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編輯推薦: |
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政府科技投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及实证研究,立足于经济学角度,结合科技学、管理学等理论,运用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政府科技投入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国家创新体系下政府投入科技活动的必要性,投入领域的确定、投入程度大小、投入存在的问题、投入产生的效应及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于经济学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政府科技投入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具体包括:政府投入科技活动的必要性,投入的领域、投入的程度、投入的效应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对策等一系列问题。
本书书应用科技创新、公共产品与外部性及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有机配合等相关理论,对政府投入科技活动的动因进行分析表明: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减少创新风险的需要,对推动国家创新体系下的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保障国家安全有重大作用。同时研究表明: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范围应界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还要体现国家战略。判断一种科技产品的政府支持力度首先应从产品的性质入手,其公共产品属性越强,政府支持的力度就应越强。在科技产品中,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公共性呈现由强到弱排序,因而政府对这三种产品的支持力度也应呈现由大到小的递减趋势。
对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的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的绝对额呈现出持续稳定增加态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但通过历史比较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发现,中国政府科技投入无论在增长速度、投入力度、投入结构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不够,RD经费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所占比重较小,同时也存在科技投入管理、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政府科技投入的目的是促进科技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本书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政府科技投入的企业创新引导效应、科技创新效应、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科技投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的资助对象所产生的影响效应不同。政府投入对企业科技投入没有显著的激励效应或挤出效应。但政府对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投入有明显的外溢效应,进而对企业科技投入产生较强的引导;政府科技投入与社会整体的科技产出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政府科技投入的激励效果明显;通过协整分析表明政府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政府科技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弹性较小。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提出了政府科技投入的决策和协调机制的科学化、投向及优先序的选择、投入增长机制的完善、投入结构的优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投入资金审计监督的强化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
關於作者: |
徐晓雯
1966年6月出生,山东济宁人,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财税理论与实务。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十多部,获奖9项。
|
目錄:
|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政府科技投入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科技创新理论
2.1.1 科技活动与科技创新的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理论
2.1.3 西方科技创新理论
2.2 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3 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与社会机制的有机配合
2.3.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2.3.2 政府机制与政府失灵
2.3.3 社会机制与志愿失灵
2.3.4 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的有机组合
2.3.5 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理论的历史变迁
3 政府科技投入的动因及体系
3.1 政府科技投入的动因分析
3.1.1 提供公共产品
3.1.2 分担创新风险
3.1.3 弥补创新系统失效
3.1.4 促进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1.5 保障国家安全
3.2 科技资金投入主体及政府科技投入体系
3.2.1 科技资金投入主体及配置
3.2.2 政府科技投入的内涵与性质
3.2.3 政府科技投入体系
4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的经验研究
4.1 投入目标
4.1.1 国外政府科技投入目标及经验借鉴
4.1.2 中国科技发展目标
4.1.3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目标的确立
4.2 规模与结构分析
4.2.1 规模变迁
4.2.2 结构演变
4.3 存在的问题
4.3.1 供需预测与现实存在差距
4.3.2 缺乏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4.3.3 投入结构不合理
4.3.4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4.4 影响因素
4.4.1 经济增长方式影响
4.4.2 科技体制影响
4.4.3 财政分权的影响
4.4.4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
5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效应
5.1 引导企业创新效应
5.1.1 触发效应与挤出效应
5.1.2 引导企业创新效应的理论研究
5.1.3 引导企业创新效应的影响因素
5.1.4 引导企业创新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激励科技创新效应
5.2.1 中国科技发展成效
5.2.2 激励科技创新效应的横向分析
5.2.3 激励科技创新效应的纵向分析
5.3 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效应
5.3.1 促进经济增长效应
5.3.2 促进产业发展效应
6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体系的完善
6.1 决策和协调机制的科学化
6.1.1 建立科学的科技投入决策机制
6.1.2 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
6.2 投向及优先序的选择
6.2.1 基础研究与尖端共性技术为优先投入领域
6.2.2 战略技术与战略产品为重点部署领域
6.2.3 社会公益研究为重要投入领域
6.2.4 科技基础设施为不断加强的领域
6.3 投入增长机制的完善
6.3.1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6.3.2 扩大财政收入规模,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6.3.3 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和GDP比重
6.3.4 保证增长幅度达到法定要求
6.3.5 多种投入方式并举
6.4 结构的优化
6.4.1 合理划分不同政府层级的科技投入职责
6.4.2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技转移支付力度
6.4.3 合理确定产学研之间的投入比例
6.5 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
6.5.1 绩效评价的内涵
6.5.2 绩效评价的一般原则及方法
6.5.3 绩效评价的主体及评价内容
6.5.4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6 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6.6.1 建立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技管理机制
6.6.2 改革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6.6.3 实行目标责任制
6.6.4 加强对政府科技投入成果的管理
6.7 投入资金审计监督的强化
6.7.1 把握对政府科技资金的审计监督目标
6.7.2 积极探索资金的效益审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