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由高居翰所著,高居翰教授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在198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普顿讲座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讨论传统中国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
|
關於作者: |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e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Painting:LeadingMaste
and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
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均已陆续出版。第四、第五册仍在撰写中,付梓之日难料,但高居翰教授已慷慨地将部分内容及其他讲稿、论文刊布于网络,有兴趣的读者可登录www.jamescahill.info参阅。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
目錄:
|
三联简体版新序
英文原版序
第一章 调整我们对中国画家的印象
关于郑呅的个案分析
绘画的业余化
后期鉴赏活动的影响
重新解读画作:应景之作
重新解读画作:山水画和手卷
第二章 画家的生计
图画的用途
获取一幅画作之一:委托和书信
获得一幅画作之二:中间人和代理人
获取一幅画作之三:市场和画室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一:现金支付与价格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二:礼物、服务和恩惠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三:盛情款待寓居画家
幕府、画院、女性画家
第三章 画家画室
顾主决定权的比重
情非所愿的画家
不满意的顾主:待审批的稿图
粉本和画稿
写生与临摹旧范本
画家画室
使用助手
第四章 画家之手
题材范围的缩小
不同类型的画家:地位和风格
笔法类型:风格与地位
文人画家及其受众
赝造画家之手
代笔者
董其昌及其代笔者
金农及其代笔者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
內容試閱:
|
中国著述中画家被“业余化”,或者至少那些被认为应当受到赞扬的画家中的大多数被业余化,这只是反映一个更大的包含相互依存思想和态度的综合体之一部分,所有这些思想和态度,其目的都在于使艺术非物质化,免受所有庸俗因素、商业行径、实用功利与市侩习气的玷污。它们包括:几乎只强调艺术是一种个人表现,而淡化其他大部分促成作品产生的因素,甚至包括那些在许多时候的确促成作品产生,并为在原有情境下理解该作品提供依据的因素。在艺术鉴赏方面,则着重于确定作者、辨别真伪、欣赏画家之手这将是最后一章节的主题,而忽视作品的主题及其作为图像的含义与价值。在批评的时候,则专注于用笔和其他风格因素,既包括画家的个人风格,也包括他如何运用和借鉴前人的风格。
这些态度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或多或少都会导向其他。例如,鉴赏家专心于作品的真伪,这就使得观者可以将图画解读为特定名家个性的表现,并得以欣赏其体现在画作中的个性特征和情感因素。正如主流的批评理论所倡导的,它还使得观者不用理会画家于技术上的非凡技能、他再现自然物象的技巧,也不用考虑作品的装饰价值,不论它可能具有叙述性的、象征性的或者其他能引起人兴趣的内容——即在许多情况下,当初使得作品在它所处时代的某种社会处境中起作用的那些特征。除了无关利害的审美因素以外的作品的所有特征,那些出于个性表现以外的所有创作动机,均被降格为较低层次,被指摘为市井气、俗气或者平庸。
由于经常地被灌输这样的思想,晚近世纪的中国收藏家和绘画爱好者常常以颇脱离作品原初情境的方式去欣赏绘画作品,以及写文章评述它们。这一中国绘画传统的审美化和非情境化,使得我们现在许多时候,均难以还原作品的本意和功能。在企图这样做时,我不是在暗中削弱某些普遍的、“中国式”的作品解读方式,而是努力将它们从后来的误读、或者极其片面的解读中解放出来,并且揭示某些本来的面目。
p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