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为了与电影理论的新动态、电影技术/美学/产业的新发展相适应而编选的电影理论‘新读本”,在拓展选集思路的前提下,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旨在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
“新读本”中,既囊括了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巴赞、爱因汉姆、格里尔逊、麦茨、德勒兹等电影理论家的经典作品,又加入了汤姆·冈宁、比尔·尼克尔斯、大卫·波德维尔、米莲姆·汉森、齐泽克等新一代学者的重要文章。面对新的影像生产与作品对象,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武器。
|
關於作者: |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学系系主任、电影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已出版作品有《电影学笔记》、《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电影概论》、《导演的谱系》、《华语电影十导演》、《90年代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北影纪事》等。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电影媒介
可见的人类
上镜头性
电影不是戏剧
电影,心理学
电影修正稿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
第二章 电影语言
电影修辞问题
在单镜头画面之外
电影语言的演进
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电影与纪录
论纪录片
纪录片的首要原则
没有记忆的镜子一一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为什么道德问题是制作纪录片的关键问题?
第四章 电影与现实
对现实主义的各种解释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完整电影”的神话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引言
物质现实的复原
第五章 电影作者论
摄影机一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
论作者策略
1962年的作者论笔记
作者论
有关作者身份的一些概念
第六章 电影叙事学
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
电影的叙事手段一一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
现代电影与叙事性
叙事世界
第七章 电影类型学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电影身体:性别、类型与滥用
作为一种电影实践模式的艺术电影
第八章 电影明星学
明星作为明星
明星制度与好莱坞
纳粹明星与女性表征
第九章 电影经济学
思考电影经济学
电影宏观经济学一一原理
商业议题与商业策略
高概念:当前的市场策略
第十章 电影历史学
研究电影史
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
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
电影:历史文献
第十一章 电影与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关于希区柯克电影
第十二章 电影与性别研究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
同性恋理论与批评
酷儿理论
第十三章 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
电影、思维与政治
出版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