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大三国(全十卷)(比《三国志》活泼灵动,比《三国演义》严谨有据,一部笔法独特的史诗性著作)

書城自編碼: 18376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赵剑敏
國際書號(ISBN): 9787212043674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全10册/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83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5
《 美国政经通史——实录美国模式200年:借鉴与扬弃 》
+

NT$ 338
《 日本战国演义:武士之殇 》
+

NT$ 342
《 看破东周六百年(第一卷) 》
+

NT$ 5681
《 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著 全11部 共21册(毛泽东重读无数次的历史小说!自批自评足本!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权威定本,原汁原味巨好看!) 》
編輯推薦: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十卷本250万言;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一、《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二、写法独特:作者运用自己多年形成的独有的大散文笔法,对三国历史进行学术性的通俗写作,言史必有出处,用自己的语言道出自己的评说,纵横古今,恢弘可读。

三、本丛书主题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这是三国历史的主题,也是本书的主题。
內容簡介:
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第一卷:风起青萍

大汉雄风劲飚四百年,到头成强弩之末。君主昏聩,宦官专权,外戚裙舞,肩负道义的士人奋起抗争,酿就千古奇冤的党锢之祸。官场腐败,边境不宁,天灾连着人祸,民不聊生,激出黄巾黄旗黄海洋。残阳泣血,风起云涌,卷起一场天崩地坼的大变局。乱世造英雄,袁绍、曹操、刘备、孙坚等豪杰,摩拳擦掌,从地平线上纷纷冒出身影。
大三国·第二卷:天下板荡

政坛犹如走马灯,官场好似战场。大将军何进欲对十常侍决战,可出师未捷身先死。袁绍、袁术兄弟奋起神勇,将宦官们送上不归路。西北军阀董卓相机入京,废立天子,秽乱宫廷,倒行逆施。天下诸侯结成反董大联盟,拥戴袁绍作了盟主。曹操、孙坚执坚披锐,打得董卓将洛阳焚为白地,西窜长安。王允设计拉拢吕布,将董卓点了天灯。
大三国·第三卷:铁血沙场

董卓余部杀向长安,王允慷慨就义。西京陷落,军阀关中大交兵,争夺天子,献帝流亡般返归洛阳。公孙瓒崛起于幽燕大地,成了冀州主人的袁绍,无法容忍两强并立,灭了公孙瓒。曹操东进兖州,收降三十万黄巾军,击败争夺的吕布,为父报仇,血洗彭城;审时度势,迎献帝于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术雄占南阳,刘备得领徐州牧。
大三国·第四卷:英雄逐鹿

刘备得徐州,搅进吕布,失了徐州。与之瓜葛不断的袁术,以为天命所归,肆无忌惮登上帝位,最终分崩离析,吐血而亡。曹操三征徐州,于白门楼斩了吕布;煮酒论英雄,吓跑寄身许都的刘备。孙坚进攻刘表阵亡,孙策收拾残众,铁军横扫,称霸江东。曹操收降张绣,展开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兵进冀州,灭了袁氏集团,再东临碣石征乌桓。
大三国·第五卷:鼎足分立

曹操拜丞相,挥师南下荆州。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表逝世,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弃樊城而走,于长坂坡被曹操击破,联合刘琦,进驻江夏。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出使江东,周瑜羽扇纶巾,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三家鼎足分立。刘备横扫四郡,取得南荆州,再以借荆州,暂缓孙刘冲突。孙权北据合肥抵御曹操,南向图谋交州。
大三国·第六卷:王气缤彩

刘备入吴迎娶孙夫人,冲破周瑜羁留,返回荆州。曹操唯才是举,文姬归汉。刘焉经营益州,接了位的刘璋,为抗击张鲁侵犯,迎刘备入蜀。潼关大战,马超战败,先投张鲁,再投刘备。反客为主,刘备取了益州。孙权捍卫合肥,与张辽大战逍遥津,把交州纳入版土。曹操晋升魏王,与刘备争夺汉中,会战阳平关。刘备获胜,称汉中王。
大三国·第七卷:烈士暮年

围绕荆州主权,孙刘两家兵连祸结。关羽单刀赴会,拒绝鲁肃归还荆州要求;兵围魏方樊城,水淹七军,出偏师北伐,威震华夏。吕蒙偷袭江陵,关羽败走麦城,走上英雄末路。曹操逝去,曹丕改朝换代,终结东汉,创建魏朝。刘备亦步亦趋,缔造蜀汉。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称吴王。刘备为关羽报仇,以求规复荆州,挥师东征,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
大三国·第八卷:纵横捭阖

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诸葛亮成为相父,治理蜀汉,重构蜀吴联盟。孙权耍弄曹丕,迟迟不送质子。曹丕亲征东吴,连步赤壁后尘,望江兴叹,英年早逝。司马懿屡创神话,确立在曹魏特殊地位。诸葛亮欲要北伐,先行南征,七擒七纵孟获,稳固大后方。吴魏对决,孙权获石亭大捷,黄袍加身,建立东吴。魏、蜀、吴三国正式鼎立。
大三国·第九卷:绝世手笔

诸葛亮拉开北伐曹魏序幕,兵出祁山,收姜维,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北伐一次未成,接二连三,直至六次,与司马懿打得惊天地泣鬼神,遗恨病死五丈原。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虎帐翻覆手,戏东吴,逗曹魏,火中取栗。司马懿奇兵跃千里,扫平辽东;接着端了曹爽集团,控制朝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接过权杖,玩曹家天子于股掌之间。
大三国·第十卷:三家归晋

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连连北伐,殆无成功。孙权英雄暮年,安排继承人失措,造成朝廷内部大纷争,归葬梅花山。诸葛恪执政,伐魏失利,遭孙峻暗算。司马昭点钟会、邓艾为将,发动伐蜀战争,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司马炎完成司马昭未竟之业,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大举伐吴,孙皓出降,东吴灭亡,三家归晋,天下一统。
關於作者:
赵剑敏,男,祖籍江苏无锡,1955年3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等。于京、沪、港、台出版《盛世魂》、《竹林七贤》、《细说隋唐》、《五代史》、《皇冠与凤冠》、《远去的牧歌》等著作,另有拿著六部,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散文、杂文数十篇。曾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盛世魂》、《竹林七贤》已由韩国首尔时代出版社推出韩文版。
目錄
《大三国》十卷总目录
第一卷: 风起青萍
第一章.王土已非乐土
第一节.长棚吃着残筵
1.走马灯
2.砥柱顶着黑流
3.学生运动
第二节.党啊党
1.王道不再荡荡
2.无冕之王
3.党锢
第三节.金驼望着血河
1.旧符换新桃
2.腥红曙光
3.大清算
第二章.灵帝不灵
第一节.乱云绕危楼
1.青蛇躺在龙椅上
2.禁锢变屠杀
3.鱼儿跃出残网
第二节.虫的传人
1.枯了芭蕉残了樱桃
2.此仇何时了
3.肥水流
第三节.五彩图腾
1.羌笛伴金戈
2.凉州三明
3.辽水长
第三章.黄巾漫舞
第一节.天灾连着人祸
1.自然大灾害
2.天下怨
3.水能覆舟
第二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1.青萍微动
2.大风起兮云飞扬
3.黄巾黄帜黄海洋
第三节.皇墙内外硝烟
1.十常侍
2.血珠挂草尖
3.凉州又起战乱
第四章.曹刘孙
第一节.沛国有个曹操
1.半岛中央涡水流
2.阿瞒
3.奸雄乎?能臣乎?
4.二十而立
第二节.涿郡走出刘备
1.桑树如盖
2.士人的桂冠
3.桃水,桃园,桃花
4.健牛出郡
第三节.富春来了孙坚
1.富春人氏
2.钱塘弄潮儿
3.西征漫记
4.从长安到长沙
第五章.皇姓渐渐虚化
第一节.彼可取而代之
1.真龙未必是天子
2.北方有赤气
第二节.何大将军出场
1.裙带舞荣屠夫
2.凤冠与军旗同辉
第三节.门阀袁氏
1.好个四世三公
2.袁闳兄弟
3.袁绍与袁术
第二卷:天下板荡
第一章.宫廷大喋血
第一节.君侧激变
1.老帝换少帝
2.将军元帅的决战
3.外戚火并
第二节.一环套一环
1.军营蝉鸣阵阵
2.七月流火
3.长剑难出鞘
4.引豪杰入京
第三节.真龙变土蛇
1.从朝阳到夕阳
2.角色大转换
3.失算失头颅
4.宦官到了大限
第二章.董卓入京
第一节.从凉州到洛阳
1.天子还了宫
2.西凉武夫
3.问是谁的江山
第二节.朱门连着皇门
1.焦尾琴
2.废立的预谋
3.献帝代了少帝
第三节.帝都,俺的天下
1.凤冠坠地
2.敦煌人盖勋
第三章.讨董巨浪
第一节.人神共愤
1.金光映了魔影
2.橄榄枝
3.周公耶?王莽耶?
第二节.渤海连着中原
1.碧波好条鲸
2.负人与负我
第三节.诸侯大联手
1.义旗起
2.酸枣歃血
3.遥推大盟主
4.英雄谱
第四章.潼关挑着两头
第一节.下棋儿
1.弘农王别姬
2.大宏论
3.京师要换地
第二节.迁都
1.皇甫未能辅皇
2.烧了洛阳去长安
第三节.鏖战连着大谋
1.曹孟德一马当先
2.文台起兵
3.北线战局
4.诸侯谋立新帝
第五章.大崩溃
第一节.云水卷成败
1.夺取洛阳
2.传国玺之谜
3.暮霭笼罩联盟
4.冀州换主人
第二节.两京连风烟
1.王司徒
2.嘿,万岁坞
3.中原再变局
第三节.落日衬了长安
1.吕布戏貂蝉?
2.童谣
3.点天灯
第三卷:铁血沙场
第一章.海内一盘沙
第一节.长安,无法长安
1.蔡邕的悲剧
2.王允的再失策
3.西京陷落
第二节.壮丽的屠宰场
1.玉石俱焚
2.献帝坐了三驾马车
3.马腾与韩遂
第三节.关中大交兵
1.先去了樊稠
2.酒?女人
3.李傕郭汜大火并
第四节.再向东边去
1.张济的调停
2.争天子之战
3.还都洛阳
第二章.燕赵慷慨地
第一节.黄土沿向黑土
1.宗室有支荷花
2.大嗓门公孙瓒
3.界桥之战
第二节.谁是挟弓的童子
1.战幽州
2.按着童谣造个京
3.两州合了一家
第三章.兖州连着扬州
第一节.阿瞒明着走
1.借得黑风入东郡
2.吾之子房
3.占兖州
4.美须髯的程昱
5.得了青州兵
第二节.南阳不阳
1.两面交恶
2.三面树敌
第四章.两个大来回
第一节.征徐州
1.杀父之仇
2.陶谦其人
3.泗水血水浪
第二节.轮到刘备显身手
1.在没路处寻路
2.老牧思新牧
3.坐进彭城
第三节.得耶?失耶?
1.赤兔马千里行
2.汪洋浮三城
3.濮阳大战
第四节.柳暗花明又一村
1.烟散好个碧
2.攻克最后的叛地
3.义薄云天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节.建立新都
1.思天子
2.西行漫记
3.许县变为许都
第二节.没牧笛的牧歌
1.丰收年
2.人才如潮涌来
3.血色鹦鹉洲
第四卷:英雄逐鹿
第一章.战地黄花分外香
第一节.真男儿
1.风虎云龙
2.城乱雁声稀
3.辕门射戟
第二节.袁公路的符命
1.换交椅为龙椅
2.仇家亲家反覆间
3.二虎相争
第三节.下邳成了泽国
1.并州儿
2.淮泗羽书急
3.白门楼
第四节.走马灯
1.留下温风再西还
2.煮酒论英雄
3.四面楚歌
第二章.紫气东来
第一节.长剑代代出鞘
1.凤林关
2.将门虎子
3.有儿如孙郎
第二节.定要过江东
1.屈中求伸
2.蛟龙出海
3.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三节.江东霸王
1.吴会立门户
2.再造吴越
3.战丹阳
第四节.灵台奏凯歌
1.西征连着西征
2.兵不刃血取豫章
3.独行的代价

第三章.内外风雨稠
第一节.宝刀时翦金花碎
1.衣带诏
2.小沛连着下邳
第二节.山不转水转
1.张绣难绣蓝图
2.绝影来去
3.匡琦之战
第四章.官渡之战
第一节.两强遭遇
1.文字的较量
2.似乎都是忠臣
3.南下的前奏
第二节.大战的序幕
1.决机
2.讨曹操檄
3.救白马
第三节.火炙杨柳
1.从白马到官渡
2.酷暑中亮剑
3.以少胜多
第五章.北方初定
第一节.疏疏晴雨弄斜阳
1.各回大本营
2.儒宗郑玄
3.乘风行
第二节.兄弟阋于墙
1.本初走了
2.黎阳应着河东
3.邺城郊外收麦
第三节.东临碣石
1.水烟笼烽火
2.冀州易主
3.兵车辚辚
4.征乌桓
第五卷:鼎足分立
第一章.鱼得水
第一节.焦点汇到了荆州
1.曹孟德拜丞相
2.八及之中有刘表
3.髀里肉生
第二节.龙飞凤舞
1.高士隐在汉滨
2.凤雏
3.卧龙
第三节.三顾草庐
4.澹泊宁静
5.隆中对
6.奇诡的别说
第二章.楚城接汉水
第一节.内忧外患
1.的卢跃檀溪
2.立嗣的风波
3.高楼密启
第二节.白旗映着血袍
1.降耶?战耶?
2.长坂坡
3.荆州换了主人
第三节.兴亡生死倏忽间
1.童谣
2.让梨与捐躯
第三章.紫髯儿
第一节.孙刘联盟
1.伯符传了仲谋
2.日出江花红胜火
3.如麟的文臣
4.似虎的武将
第二节.流星破空入月城
1.子报父仇
2.三征黄祖
第三节.红粉?侠骨?悲情
1.妻报夫仇
2.孔雀东南飞
第四章.赤壁之战
第一节.乾象开大江
1.鲁肃自请使命
2.孙刘定盟
3.江陵的遥想
第二节.冬已深
1.刀斫入奏案
2.夏口合盟
3.赤壁遗址
第三节.樯橹灰飞烟灭
1.铁礁突兀江心
2.蒋幹不曾盗书
3.大决战
第五章.狂飙卷出英雄
第一节.云梦一场梦
1.痛定思痛
2.两点成一线
3.江陵攻守战
第二节.攘外还得安内
1.兵锋到了合肥
2.蛮夷真蛮
3.更南的地儿
第三节.时耶?运耶?命耶?
1.分地儿
2.横扫四郡
3.借荆州
第六卷:王气氤氲
第一章.铜雀台
第一节.青山点点愁
1.脱网之鱼
2.折了江东巨擘
3.凤来兮
第二节.朝阳照出楼影
1.唯才是举
2.学效周文王
第三节.战乱的文坛
1.建安七子
2.文姬归汉
第二章.蜀道难
第一节.太阳神鸟
1.西南飘忽天子气
2.变脸
3.刘璋接了刘焉的班
第二节.龙的舞蹈
1.花开花落
2.张松献地图
第三节.同祖同宗不同心
1.都在思量
2.法正的说法
3.船队过了三峡
第三章.陇右连着巴蜀
第一节.夹关那个战
1.关中联盟
2.沙场秋点兵
3.绕黄渡渭
第二节.学了鸠占鹊巢样
1.截江救阿斗
2.葭萌冒出萌芽
3.金雁折了翅膀
第三节.关山月
1.凉州凉
2.马儿按辔头
3.刘姓换了刘姓
第四章.飞龙在天
第一节.从海边到江滨
1.交州入了吴图
2.金陵的瑶光
第二节.淝水在此会合
1.濡须口
2.战皖城
3.逍遥津
第三节.九锡的深意
1.一代名臣陨落
2.进爵国公
3.自己当国舅
4.许都未遂政变
第五章.王气终于出现
第一节.星分牛斗
1.天府开了新国
2.不审势宽严皆误
3.五斗米道
第二节.云道归九重
1.桃花飘零
2.得陇是否望蜀
3.魏公升魏王
第三节.阳平关之战
1、定军山
2、山不转水转
3、汉中王
第七卷:烈士暮年
第一章.金戈重画云梦
第一节.借地还地
1.美髯公
2.谈笑收三郡
3.单刀赴会
第二节.威震华夏
1.兵进樊城
2.初战
3.水淹七军
4.一片汪洋两孤城
第三节.大立天地间
1.非复吴下阿蒙
2.这一个计字怎么了得
3.打穿包围圈
4.大意失荆州
5.走麦城
第二章.一壶浊酒
第一节.饮食男女
1.老骥伏枥
2.红酥手
第二节.宁有种乎
1.累累的硕果
2.云气青色如车盖
3.才高占八斗
第三节.谁能争得太子位
1.低能的英才
2.终于弃了鸡肋
3.国本与己本
第三章.龙椅坐了曹家儿
第一节.铜雀飞来又飞去
1.医神人不神
2.吾为周文王
3.最后的儿女情
第二节.青山如浪屋如舟
1.七十二疑冢
2.殿暗复见殿明
3.相煎何太急
第三节.王袍换了皇袍
1.九品中正制
2.黄龙白雉齐舞
3.禅让真麻烦
第四章.倒挽银河洗太阳
第一节.你刚唱罢我登场
1.养子毕竟不是亲生
2.一盏孤灯照
3.西汉东汉又蜀汉
第二节.尔等称帝吾称王
1.武昌鱼
2.屈中求申
3.天象?人心?权术
4.黄鹤载得九锡来
第五章.夷陵之战
第一节.龙有龙的脾气
1.芳兰当门
2.铁定要东征
3.还是有人劝谏
第二节.银浪素云出夔门
1.白缟大军
2.和没能议成
3.江东男儿多才俊
第三节.蜀吴大对决
1.牵牛
2.火烧连营
3.尾声
第八卷:纵横捭阖
第一章.换了人间
第一节.彤云压鱼复
1.白帝城
2.永安宫
3.托孤
第二节.蜀宫深深深几许
1.虞美人草
2.阿斗
第三节.相父
1.武乡侯开府
2.化干戈为玉帛
3.蜀吴再贴心
第二章.谁主沉浮
第一节.武功是实功
1.河西那条走廊
2.质子没能质来
3.沙场纸上双交锋
第二节.大亲征
1.二州三点鏖战
2.饮马长江
3.天堑限南北
第三节.文治是真治
1.皇览煌煌
2.孔庙香烟又缭绕
3.霸王道杂之
第三章.家事连着国事
第一节.婆婆?儿子?媳妇
1.娘亲带着外戚
2.花开花落
3.伴日的霞光
第二节.皇家儿郎
1.黄须儿
2.与洛神凄舞
3.金殿入梦去
4.朝门开合又一帝
第三节.司马本出颛顼
1.孝敬里阅谱牒
2.祖?父?兄
3.两鱼合抱成太极
第四章.天威
第一节.锦花绣长策
1.楠树荫掩丞相府
2.预定心战
第二节.三路平南中
1.打个中间开花
2.向着太阳前进
3.七擒七纵
第三节.南征掉头是北伐
1.大会师
2.复反与复平
3.归帆要换征马
第五章.开阊门
第一节.吴魏大对决
1.柳拂旌旗
2.西陵寄片书
3.石亭大捷
第二节.江东有了天子
1.西山顶上
2.黄龙凤凰双飞来
3.相府居何人
第三节.虎踞龙盘
1.宁饮建业水
2.武昌成了陪都
3.石头城上升画旗
第九卷:绝世手笔
第一章.北伐
第一节.战云涌起
1.出师的前奏
2.新城寄旧人
3.神兵飞跃千里
第二节.祁山成了名山
1.空城计?
2.战略出现分歧
3.军出陇右
第三节.铁血卷戈去
1.痛失街亭
2.总算得了姜伯约
3.挥泪斩马谡
第四节.继续北伐
1.瞅个好时机
2.二次北伐
3.三次北伐
第二章.明帝是否真明
第一节.青黄相接
1.欲开新气象
2.以内制外
第二节.落日度朱栏
1.翔凤凌波
2.塞上曲
第三节.故人如落叶
1.一代伟人离世
2.亲人凋零
3.顾命辅弼四去三
4.山阳药篓子
第三章.天步几时回
第一节.又向烽尘
1.重新领了丞相
2.大雨阻魏师
3.四次北伐
第二节.云雾笼罩祁山
1.五次北伐
2.李平被贬
3.失意的人儿
第三节.陨星陨落
1.五丈原
2.吴军进兵又退兵
3.赤星投入蜀营
第四节.长使英雄泪满襟
1.大名垂宇宙
2.死诸葛走生仲达
3.杨魏火并
第四章.辽东那块地
第一节.面对中原的几茬人
1.豹子下山
2.浅醉临深渊
3.德泽乱世
第二节.渤海两岸是一家
1.虎帐翻覆手
2.戏东吴
3.逗曹魏
4.燕王大折翼
第五章.大讨曹
第一节.换了人间
1.西看窗日又斜
2.尊前一曲歌
3.高平陵乱云
4.王凌之变
第二节.老马带出小马
1.青出于蓝
2.金銮殿易主
3.毌丘俭之变
第三节.路人皆知
1.家门移作国门
2.诸葛诞之变
3.天子横尸街头
第十卷:三家归晋
第一章.名迹竟是谁留
第一节.白羽挥流星
1.空遗恨
2.夜梦一牛头
3.凤凰来翔
第二节.北伐余音
4.继承丞相遗志
5.崎岖黄沙道
6.洮水血浪
7.黄皓那厮
第二章.钟山起暮霭
第一节.仲谋已老
1.吕壹来专政
2.风浪激越东宫
3.立嗣总挠头
第二节.大帝乘凤西去
1.庭院满枯藤
2.梅花山
第三节.丛菊缀石冈
1.幺孩登位
2.小诸葛
3.淮南耻
4.迅雷忽逝
第四节.秋风渐黄江南岸
1.天梯峻险
2.过亮则不亮
3.欲说还休
第三章.蜀水注进大海
第一节.正一天风露
1.腰间横玉带
2.竹林七贤
3.拼接大版图
第二节.北风卷南云
1.门户豁然洞开
2.二士争衡
3.绵竹成仁战
第三节.锦花忽惊坠
1.战耶?逃耶?降耶?
2.亡国音
第四章.晋移了魏祚
第一节.南柯梦惊散
1.螳螂捕蝉
2.黄雀在后
3.童子挟弹丸
4.天道无情
第二节.今日是何朝
1.乐不思蜀
2.公爵变王爵
3.红日耀了金册
第五章.江山如此多娇
第一节.朝霞瞬转阴霾
1.似乎有了新气象
2.荒淫带了暴戾
3.最后的疯狂
第二节.拉锯战
1.收复交州
2.西陵浪遏飞舟
3.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满江红
1.征吴总构想
2.添上几笔浓墨
3.让号角吹响
4.总攻开始
5.金陵王气黯然收
內容試閱
第一章.王土已非乐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老祖宗的训言。
这王土当是乐土,巍峨金阕,气象清明,山川农桑,男耕女织,大城小镇,商贾云集。
然到了东汉末年,王土尽管还是王土,但已非乐土,满眼豺狼当道,狐狸窜蹦。

第一节.长棚吃着残筵

背映一统的版图,头戴十二旒皇冠的秦始皇,一脸自信,宣布是始皇帝,从此二世,三世,万世,以至于无穷。
然仅仅过了十余年,看似铁筒的帝国,在楚汉相争中,摧枯拉朽般地崩溃了。斩白蛇起家的刘邦,亲手捣毁了短促的秦王朝,不敢再做万世梦。较为务实的汉王朝,子孙反而绵延了不少代。
可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四百年的筵席吃下来,直是杯盘狼藉,人醉如泥,桌歪椅斜,棚朽筵烂。外面强汉纷至,动手拆起了这朽棚,嚷着要摆新筵。

1.走马灯

汉有两汉,史称西汉、东汉,又称前汉、后汉。
西汉从公元前206年立国,至公元25年终结。东汉从公元25年立国,至公元220年终结。西汉二百余年,东汉又二百余年,白发渔樵手把浊酒,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慨然而道:汉朝四百年江山。
且说这后二百年,出了十三个君主,依次为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光武帝本身是士人,加之士人们帮助夺取了天下,如此的奇勋大功,既定的政治格局,使他在立国后定下的国策,还是用士人,用那些有治国平天下能耐的士人。他相信,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士人是最优秀的。他更相信,最优秀的士人,能够辅佐刘氏君主,治理出一个最繁荣最灿烂的天下,一个虽不能万世无穷却可长治久安的天下。士人确实不负光武帝所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君臣同心同德,开出了为人称道也为史称道的治世。
可以士人为政治核心的朝廷,仅维持了三代。到第四代的和帝,就出了大问题。
和帝登位时尚是小孩,年方十岁。十岁的小孩无力理政,由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相信娘家人,用了兄弟窦宪辅政,从此外戚走上了政坛。
被外戚阻断对外联系的和帝长大成人,借助贴身的宦官郑众等人之力,消灭了压制他的外戚势力,从此宦官走上了政坛。
一个巨大的政治变型开始了。从此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在朝廷上走马灯似地转。
和帝驾崩,继位的是他刚满百日的幼子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起用了她的兄长邓骘。
殇帝这个婴儿皇帝只做了八个月,便夭折,接位的是十三岁的安帝,邓太后继续临朝听政,邓骘继续辅政。
安帝成年,重蹈和帝覆辙,他依靠宦官李闰、江京等人,消灭了邓氏势力,尔后,形成了宦官与新起外戚阎显集团共同专权的局面。
安帝身后,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年仅十一岁的顺帝,诛杀了阎显。孙程等十九人因功均获封侯,充任朝官。为平衡政治,顺帝扶植外戚,拜梁皇后父亲梁商、兄长梁冀为大将军。
梁冀以梁皇后为背景,专权近二十年,宗亲姻戚遍布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顺帝驾崩后选立了年仅三岁的冲帝。
半年之后,又选立了八岁的质帝。
质帝只因一句:
“此跋扈将军也!”
便被梁冀毒死。
之后,十五岁的桓帝,成了新帝。
十三年后,忍至极限的桓帝,躲在厕所,密令小黄门唐衡,联络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诛灭梁冀。密谋得以变成现实:梁冀自杀,梁氏灭族,公卿、刺史、太守株灭数十人,党羽一体被清算。抄没梁冀财产,达三十余万万,桓帝为收取人心,令减天下租税之半。
梁冀有罪,罪在当诛。梁冀被诛,天下欢呼,用当时的记载来说,百姓莫不称庆。百姓的欢庆是真实的,惩办了祸国殃民的梁冀,打今后可以安居乐业了;抄没了梁冀侵吞的民脂民膏,得以免了一半的租税。百姓翘首以盼,盼望桓帝能够成为好皇帝,以浩荡皇恩,给天下普降福祉。
可在积弊已深的衰世里,百姓朴素的愿望,岂会以一梁冀的倒台,而得以实现。桓帝未必不想当好皇帝,但时代提供的条件,爹妈给的素质,他能当得了吗?黎民有黎民的想法,皇帝有皇帝的想法,两种想法要合成一种想法,实在是难。
在桓帝眼中,去了梁冀,他才当上了真正的君主。去除梁冀,他认定这是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之功,功在再造社稷。有功得赏,五人均被封为县侯,食邑万户,世人并称“五侯”。封侯,又得万户,实足的万户侯。五侯虽说是被阉之身,却金贵得很,有财有势,财是大财,富胜王公,势是大势,权压宰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用大臣朱穆的说法,他们是: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单超有福无寿,没多久,患疾而亡。桓帝感念其恩,极尽哀荣,以近似于帝王的葬礼,兴师动众地让他入土为安。
五侯去了一侯,四侯横行天下,民众送了四个外号,叫做:
“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雨堕。”
意思是左悺有回天之力,具瑗无人敢抗衡,徐璜如吊睛大虫,唐衡势力遍布天下。
一座座楼阁拔地而起,富丽壮观,巧夺天工,四侯的府第点染了洛阳的新胜景。一批批财货源源不断地收进,奇珍异物,珠耀金灿,四侯的居所汇成了天下的聚宝盆。一个个权贵每日在府前集聚,车水马龙,冠盖旌摇,四侯的宅堂取代了朝廷的议事厅。
四侯是被阉之身,本不再需要女人,可腾贵到了青云,便不管生理如何状态,做出了比男人更男人的架势,从民间选了大批美女,来充当他们的姬妾。柳容阿娜的姬妾,飞钿摇翠,规制如同宫人。面对春气四溢的美女,四侯这些残虎废狼,在锦席茵褥上,把变态的性事做到了极致。
天上人间,四侯将天上搬到了人间。
四侯,就是四路神仙。
四侯出游,仆从乘着牛车呼拥尾随,把朝官市民吓得退避三舍。
四侯知道,在这方水土上,盛行着家族制,靠着家族,可以办成许多个人无法办到的事。而家族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关系,他们没有儿子,或是在疏属中过继,或是买孤儿为螟蛉,变着法地弄来许多儿子。“儿子”烘托“老子”,加上兄弟,加上亲戚,搞成了四大家族。
儿子、兄弟、亲戚沾光叨恩,一个个成了地方长官,赴州的是刺史,临郡的是太守。名为地方长官,又不懂理政,实在是一伙泼皮,一伙披着官服貌似道貌岸然的泼皮,只会侵吞,只会盘剥,只会强抢民女,驱着豢养的鹰犬,到处胡作非为,到处敲诈勒索,到处杀人越货,将小民欺压得没法儿活。
四侯得道,宦官一起升了天。
大大小小的宦官,前赴后继的宦官,乘着乱势,推波助澜,把民众当成牛羊宰割,熬成膏汤,喝个满嘴油。
小民告官,这哪能告得进,冤气弥漫,怨气弥漫。
没了活路的小民,投进山林,逃入沼泽,做了强盗。
官是泼皮,民是强盗,以毒攻毒,以黑制黑,以邪对邪,人性的恶以原始的方式猛兽出笼,社会为浓雾所笼罩,笼罩得天日无光。
君主专制社会,靠的是君主的治理,故将君主比为太阳。可桓帝这颗太阳,已成西坠之势,却还以为自己是旭日东升,将乱世当成了治世。世间已乱成了一锅粥,他居然将这粥喝得滋滋有味。盗贼充斥朝廷,他照样歌舞升平。盗贼布满天下,他照样吃喝玩乐。
他弃盗贼不顾,却打猎打得流连忘返,打到函谷关,打到上林苑。
光禄勋陈蕃上疏呼吁:

安平之时,游畋宜有节,况今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之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骋心舆马之观乎!又前秋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三大空!然桓帝认为这是陈蕃在危言耸听,一笑了之,把弓引得更满,策马追向了狐兔。

2.砥柱顶着黑流

浊浪排空,黑流奔湍,然在浊浪黑流之中,还峥嵘着中流砥柱。
这中流砥柱,就是士人,就是国家脊梁的士人。
士人有三部分,一部分是走在仕途上的官员,一部分是隐在民间的文人,一部分是在寒窗下攻读的学生。
士人以儒家学说为人生指南,相信自己代表着社会的良心,相信自己体现着历史的正义,相信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治国平天下。他们肩负着道,一种能将王朝带入治世的道,一种能将时代趋向兴盛的道,一种能将华夏精神贯穿始终的道。经天纬地于国于民的大道如若担负成功,他们自然也能实现于家于身的价值,光宗耀祖,上对得起祖宗;封妻荫子,中对得起家族;青史留名,下对得起自己。
那时的士人,是文武结合的,是讲究道理和事务联系的,是读了书要经世致用的,是喜欢在社会上闯荡的。那时的士人,不畏首畏尾,不患得患失,有胆略,有魄力,有气吞山河的气象。那时的士人,文而不迂,穷而不酸,受得了清贫,也享得了富贵,可文雅,也能豪放,是一腔热血的性情中人。那时的士人,将经典看成是治国治民的良方,将权力看成是救国救民的利器。那时的士人,是人类的精华,让人看了亢奋,让人看了觉得社会无论多黑暗还是有希望的。
那时的士人之所以能表现出如此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如此的所作所为,并非凭的匹夫之勇。他们有条件这样做,条件是汉武帝以来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光武帝对士人的奖掖,是多年来因传承儒经和入仕为官混合而成的文化与政治的双重优势。种种条件,使他们得以在朝廷上酿成巨大的向心力,在社会上蔚成巨大的凝聚力,在天下形成巨大的感召力。这许多的力,打下了层层基础,最大的基础就是他们中的势力厚重者,在经几代人的累积下,所构建的一个个门阀,一个个大族。这些门阀大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盘根错节,宛如一张张网,交互地包裹着朝廷和社会。士人的个体力量与集团力量相凝合,愈发地显示了整体的力量。
士人也是人,是人总有毛病。为了利益,为了名气,为了权势,东汉士人和着时尚,孳生了不少的毛病。这些毛病,当时的思想家仲长统总结为三俗、三贱、三奸:

选拔人材论门第,一俗;交游喜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尊贵之人而不自尊,三俗。
慕图虚名而不知实,一贱;不敢对富贵之人正是非,二贱;攀附盛势而背弃衰者,三贱。
明是不懂却装深沉,一奸;剽窃他人之论为自己之说,二奸;无名者冒充名士,三奸。

无论什么群体,其中总有败类、混蛋和下三滥。那时的士人也是这样,但和古往今来的各时士人群体相比,助纣为虐者,认贼作父者,卖友求荣者,以利灭义者,当算是不成气候的少数。然正是这少数的败类,做爪牙,充鹰犬,助长了宦官体系的气焰,使宦官势力滚成了雪球,且越滚越大,从中央到地方滚成了大雪球。
宦官系统,并非铁板一块,并非全是豺狼虎豹。识大体,明事理,知分寸,有学识,攻儒经,校书籍,也大有人在。如济阴人丁肃,如下邳人徐衍,如南阳人郭耽,如汝阳人李巡,如北海人赵祐。这五个高级宦者不贪利,不揽权,不迷势,安分守己,是地道的正人君子。士人钦佩,誉为清忠。
还有小黄门吴伉,奉公守法,不愿同流合污,常托病在寺舍,以养浩然之志。
世间没有纯而又纯的体系,当时的各种体系,不论士人、外戚、宦官,都是交叉掺杂的,互为渗透的。哪种成分占了主体,占了鼋头,便就是哪种体系。
尽管外戚和宦官在朝廷中走马灯,士人从原先的主导地位,退向了从属的地位。但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力量,士人依然敢与各种不可一世的势力叫板。
在宦官横行之际,士人走了出来,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朝廷的利益,自然也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开始和宦官叫板。
第一批走出来的士人,是手中有权的官员,人唤作士大夫。
尽管有些权力,但和盖天铺地的宦官势力叫板,还是不易的,须将乌纱置于脑后,须把头颅系在裤腰上,须让阖家听天由命。
中常侍侯览、小黄门段珪,在济北(治今山东济南西南)一带,有着阡陌相望的田业,手下的仆从宾客,在那个地界做起了翦径的买卖,专事劫掠行旅。济北相滕延,为维持地方治安,将恶徒绳之以法,杀了数十人,陈尸路衢,以曝彰其罪恶。济北人心大快,可兴奋未了,侯览、段珪已用滥杀无辜的罪名,在桓帝前告了御状,滕延被收捕到最高司法机关――廷尉,接受审讯。
滕延据理力争,加上其他士人官员的声援,他的罪名被免了,但职务也一同被免了。
左悺之兄左胜,官拜河东太守。境内的皮氏县长赵岐,以在宦官势力体系下任职为耻,当日弃官而去。时任京兆尹的唐衡之兄唐玹,将赵岐所有的家属宗亲打入囹圄,罗织罪名,全部处斩。
赵岐匿名逃亡,在北海卖饼为生。
侯览之兄侯参,出任益州刺史,见民家道殷富,动辄诬为大逆加以诛灭,将抄没的财物占为己有,前后达到了亿数。太尉杨秉上本弹劾侯参,证据确凿,桓帝不得已令将侯参用囚车押回京师,侯参畏罪在途中自杀。
京兆尹袁逢前去查核,见旅舍那停着三百多辆车,上面载的都是侯参所敲诈来的金银、锦帛、珍玩。
侯览连坐免官,然旋即复官,复官之后再升官。
徐璜的侄子徐宣出任下邳令,暴虐得当地畏之如虎。他早先看中前汝南太守李暠的女儿,遭到拒绝,到任,令吏卒强抢此女入衙,百般调戏后用箭射死。下邳属属东海,东海相黄浮将徐宣一家逮捕归案,严刑逼供。
黄浮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回答下属的苦言劝告是:
“徐宣国贼,今日杀之,明日坐死,足以瞑目。”
随即令将徐宣押赴市口斩首,暴尸示众。
徐璜得讯,跑到桓帝前哭诉。桓帝怒不可遏,令给黄浮上了髡钳之刑(剃去头发),罚为苦役。
……
士人和宦官在斗,斗得难分难解,斗成了拉锯战。
斗成这样的状态,桓帝有责任,其实,正是他的期望所在。他不是明君,也不是庸主,治国无方,平衡却有术,一面宠信宦官,一面起用士人,让士人和宦官成水火状,他可居高临下,做个老娘舅。
桓帝曾和侍中爰延有过一场对话。
“朕是怎样的君主?”
“陛下为汉朝中等之主。”
“此话怎讲?”
“用士人精英任事,则治;用中常侍黄门参政,则乱。由此可知,陛下可为善,也可为非。”
桓帝以为,不论是善,还是非,不过是种措辞。他认为国家和朝廷乱一点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的君位不保。要保住君位,必须有黑幕运作,只要让士人和宦官斗下去,就不愁谁来颠覆他。由是,一会儿偏袒宦官压士人,一会儿帮助士人打宦官。他在让敢做出头椽子的士大夫头破血流的同时,也严惩了一批宦官,就连那四侯在风头过后,也落到了罢官的罢官,自杀的自杀的下场。他打宦官,打的不过是替罪羊。只要他需要,宦官如同野火春风交替下的茅草,一茬灭了,还会冒出一茬,足够他铺满金銮殿。
醉心于平衡术的桓帝,离不开士人。他懂得,历史为士人提供的条件,他不可能抹去;现实中的士人的基础,他也不可能铲除。士人是整个帝国大厦的栋梁,儒家学说所提供的理想,使他们甘心情愿地为国家、朝廷、君主去效力,甚至不顾身家性命。若没有这样满腹经纶并有实干精神的忠臣义士,仅靠刘氏宗室、外戚、宦官,是无力支撑这个天下的。可遗憾的是,士人虽知道君臣之义,但责任带给他们的道义,使他们表现得很是张狂,动不动就对他这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开导一番,教训一番,搞得他时常很没面子。心里窝着火,却又不便发作,因为一旦失慎,会招来更大的攻击,甚至群起而攻之,把他比为昏君,说他有负列祖列宗,有负社稷江山。与士人相处,桓帝觉得自己挺窝囊,枉有皇权在手,皇位在身。
说到底,桓帝还是偏相信宦官。这些去了男根的人,在那下刀的一刻起,就彻底丧失了人格。既无人格,便不能算作人,只是一批像狗一般的奴才。他们出身低寒,又无子孙,孤立无援,除了依靠君主别无他途。扔些肉骨头,可看门,可任意驱使,可随时扑向主人所不喜欢的人。他们少道德观念,通过他们,自己任何的欲望都可以释放,无须顾虑太多。如此,当君主不必当得辛苦,当得拘谨,能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的意气,获取最大的人生乐趣。和宦官相处,桓帝做人非常滋润,要威风有威风,要行乐就行乐,要怎样便怎样,觉得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君主。再说,宦官也会办事,且办事的方式和效果,更合自己的意。
两厢比较,桓帝的宦官砝码,显然要比士人重。
两厢比较,桓帝抑制士人,显然要比宦官要紧。
两厢比较,桓帝最终还是站在了宦官的一边。

3.学生运动

永兴元年,按公元计算,当为153年,发生了中国有史以来,也是世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学生运动,运动声势浩大,震动了朝野。
参加运动的学生,是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就读的学生,时称太学生。太学以学习儒学为主要科目,学生是官僚的候选队伍。因儒学的兴盛,至质帝之际,太学生已达到了三万多人。
太学是清议的中心。从东汉中期以来,上层社会开始兴起所谓的雅谈和正论,谈论的范围极广,谈宇宙,谈社会,谈制度,谈兴衰,谈文章,而要点则在对人物的具体批评,作用在于为征辟、察举等人才选拔制度提供资源。所有的谈论,合在一体,被称为清议。清议因多涉及国家大事,从而左右着舆论。太学是清议的中心,自然而然成了舆论的中心。
学生年轻,血气方刚,少顾忌,敢于仗义直言。他们中的佼佼者,有理想者,崇拜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视之为人生楷模。他们密切注视着政局的变化,当士大夫奋起与宦官作抗争而受到迫害时,先是以舆论支持,在舆论不能奏效后,酿成了学生运动。
第一次的学生运动,导火线是朱穆事件。
当年的秋初,发生了大蝗灾,波及了三十二郡国,赤地千里,随之黄河泛滥,饥民流亡几十万户,盗贼蜂起。其中,冀州情况尤为严重。在此之际,朝廷命大臣朱穆为冀州刺史,前去收拾局面。
朱穆是有名的铁面,在出发前,三个冀州籍贯的中常侍,前来拜访,欲让他关照他们的宗属。朱穆托辞拒绝相见。
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了朱穆对宦官势力的态度。
信号传到冀州,尚未等朱穆渡过黄河,当地各级地方长官,多是宦官的枝蔓,劣迹斑斑,闻讯立即有四十多人解了印绶,逃任而去。
朱穆到任,双管齐下,一面严厉打击残剥百姓的贪官污吏,一面整结部队镇压盗贼。效果显著,贪官吓得自杀,权贵死于大牢,贼首被诛殄灭。他一鼓作气,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中央的权宦。中常侍赵忠丧父,葬礼超出制度,朱穆令州吏发墓开棺,陈尸于野,收捕其家属。
冀州秩序大有好转,朱穆政绩有目共睹。可桓帝无视他的政绩,只凭赵忠的告状,一纸诏令将他召回,送上廷尉受审,判为服苦役。
轩然大波,士人愤感不平。
士大夫上书谏诤,然谏诤无效,桓帝视若罔闻。
消息传到太学,关心国事的学生们经商议,认为空谈式的舆论,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激烈的付诸公众的行动。在领袖刘陶等人的率领下,几千名太学生愤然推开书桌,走出学府,走上街头,走向金殿,掀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金殿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群情激愤,刘陶等学生代表,在陛阶上,呈递了上皇帝书。
所上之书的大意是:

刑徒朱穆,秉公忧国,志清奸恶。
常待贵宠,父兄子弟布在州郡,竞为虎狼,噬食黎民。朱穆依法铺设天网,惩处奸恶。内官共生仇恨,谗言交布,致使朱穆沦为刑徒。
天下有识之士,皆以朱穆有救民之功,却横遭不白之冤。
当今中官近侍,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赏可使奴隶富埒王侯,谗可使贤人化为桀跖。
朱穆奋然不顾身家,非不喜荣耀而好耻辱,不喜生而好死,只感王纲不振,恐法网之久失,故竭心怀忧,为陛下作深远计。
臣愿受刑,代朱穆服役。

抗议活动和上书,大张旗鼓地鞭挞了作恶多端的宦官,指出在宦官的专政下,已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他们为朱穆摆功,为朱穆呼冤,愿代朱穆受刑,代朱穆服苦役。学生们表现了高超的斗争策略性,非但没有批评桓帝,还站在桓帝的立场上,为国家和朝廷的利益呐喊。
阅了上书的桓帝,既未经历过这场面,也无任何历史经验可借鉴,恐怕事情闹得更大,迫于形势,迫于舆论,向学生作了妥协:赦免朱穆,削职回家。
第一场学生运动胜利了,也为学生运动开了先河。
运动的胜利,使刘陶成了名人。
成了名人的刘陶,没有以名谋利,而继续为国事奔走呐喊。与此同时,他致力于政治研究,研究的结果,让他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在走下坡路,关键不在他人,而在于当今的皇帝太昏庸。若不对这个皇帝当头棒喝,改朝换代必将成为事实。
永寿元年(155)二月,洛阳周围地区、冀州大饥荒,致使人相食。刘陶借此机会,向桓帝上了一道振聋发聩的疏文。

臣闻人非天地无以为生,天地非人无以为灵,是故帝非人不立,人非帝不宁。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称号,袭常存之庆,循不易之制,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天灾不有痛于肌肤,震食不即损于圣体,故蔑三光之谬,轻上天之怒。伏念高祖之起,始自布衣,拾暴秦之敞,追亡周之鹿,合散扶伤,克成帝业。功既显矣,勤亦至矣。流福遣祚,至于陛下。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雕敞诸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于麑场,豺狼乳于春囿。斯岂唐咨禹、稷,益典朕虞,议物赋土蒸民之意哉?又今牧守长吏,上下交竟;封豕长蛇,蚕食天下;货殖者为穷冤之魂,贫馁者作饥寒之鬼;高门获东观之辜,丰室罗妖叛之罪;死者悲于窀穸,生者戚于朝野:是愚臣所为咨嗟长怀叹息者也。且秦之将亡,正谏者诛,谀进者赏,嘉言结于忠舌,国命出于谗口,擅阎乐于咸阳,授赵高以车府。权去已而不知,威离身而不顾。古今一揆,成败同势。原陛下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平之变,得失昭然,祸福可见。
臣又闻危非仁不扶,乱非智不救,故武丁得傅说,以消鼎雉之灾,周宣用申、甫,以济夷、厉之荒。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穆前在冀州,奉宪操平,摧破奸党,扫清万里。膺历典牧守,正身率下,及掌戎马,威扬朔北。斯实中兴之良佐,国家之柱臣也。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燿,下镇万国。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臣始悲天下之可悲,今天下亦悲臣之愚惑也。

在疏文中,刘陶直接指斥桓帝枉为天子,有负上天之托。不接受兴亡教训,不闻兵车之声,不感悟天灾人祸,愧对祖宗所开的基业。宠奸小,残小民,毁生计,使冤魂饥鬼充盈于野。拒忠言,诛谏者,信谗言,赏谀者,大权旁落,前景岌岌可危。拯救国家的惟一办法,就是重新起用朱穆等忠臣,辅佐王室,以图中兴。
刘陶铤而走险,给桓帝上了措辞激烈的疏文。很有些人嘲笑他迂腐愚蠢,拿着性命开玩笑。刘陶针对嘲笑,说愿意为国家做这样的蠢人,愿以一人之悲,来易国家之悲。故而,他在疏文的结尾,说道:
“臣始悲天下之可悲,今天下亦悲臣之愚惑也。”
兴许桓帝还有一丝君主的良心,疏文上达后,他没有治刘陶的狂悖之罪,但也不认为自己有错,来了个不理不睬。
泥牛入海无消息,刘陶摸不着北。
二年后,京师闹蝗灾,朝廷中没人关心救灾,却就改革币制争论得不亦乐乎。刘陶再次上书,认为当务之急是救灾,而非改革币制,否则在群小秉政的状况下,饥民很容易揭竿而起。桓帝为了做给天下士人看,他还是一个能采纳忠言的君主,给了刘陶一个面子,下令停止币制改革。
桓帝对太学生的优容,在于已认识到太学生在舆论中的作用,作些让步,若能改变太学生对他的看法,在他看来,应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他期望太学生对他投桃报李,有话好好说,不要再搞什么学生运动。
桓帝估计错了,受士人巨大影响的太学生,与宦官势不两立的太学生,不是他随便对付得了的。在第一场学生运动后的几年中,太学生们看似恢复了静心读书的状态,实际在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和宦官势力作新的抗争。
延熹五年(162年),因皇甫规事件,再次爆发了学生运动。
宦官秉政,将民族问题处理得十分糟糕。西北地区的羌族,长期受到汉族不法地方长官的欺凌,终于忍无可忍,竖起了军事对抗的旗帜,向并、凉二州进犯。那些个以宦官势力为背景的不法地方长官,搜刮有道,于军事却是一窍不通,迎击后屡战屡败。
名将皇甫规于此危难之际自动请缨,被拜为中郎将,节制西北军事。他到任后,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对汉军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对羌族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连连获得大捷。最终,用攻心术让羌人放下了武器,平息了战事。
取得成功的皇甫规,没有就此打住,为彻底解决西北民族问题,追本溯源,惩治了那些不法的地方官吏。他是个铮铮汉子,绝不和朝中的宦官交通。由此,犯下了二忌,得罪了地方的官吏,也得罪了中央的宦官。两股势力联起手来,共同诬陷他并没有取得军事胜利,而是用卑鄙的贿赂手段,让羌人做出了投降的姿态。桓帝不辩真伪,讽喻皇甫规交出兵权,立即回朝。
皇甫规回朝,照理按着建立的奇勋,应该封爵。可封爵的权力,被四侯中的左悺、徐璜所把持,他们以为皇甫规发了战争财,想着法地让手下前去索贿,然始终未能得逞。索不到贿,左悺、徐璜愤怒了,旧事重题,将皇甫规下了大狱。皇甫规的下属,准备敛财以黩其罪,可皇甫规发誓拒绝。末了,被宦官操纵的廷尉,以残寇不绝的罪名,判皇甫规为刑徒,服苦役。
消息传出,舆论大哗。
消息传到太学,激进的学生愤慨了,他们不能容忍宦官肆无忌惮到这个地步。此时刘陶已经毕业进入了官场,新的学生领袖张凤等人,出面组织抗议运动,参加者有三百多人。人数虽只有第一次运动的十分之一,但毕竟还有几百人,还是造出了相当的声势,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场学生运动,有个显著的区别:第一次运动,纯粹是学生运动,尽管士人官员向他们施加了影响,然出面的是清一色的学生;第二次运动,士人官员加入了进来,他们人数虽更少,可政治地位高,社会名声大,故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辐射力。
第二次学生运动,准确地说,是高级士人官员和学生的首次联合运动。因此,也可以说,这次运动是士人的整体运动,显示了士人间的凝聚力和抗争力。规模不比第一次运动,但社会影响丝毫不逊色,从士人的整体角度而言,具有新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效应。
运动的方式,依旧是到金殿前的广场上向宦官示威,为皇甫规呼冤,向桓帝陈述他们的要求:释放皇甫规!
士人高官和学生的联合运动,再度让桓帝感到措手无策。他不敢开罪整个士人阶层,被迫再一次作了让步,但让步作得很巧妙,趁正值大赦之际,将皇甫规释放回乡。
不管桓帝怎样处理,运动毕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尤值注意的是,这次运动,抗议的中心虽在京师洛阳,但郡国等地方学校的学生,以清议的方式,对首都的学生作了声援。
学生运动的面扩大了,波及到了全国。
通过二次学生运动的胜利,士人阶层的自信得到无限增长,他们中的有志者,开始以更务实的行为,向宦官势力进行反攻。
下一轮的斗争更艰巨,更惨烈,更可歌可泣。

第二节.党啊党

中国文化对政治的清明,有个不成文的民俗看法,即皇帝是日,光芒万丈,普照大地,万事万物如同向日葵般地仰头环视。人们不需要另有组织,皇帝为首的国家组织是唯一的组织。人们不需要结党,荡荡王道不允许结党。
可到了皇帝没个皇帝的样子,政府没个政府的样子,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追求,不管所谓的正与反,好与坏,是与非,不得不结成团,结成帮,合着伙儿地干。合得声势大了,被称为了党。
党的出现,打破皇帝一规天下的格局。
党的出现,催产了多元政治的出现。

1.王道不再荡荡

《尚书》中的《洪范》篇,论王道有这样一个标准: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后人将这段话作了引申,化为了君子之道,语句变成了:

君子无党,王道荡荡。

是的,按照理想的政治状态,不论是君主,还是君子,都不该结党。君主不党,可不偏不倚,中正公允地治理国家。君子不党,可去私济公,效忠于君父。如此可纯化出清明,阳明,正大光明。
然这仅仅是理想,是个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准绳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有各自的秉性,角色,地位,背景,由此演化出各自的利益和人生目标。对各自的利益和人生目标,单靠一人之力是难以保障和争取的,需结合多人,来予以实现。多人的结合,就是派,就是团体,哪怕再松散,哪怕当事人再不承认,实际也就是党。在政坛上,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区别只在于形式,在于规模,在于结构,在于影响。
近现代人懂得这个理,冠冕堂皇地结党。冠冕堂皇地结党,有个好处,可把纲领定明白,可把规矩做清楚,万众一心,跟着领袖,将格局搞大。
古代对此有道德忌讳,聪明的古人从不将自己同类的结合称为党,而唤作志同道合。不管如何解释,性质并未改变。那时的党,是种贬称,是对手攻击的口实,结党者绝对不愿承认。
东汉末的士人,在合心与宦官的抗争中,被对手贬称为“部党”。
党人的说法,源头产生于士人的内部。桓帝登位前为蠡吾侯,曾受学于甘陵儒师周福,皇袍加身后,将周福擢升为尚书。时同乡河南尹房植已在朝廷中名声显赫。二家宾客,互不买账,彼此攻击,闹得水火不容。渐而,社会称甘陵有南北部,也即南北二党。
党人之议,从此肇端。
士人正式结党,是在太学酝酿并壮大的。
时汝南太守宗资信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委事功曹岑晊,二郡的事务实际由功曹在主持,长官如同虚设。范滂引用了一批士人,形成了整体力量,人称“范党”。岑晊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二郡传出民谣说: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民谣四传,传入了太学。
太学生对这个民谣,没有一笑了之,而在其中悟出了道理:士人的自强,可以获得名声;而在重名声的社会中,名声是最可贵的政治资源。士人的抱团,可以形成团体;而在团体比比皆是的年代中,团体是保存和壮大士人力量的不二法门。
太学生具体的操作是,在士人中推出一批名士,在名士中推出一批大名士,在大名士中推出一批士人领袖,以作为核心、领袖和导师,排出宝塔状的名士阵容,以微推强,以大带小,相互关照和提携,使士人尽可能多地获取名声资源。如此可以滚雪球般地壮大士人队伍,扩大士人影响,提高士人实力。所有的一切就是造势,造成大势,才能在与宦官及其他势力的斗争中,保证有更多的胜算。
名士如雨,让太学生最为佩服的有五人:郭泰(字林宗)、贾彪(字伟节)、李膺(字符礼)、陈蕃(字仲举)、王畅(字叔茂)。
郭泰是个奇人。
出身贫贱,却志向高远,励己苦学,通读文化典籍,善谈论,有卓见,精通音乐。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天下。才是高才,相是伟相,走到那,被誉到那。游学洛阳,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很少称赞人的李膺,见了郭泰,竟下了这样一番评语:
“吾见士颇多,却从未有像郭林宗者。此人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罕见其双!”
李膺一言,使郭泰名震京师。
后离京归乡,名士、儒生送至黄河畔,车多达数千辆,唯有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众人望着泛波而去的身影,叹为神仙。
郭泰要名,却不要官,要名是为了能奖励后进,提拔俊杰;不要官,是信奉乱世不为官的古训。
有人劝他仕进,他回绝说:
“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下大事已不可支。”
有人问名士范滂:
“郭林宗是怎样的人?”
范滂的回答是:
“隐居能奉事双亲,清贞而不绝俗尘,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郭泰不是担着空名,一直做着实事,不少恶徒在他的劝化下,改恶从善,成了有益于社会的人;不少后生在他的点教下,发愤图强,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他默默地做着,做得天下士人无不敬佩。他站在出世和入世的界线上,补救着社会。
有卓见的郭泰,最大的卓见是,从不作危言,不作政权人事的评论。他虽憎恨恶势力,但不激进,一步一个脚印,细水长流,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文化,改造民众的素质,变革民众的面貌。
和所有同时代的士人相比,郭泰的使命更加任重道远,富于历史意义。
贾彪是个血性男子。
大气,大志,大节,慷慨激昂,有定见,善大处着眼。游学洛阳,被太学生视为主心骨,名声大躁。
兄弟三人,以壮烈并称,皆获高名,然数贾彪名声最隆。人称:
“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初仕州郡,举孝廉,出任新息县长。贾彪的治政,从移风易俗入手,纠正民因贫穷而溺杀子女的陋习,感化盗贼革心洗面。在乱世中,开出了一方宁土。当地人为纪念他,敬称为“贾父”,生男名“贾子”,生女名“贾女”。
郭泰、贾彪曾游学太学,被太学生视为同窗,奉为冠盖。
李膺、陈蕃、王暢三人,都是朝廷重臣,是士人官员中抑制宦官势力的代表人物。太学生对他们崇拜得很,可谓是五体投地。以各人的特色,编出了三句顺口溜式的评语:
“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上下呼应,互为褒奖,以太学为基地,原先松散的士人,开始拧成了绳。这股绳虽拧愈长,愈拧愈粗,蔚成大观。
在任何时空任何人类的组合,因人员的利益多元化,无论旗帜多少鲜亮,目标多少高尚,总免不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士人的拢结,其中有相当一些是藉此为己谋利者,他们打着为国为民的幌子,站在这块能快捷获取名声的跳板上,冀希一个筋斗翻入青云;蹲在这个直钩钓鱼的钓台上,钓起为卿为相的大利。这些人一旦在此没有收获,很容易挪动身子,把屁股坐到恶势力的板凳上去,并反戈相向,谋害本来的同志。立场与行为变了,可目的未变,仍是要大利。
不管士人到底是否想结党,眼前的大观,已形成了组织状态。
组织在当时人看来,便就是党。
参加者,便就是党人。
党是受君主忌讳的,宦官利用这忌讳,渲染了士人组党的危险。
桓帝将信将疑,睁着大眼,盯着士人之党。
到此为止,士人尽管对桓帝有所批评,但在貌似独立的态势后,他们依然是藤,而非树,一直攀绕在桓帝这颗参天大树上。他们批评桓帝,只是希望桓帝能让他们放开手干,除掉另一根恶藤——宦官势力。
究竟桓帝允许士人走得多远,当时很扑朔迷离。
总的状态对比,士人意气奋发,宦官情绪低落。

2.无冕之王

环视中国五千年的政治,是君主专制的政治,是官本位的政治,一切都是至高无上的君主说了算,权力在握的官僚说了算。士人可以说话,可效力有限得很,人权保障有限得很。即使春秋战国这样百家争鸣的时代,士人周游列国,鼓动如簧之舌,纵横捭阖,出将入相,看似自由无比,实都是以生命为代价。
只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发生在桓帝之朝。
这个例外时间很短,犹如朝露。
但在那段时间内,朝露晶莹闪光。
闪光点在于,士人掌握了舆论控制权。用无所不向的清议,评帝评王,议相议卿,批贪批污,贬豪贬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他们的嘴上,没什么说不得,没什么不能往深里说,没什么不能往致命处说。
说了,非但无性命之虞,且身价百倍。
无冕之王!他们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能说的士人,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最能说的,也说得最厉害也最有力度的,是渤海人进阶、扶风人魏齐卿。这二人擅长清议,口无禁忌,以批判的态度,锋芒直指要人贵人。他们下的定语,等于是终极判词,一席话就可以影响任何一个有社会地位者的政治生命。由此,公卿怕,豪强怕,一个个如同孝子贤孙似地前去问候,恭敬得不能再恭敬。
清议,是士人预政的一把利刃。
这把利刃,更是时常刺向宦官集团。
然宦官这个特殊的政治集团,本就是至耻至辱的人,不像正常人那样怕清议给作道德评判。他们只信服力,权力和暴力。对待他们,士人的高谈阔论是无济于事的,唯有以力对力,以力打力,以力克力,方能让他们收敛。
用力对付宦官的士人,以李膺为代表。
遍观中国不断换景的政治舞台,大幕启了闭,闭了启,观众看过不知多少英雄好汉,然在李膺出场的那瞬间,还是爆发出了喝彩声,经久不息。
出身高级官僚家庭的李膺,一到人间,就处在了政治上层的平台上。性格,家教,使他养成了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风范。大能力,大气魄,大精神,在无数英士之中,李膺脱颖而出,站到了鼋头之上。
李膺的名望大,大到让士人仰首以望。他的门不易入,士人受到接见,被誉为“登龙门”。
李膺之所以有如此的地位,在于他靖边能让叛军强虏望风披靡,治乱能使贪官阉宦惊魂散魄。他是士人抗争腐败势力的带头羊,和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联手,共同振复纲纪,为此下过大牢。在士人的营救下,得到开释后,担任负责京都地区治安的司隶校尉,依然不改前志,将性命置之度外,继续打击不法官僚和宦官。他打得狠,打得重,打出了士人的正气。
大宦官张让之弟张朔犯下大罪,为躲避追究,隐藏在张让府中的空柱中,被李膺破柱揪出,审讯后立即处死。张让告到御前,李膺以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为训,说自己上任十日而诛张朔,已是太迟。请桓帝再给他五日,以灭元恶,如此虽死无憾。桓帝被他的精神打动,掉转头来,严斥了张让一顿。
自此,那些平日里飞横跋扈的宦官,竟然被吓得躲在宫中不敢外出。桓帝不知他们为何老是呆在宫中,问是什么缘故?
宦官们叩着头,涕泣呜咽说:
“畏李校尉!”
宦官们呈现出一副可怜相,他们的可怜,有真可怜,确实畏惧李膺,有假可怜,冀希获得桓帝的同情。然不管哪种成分,他们在可怜的背后,对李膺,也对所有打击他们的士人官员,恨得直咬牙,恨入骨髓。他们不甘就此罢休,就此在宫中安分守己,仅是迫于形势,转入了退却。
李膺的积极出击,并非个人的行为,其映衬了士人集团的整体意志,尤其是太学生所提供的广泛支持。反过来,又鼓舞了士人打击宦官的士气。由此,风起云涌,各级各地原本就在与宦官势力抗争的士人官员,加大了打击宦官的力度。
敢于打击宦官势力的士人官员多不胜数,其中,最可表述的是杜密与范滂。
字周甫的杜密,性格凝重,打年轻起,就立下了改变社会风气的志向。
志高人伟,声名播扬,杜密被司徒胡广辟为代郡太守,再受皇命相征,转任太山太守、北海相。他抱着除恶务尽的宗旨,走到哪,对宦官系统横行不法的县级长官打到哪,毫不宽贷。
杜密不止有鹰派风格,且慧眼识才,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郑玄,就是被他从乡里拔到郡里,提供了治学的条件,遂成一代大儒。
铁腕,有着铁腕的杜密,面对的是贪官污吏如粪蛆涌动的官场,打了一团,又是一团,打之不尽。对手也不是省油的灯,每打一次,他给自己找一次麻烦,设置一道障碍。他打得累了,把乌纱一扔,回了老家颍川阳城。
回乡的杜密,和另一个从蜀郡告归乡里的刘胜(字季陵),成了鲜明的对照。杜密一直往太守府跑,提建议,做规劝,荐贤士。刘胜则闭门不出,洒扫庭院,对外事不闻不问。杜密跑得多了,说得多了,太守王昱不听不好,听多了又觉得烦,由是按照士人清高宁静的标准,对杜密来了个含沙射影。
王昱找个机会,神神秘秘地对杜密说:
“刘季陵是清高士,公卿多有举荐。”
杜密一听,知对方话中有话,也不绕圈子,开门见山地说:
“刘胜位为大夫,受上宾的礼遇,却知善不荐,闻恶无言,明哲保身,遇事如同寒蝉,不是清高士,而是罪人。今吾杜密荐举志义力行之贤,纠察违道失节之士,使明府赏刑得法,政誉远播,岂非有补于万分之一?”
一席话如金石掷地,铿锵有声,让王昱既惭愧又折服。
话不点不透,王昱自此愈加厚待杜密,冷落了刘胜。
闲不住的杜密,在家乡没呆多少时候,被选了朝廷中担任握有实权的尚书令,尔后转任河南尹、太仆。不管在哪个任上,积极参与士人活动,打击宦官势力,被视为党人的骨干。
李膺在前,杜密在后,人并称为“李、杜”。
字孟博的范滂,少以清节闻名州里,得举孝廉。
冀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受命为清诏使,前往按察当地吏治。出发时,登车揽辔,发誓要澄清天下。一到冀州,那些劣迹斑斑的太守、县令,望风自动解官逃去。面对大量的空缺,他以德才兼备的标准,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新地方长官。新长官的到任,解决了冀州问题。
几经转迁,范滂被辟在太尉府任掾属。上任伊始,桓帝下诏三府掾属根据民间传闻,弹劾违法中外官员,范滂据此弹劾了刺史与中央官僚二十多人。
一下弹劾如此多的高官,尚书台怀疑他挟私报复,派人前来责问。
范滂的回答是:
“臣之所劾,若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能混淆视听!只因时日迫促,仅先劾了恶名昭著者,至于那些未显露者,还须核实了再报。臣闻农夫除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假,甘愿受戮。”
话是说得来人哑口无言,但范滂由此明白了桓帝的诏令,只是在做戏,做给天下人看看,并无诚心。他也明白了时局艰难,己志难行,将劾文扔在一边,打点行装回了家乡汝南征羌。
到了家乡的范滂,受到太守宗资的重用,名为功曹,实掌握着政事。由是有了“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的说法。范滂极力整饬官场,清除有亏道德者,移风易俗,从社会底层选拔人材。由是有了“范党”说法。
莫须有的“范党”,激励了士人之党。
各式的士人官员,依着各自的性格、环境、条件,规模或大或小,手段或刚或柔,形式或彰或隐,向宦官势力体系发动了攻击。
宦官集团更加龟缩,在表面看来,士人集团似乎已经获得空前的胜利。
实际,士人和宦官两大阵营,不过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的形势,挺能迷惑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