看,这些出神状态不过是由暗示和模仿引起的催眠状态,其智力上的基础是迷信,肉体上的基础则是退化病和歇斯底里。毫无疑问,许多案例,也可能所有的案例,都具有这些病态。然而,这个事实并不告诉我们,这对认识它们所引起的意识有什么价值。要对这些状态做出精神判断,千万不能满足于肤浅的医学空论,而是要探究它们产生的生活结果。
它们的结果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麻木(stupefaction)似乎不是完全没有的结果。你们也许还记得,可怜的玛丽?阿拉克在厨房和课堂上那种不知所措的样子。其他许多出神者,假如没有他们的崇拜者照料,恐怕早就死了。对于性格天生被动且智力薄弱的神秘者,神秘经验所激励的“超凡脱俗”(other?worldliness)很容易使他过分脱离实际生活。然而,心智和性格天生强壮的人,结果却完全相反。那些西班牙的伟大神秘主义者,出神已经成为习惯,经常进入境界,大多数似乎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力量,而且,当他们进入出神状态时,就越发如此。
圣依纳爵是个神秘主义者,但是,他的神秘主义却无疑使他成为世上一个最具有实践能力的人类发动机。十字架的圣约翰405曾谈到上帝用以接触灵魂实体的直觉和“触摸”(touches)。他说: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灵魂,简直不可思议。只需其中一个,就足以将某些缺陷彻底清除,要是依靠灵魂本身,忙乎一辈子也是徒劳无功,而且,它还可以赐予灵魂以美德,赠送超自然的礼物。这些令人陶醉的安慰,只需一个就可以犒劳灵魂一生的辛苦——即便这些辛苦数不胜数。灵魂激发了无敌的勇气,充满强烈欲望,要为上帝受苦受难,因而,产生一种奇怪的苦恼,生怕不允许它去遭受足够的痛苦。[50]圣德雷莎说得一样斩钉截铁,且更为详细。你们也许记得我在第一讲引述的那一段。[51]她的自传有许多相似的文字。她描述了某些出神状态的结果,直到状态结束后,灵魂依然处于高度的激动情绪之中。还有什么文献比她的这种描述更明显、更诚实地说明,一个新的精神能力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灵魂进入出神状态之前,经常软弱无力,为可怕的痛苦所折磨,但是,从出神状态苏醒后,却变得十分健康、适宜活动、跃跃欲试……好像上帝发愿,让已经服从灵魂欲望的肉体分享灵魂的一份快乐。……受到恩宠的灵魂激发了巨大的勇气,即使顷刻间,她的肉体为了上帝而撕成碎片,她也觉得是最大的安慰。这时,我们内心萌发了众多的承诺和伟大的英雄气概,还有高傲的欲望、对尘俗的恐惧,并清楚地感知到,我们本来是虚无406(nothingness)……灵魂被上帝提升到高峰之巅,俯瞰脚下尘世的一切,那里,没有哪个能够将她征服。如此,还有什么帝国比得上灵魂的帝国呢?灵魂对以前的执著多么羞愧呀!她对自己的盲目多么惊愕呀!她对现在依然为黑暗所包围的人们,倾注了多大的怜悯呀!……她哀叹自己曾经那么喜欢荣誉,错误地将世俗的荣誉当做荣誉。现在,她从所谓荣誉中看到的,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弥天大谎。她借助上天赐予的新的光明发现,真正的荣誉没有一点儿虚假,信守这份荣誉就在于尊敬真正值得尊敬的事物,将一切衰亡之物,一切不合上帝旨意之物,统统看做虚无,甚至连虚无还不如。……她看见那些正人君子,那些祈祷者,正在追逐她现在极度鄙夷的名誉地位,觉得可笑。他们以为,这样行为才符合他们的等级尊严,才能使他们更加有益于旁人。但是,灵魂知道,假如他们舍弃自己的等级尊严,专心热爱上帝,他们一天行的善,比保留尊严的十年还要多……她嘲笑自己在一生中,居然有一个时期考虑到钱,甚至渴望钱……喔!假如人类都同意钱是没有用的泥土,世界将变得多么和谐啊!假如我们对荣誉和金钱的兴趣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与人之间又将会多么友善啊?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这好像能够医治我们人类的一切祸患。[52]因此,神秘状态使灵魂的精力更加旺盛,追随着灵感勇往直前。但是,只有灵感是真实的时候,才可能有这种进展。假如灵感是错误的,精力也就更加妄用、更加妄发了。所以我们再次面临真理问题,我们在论圣徒性的演讲末尾,曾遇到这个问题。你们要记住,我们转向神秘主义,正是为了阐明真理问题。407神秘状态能否确认圣徒生活植根其中的那些神学感受是真实的?
一般的神秘状态虽然拒绝用语言加以描述,但是,却坚持一种相当明确的理论倾向。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确定的哲学倾向,将它们的大多数结果表示出来。其中一个倾向是乐观主义(optimism),其他的则是一元论(monism)。我们从日常意识进入神秘状态,就好像从较少(less)到较多(more),从狭小到广阔,同时,也好像从骚动到安宁。我们觉得神秘状态和谐而统一。它们更多地激发我们内心“是”的功能,而非“不”的功能。在神秘状态中,无限吞没界限,并且和平地了结了账目。你们认为适用于终极真理的每个形容词,它们都予以否认——奥义书[53](the
Upanishads)说,他(He)、自我(Self)、阿德门(the
Atman),只能用“不!不!”加以描述——虽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无”的功能,实际上却是更深刻的“是”做出的否定。谁要是把绝对(the
Absolute)称作任何特殊事物,或者说它是“这个”,隐含的意思似乎否认它是“那个”——好像他把绝对缩小了。所以,为了缠绕我们的那个更高的肯定态度,我们否定“这个”,否定我们以为它暗含的否定。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源头是阿略巴格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the
Areopagite)。他完全用否定的语言描述绝对真理:万事万物的原因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理智。它没有想象,没有意见,没有理性或智力。它也不是理性或智力。它不能说出,也不能思想。它不是数,不是序,不是大,不是小,不是平等,不是不等,不是相似,不是不似。它不立,不动,不息……它不是本质,不是永恒,不是时间。408甚至理智的接触也不为它所有。它不是科学,也不是真理。它甚至不是王德(royalty)或智慧,它不是一,不是统一,不是神圣或善良,根本不是我们所认识的精神,诸如此类,可以任其说下去。[54]狄奥尼修斯否认这些形容,不是因为真理缺乏它们,而是因为真理比它们好无限倍。真理超越了它们。真理是超光明(super?lucent)、超壮丽(super?splendent)、超精华(super?essential)、超崇高(super?subline)、超越一切可以名状的事物。像黑格尔的逻辑学一样,神秘主义者只能用“绝对否定的方法”(Methode
der Absoluten Negativitat)走向真理的正极。[55]
因此,神秘主义的著作到处都是悖谬的表达。例如,艾克哈特(Eckhart)谈及上帝的寂静的沙漠:“那里永远看不到差别,既没有圣父、圣子,也没有圣灵。那里没有一个安居者,灵魂的火花在那儿比在自己内部还要和平。”[56]又如波墨(Boehme)在议论原始之爱(Primal
Love)时说:“可以恰如其分地把它比作‘无’(Nothing),因为它比任何事物(Thing)都深刻,而且,对一切事物来说,它好像是无,因为它不能通过任何事物加以领悟。既然它不是任何事物,必然超脱一切事物,它是惟一的善,人们无法表达或讲出它是什么,因此,无法将它比作任何东西,无法用任何东西表达它。”[57]或者,正如西勒瑟[58](Angelus
Silesius)咏唱的:上帝是纯粹的无,无时无刻你能与它接触;
你越想抓住它,它越躲避你。[59]409理智的这种辩证用法,将否定当做逼近更高肯定的通道。与此相关,在个人意志的领域,则有最微妙的道德相应物。人们在宗教经验中发现,否定有限的自我及其需要,即实践某种苦行,是进入更宽广、更幸福生活的惟一门径,因此,在一切神秘主义著作中,这种道德的神秘与理智的神秘互相纠缠、互相结合。波默继续说,爱是无,因为当你完全脱离创造物、脱离可见物,对一切自然和创造物而言,你变成了无,那么,你便进入永恒的一,这个“一”就是上帝,你在你的内心,将感受到爱的最高美德。……灵魂的至宝就在于她摆脱某某物,进入虚无,可造成万物的虚无。灵魂在这里说,我一无所有,因为我完全被剥夺,赤身裸体;我什么都不能做,因为我没有任何能力,只能像水一样倾泻;我什么都不是,因为我的存在(I
am)无非是存在(Being)的一个影像,对我来说,只有上帝才是“我存在”(I
AM)。因此,我固守自己的虚无,将荣誉归于永恒的存在,我自己毫无意志,让上帝的意志支配我内心的一切,上帝是我的上帝,上帝就是一切。[60]用保罗的话说,我活着,但不是我活,而是基督活在我内心。只有我变成无,上帝才能入乎其内,他的生活与我的生活之间才明显的没有任何差异。[61]
这样便克服了个人与绝对之间常见的一切障碍。这是神秘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在神秘状态中,我们与绝对合而为一,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一。410这种神秘主义传统经久不衰,且胜利辉煌,几乎并不为地域或教宗的差异所改变。在印度教、新柏拉图主义、苏菲主义、基督教神秘主义以及惠特曼主义中,发现不断重复同一个调子。因此,关于神秘主义话语,有一种永恒的一致,应该让批评者三思,而且,正如前面所说,这也使得神秘主义的经典既无出生日,又无出生地的区别。这些经典不断讲述人与上帝合为一体,其言语比语言更古老,而且,它们永远不会陈旧。[62]
奥义书说:“那是你!”吠檀多派则补充说:“不是‘那’的一部分,也不是‘那’的一个样式,而就是‘那’,世界的那个绝对精神。”411“正如纯净水倒入纯净水还是纯净水一样,哦,乔答摩(Goutama)啊,一个正在认知的思想者的自我(Self)也是如此。水里的水,火里的火,以太(ether)里的以太,没有人能够区分它们,一个心灵进入自我的人也是如此。”[63]苏菲主义者谷山拉兹(Gulshan?Raz)说:“每个人的心若不再为怀疑所动摇,他将确实知道,除了惟一,没有任何存在者……在他神圣的光环里,找不到‘我’或‘我们’,也找不到‘你’。因为在这个‘一’里,不可能有任何分别。所有消逝并完全脱离自我的人,听到他的外面有个声音在回荡:‘我是上帝’。他有永恒的存在方式,而且,再也不会死亡。”[64]普罗提诺(Plotinus)说,见到上帝时,“观看者不是我们的理性,而是先于并高于我们理性的某种东西……这个观看者并非严格意义的观看,并不区别或想象两个东西。他变了,不再是他本身,也没有保存自我的任何东西。他融于上帝,他与上帝合而为一,就像一个圆的中心与另一个圆的中心相重合”。[65]苏索(Suso)写道:“在那里,精神死去,却又活在上帝的奇迹中……并且,在静穆中销声匿迹,那是光彩夺目的晦暗和单纯统一的静穆。正是在这个无形的地方(where),发现了最高福祉。”[66]西勒瑟的诗又说:“我像上帝那么大,上帝像我那么小;他不在我之上,我也不在他之下。”[67]
在神秘主义文献里,像“光彩夺目的晦暗”、“低语的静默”、“繁荣的沙漠”这类自相矛盾的话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它们证明,412神秘主义真理与我们交谈的最好媒介不是概念的言语,而是音乐。的确,许多神秘主义经典与乐章几乎别无二致。谁想听那陀(Nada)的声音,“那个无声之声”(the
soundless
sound),并领悟它,就必须懂得陀罗那(Dharana义为执持)的性质。……当他的形象在自己眼里显得虚妄,像他梦中所见的形象醒来时显得虚妄一样;当他再也听不见多,他就可以辨认出一(the
One)——那个消抹外部声音的内部声音。……因为那时,灵魂将会聆听,将会记忆。而且那时,静默之声 (THE VOICE OF THE
SILENCE)将对内部耳官述说……此时此刻,你的自我(thy
Self)隐没在自我(SELF)中,你自己(thyself)面对你自己(THYSELF),沉浸在自我(SELF)中,你最初的辐射便由此发出……看呀!你成了那光,你成了那声,你就是你的主人,你就是你的上帝。你自己(THYSELF)就是你所追求的目标:那个不断之声,永远回响,没有变,没有罪,七音合一,那静默之声。奄鞑萨(Om
tat
Sat)。[68]这些话,假如你听时没有发笑,那或许真的拨动了你的心弦,是音乐和语言一起拨动了它们。音乐给予我们的本体论意蕴,非音乐的批评无法反驳,尽管它可以嘲笑我们愚蠢,居然去留意这类东西。心灵有边缘,这些东西便常在边缘出没,而且,来自边缘的低声细语与我们理智的作用相混合,犹如浩瀚大海的波浪,碰上我们岸边的卵石溅起浪花。这是大海的开端,世界的尽头才是大海的尽头。我们
站在这里,
假如我们知道,在这些粼光闪烁的波浪那边
还有更大的海413潮,
我们便知晓了人类前所未知的奥妙,人的肉眼
绝不会明察秋毫……
啊,然而在这儿,人心跳跃,渴望接近那边的幽暗,
充满冒险的兴奋与自豪,
离开这个海岸,远方无边无际,四周都是
海的波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