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NT$
505.0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NT$
254.0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NT$
347.0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32.0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NT$
500.0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NT$
254.0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NT$
356.0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NT$
647.0
|
編輯推薦: |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九日(1897年10月14日),安徽省南部安庆府桐城县内,与庐州府庐州县交界处,一个偏僻穷困的小村庄——阳和乡的吴庄,一座不大的土砖屋里,洋溢着欢笑和喧腾。这是一家近乎破落的私塾,私塾先生朱子香的妻子左东宜产下了第一胎,是个儿子。这个新生儿个头瘦小,却是天庭饱满,额角广阔,尤其落地的那一声哭,声音嘹亮,显示出强健的生命力,使已经筋疲力尽的母亲感到非常欣喜。
|
內容簡介: |
新生儿的父亲朱子香,疾步走到厅堂,告诉早在那儿等待消息的祖父朱文涛,父子满心欢喜,满脸放光,他们不约而同的期待是,已近衰落的朱家,会由于这个新生的长孙长子而家道中兴,以至昌盛发达。他们早就考虑,给新生儿取一个吉祥的名字。以他们的人生经验,觉得名字不能太露锋芒,祖父从书箱内抽取《南史》一册,翻到《王昙首传》,看到名士袁淑品评王昙首之子王僧虔,中有“卿文情鸿丽,学解深拔,而韬光潜实,物莫之窥”等语,眼前一亮,与儿子商量,为新生儿取名光潜——光潜寓韬光潜实,即光芒潜藏之义—
—后来又字之日孟实,“孟”指在家排行老大,“实”则寓老实、踏实、务实之义,也有本真、充实之美的意思。《朱光潜传》讲述了朱光潜成为美学家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王攸欣,湖南湘乡人,1966年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等。从事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
目錄:
|
自序
小引
第一章 人文化成(吴庄、孔城、桐城、武昌,1903—1917)
一、私塾发蒙
二、学作古文
三、体会文学与文化
四、武昌求学
五、价值观初成
第二章 西学洗礼(香港,1918—1923)
一、生活与交谊
二、新文化运动冲击
三、初涉西学
四、寻求超脱现实之路
第三章 教育实践(上海、上虞,1923—1925)
一、中国公学
二、白马湖边
三、立达学园
第四章 学术转型(爱丁堡,1925—1929)
一、赴英旅程
二、学术选择
三、生活与交往
四、初获声名
第五章 学术树立(伦敦、巴黎、斯特拉斯堡,1929—1933)
一、《文艺心理学》
二、交游与爱情
三、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四、受聘返国
第六章 京派学者(北平,1933—1937)
一、旧雨新朋聚故都
二、执鞭北大清华
三、慈慧殿沙龙——读诗会
四、是非纷纭
五、主编《文学杂志》
第七章 辗转巴蜀(成都、乐山,1937—1946)
一、逃难成都,掀起风潮
二、乐山交游
三、参与校务
四、向传统寻资源
五、《诗论》
六、涵泳陶渊明
七、克罗齐译介中的自我超越
第八章 转折关头(北平,1946—1949)
一、重返北平
二、民族性反省
三、卷入政治旋涡
四、人生选择:去与留
第九章 顺应调适(北京,1949—1976)
一、“洗澡”
二、屈辱中调适
三、美学大论争
四、《西方美学史》
五、“文革”磨难与学术坚守
第十章 晚年风范(北京,1976—1986)
一、突破禁区
二、倡导新风与奖掖后进
三、老骥伏枥
四、回顾一生
五、最后岁月
|
內容試閱:
|
大约到了八九岁,朱光潜已经读了不少书,四书大体上能读得通了,甚至还可以自己讲书,于是父亲决定让他发笔——开始学写文章。当然,一开头,并不是写完整的文章,只是让他学着做日记,学会怎样准确、有重点地记叙某件日常的事情,或者片段的经历。写完后,父亲给他详细地讲解,哪里写得好,哪里不该记,哪里用词还不够简洁,应该精练,哪里要略事铺排,渲染气氛、烘托重点。父亲对他当然特别用心,他的领悟力又很强,因此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十来岁就能写很清楚、简洁而又不失典雅的记叙短文了。
他的父亲喜在心里,却不愿过多表露赞赏之意,怕他自满自得,他的伯父则时常称许夸赞,为家里出了个文章神童而欣喜。朱家对文章的看重当然培养了小光潜的价值观,使他觉得文章神秘而高尚,应该好好学。
有一次,朱家准备在自己的住宅旁种上一行树,没想到挖树坑的时候竟然挖开了一个古墓,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骨殖早已成了灰堆,灰堆旁有两个瓦瓶,他父亲和伯父捡起来,发思古之幽情,激发起做文章的兴致——
桐城可是有名的古文之乡,文风极盛,人们把写文章当做文人雅事——朱光潜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多年来一直在写时文和做古文的,只要一段时间不动笔,就有点技痒。他们拿着瓦瓶反复观摩,考察它们的形制,墓中虽没有什么其他的陪葬物品和文字记录,他们还是很自信而顺当地断定为汉朝的古物,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洗干净,恭恭敬敬地供在香炉前的条几上,然后决定写一篇古文,记载器物的形制、他们发现的经过和推断为汉朝文物的理由,文章写作的过程,可是相当严肃和郑重,他们兄弟两人,足足磋商了一整天,遣词造句,用典使事,反复斟酌,最后总算拿出了一篇文辞雅致、风格高古的文章,又由朱光潜的父亲,以工工整整的楷书,把文章誊录到红纸上,然后焚香拜祝,把红纸贴到瓦瓶上,又把瓦瓶供奉了起来。这时,伯父向他的父亲提议:“让光潜也写一篇试试,看看他的文采。”他父亲稍一犹豫,回答道:
“他,还早呢。”朱光潜感到受了父亲的轻视,同时也对文字起了一种神秘意识,好像此事非同小可,当然激发他的兴味,渴望有一天,自己的文章能够够得上记古瓶。他当时也许就有些不服气,躲着父亲,自己偷偷地写了一篇《古瓶记》,只是不敢拿出来给父亲和伯父看,自己倒是时不时独自欣赏一番。
当朱光潜的日记已经文通字顺,一篇的字数能达到两百余个,知识积累也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朱子香先生就想把他经过多年磨炼,自己最得意的写经义策论的经验尽行传授给儿子,虽然这时科举已经废除了几年,作为特殊文体形式的经义策论,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但他觉得既然这是前辈人的传统,几百年传承下来,后来的读书人就该学会这些,而且在他看来,策论经义中实在有好文章,能使人沉浸其中,乐而忘忧。朱光潜本人呢,也很感兴趣,并且有突出的天赋,一种文体的写法,要不了几次就能够学会,模仿父亲为他选出的范文来,惟妙惟肖,让黼卿先生经常喜出望外。朱光潜很快就掌握了经义策论的关键,而且还在文章中陈述过自己的心得体会。
朱光潜后来总结,所谓“经义”,就是在“四书五经”中挑一两个句子,做作文的题目,整篇文章就围绕着这个题目进行发挥,经书的思想理解得越准确,道理讲得越充分,思路开展得越开阔,文章写得就越好。例如如果出的题目是“知耻近乎勇”,作文者就要说明,知耻何以近乎勇,“耻”和“
勇”两个词须得作一番解释,“近乎”两个字更大有文章可作。经义到了明清两代,就是以八股文的方式写作,所以八股文也是经义的代称。所谓“策”
,就是在时事中找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你出一个主意,并且论证这个主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例如题目是“肃清匪患”,作文者要条陈几个办法,并且详细阐述这几个办法的利弊,表现出作者经邦济世的才能。所谓“论”,就是议论,议论是非、评衡人物或者是判断史事,如议论评价刘邦和项羽究竟那个高明,孙权该不该笼络曹操等。做这几类文章,都要说理,即使说的是歪理,只要自圆其说也无妨,翻案文章往往显示出作者独出心裁,容易得到裁判者的好评。朱光潜还总结出这类文章一个传统的基本做法,就是开头要有一个大帽子,从广泛的大道理说起,逐渐引到本题,发挥一段自己的想法,于是转到一个“或者日”式的相反的议论,把它驳倒,然后作一个总结结束,这就是所谓“起承转合”。经义策论练习了一两年,朱光潜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做起文章来往往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不仅父亲和其他家里人赞赏,能作文章的名声:也在附近村子里传开了。P7-9
……
|
|