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罗马人的故事II汉尼拔战记(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

書城自編碼: 184338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日]盐野七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3039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33/2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1
《 罗马人的故事8: 危机与克服(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 》
+

NT$ 361
《 罗马人的故事6:罗马统治下的和平(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 》
+

NT$ 371
《 罗马人的故事5 :恺撒时代(下)(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 》
+

NT$ 342
《 罗马人的故事3:胜者的迷思(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 》
+

NT$ 342
《 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 》
編輯推薦:
①日韩企业界、商界震荡
韩国,狂销 250万册销量,日本,累计销售1090万册。
日本日产?法国雷诺汽车联盟CEO、索尼集团董事长、日本钢铁集团总裁力荐此书。韩国
30名知识分子推荐教养必读书,50名职业经理人推荐史上最好的书,100名CEO向青少年推荐最必要读的书
②万科董事长王石、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并购专家王巍作序力荐,《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秦朔,《21世纪商业评论》总编辑吴伯凡,蓝狮子吴晓波联袂推荐
③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
帝国。古罗马被视为人类史上最早的大型跨国企业;古罗马时代是现代社会的原形,几乎拥有今天中国迫切需要的所有普世价值。古罗马帝国的国家与民族、中央与地方、自由与法制、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每一项都与现代中国息息相关。这是一部激发国家和企业发挥最大活力和创造力的书,一部被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教材的书。
④这一个最受男性欢迎的传奇日本女作家,定居罗马30多年,15年写就的传奇帝国
千年兴衰史。作者因为此书获得获意大利国家勋章,获得日本新潮文艺奖、司马辽太郎奖等多
內容簡介:
本册以战争为题材,描述130年间罗马称霸地中海的历史。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盖世名将汉尼拔从西班牙率军,带领着他的象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本土,历时16年的战争,双方八回合的交战,难分难解。16年间汉尼拔令罗马捉襟见肘,不得安宁。最终西阿庇击败盖世名将汉尼拔。令人击掌称快的战争场面,胜利逆转的精彩情节,引人思索。战争人反映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什么知识优越的希腊人、军事力量强大的迦太基人最后会败给罗马人?
關於作者:
盐野七生,日本最受男性欢迎的女作家。1937年生于日本,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深感日本是个没有英雄的国度,回日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

提起写罗马的作家,首推盐野七生。盐野七生自1992年开始,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她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这部时空纵深长达一千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的出版后,斩获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国内的各项大奖。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学界巨大震荡,日韩企业界领袖及政府高层都曾与她有过多次高端对谈。
目錄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马?(王石)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王巍)
给中国版的序
致读者

第一章 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二章 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9年)
第三章 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 (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6年)
第四章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前期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1年)
第五章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后期  (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6年)
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期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1年)
第七章 布匿战争以后 (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83年)
第八章 马其顿衰亡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7年)
第九章 迦太基衰亡  (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
年表
参考文献 图表出处一览
內容試閱
给中国版的序文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如果读了我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对书中的内容不知会作何感想呢?若细细品味读者的感受,必将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
盐野七生
2011年夏 于罗马
王石推荐序: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的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两千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你这个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的呢?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作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作为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作为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谈一点浅见,作为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
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巍推荐序: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

多年前,在朋友处看到台湾出版的一本书《我的朋友马基雅弗利》,借来后一口气看完。文笔的清美,布局的平实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作者起笔的角度真是别开生面:
?马基雅维利看到了什么? 由此展开了佛罗伦萨的当时历史背景和事件
?马基雅维利做了什么? 由此展示了马基雅弗利一生的经历和事变
?马基雅维持利想到了什么? 由此发掘了马基雅弗利的成就和遗憾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她年轻时就爱上了意大利,一住就是大半生,写了很多书,获了很多文学奖,在日本有几百万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在英语世界也声名大振。大陆读者久闻大名,翘首以待。
感谢当年资深书友衣锡群兄专门从香港带回两大袋书,这便是台湾版的《罗马人的故事》全集十五本,我如饥似渴的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个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两千年前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历史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意大利作为政治国家的历史很短,不足二百年,作为文化国家的历史却波澜壮阔地上溯到三千年。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意大利有两次历史的骄傲,一个是古罗马的鼎盛,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强盛帝国。一个是文艺复兴的辉煌,它直接启发并推动了全球现代文明的兴起,而这个复兴就是以回归古罗马为道德旗帜。此后一代代的意大利人梦寐以求地希望光荣历史得以重演,统一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马志尼如此期许自己,不到四十岁便一举颠覆了民主政府的墨索里尼也这样激励自己。此外,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俾斯麦都以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自居。条条大路通罗马,地球上各个角落的部落都这样厘清自己的文明坐标。
古罗马成为意大利人的永远图腾,也成为欧罗巴大陆高度默契的文明血脉。继承希腊文明的古罗马的法典礼仪艺术建筑等构成了当下西方世界主流价值的表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文明的演进。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始终在希腊文明中捕捉思辨的知音,在印度文明中寻求失落的安慰,但却是在罗马文明中锲而不舍地吸收普世价值体系。我有趣的注意到,日本作家盐野女士不断用东方的思维来考究古罗马的蛛丝马迹,体现了类似的精神焦虑。
阅读盐野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两千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却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不过,从更高的时空立场上看,罗马文明仍然是一波波地前行,荡涤着不同社会形态的隔阂。同样,中华文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进化成长,与前者共同汇成当下全球文明的主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读盐野的罗马人故事,看到了主导当时文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传承至今的进化基因,更是鞭策中华文明的动力。我也希望读者能与我一起用心体验至少这样几点:
?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
?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
?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去年在东京本来有机会见到盐野女士,索尼集团的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先生与她是好朋友,愿意安排见面。得知她正在赶下一系列关于十字军故事的书稿,我惶恐无知会浪费她的时间,借口推脱了。感谢花了大气力将盐野女士的这部书稿介绍到大陆出版社的王宇女士,有机会写上几句,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期待我能将这部中文版亲手呈给盐野七生女士。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汉尼拔战记
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
战争结束后做什么,怎么做,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胜负已成定局,再纠缠此事于事无补,问题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生活在后世的我们知道,从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到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期间相隔了二十三年。在本章节中,我要重点讲述的是罗马人在这二十三年里是怎样度过的,迦太基人在这二十三年里又时怎样度过的。
对于所有罗马人和绝大部分迦太基人来说,这二十三年不是休战期。除了极少数迦太基人,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做梦也没有想过,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会再度爆发战争。
罗马与迦太基于公元前241年签署的和平条约,不过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和约,并非罗马吞并迦太基,成为独霸国家的条约。战败后的迦太基,不同于位于意大利半岛的加普亚及塔兰托,它并未加盟“罗马联盟”,成为同盟国的一员。也不同于位于西西里的锡拉库萨,它不是罗马的友邦,不需要每十五年更新一次同盟协定。
虽然迦太基因失掉战争不得不放弃在西西里的领土,并向罗马赔款。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它作为独立和自治国家的性质。如果一定要说对其“独立和自治”有影响的话,那也只是反映在和平条约中,因为条约明确规定了迦太基不得向罗马保护下的同盟国家挑起战争。但是,迦太基显然不会受制于这样的条约内容。因为不染指意大利或西西里,迦太基照样可以生存得很好。而且,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迦太基人,既不希望与罗马再次发生战争,也从来没有想过会又一次爆发战争。
哈米尔卡(汉尼拔的父亲)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最后六年,曾经英勇奋战。当迦太基海军在海战中惨遭失败后,他不得不代表迦太基政府向罗马求和。当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为此倍感屈辱,时刻不忘报仇雪耻。哈米尔卡所属的巴卡家族是以通商为业的对外贸易派的代表,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汉农家族不同。对于他们来说,放弃西西里,等于放弃西地中海。而这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情感。所以,哈米尔卡和追随他的迦太基人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与罗马再决雌雄。
但是,与胜利方相比,战败方在战后的压力显然要大得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罗马关闭了战胜贾纳斯神殿的大门心满意足地享受起和平的同时,迦太基国内却被一种极不平静的气氛所笼罩。
在迦太基,看到成群结队的雇佣兵走在大街上,并不稀奇。因为迦太基有委托别国来保卫自己国家的传统。雇佣兵之所以分群结队出行,是因为他们有的来自高卢,有的来自西班牙,有的来自希腊或非洲等地,相互间语言不通。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罗马之间的战争结束后雇佣兵纷纷从西西里战场撤回到了迦太基。
战争结束意味着雇佣兵的任务已经完成。他们必须各自回各自的国家去。他们也知道自己应该回国。但是,在回国前,他们必须首先从迦太基那里拿到雇佣费。
也许因为战争失败,迦太基政府强烈地意识到有必要紧缩财政。他们没有按约定支付雇佣费。因为战争于春末夏初结束,按照从春到秋为一个战斗年度计算,这些雇佣兵参加战斗的时间只有二分之一年度。所以,迦太基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支付一半雇佣费即可。对此,雇佣兵自然不服,而且他们有武器在身。
雇佣兵在西嘉短暂停留后便出发离开此地,向首都迦太基进军。当二万武装士兵逼近迦太基约二十公里处时,迦太基这才答应坐下来谈判。雇佣兵代表最初提出的要求应该还算合理。但是,参与谈判的迦太基高官傲慢的态度激怒了他们,于是,条件越提越高。期间,作为迦太基属地的利比亚也开始支持雇佣兵的行动,那里是雇佣兵主要的来源地之一。因为在布匿战争结束后,他们的课税成倍增加,市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
布匿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0年,迦太基政权已经把利比亚雇佣军定性为叛军,决定以武力加以镇压。他们组织了一万士兵,由哈米尔卡任总指挥。对哈米卡尔满怀崇拜的两千努米底亚骑兵也加入了镇压队伍。
以雇佣兵为核心的叛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是,他们缺少一个统一的指挥者。面对哈米尔卡的进攻战术,他们全然不是对手。很快就有六千人战死,两千人被捕,余下的纷纷溃逃。在第二年的公元前239年,哈米尔卡对叛军所表示出的一次善意行为却严重受挫。迦太基政府派出一位高官与雇佣兵谈判,不料雇佣兵竟扣押了这位高官,砍去他的四肢,削落他的耳鼻,最后竟将他生生活埋了。
至此,哈米尔卡也转而认为必须全歼这群人。但是,叛军在数量上依然优势。于是,他避开大规模的正面交战,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小规模战斗,逐步消弱敌人,并成功把他们赶到一座不算很高的山上。接着,他用坚固的栅栏和壕沟团团围住这座山,等待叛军自生自灭。
饥饿难耐的叛军只好虐杀俘虏和奴隶,以人肉充饥,继续负隅顽抗。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路终究只有一条,就是投降。哈米尔卡乘机向他们喊话,说只要送十个人下山谈判,保证无生命之虞。
有十个人下了山,却没有一个回到山上。因为他们遭到了杀害。但是,叛军并不知情,只以为这些人背叛了自己。于是他们再次拿起了已经扔掉的武器。
哈米尔卡等的就是这时候。他派出象群从四面八方围攻叛军,迫使他们纷纷掉入凹洼处。在象群无情的践踏下,叛军无一幸存。据说死者超过四万人。已经举起叛旗的乌蒂卡获悉这一消息,马上缴械投诚。公元前238年夏天,在历时三年零四个月之后,反迦太基的叛乱被彻底镇压。
迦太基对参与叛乱的属地和城市分别做出了加收租税的惩罚,增加的幅度各不相同。所依据不是参与叛乱的程度,而是视其对迦太基来说的重要性如何。例如,乌蒂卡受到的惩罚就非常轻微。
罗马和锡拉库萨并没有乘火打劫,向迦太基发起进攻。不仅如此,他们还应迦太基的请求,向正遭受属地的叛离、粮食常常供不应求的首都迦太基出口小麦。这也说明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者罗马和自古与迦太基交恶的锡拉库萨都无意灭掉迦太基。
叛乱镇压了,危机总算过去了。但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的迦太基还没有结束国内农业派和对外贸易扩张派之间的矛盾。
对外贸易派领袖哈米尔卡决定离开国内农业派占上风的迦太基,去西班牙建立根据地。西班牙境内有迦太基的殖民地,但是,势力不大,仅限于以加的斯为中心的西班牙南部海岸地区。他要扩大这一殖民地。此时的哈米尔卡还很年轻,刚过四十岁。他带上了已经九岁的长子汉尼拔。决定跟随他前往西班牙的迦太基人为数不少。
很久以后,汉尼拔说:自己向父亲提出同去的要求。于是,父亲把自己带到了贝尔神庙,要自己向神发誓终身以罗马为敌。之后,他才答应带自己一同前往西班牙。
从未有人能够察觉他的真实意图
上一位继承人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年,汉尼拔二十六岁。
父亲哈米尔卡去世的那一年,汉尼拔只有十八岁。八年过去了,已经二十六岁的他,在所有方面都已经成熟起来。在西班牙的迦太基人一致推荐他就任总督,宗主国迦太基也同意他担任总督之职。
踌躇满志的汉尼拔上任第二年就计划征服埃布罗河以南的所有地区。西班牙土著居民是未开化的民族,他们的骁勇彪悍远胜高卢人,因此汉尼拔要彻底统一西班牙并非易事。
一年过去了,到了公元前219年,是年二十八岁的汉尼拔开始要把长期以来的愿望付诸行动。当时,罗马和迦太基本国都未觉察这位年轻人的真实意图,直到后来,人们才恍然大悟。
这一年,汉尼拔首先向萨贡托城发起了进攻。萨贡托是港口城市,位于西班牙东岸,与马赛一样,是希腊人入殖后建起来的城市。同样与马赛一样,是罗马的同盟城市。与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的希腊人一样,为了对抗大国迦太基,生活在西地中海的希腊人都与罗马结交,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218年5月,二十九岁的汉尼拔率领全军,全副武装地离开了卡塔赫纳。
生活在后世的我们知道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全过程。但是在当时,只有汉尼拔一个人知道。汉尼拔要率领他的军队一路向北横渡埃布罗河,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现在的法国当时的高卢,再渡过罗纳河,横穿法国,最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汉尼拔率领大军、带着象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在其后的二千二百年里广为人知。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有耳闻。
当然,他选择这一冒险的行军路线不是为了博取后人的赞誉。如果只是因为喜欢冒险而冒险,是不可能完成冒险的。既然这样,我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一条路线?为什么他一定要冒险翻越阿尔卑斯山?
我想,答案是,汉尼拔没有其他选择。
虽说是为了继承其父哈米尔卡的遗志。但是,汉尼拔的终极目标却是打败罗马。以西西里为战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已经证实,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作战,不可能战胜罗马。要战胜罗马,战场只能在罗马的土地上,在意大利境内进行。
意大利半岛像一只靴子一样伸向地中海中央。南部与迦太基本国相距很近。无疑,从迦太基出发,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最为便利。但是,那里有西西里岛,岛上大多数地方是罗马的行省。而且,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和西西里之间的制海权掌握在罗马海军的手中。因此,从这里进入意大利本土几乎没有可能。
那么,从东边进入又如何呢?首先,航海中的风险与航海距离成正比。西班牙和意大利相距太远。其次,即使顺利通过西西里附近的海域,后面还有意大利南部的海港城市及“罗马联盟”同盟国的海域。即使成功穿越所有这些海域,进入了亚得里亚海,同样还有危险存在。因为,罗马已经把希腊西岸的伊利里亚地方纳入了势力圈,遭遇罗马海军的概率非常高。
此外,从西班牙横渡西地中海也可以到达意大利。但是,从西侧进入意大利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为,撒丁岛和科西嘉岛都是罗马行省,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罗马海陆军常驻这两个岛上。如果只有五六艘船,或许可以顺利通过。但是,运送大军的船队,无疑会多达数百艘船。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庞大的船队可以顺利从罗马海军的眼皮底下通过。
公元前218年的时候,罗马在意大利东、南、西三面的防线几乎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
从北方进入意大利是唯一可行的路线。但是,这条进攻路线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需要横穿辽阔的法国,翻越阿尔卑斯山。而且,生活在这一带的原住民高卢人虽然不是罗马人的友邦,却也不是迦太基的友邦。
当然,这条路线也有有利因素。当时,罗马防线虽然已经扩张到了波河,却尚未巩固。而且,皮亚琴察和克雷莫纳的殖民地建设虽已完成,但是,与旧防线相连的公路尚未铺设。此外,生活在这一带的高卢人虽然和罗马签署了和平条约,那也只是战败后的权宜之计。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完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罗马化”的恩泽。因为,这里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开始。更何况,他们并非心甘情愿地被罗马所保护。
汉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看到了突破罗马防线的可能性。
我想,汉尼拔应该清楚,虽然翻越阿尔卑斯山难关重重,代价很大,但不是不可能。只是,当时的罗马人想不到这一点。
后面还会讲到,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汉尼拔之所以拥有出色、超常的判断能力,是因为他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可以断定,他早就知道生活在意大利一侧的高卢人和生活在法国一侧的高卢人,经常赶着家畜往返于阿尔卑斯山两侧。数年前,与罗马军交战的高卢军中,有一部分高卢人就来自罗纳河一带。汉尼拔要做的就是当地高卢人平常在做的事情。只不过他的规模更大——他要率领大军,还要带着大象。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虽然冒险,却是在经过冷静观察和谋划之后实施的一次大胆行动。
现在的我们能够对汉尼拔的这次行动了解得一清二楚,这得益于当时有记录员随行。或许,这一点他是向亚历山大帝学的吧。
担任记录员的是汉尼拔的希腊语教师,一个叫西勒诺斯的希腊人。
同一时期,罗马也有一个记录员。他是罗马元老院议员费边?皮克托,与汉尼拔同时代的人。
这两人的记述没有留存至今。但是,古代有人看过他们的记述。汉尼拔四十六岁那年出生的希腊人波利比乌斯和二百年后的罗马人李维的作品都参考了这两人写的原始史料。根据他们的记载,汉尼拔离开西班牙的根据地卡塔赫纳时,军队的组成是步兵九万人、骑兵一万二千人和大象三十七头。
与此同时,汉尼拔派出二万士兵前往迦太基本国,在西班牙留下一万二千名步兵和三千名骑兵以及二十一头大象。对他来说,西班牙是他的第二故乡,比迦太基本国还要重要。他把守卫西班牙的任务叫给了二弟哈斯德鲁鲍尔,让小弟马可尼与自己率领的远征军一起远征。
九万名步兵加一万二千名骑兵的规模应该说非常庞大。骑兵以非洲的努米底亚人为主,步兵是非洲的利比亚人和西班牙人的混合军,比例为二比一。除了将官,全体士兵都是雇佣兵。这一点,汉尼拔完全遵循了迦太基军的作战传统。
但是,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自己可以把所有人都带到意大利,也没有想过要把所有人都带去。这是一次深入敌后的行军,军粮供应是最大的难题。事实上,过了埃布罗河,汉尼拔已经留下一万名步兵和一千名骑兵,守卫比利牛斯山至埃布罗河的地区。同时,他还慷慨允许不愿去遥远意大利的西班牙士兵回家。像这样,汉尼拔在行军途中,同时选拔精锐士兵。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法国境内时,他的军队还剩步兵五万人、骑兵九千人以及大象三十七头。
不能埋进坟墓也是他的命
发生在公元前209年的收复塔兰托和攻陷卡塔赫纳这两大战果,不是单纯的军事成果。它们对阻止“罗马联盟”各加盟城市拒绝提供兵源的多米诺效应,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意味着汉尼拔期待“罗马联盟”解体的战略基本上已经宣告失败。公元前208年,所有战场的情况与前一年一样,罗马又投入了二十一个军团。
当选这一年执政官的是“意大利之剑”马尔凯鲁斯、克里斯皮努斯,加上法务官克莱米奈斯,三位指挥官指挥共计六个军团将与汉尼拔对阵。目标是在这一年内,把汉尼拔赶出“长筒靴的指甲盖”,逼到“长筒靴的脚尖”。
当然,作为杰出的战术家,已经三十九岁的汉尼拔不会坐等罗马军队来驱赶自己。他要给罗马决定性的一击,以挽回被动的局面。不等春季到来,他就开始了行动。
在最前线越冬后刚回到首都不过数日的马尔凯鲁斯,挡在了北上的汉尼拔军队前面。得知自己当选执政官的消息时,他还在冬营地韦诺萨。
马尔凯鲁斯和汉尼拔之间再一次展开了追逐战,重演追追打打的景象。但是,对汉尼拔来说,这一年他不能允许毫无结果地持续这种状况。
整整两年时间,在对付马尔凯鲁斯的追击战中,汉尼拔军伤亡不断。他的兵力明显减少,又得不到来自本国的增援。所以,汉尼拔考虑如何避开与马尔凯鲁斯的正面交战,用其他方法取胜。
与此同时,马尔凯鲁斯也很迷惘。他不知道今后是否应该继续这样的追击下去。这位真正的、斗士中的斗士是年已经六十二岁。按理,年龄的增长与谨慎是成正比的,却并非人人如此。费边的谨慎来自他的性格。相反,马尔凯鲁斯的个性是果敢而不是谨慎。公元前208年,马尔凯鲁斯已经感觉相当不耐烦。
公元前209年末的市民大会上,马尔凯鲁斯成了饱受市民们争议的对象。作为指挥官,两年来,虽然不断追击汉尼拔,却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使他备受质疑。虽然元老院力挺他,但是,这位六十二岁的斗士性格固执,他无法忍受市民的谴责,特意赶回首都,就是为了在市民大会上向市民解释要速战速决地完成与汉尼拔之间的战斗有多么困难。
市民接受了他的解释——不但接受了解释,而且选他担任下一年的执政官,把下一年,即公元前208年,对汉尼拔作战战场的指挥权也交给了他。虽然与汉尼拔的出发点不同。但是,马尔凯鲁斯也希望尽早结束战斗,取得胜利。
实际的情况未能如两位指挥官的所愿。公元前208年上半年,意大利战场依旧在汉尼拔和马尔凯鲁斯之间僵持着。正因为如此,他们两人各自心中想结束胶着状态的意愿都变得越来越强烈。
执政官马尔凯鲁斯请求另一位指挥官克里斯皮努斯北上汇合,共同与汉尼拔决战。此时,克里斯皮努斯正在攻打汉尼拔的根据地卡拉布里亚地区。他率领所属的两个军团赶来了。两位罗马执政官汇合后,向汉尼拔发出了决战声明。
然而,原本一直希望进行决战的汉尼拔却没有应战。罗马军队于是向前步步紧逼,继续挑衅汉尼拔。汉尼拔始终不作回应。
两军阵营中间有一座小山丘,周围是一片森林。此时,这座小山还不属于两军中的任何一方。汉尼拔决定利用上这座小山丘。他让三百名努米底亚骑兵,乘着夜色靠近小山,在环绕小山的森林中隐蔽起来。
罗马军队也发现了这座小山丘。为了了解占领这座小山丘是否有价值,他们决定派侦察队前去侦察。两个执政官都坚信决战一定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同时侦察周边整个区域的地形。于是,他们亲自出马,与侦察队的二百二十名骑兵同行。由于是为决战做侦察,所以,同时叫上了同盟城市军队的两名最高指挥官一同前往。
马尔凯鲁斯离开营地前,叫来副将克劳狄?尼禄,要求他随时做好准备,一旦得到消息,马上出兵占领小山丘。应该说,几乎出动了所有最高指挥官前去进行侦察,且只带了二百二十名骑兵,这样的做法实在过于轻率。
就在他们登上小山丘进行观察分析的时候,努米底亚的三百名骑兵把他们团团围住了。罗马方面的二百二十名骑兵中,有一半是埃特鲁利亚骑兵,他们最先溃败。整个激战并未持续很久。
马尔凯鲁斯被敌人的枪刺透胸部受伤,从马上掉下来后死了。保护执政官的十二名警卫全部阵亡。同盟城市的两个指挥官战死。另一个执政官克里斯皮努斯身负重伤,马尔凯鲁斯的儿子也负了伤。他们两人一起侥幸逃脱。跟随他们的仅剩下二十名骑兵。
汉尼拔早就预料到敌人会进入他的圈套,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对方的执政官会在其中。并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马尔凯鲁斯。汉尼拔难以置信,他叫手下把马尔凯鲁斯的尸体抬了回来。
三十九岁的迦太基将军久久伫立在六十二岁的罗马将军尸体前。他从尸体的手指上取下金戒指,上面刻着眼前这个男人的侧脸,还有他的名字——马尔库斯?克劳狄?马尔凯鲁斯。毫无疑问,他就是马尔凯鲁斯本人,无论自己是退却时还是进攻时,汉尼拔想,他就是始终缠着自己不放的“意大利之剑”。
马尔凯鲁斯身材高挑,全身没有多余的赘肉。他躺在执政官大红的长披风上,身上还带着简陋的装备。过了许久,汉尼拔按照罗马的方式,郑重其事的火葬了这位敌帅。并用黄金小盒子装上骨灰,让部下给马尔凯鲁斯的儿子送去。
途中,对黄金小盒子产生了非分之想的士兵之间发生了争执。结果骨灰盒掉到地上,摔开了盒子盖。骨灰撒了出来,正赶上一阵风,被吹散了。汉尼拔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不能埋进坟墓也是他的命。
现在的韦诺萨城里有马尔凯鲁斯的墓地。墓地略显古色苍然,墓碑上的文字不是古代的拉丁文,而是现代的意大利文。所谓历史遗迹,好像大多如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