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化模式
》
售價:NT$
449.0
《
TensorFlow自然语言处理及应用
》
售價:NT$
352.0
《
信托法(第五版)
》
售價:NT$
857.0
《
敦煌究竟有多美
》
售價:NT$
454.0
《
我在唐朝穿什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搭配 汉服研究 古代服饰)
》
售價:NT$
449.0
《
优化你的2小时 : 基于神经科学和能量流的时间管理方法
》
售價:NT$
255.0
《
经典与经学
》
售價:NT$
398.0
《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售價:NT$
2030.0
|
編輯推薦: |
大自然界的植物也有免疫功能吗?
海豚在睡觉时是如何解决呼吸问题的?复制细胞基因的“克隆”技术是如何被发现的?科技的进步真能实现人工冬眠吗?
奇特神秘的动植物给我们生存的地球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想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从这里出发,带你身临其境地走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找寻最经典的展现。
|
內容簡介: |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都在探索自然的奥秘。动植物的发展历史,远远比人类更漫长,在地球环境的不断变迁中,它们形成的生活习性和自身样貌,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奇与迷惑:居住在人类触及不到的海洋里的居民是什么样的?异彩纷呈的植物究竟具有怎样的起源和生态?未来会有哪些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或猜想……书中的内容将满足你对这些知识的渴求,带你步入丰富、奇异的科学旅程,帮助你实现博学多识、视野广阔的理想!
《青少年科普故事总动员:动物·植物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植物故事、生物故事、人体科学故事四个部分,多角度展现自然界的奇特与奥秘,力求以详实、形象的文字,并配以逼真的图片,让你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享受阅读带来的无穷震撼和乐趣。
|
目錄:
|
动物故事
2 最古老的虫子——三叶虫
4 天才的建筑师——蜜蜂
6 昆虫界的“伪装大师”——竹节虫
8 “以身殉情”的伟丈夫——螳螂
10 “夏日音乐家”——蝉
12 能发光的昆虫——萤火虫
14 超级捕食者——行军蚁
16 “海中之王”——大白鲨
18 眼睛长在同一侧——比目鱼
20 “爸爸分娩”——海马
22 能在空中滑翔的鱼——飞鱼
24 回乡产卵——大马哈鱼
26 水中发电王——电鳗
28 海洋中的垂钓者——琵琶鱼
30 “海底花园”的建设者──桃色珊瑚
32 长江里的旅行者——中华鲟
34 烟幕专家——乌贼
36 海底菊花——海葵
38 海洋动物智慧之王——海豚
40 海洋霸王——虎鲸
42 海中狮王——海狮
44 魔鬼鱼——蝠鲼
46 “美丽杀手”——水母
48 苍穹霸主——雕鹰
50 天之骄子——大天鹅
52 美国国鸟——白头海雕
54 非洲最凶猛的鹰——非洲冕雕
56 鸟中的清道夫——安第斯兀鹰
58 空中强盗——贼鸥
60 印尼国宝——科摩多巨蜥
62 艳丽毒物——箭毒蛙
64 土龙传说——扬子鳄
66 恐怖的“杀手”——黑寡妇蜘蛛
68 用尾巴迎敌——蝎子
70 毒蛇之王——眼镜王蛇
72 身披长毛的巨兽——猛犸象
74 “戴眼镜”的国宝——大熊猫
76 百兽之王——老虎
78 脾气怪异的家伙——犀牛
80 陆地霸主——大象
82 鼻孔朝天的动物——金丝猴
84 喜水的巨兽——河马
86 完美的密林猎手——豹
88 北极霸主——北极熊
90 吃嫩叶的大个子——长颈鹿
92 奇特的四不像——麋鹿
94 怀中揣石——水獭
96 东方神犬——藏獒
植物故事
100 从水生到陆生——植物的登陆
102 石油——早期植物的转变产物
104 原始森林之母——裸子植物
106 恐龙时代的霸主植物——蕨类植物
108 神奇的呈现——世界屋脊上的植物
110 沙漠中的勇士——荒漠植物
112 五光十色的世界——海洋植物
114 冰海中的绿衣使者——北极植物
116 寒冷的大陆植物——南极植物
118 世界最大的森林——亚马孙河热带雨林
120 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的内幕
122 种子的传播介质——果实类型
124 植物的繁殖体——种子的内幕
126 固本之源——植物的根系
128 最美的植物——百合科
130 植物界的“拓荒者”——苔藓
132 植物界的先驱——地衣
134 新石油资源——植物石油
136 具有滋补作用的珍品——冬虫夏草
138 祥瑞仙草——灵芝
140 高贵典雅——郁金香
142 莲中之王——王莲
144 凌波仙子——水仙
146 花中贤相——芍药
148 雪山奇珍——天山雪莲
150 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谷子
152 保湿美容的佳品——芦荟
154 百草之王——人参
156 “带刺的臭瓜”——榴莲
158 消暑解渴的水果——菠萝
160 美味的天然水果——火龙果
162 独木成林的树——榕树
164 澳大利亚的“土地卫士”——桉树
166 大漠英雄树——胡杨
168 植物中的活化石——银杏
170 树干最美的树——白桦
172 “黄金之树”——檀香
174 世界上最轻的树木——轻木
176 最毒的树——箭毒木
178 会流“血”的树——胭脂树,龙血树
180 全身是宝的古老树种——樟树
182 地球上最粗的树——猴面包树
184 植物的婚配嫁娶——授粉
186 植物也要睡觉——植物休眠
188 色鲜味美——果实的成熟
190 多彩之谜——彩色植物
192 严冬里的生机——抗寒植物
194 提高土壤肥力——植物“氮肥车间”
196 奇妙的捕虫器——吃虫植物
198 致命诱惑——美丽又危险的植物
200 自我保护——植物的防身术
202 先知先觉——植物的预测功能
204 不同的繁殖途径——植物的胎生
206 奇特的交流——植物的“语言”
208 “防御系统”——植物的免疫功能
210 永无止尽的探索——植物未解之谜
生物故事
214 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
216 神医——华佗
218 《本草纲目》编著者——李时珍
220 不可救药的小家伙——达尔文
222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法布尔
224 “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
226 揭开血型奥秘的科学家——兰德斯坦纳
228 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童第周
230 中国的生化英雄——王应睐
232 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弗莱明
234 寻找橡胶树的带队者——蔡希陶
236 “杀手”病毒——艾滋病的发现
238 中国的创举——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240 能量的转化——光合作用的发现
242 梦想成真——杂交水稻的诞生
244 生命体的自我更新——新陈代谢
246 生命活动的蕴藏——生物电的发现
248 神奇的催化剂——酶的发现
250 生命之舟——染色体
252 拯救的开始——癌症基因的发现
254 人类的健康使者——维生素C的发现
256 生命的重要物质——激素的发现
258 谈之色变——疯牛病的研究
260 神奇的渐变过程——胚胎学的发展
262 自然的选择——地球生物的两性存在
264 物种灭绝——野生动物的困境
266 生命的延展——人类寿命的极限
268 基因工程——为农业领域创造奇迹
270 生命基础——细胞学说的创立
人体科学故事
274 《脉经》的编撰者——王叔和
276 “针灸疗法”创始人——皇甫谧
278 古代营养学家——忽思慧
280 解剖学之父——维萨里
282 血液循环发现者——哈维
285 心理学的发现者——弗洛伊德
288 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291 生命变迁——从海洋
|
內容試閱:
|
动物故事
动物以自身的特性千年以来被人类重视和敬畏,它们战胜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增添色彩,强烈地吸引着我们:不止动物连人类也望而生畏的豺狼虎豹、身形庞大性情温和的大象、在海洋中横行霸道的鲸鱼、搏击长空的雄鹰、令人类退避三舍的各类恐怖爬虫……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对动物的研究。如今在全球呼声愈高爱护动物的倡导下,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这些“朋友”,同时感受动物的生存带给我们的震撼!
最古老的虫子——三叶虫
三叶虫是一种两亿多年前就已灭绝了的动物,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其外形颇似现代的虾和蝉,属节肢动物门。这种动物从纵向看可分头、胸、尾三段,从横向看又可分左、中、右三份(中间是轴部,两边为侧叶),故名“三叶虫”。三叶虫背上有背甲,其成分为磷酸钙和碳酸钙,非常坚硬,成为地史时期中最早大量形成化石的动物门类。身长一般在3~10厘米,但小者不足6毫米,最大长达75厘米。
三叶虫为雄雌异体,卵生,个体发育中要经过周期性的多次蜕壳,不同阶段脱落的壳体是研究个体发育的基本素材,它对了解三叶虫一些器官的发育和成长,探索三叶虫的演化,解决分类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叶虫头部及尾部变化较大,各种类型非常多。在我国品种繁多的砚台里,有一种叫“燕子石”的砚台,该种砚的砚池旁或砚盖上常有石化的无头“小燕子”张着翅膀、叉着尾巴,其实这就是一种三叶虫的尾部化石叫“蝙蝠虫”,因其形象更像蝙蝠而起此名。因在中国古代蝙蝠被视为不祥之物,而这种砚台又是呈送皇帝的贡品,所以采用“燕子”这个吉祥的名字。
三叶虫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背壳构造,其头部中央有一个突起的“头鞍”,可能是安置脑的处所。头鞍的表面有的光滑无饰,有的瘤斑点缀,还有的具有为数不等的横沟。这些横沟被称为“头鞍沟”。头鞍两侧,一般有成对的眼睛。沿眼睛的前后有一条沟,称为“面线”,这是三叶虫成长过程中借以脱壳钻出身体的地方。头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对分节的触须,既是行动器官,又是感觉器官。触须的后面是摄食的口,通常盖着“唇瓣”。口两侧有许多细小而分节的行动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细密的纤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三叶虫纲,下分7个目,绝大部分的种属在世界的海相沉积岩(石灰岩)中都有发现,各国的专家对它进行研究,得出了几点共同的认识:它经常与海百合、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一起生活(共生),在发现它化石的同时同地,也发现了上述几种动物的化石;从它的体形上判断,它适于爬行,是海底生活(底栖)的动物,它以原生动物、海绵、腔肠、腕足等动物的尸体,或海藻及其他细小的植物为食;三叶虫在进化的后期,由于海中出现了大量肉食动物(鹦鹉螺、原始鱼类等)直接威胁到它的生存,于是增大了尾甲,提高了游泳速度,同时头尾能够嵌合使整个身体蜷曲成球形,以保护柔软的腹部,并可迅速跌落或潜伏海底逃避敌人的进攻。
在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早期,三叶虫的7个目就发现了4个,种类数量也很丰富,因此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都认为三叶虫的远祖早在寒武纪前就已存在,并在前寒武纪后期分化出了许多支系,但它们都没有坚固的硬壳故没有保存下化石。寒武纪是三叶虫发展的一个繁盛期,奥陶纪时,古老的种类灭绝了,新的种类兴起成为第二个繁盛期,从志留纪到二叠纪,由于肉食性动物大量繁盛,三叶虫急剧衰退最终灭绝。
三叶虫存在时间短,演化的种类多,分布海域广,个体数量大,各属、目之间界线清楚并随年代依次出现,因此成为了寒武纪时期全球性可对比的标准化石。我国是世界上产三叶虫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时间早、程度深,仅寒武纪就划分出29个三叶虫生长带,为亚洲提供了标准地层剖面,并为世界性的生物地理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天才的建筑师——蜜蜂
蜜蜂的蜂巢造型奇特,结构巧妙,可谓巧夺天工,然而究竟一个可容纳数万只蜜蜂的蜂巢,是如何建造而成的呢?
原来,蜜蜂是社会性的昆虫,不仅勤劳,也极有智慧。蜂巢中,筑巢工作完全由工蜂来承担。工蜂不仅筑巢,同时也负责育幼、清洁、采蜜、捍卫家园、修补巢穴等工作。
蜂巢所需建材,全是用蜂蜡做成的。一只12~21日龄的工蜂,其腹部四对蜡腺大致上已发育完全。成熟的工蜂们先吸足花蜜,先由其中两只工蜂以前足抓紧上面的物体,同时伸展后足让另外两只工蜂自下端抓牢:蜡鳞经后足传至前足,形成两条蜂链。
每当筑新蜂巢时,数百个体连接成蜂链,大量产制蜂蜡。当所需的长度达成后,每条蜂链中,最后的一只蜂借助中足的摆动和翅膀之振动,使原先两条蜂链合并成一条环链。
约一天的休息后,工蜂体内的蜜液经吸收分解,转化成蜂蜡,再透过腹部蜡腺分泌腺,分泌出一层薄薄的蜡鳞。至此,它们才分开,进行下一步的筑巢工作。
筑巢时,工蜂先用足上的毛刮下腹部分泌出来的蜡鳞,送入嘴中嚼成糊状,做成蜂房的材料——蜡板;然后,再将这些蜡板传递给在箱板上等待筑巢的工蜂。
工蜂们用嘴接过蜡板,均匀地涂在顶板上,作为蜂巢的基层;其他工蜂也陆续送来蜡板,将巢基逐步加高。当一根蜡柱从顶板上垂下,另一只工蜂便在蜡柱中间,做出一个六边形的洞。再经过精雕细琢后,第一个正六角形的蜂巢就建造完成。这一只特別的工蜂,是蜜蜂建造蜂巢时的“最杰出的智慧工蜂”,宛如人间一位聪明的建筑工头,将建筑物的基本样式打造完成,然后,让其他工蜂开始在其上建造。
工蜂们以有条不紊的精神,建造出一个个正六角形的单房蜂巢,房口全朝下或朝向一边、背对背对称排列组合,每一房室大小统一、上下左右距离相等;蜂房直径约0.5公分,房房紧密相连,整齐有序,最后形成一座美丽独特的蜂巢,为人类在建筑学上提供了奇特的灵感与崭新的思潮。
当气候炎热,蜂巢内温度升高时,工蜂会在蜂巢入口的地方,鼓动翅膀扇风,使巢内的空气流通,因而变为凉爽。
由于蜂蜡色白、质地柔软,因此,建造成的蜂巢,是呈半透明乳白色。经风干后,逐渐变黄变硬。
据估计,工蜂分泌1公斤的蜂蜡,需要消耗16公斤的花蜜;而采集1公斤的花蜜,蜜蜂们必须飞行32万公里才能完成,相当于绕行地球8圈的距离。因此,蜂蜡对蜜蜂而言,是相当珍贵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正六角形的建筑结构,密合度最高、所需材料最简、可使用空间最大。因此,可容纳数量高达上万只的蜜蜂居住。
这种正六角形的蜂巢结构,展现出惊人的数学才华,令许多建筑师们自叹不如、佩服有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